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人们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其实男人也爱美,但为何独评女人“天性”爱美之说呢,实在值得深究。孟子说:“不知子都之娇者,无目者也。”“子都”就是美男子。古今中外,无论史籍,无论文学,无论口耳相传的故事,对于美男的记载和描述,并不比美女的少。现实中,美与爱美的男子,也并不少见。所以,女人“天性”爱美之说,男人若较起真来,实在会责之偏颇。上帝造物,男女之别,首在性别,次在外貌。外貌之别,不在美丑,而在体格。体格之别,不在造化的初衷,而在进化的结果。所以,美之“天性”之说,男女俱有。如阴柔与阳刚,便是两性各具的天然美的特征。
追溯女人天性爱美观念的长成和男子爱美天性的式微,源于两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并不在于性别本身对于美丑的亲疏。“郎才女貌”的两性价值取向,就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导致的必然结果。我在这里不想解释角色的具体内容。特别在今天,当女子的才德也被作为立身处世的质素和女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日益与男子并肩的时候,过多的考究历史成因就显得不适时宜了。
然而事实上,女子对美的追求确实十倍于男子。我要考察的是,在既定的历史成因之外,还有什么客观的因素促使了女人对美的热烈的追求呢?对此,我有三说,姑妄言之。
第一、“天性”易老说。相对于男人,女人美得短暂。俗话说,女子三十豆腐渣,男人三十一枝花。当男人刚刚开花的时候,女人的花期已过。剩下的三十年,便是女人的维修期,女人岂能不惜美?明白这一生命规律的女人,谁不想美来时美得惊天动地,美去时不要相形见绌?三十岁之前,设想着三十岁以后的凋零,于是,不惜美得英勇;三十岁之后,回想着三十岁之前的灿烂,于是又不惜美得壮烈。这真是来也美啊,去也美,少也美乎,老也美。如果说这就是女子爱美的“天性”,未免美得悲壮。
第二、“人性”左右说。女人爱美,其实不完全出于自身的需要,正如任何美的客体,本身并不了解美,是由主体来赏识一样。一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印在他人眼中,美不美要别人来评价。众人说美则为美,众人说丑则为丑,从来没有天生独一的审美取向。所以,一个人,即使全然不顾大众的审美判定,自定一美,其实也不过是人类审美共性的特殊形式而已。女人超常爱美,无疑受着“人性”的左右。
楚王爱窈窕,则天下女子竞束腰;明皇爱丰腴,则天下女子争长膘。农人节俭重生殖,则身材短矮者被争相迎娶;都市比肩附风雅,则苗条优雅倍受青睐。洋人崇尚性感,则有人丰胸提臀投其好;国人喜好风骚,则有人搔首弄姿迎其嗜。女子的运命,庶几如同商品,市场的需求左右了她们的审美追求。女为悦己者容,不为己悦者容。“人性”之好,不亦恶乎?
第三、审美偏爱说。从美学角度讲,阴柔与壮美,乃美之两极,自然之本,相辅相成,使美之世界,蔚为大观。然人生坎坷,命途多舛,颠簸劳顿者十之八九。桑田里厌倦了拼搏厮杀,沧海中品味了峥嵘狰狞。苦痛与挫折与人相生相伴,安宁与幸福只是短暂同行。此种经验,投射到审美意识,只让人求得一抹流水,二眉新月,三春阳光,四季安宁。而对于刚烈与勇猛,汹涌与浩瀚,辽阔与壮大,则视为人生之压力。因此,阴柔与和谐,平稳与流畅,匀称与婉约,得人之偏爱。人的审美过程,成为抚平人生苦痛之良药。而女子天生一袭娇姿,后养一身媚态,柔情似水,风情万种,风姿绰约,仪态万方,优雅从容,曲线玲珑,匀称和谐,恰是阴柔之美的集合体,牵引着包括女性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审美偏爱。
女人的爱美,从“天性”到“人性”,直教人可惜又可怜;即使美得“妖冶”,仍不免悦心悦性;唯有满足审美偏爱,需要把握一个度,否则由“真美”再向前迈出一步,那就会蜕化为美妖了,那就原谅不得喽,到那时,不得已要让我们求助于上帝,为此来验明正身,嘻嘻,我也实为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