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解题,增强发散思维都是极有帮助的,在收敛与发散的思想间变换,用纵向和横向的视角看待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1.对条件的拓展与发掘
> 条件是最好的引路人。数学题目通常会牵着你的鼻子走。当完成一个问题后,首先是回想方法,而试着改变条件往往能有更多的收获,其中包括拓展和发掘条件。所谓拓展就是指横向展开,如对函数的研究,就应把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有界性都考虑进去,也可研究其反函数;在数列问题中由特殊项延伸至一般项,右一般项到求和,自己试着构造数列,用函数观点看待数列;方程里从一元到多元,从实数集到虚数集。而发掘条件就是指纵向展开,例如从等差数列的性质推至等比数列的性质;考虑完椭圆的问题就应该讨论其他的圆锥曲线;在几何学习中,由二维到三维甚至多维空间。 经常拓展和发掘条件,这样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非仅拘泥于重复操作。发散思维能力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 2.逆向思维的应用
> 并非所有数学问题都能从正面入手解决。时常有同学在从条件逐步演绎遇到太大阻碍时,就放弃尝试了,这其实正是研究的好时机。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曲线”解题。例如:有些证明题(不局限于几何)就应果断采用反证法,即使直接证明可以证出,运用反证法亦可做进一步研究,多得到一种解法;一些排列组合问题,用总数减去不符要求的元素往往能事半功倍;当然,最典型的逆推法就是分析法,大家要仔细观察结论,一步步往上推,顺藤摸瓜,再利用条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一正一反,相辅相成。
> 3.合理的联想
>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联想,特别对一些能力型问题,其内容一般通过不同语言形式来表现,有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面对一个陌生的数学环境,切不要慌张,先静下来再看一遍题目,回忆各种定义,定理,公理,是否有相近的形式,或是改动了某一部分,进行了怎样的变形,多问一问自己,就能多一些启示。有时这种联想可以跨越集合和代数,甚至跨越学科。运用好合理的联想,题目便会迎刃而解,这样也是在激发类比思维。
> 4.抓牢定义
> 定义是数学概念的源头,充分理解定义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大多数同学对定义只是一看而过,这远远不够。应当要求自己理解定义,把定义以不同方式体现出来,建立多个定义间的关系。没有定义,就没有后面的研究。追问定义的由来,让自己主动培养科学的研究精神。
> 复旦大学 王辰辰 (七宝中学高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