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叫《摔跤吧!爸爸》,身边每个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向我推荐。我也看了。其实,阿米尔·汗演的电影,我是每出必看的。
情节很简单:老爹年轻时的摔跤梦,因家庭原因搁浅,于是寄望于女儿,每天对女儿进行残酷的训练,孩子获得国家冠军,进了“国家体育学院”。教练让她“忘掉你爸爸教你的一切,跟我学”,而她也开始对学院里那些新东西感兴趣,认为以前在家学的老爹的那一套过时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爹对于摔跤,有兴趣,有梦想,还要影响和要求下一代。有人认为不能把自己没能实现理想强加给孩子,其实也不可一概而论,上一辈人的积淀成为下一代人的起点,有何不可呢?这就叫传承,叫家学。
传统的学问,往往以家为单位,所以,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至今还被习惯性地称为“成名成家”,被称为“某某家”,这意味着这门学问可以安身立命,可以独立地支撑起一个家了。家,可以是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门派,总之它是平凡的,没有那么多光环,也就不容易引发人们的那么多虚荣心。每个人在家里,都会受到足够的熏陶,都会有一颗平常心,也都会各尽所能。在这种环境中练就的学问,就是“家学”。中国古代如此,印度也是如此(种姓制度下,特定的姓从事特定的职业,其技艺也有家学的性质)。
而“国家体育学院”的“国家级教练”们就不一样了。头上有一顶这么高贵的帽子,很多人都无法淡定,一不小心就成了自以为是、信口开河、嫉贤妒能的狗屁专家。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希望拿个铜牌就行了;输了比赛,他倒是会宽慰:“有些人,是注定与冠军无缘的。”其实,这些人何尝不是精英?何尝没有能耐?只是被体制害了,被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帽子害了。
在那位国家级教练的误导下,女儿输掉了比赛。老爹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女儿学校边上租了个破房子,在女儿训练之余进行辅导。在比赛的时候,老爹坐在观众席上,让女儿发挥进攻的优势,这时候教练却让她以防守为主。孩子听了老爹的,猛打猛攻,终于赢了。后来遇到以进攻见长的劲敌,教练照搬以前的经验,让她进攻,但老爹这时强调,一定要防守,等到对方沉不住气了,再进攻。孩子听了老爹的,结果又赢了。
教练不干了,不让孩子出学校,不让老爹进学校。老爹就在录像厅里包场研究孩子摔跤比赛的录像,然后电话指导。决赛的时候,教练怕老爹出现在比赛现场抢了他的功劳,把老爹骗进一间小屋里锁起来,老爹就双手合十,为女儿祝福,直到听到印度国歌响起,知道女儿赢得了比赛……
本来,摔跤就是把对手摔倒就行了;正如医学就是把人的病治好,让人身体倍儿棒就行了。即使是这样单纯的东西,一旦进入国家机器,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教练会打压老爹,王太医会迫害喜来乐。心思放歪了,技艺就难以进步。而家学则是简单、朴素而直接的,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优越感,也没有那么多做作和勾心斗角,这样,技艺往往会精湛。
昨天我在给学生讲《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的时候,讲到风寒夹食案中的一个方子,就明确告诉大家:“书中说砂仁和中,是泛泛而谈。其实,砂仁就是化油腻的。你炖肉的时候放点砂仁,肉都没那么腻了。砂仁放多了,肉就柴了,就这么简单,说破就不值钱了,所以喜欢故弄玄虚的人就不告诉你这一点。陈皮、芦根,不也能和中么?为什么非要用砂仁?”为了故弄玄虚,他就不会说出本质,这样一代代传下去,最后连老师都一知半解了,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医教材越编越厚,但是人读了还是有不得要领的感觉。
所以说,体制有其弊端,一不小心就毁人不倦,所以我们现在能看见那么多狗屁专家。但体制内也是很锻炼人的地方,如果你努力在光环之中保持淡定,在高帽子下锻炼谦逊,在不得要领的海量信息之中寻求和坚守学问的本真,那你必将学问一流、人品一流。此正所谓“官场之中好修行”。我在北大的时候,就遇见大量这样谦逊质朴、好学敏求、思维接地气的教授。
以后我教我儿子学中医,他如果再去读中医药大学,要是有哪个老师敢说:“忘掉你爸爸教你的一切!”我会一口痰唾在他脸上!(文/唐略)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