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案例
红安县实验中学 吴桂荣
一、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伟大尝试。
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分析变法运动的背景及变法运动的准备。第二目:百日维新。主要讲述戊戌变法内容及意义。第三目:戊戌六君子。主要讲解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本课的知识点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是考点,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善于思考和想像,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观看视频、观察图片、情境模拟、体验交流、引导感悟等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识记与理解:①记住公车上书的时间和内容,②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③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能力与方法:①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②通过对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的异同的对比,培养学业生的比较能力。③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②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③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百日维新的意义
4、难点:戊戌变法不能实现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序幕???筹备工作:????内容:?百日维新??
?定义:?
??失败: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失败原因??
??
六、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同学出示慈禧太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帝等人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或猜一猜这几个人分别是谁?以此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确立图片中人物的历史地位及身份,使学生了解本课内容的大致背景,也为后面的教学分析作出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强随后的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多媒体播放录相——公车上书有关内容。根据录相和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1:影片介绍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
学生:公车上书。发生在1898年的北京。
问题2:上书内容有哪些?
生: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问题3:公车上书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生2:清朝统治出现危机。
生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生4:此件事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师过渡语: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为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积极奔走,做了大量的工作。
2、变法前的筹备工作
创设情境一:出示图片(维新派创办的刊物)
设计思路
通过设计有关康、梁活动的几幅图片,概括归纳维新派的活动。通过历史剧的编演和激烈的辩论,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变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为后面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康、梁等维新派不畏阻力、坚持变法的精神。
过渡:这次论战后,光绪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筹划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