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之
设问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即自己提出问题,再由自己作答。其好处是避免行文中的平铺直叙、呆板无味,于自问自答中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趣盎然。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设问,把诗性诗味撩拨得跳动起伏,引人入胜。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的《蝶恋花》是一首描写春闺愁怨的词,一开始便把愁苦孤寂之情放置在深不可测的庭院之中。这庭院到底有多深呢?诗人连用了三个“深”字叠加发问,以加强力度,紧跟着回答道:哎呀!深得好像杨柳隐现在烟雾缭绕之中,帘幔幕帐也重重叠叠,数也数不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有名的状写离情别绪的词作,依依不舍地送别友人,便多情地发问:今天晚上你将在什么地方酒醒呢?然后以设想作答:当你从船舱里探出头来的时候,只见两岸杨柳,晓风轻拂,残月朦胧,这是一幅多么凄清的画面啊。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方回的《青玉案》把不可捉摸的“闲愁”刻画得如此形象、真切、生动,就是用了设问加博喻的手法。先以设问提出问题,接着以博喻手法连用三个意向作答:像一川烟草,密密层层,匝地皆是;像满城风絮,漫天飞扬,穿帘入户;像梅子黄时雨,连绵不断,无休无止。黄庭坚激赏这首词,赞曰:“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正当中。”陈亮的《水调歌头》借送章德茂使金的机会,抒发了他的爱国激情。遍地皆是胡人的气味,我们英勇无敌的气势哪里去了,这种浩然正气何时才能畅通发扬?这是问;金人的命运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的国运却如日行中天,光芒万丈。这是答。对大使这是壮行,对国人这是鼓舞。
今人诗中也用设问,“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的《蝶恋花》以设问手法把先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状写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则通过轻松的答问:“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点明了大军的行军方向,把红军勇往直前的气势状写得酣畅淋漓。
诗中设问运用得最让人激赏的当数贺知章的《咏柳》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请问那岸边绿柳,千树万树的柳叶柔细如眉,是谁用神奇的剪刀将它裁剪得如此美丽,如此诱人呢?啊,原来是那二月春风的吹拂,它于一夜之间,将这满世界的柳叶剪裁得宛如少女之眉一样柔美可爱、动人致极。看来,会读诗,不光读懂诗意,还要积极配合诗人的设问调动,主动参与诗人的审美创造,从而读出更深更美的诗韵诗味来。
本文来源: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