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册教案【1-5课文】
一课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课 题
第一框题《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
版 本
人教版
教学设计者
欧裕鹏(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初中)
教学
理念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概念与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让学生知道自己应对自己负责,同时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应对他人负责,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解读
教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1、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2、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3、愿意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能力目标
1、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2、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3、能够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知识目标
1、知道责任的含义;2、知道责任的来源;3、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4、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5、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教学难点
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责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解读
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责任”的概念比较模糊,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够,往往不愿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提供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学会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解读
方法
教学方法
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准备
根据课标内容精选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新课导入
MTV《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播放录像并让学生谈感触。
学生观看MTV并谈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触。
让学生感悟到教师的肩上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而引出责任这一问题。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一、 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二、 谁在
对我负责
1、联系MTV内容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责任,并因角色不同而身上的责任不同?
2、让学生观看课本上一位少年踢足球的图片并阅读其中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回答该故事的相关问题。
3、制作一张表格,叫学生把自己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列出来。
4、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社会身份的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是否相同?
1、通过课本上小含的故事制作出的表格,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然后要求部分学生说说自己的填写情况。
2、组织学生分组思考与讨论,然后回答问题:哪些行为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自己对自己负责有什么意义?
3、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只要对自己负责就行了?
4、请学生列举在社会生活中哪些人为“我”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
5、问题讨论:人能否脱离社会而生存与发展?
学生思考并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与分组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进行思考并将表格内容进行填写
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进行思考和填写相关内容并进行回答。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进行思考并列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了解责任的普遍存在性并引起学生对责任的重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责任因角色不同而责任不同。
通过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让学生了解责任的含义。
让学生明确责任的来源并认识到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相应的责任。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应自己对自己负责。
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并反思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深化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并学会勇于承担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要对他人负责,并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他人也对我们自己尽到的责任。
让学生认识到他人为“我”的重要性及社会意义。
对学生发表的看法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实现独立生存与发展。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对他人负责,也需要他人对我们负责。
结尾
看谁的名言警句多
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看谁说得多
分别说出自己知道的名言警句
激励学生,使学生实现情感升华。加深对责任的理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一课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
简介:本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一课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这节课的内容也主要让学生明白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同时懂得在承担责任的时候,要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发扬奉献精神。因而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创设问题情境与交流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得切身体会,真正能够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同时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授课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思想品德
主
题
不言代价与回报
任课
教师
张泽
课型
综合解决课
课时
1
授课日期
2008年 月 日
教
材
分
析
“不言代价与回报”是人教实验版教科书九年级思品第一课第二框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让学生明白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同时懂得在承担责任的时候,要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发扬奉献精神。因而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创设问题情境与交流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得切身体会,真正能够正确评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同时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
生
分
析
设
计
理
念
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
教
学
要
求
1、创设问题情境与交流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得切身体会。
2、开展相关的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1)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责任。
2、知识目标:
(1)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2)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的,也应该尽力承担好。
3、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最初最合理的选择。
重点
难点
重点: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
难点: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责任。
关键
问题
有些责任我们不愿承担,但是我们也要尽力做好。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体验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明白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同时明白有些责任不愿承担也要尽力承担好。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导读单,训练单。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程序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
情境
引入
主题
1分钟
创设兴趣性导入情境
〖旁白〗承担责任往往会获得一定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等等。但是承担责任的同时我们也要付出代价,那么我们怎样权衡这些代价与回报呢?有些责任需要我们付出很多,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自由发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18分钟
创设思考与阅读情境
1、教师发导读单。
2、让学生带着导读单中的问题自主看书,教师在各组巡回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看书,完成导读单中的问题并相互交流。
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8
创设思考、讨论情景
1、 让学生讨论承担责任会有哪些代价与回报。
2、 如何对待不愿意承担的责任。
让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10分钟
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和展示交流情境
〖旁白〗同学们,通过看书相信你们已读懂了课文,有不少自己的感悟与想法。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想与自学成果吧。
1、交流对代价与回报的理解。2、谈怎样对待不愿意承担的责任。3、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想与自学成果。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质疑问难提升问题
全面评价
3分钟
创设质疑情境
〖旁白〗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还有什么困惑与疑虑?勇敢说出来吧。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训练提升能力
13分钟
创设训练情境
1、发训练单,让学生做训练单。
2、教师巡回批阅、指导。在批阅时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发现共性问题,以便集中解决。
学生做训练单。
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相互评价规范指导
3分钟
创设评价情境
1、引导学生交流、评价,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教师给予点拨,必要时进行规范指导。
3、指导学生相互批阅、评价、改正。
学生相互批阅、评价、改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总结巩固效果
4分钟
创设反思情境
1、让学生从知识、学习方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反思。
2、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进行全面反思,交流感想与收获。
课外
拓展
板书
设计
不言代价与回报
一:什么是代价 什么是回报
1、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2、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我承担 我无悔
1、主动承担那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2、感激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认真履行责任的人
教学
反思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强调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关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新课程认为,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这节课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就深刻,既准确地解决了问题,又理顺了知识的脉络体系。没有对问题的认真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就不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不出自己的知识网络。而那些没有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学生,恰恰只简单地找出了知识点,没有理顺知识的脉络体系,自然也就不能系统掌握课文中的内容。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使学生疑中生趣,由疑激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精神,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加深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能力。这也正符合韩立福博士倡导的“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使他们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附录一:问题导读单
《不言代价与回报》问题导读单
班级: 姓名: 年 月 日
一、三维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1)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责任。
2、知识目标:
(1)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2)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的,也应该尽力承担好。
3、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最初最合理的选择
二:重点: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三:难点: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责任。
四、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书,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承担责任的代价是什么?
2、承担责任的回报有那些?
3、对一些不可推卸的责任怎么办?
二课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知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能力;具有关爱集体的实践能力,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能力,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的能力
觉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树立责任意识;体验团结就是力量的自豪感和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弄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关爱集体。
三、教学方法、手段设计: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举例,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具体、生动的事例以及美妙的歌曲感染、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四、板书设计:
第一框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一、我是集体一员
1、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2、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二、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
(1)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如何关爱集体?关爱集体的表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多媒体课件中的一首歌:《爱的奉献》,让学生一起唱。
(教师提问):(1)歌曲中印象最深的两歌词是什么?(2)这些歌词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1)歌曲中印象最深的两歌词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这些歌词说明了学会负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的意义: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有助于我们实现远大的理想。
(二)讲授新课: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我是集体的一员
【为什么毕业20年后仍能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2、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
【李泽群是多管闲事吗?】
不是,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1)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
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小铭为什么犹豫?】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2)如何关爱集体?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⑶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从而能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
(四)巩固新课:
先放一遍板书,老师一边问学生一边回答讲过的一些知识点。
师生一起唱《爱的奉献》,体会其中的歌词说明的道理。
(五)课后思考:
1.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2.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二课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需要关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振兴中华,匹夫有责,无私奉献,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道德高尚的行为。
难点: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相关课件和相关案例,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收集相关案例。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新课导入
通过电视、互联网,丛飞救助失学儿童的事迹家喻户晓。下面请看大屏幕,了解丛飞事迹。想想这是种什么行为?
教师归纳点评点评后板书课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每个公民都有关爱社会的责任。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老师归纳总结: 向革命前辈学习,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然后齐读第一段,形成初步的观点。
读完后,要求学生把这段话概括成课本上的一句名人名言,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板书在课题后。
提问如何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引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教师点评归纳:每个在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上来不得半点含糊,要勇于和善于同损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
教师课件展示吉鸿昌的事迹。
提问: 从刚才同学们讲的事例中,明白了我们应怎样维护国家尊严?
教师板书:①维护国家尊严。
3. 什么时候最能体现公民的责任意识?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焦裕禄的先进事迹。(课件展示)
请学生把自己课外收集的的类似的材料进行交流。交流结束后归纳怎样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教师板书:②为国分忧,勇担重担、与国家共渡给难关。
教师小结辩论,肯定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
4. 课件展示徐本禹的事迹,提问徐本禹这样做值不值得?组织第二次辩论。
小结辩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板书:③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还可以参加哪些活动?
1. 学生阅读课本P22的“相关链接”,思考讨论: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从这些革命前辈身上学习什么?
学生齐读第一段,形成初步的观点。
2. 学生阅读P23的第一个材料,讨论材料后面的问题。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互评。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维护国家尊严的案例和材料。
学生齐读P23的第一段。
学生归纳后,齐读P23的第二段。
辩论:
正方 我们青少年虽年幼,要为国分忧。
反方 我们青少年年幼不必为国分忧。
辩论:
正方 徐本禹这样做值得
反方 徐本禹这样做不值得
学生齐读P24的第一段。
从革命前辈身上感知承担社会责任必须从小立下志向。
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理解国家尊严在海外人士心目中的地位。
澄清错误认识,明确为国分忧,也是青少年的义务。
引导学生理解,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成员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
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总结提升
老师小结本课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可以用课本上的观点,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等。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应对生我养我的祖国怀着深深的热爱的感激之情,国家、社会都需要我们的奉献,只有国家强大了,社会和谐了,个人才有前途,才有幸福美好的日子。让我们每个人都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吧!
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和启示。
六、板书设计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①维护国家尊严
②为国分忧,能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
③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二课三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信守承诺,勇担过错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要把履行各种职责看成是自己份内的事,要自觉承担责任,做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信守承诺,勇担过错
难点:自觉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给学生五分钟预习第一目题内容,并许下诺言:一定给足五分钟;要求学生给老师一个完成任务的承诺
五分钟后,做出如下调查:
在五分钟内能较好地完成的学生请举手
2、在五分钟内能一般地完成的学生请举手
3、在五分钟内未能完成任务的学生请举手
通过调查,引出主题:信守承诺
讲授新课:
师:一个男孩的自述:我最近很烦,真的很烦,因为最近总是遭遇令我“尴尬”的事。
尴尬1:上个星期六,我跟几个“铁杆”球友约好一起去镇上某单位的篮球场去和邻镇学校的一支非正规篮球队举行一场“疯狂的球赛”(并约定13点整时到现场,不见不散)。
那天我一切都准备就绪,可正当我抱着篮球,要跨出门的时候,我那上海的姑妈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很大的行李包,看“架式”,至少今晚是要住咱们家了......麻烦来了。
(1)“我”的“麻烦”是什么呢?
(2)如果我突变原定计划,在家陪伴远道而来的姑姑,当然姑姑很高兴,但在离家两三里处的那个那个球场会发生什么呢?
学生交流:略
进一步交流:(1)请说出你心目中最守信用的人的姓名及典型事例。
(2)请你说出你的记忆中因失信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例。
(3)请你说说守信的重要性、失信的危害性。
教师归纳:许下诺言,意味着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信守承诺,会为自己赢得信任。失信于人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任;对他人、集体造成损害。告诉我们应该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
尴尬2:星期三傍晚,天阴蒙蒙的,还下着小雨。我觉得很郁闷,于是独自一个人想到外面去散散心。
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书店门口,突然想去看看书,调节一下心情。走进书店,直奔我最喜欢的小说书柜台边,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本,就看了起来。边翻边看,在看了没几页的时候,由于手势过重,不幸将其中一张给撕成两半。我潜意识地往四处看,看看有没有人注意到。所幸地是,没有人看见我的“动作”。
我庆幸自己没被发现,我要逃了。“我可以走吗?要不要告诉工作人员呢? ......”
但是在我刚想溜的时候,我的脑袋里又产生了另一些想法。我陷入了矛盾之中......
交流:(1)你能猜出“我”为什么会陷入矛盾之中呢?
(2)我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学生回答。
自我反思:
1、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是勇敢认错,还是逃避责任?
2、如果你有勇敢认错的经历,请与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归纳:承认错误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更能考验我们的勇气。
尴尬3:这段时间,我总感觉很忙、很累。睡在床上,我开始回顾我自己整天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妈妈总要我考出好成绩,只要求我把学习搞好就行;当班长的事情特多,老师同学有什么事都找我,烦啊;这个周末学校要我们去义务劳动,浪费时间哪;我喜欢唱歌,报名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却很少有时间去排练......
交流:(1)“我”承担了哪些责任?(2)哪些责任是我被动承担的?
(3)哪些是我主动承担的?你能感受到“我”在承担责任时的心情吗?
探究:我怎样才能重新快乐起来呢?
师:自愿、主动承担责任,而非被迫;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板书:自觉承担责任。
自我评价:请自做一张表格,把你在学习、家庭、班集体、社会中的责任和自我评价列出来。
见书:P29
学生交流其体会 教师归纳: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争做好公民
名言赏析:希望你们不是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一代,而是艰苦创业、造福人类的一代;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一代,而是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一代;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一代,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的一代。(邓颖超)
【教学后记】(略)
三课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进步的根本原因。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抽象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国家的根本任务(重点)
三、教学方法
用身边的变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感染学生,产生共鸣,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
四、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都是一个社会人,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民族人、国家人,还要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要了解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
听歌:走进新时代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并思考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了解一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一、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过渡:过几天就是建国60周年了,现在的中国与以前有了哪些变化,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又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活动一】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积极地)
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中国出口强劲带动亚洲经济 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 达成多项成果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朝核六方会谈
2、中国与俄罗斯、巴西、印度四国的英文首字母组合成“BRIC”,借用“砖块”(brick)一词,从2003年起,这四个经济前景被普遍看好的国家被形象地称为“金砖四国”.如今的“金砖四国”,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更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新兴力量的象征.
在国际文化舞台上:“中国文化年”在法国举行 神州五、六号载人飞船 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表现?
(1)、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富起来、国家强起了起来。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 活动二】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表现为:A、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没有改变;B、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科技竞争力还不强、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C、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D、我国人口素质不高、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论:不发达,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认清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过渡:横向的比较,有进步也有不足,必须认清国情,最大的国情是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活动三】交流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如: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神舟”五号、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加入世贸等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活动四】你所在的城市或乡村有哪些显著的变化?
房屋建筑:由草房、平房发展到楼房、洋房,狭窄发展宽敞、明亮;城市摩天大楼耸立
电信事业:从缺少或没有有线电话到有线电话普及、无线电话迅速推广
环境保护:由污染蔓延扩散到得到有效控制,青山绿水开始呈现在人们眼前
……
过渡:取得一定得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还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下面让我们了解其涵义
(2)、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有哪些?)
什么是初级阶段?
答: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的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中期,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过渡:走过弯路,没有正确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个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存在阶级矛盾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B、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4) 国家的根本任务
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从横向纵向看了祖国的成就和不足,今后我们要如何做
3、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活动五】四件大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开天辟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党被正式确名为“中国共产党”。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此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中国正式诞生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我们国家的经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七大:2007年10月15日-21日召开。大会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投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步骤②):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投影):面对机遇与挑战,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要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讲习题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既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又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要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去应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
三课二框《党的基本路线》
一、 教学引导: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宜选择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为主。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所以如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一条科学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国家就能长治久安,中国就大有希望。”该框用两个目分别从“是什么”和“如何坚持”两个方面对党的基本路线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二、点击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结晶。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及有关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情实感。
三、本课的重点
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因为此重点不但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而且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最终要使学生明确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重大意义。
四、本课的难点有两个:
一个是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二是说明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到破坏。”因为前者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后者现实性较强,学生如果没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加以说明,对“两个文明建设”这一观点又是难以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以自己家庭成员的美好愿望如何实现为切入口,引入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板书)
(1)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板书)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制定这一路线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2)基本路线制定的根本依据(板书)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基本路线制定的出发点或根本目的(板书)
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而可以看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先进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基本路线的内容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主体是全国各族人民,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途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板书)(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以教材组图中与学生一起得出: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并且都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一种体现。)
(如何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先请同学们看第38页第一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要地位”这段话,然而以家乡、地区、祖国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加以证明,从而得出以下内容)
①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板书),答案见第38页第一节“只有……才能……才能……才能”。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中的两个基本点)
②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板书)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集体朗读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副板书)
(指导学生从书本中寻找,教师分析)
A、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B、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C、如果……都是……
(告诉学生):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彩色副板书)
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或强国之路(彩色副板书)
(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不是全盘推翻,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
(可用一些通俗的谚语来进行鲜明的对比说明) (彩色副板书)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2、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板书)
(在学生课前对自己家庭20年前与后的状况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双边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力会强大,人民得实惠,社会保安定,国际地位会提高,民族精神会增强。
(从课本的相关知识链接入手,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板书)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用图片和邓小平同志的话结合教材最后一节内容进行小结。)
三课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 本框总体结构及课时安排
二、本框课标内容
《内容标准》4.6: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三、第一、二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我国历史、时事中有关民族融合、发展的材料,并引导他们关注当今国际社会的民族问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探究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五、课前准备
提示学生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1、收集并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体会歌曲中表达的生活情感。
2、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文化成就,重点关注“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
3、1—4小组结合所学历史、地理知识,收集反映我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学习的史实。
4、5—8小组收集个别国家和极少数分裂分子企图利用民族问题分裂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相关材料。
5、当今国际社会涉及种族冲突、国家解体的事件,并思考这些事件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与方法
目的与意图
导入
利用课前3分钟,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展示民族歌舞图片。
设置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
第一阶段: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一、少数民族歌曲演唱。请学生演唱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歌曲;播放《吉祥三宝》《回到拉萨》,提问:歌曲反映的是哪个民族,涉及了哪些文化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通过识别少数民族服饰,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以简介“藏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为主)
三、小组代表介绍自己收集的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融合的史实。(各族人民有着亲缘关系)
四、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引导学生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树立民族大家庭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大团结。
第二阶段:
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 花
一、维护民族团结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我国宪法赋予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
3、十五大修订了民族区域自治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两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6、西部大开发。国家投巨资建造青藏公路、青藏铁路。
二、 小组讨论:国家为什么那么重视民族问题?
1、结合课前收集的“藏独”、“七块论”、“非洲种族大屠杀”等资料,谈谈你对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理解。选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引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进行总结。“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等于一盘散沙,就会四分五裂,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6个兄弟民族要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各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体会我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第三阶段:
践
行
与
评
价
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英雄人物的事迹:西藏运输兵──张良善
支教大学生──徐本禹
他们凭着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为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2、小组讨论,想一想:维护民族团结,我们还可以……
引导:我们要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生活中和少数民族同学和睦相处。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3、请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把好的建议归类,办一期壁报。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附资料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于2005年5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好形式,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分别于1988年、1994年、1999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他们中有的人,远离舒适的家庭生活,选择在艰苦藏区一干就是30年;他们中有的人,为民族地区群众致富常年奔波在乡间山路;他们中有的人,忘不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求学少年饥渴的眼神,告别了大城市的繁华……如今,他们齐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的褒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殊荣。”
2、青藏公路:1954年青藏公路首次建成通车,用了4年时间,这是第一代筑路者创造的奇迹。青藏公路承担起西藏驻军80%的物资运输,同时也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上世纪60年代,第二代青藏线人架设了世界屋脊上架空明线最长的通信干线,被誉为青藏高原的“信息线”。上世纪70年代,高海拔地区输油品种最多的输油管线,由第三代青藏线人铺设完成。由于环境恶劣,驻扎在青藏线上的士兵不同程度地患有高原性疾病。据统计,过去50年间已有740多名士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加上当年建路时牺牲的军人,一个通俗的说法是:2000公里的青藏线,平均每两公里就有一名军人倒下。
3、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铁道兵十师为修筑青藏铁路,于1959年、1963年、1974年三进青海,先后有179人牺牲,633人负伤。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高原、冻土等筑路技术问题尚待解决,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曾经停建。2001年新开工修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现青藏铁路基干工程已经全线贯通,预计在2006年试通车,这将是青藏线筑路大军的又一个创举。现在青藏铁路已经成为青藏线上一道绝美的景致。因为50%的路段都用高架桥架起,在黄昏或清晨,如同巨龙般伸向天边的铁路桥是最让摄影者迷恋的景物。
4、张良善永远不会忘记,1992年10月,他即将分娩的妻子何桂丽患感冒住进了医院。当时,要拉上山的油罐已准备好,次日一早就出发。车到狮泉河,留守处把电话打到分区,说张良善爱人第二次住院,即将分娩,是难产,挺危险的。他驾着汽车在高原飞驰,大车要5天才能走完的路,他用了1天1夜就赶完了。到叶城时,孩子已经夭折,妻子也因大出血生命垂危。他在医院守了15天,在妻子弥留之际,他含泪问爱人还有什么话要说,爱人只是摇摇头,好半天,才流着泪说,以后跑山上的路,要慢一些。他悲痛欲绝地埋葬了妻子,然后去买了两袋水泥、一些沙石,要亲手给妻子立个墓碑。墓碑做好了,还没有刻完碑文,他得知营里要往阿里送一批战备物资。张良善主动请战,他说,我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爱人的悼念之情。他又一次战胜了阿里。从山上下来后,他在妻子的墓碑上刻下了碑文。
5、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1999级学生,孤身到贵州农村支教,一篇《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网文引来25多万次的点击率。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他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们的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四课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事例说明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
知识与能力: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辨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难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0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现在我们重温这一充满了豪情壮志与欢声笑语的时刻。(看视频“同一个世界方阵”)这是一支由118名国际友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来自五十多个国家,代表了所有为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外籍人士。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请问这与我国实施的哪一基本国策有关?
学生:对外开放。
教师:猜测一下,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我们的基本国策?
学生:什么是对外开放?为什么对外开放?怎样对外开放?
一、国策解读──由点到线,全面开放
1.教师出示幻灯片:对外开放大事记
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明确我们开放的范围;知道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有步骤、有计划在全国范围,面向全世界实施的开放。
2.小组活动:我是发言人
模仿发言人通过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对我国的基本国策进行解读,明确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全面开放,通过对外开放我们扩大了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得出结论──对外开放的含义(出示幻灯片)
二、对外开放──高瞻远瞩,必然选择
1.谈古论今·交流:盛唐和圆明园情况对比。
教师:思考:我们为什么会由盛转衰呢?
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见课件)。
2.回到阅兵式·看材料
教师:我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于1978年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0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60周年庆典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出示材料:阅兵式当天,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观看)
得出结论: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教师:你能从我们生活的周围感受到这种联系与交流吗?
学生:举例(略)
总结: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上海世界博览会获得了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即将于2010年举办的新一届世博会,270多个国家的场馆已经开始动工布展,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出示课件)
思考:1.为什么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次世博会?
2.举办这样的活动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活动。
三、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基点,“走出去”与“引进来”──对外开放的正确选择
教师: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宽领域的。我要问大家,是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接受吗?不是,那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根本基点是什么呢?我们应如何把握这个度?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两种观点:见书P49各发表建议。
学生:略
一种观点是“独立自主,自创品牌。”
另一种观点是“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
学生讨论后辩论。
教师:(出示胡锦涛主席阅兵时乘坐的座驾并简单加以介绍)上述观点都不对,在国产汽车的发展上,我们究竟怎么办呢?(独立自主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即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小结:怎样坚持对外开放?1、全方位,宽领域;2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总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四、拓展延伸──设想2049年的中国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收获: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略。师;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共创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课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过程与方法:
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教学难点: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四、教学时数:1—2课时。
五、教学方法:例举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
六、板书设计: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二、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我国人口现状与特点
(3)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4)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1)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2)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对外开放。我国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说到计划生育,大家并不陌生。在座的有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为什么大家的父母亲没有再给我们生个弟弟或妹妹呢?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那么,什么是计划生育?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另外,我们为何要保护环境?应如何保护环境?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世界人口日】——KP50活动1
○人口重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联合国确定“世界人口日”有什么意义?
日益增多的世界人口已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全球性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联合国确定“世界人口日”,就是提醒世界各国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
(2)我国人口现状与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此外,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其它特点。
【我国面临人口问题的挑战】——KP50活动2
○ 请用实例说明上述观点。
观点一: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我国近13亿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6.15亿,文盲人口尚有8507万。这意味着我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人口素质偏低。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里,人口多是一种人力资源优势,但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人口多、素质低却成了社会发展的包袱。人口多并不可怕,怕的是人口多素质又低,所以,要把把人口多的包袱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关键要提高人口素质。
观点二:此观点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全国人民每天节约0.1元钱,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1.3亿元钱,一个月可以节省39亿元钱,一年可以节省268亿元钱,七年就可以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钱。13亿人每人每餐浪费一粒米,一天就要浪费97500多公斤(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0000个),一个月就浪费2925000公斤,一年浪费35100000公斤,可以让80000个成人吃上一年。可见,多么小的问题行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所以,我们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的影响】——KP51活动
○ 请结合其中的某一点,用实例加以说明。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消费资料的前提下,人口越多、增长越快,所需要的抚养、生活费用就越多,能够用于生产的费用和人均占有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越慢。例如,假设一个家庭的月收人为1800元,如果3个人来用这些钱,月人均600元钱,如果一家再多2个孩子,结果全家月人均只有360元钱。在收入不增加的前提下,家庭人口的多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成反比的。这说明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关系。
可见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4)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①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就是要求同学的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②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教师综合分析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见KP52)
2、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1)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的影响】——KP51活动
让一学生朗读P52材料,请另外的一部分学生讲讲身边的环境问题,从而明确存在的哪些环境问题。
○ 做一个小调查,看看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提示:只需答出与本地区情况相符合的环境问题即可。)
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相当繁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③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④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可广泛举例,用电视新闻中和身边周围的事实来说明,能让学生自己讲更能引起共鸣。)
(2)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①决不能走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路来发展经济;
②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使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顺利实现。
(结合本地的具体举例说明)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环境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现状、特点,认识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在导入环节,我引用了小品《超生游击队》,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接着我展示了一幅漫画“苦难的母亲”,一幅人口高度密集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成功的讨论说明了人口过多与过快增长的影响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出国家制定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懂得坚持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做些什么?”由此达到学以致用,自觉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以突破本框难点。
本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对我国环境的严峻形式只停留在自主学习上。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课件或一些些环境恶化方面的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些。
2、学生对于有关人口与环境的资料了解的比较少。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能力;又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3、对有些教学内容的点评不够透彻。课堂效率应该还能有提高。
四课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能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能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本教材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及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既有利于教师进行创作性的教学,又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学。
二、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虽然知道需要关心和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但一些学生确实对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一载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及其基本特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认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迫切性;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探究,努力实现教学情景生活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评估多元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必要性
难点:科学的发展观
3、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4、学法指导
就本节课而言我主要从预习和听课环节中渗透指导方法:
1、预习是对将学知识通过自学来熟悉的过程。所以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浏览内容、圈点勾划、把握重点、发现疑点;还要做好一个资料搜集的工作,搜集好和知识点相关的材料。
2、听课是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所以要求学生做到:准备迅速、抬头听课、坐姿端正、动脑思考、动手笔记、动口发言、气氛活跃;鼓励学生有疑必问、有疑即问;对所学知识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的思考方法;引导其充分利用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所组织的小组讨论的机会,说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积极参与讨论,或补充其他同学的发言,或纠正其他同学在理解上出现的偏差,或解答其他同学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也要以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四、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设
计
意
图
现
实
聚
焦
1、情景展示
2、引导
3、设问:面对如此困境,脆弱的地球还能承受吗?
4、课堂小调查
(1)、结合有关一次性筷子的资料提出问题
(2)、设问:你将来会选择一次性筷子开发商这个职业吗
(3)、引出温家宝总理说的话,
(4)、引出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并简要讲解
1、欣赏四幅优美风景后谈感想
2、观看被破坏的风景后谈感想可否尤在?为什么?
3、展示调查材料或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4、参与互动
(1)、阅读、分析、讨论,回答相应问题
(2)、谈个人认识
(3)、观点分析,
(4)、结合教材归纳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及特点
情景激励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探究法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2、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3、使学生树立一种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4、认识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及毁坏森林的严重危害
5、价值观引导
6、渗透环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7、完成知识目标
参
与
平
台
1、
设置情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引出“可持续发展”并板书
3、学法指导
4、组织整理问题,完善板书
1、角色模拟—牧民
2、小组交流作出选择并阐述其理由
3、,形成学习小组,阅读P60-61内容,圈点勾划、把握重点、把所发现的疑点精练设问写到黑板上
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为什么
怎么样
表演法
讨论法
自学法
探究法
1、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教学生学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有意识地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4、以“学习方向指向标”的形式,使学生学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的思考方法
环节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学 生 活 动
人
探
索
航
线
1、出示示意图;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古代 近代 现代
2、设问:“有人说,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是子孙借给我们的”你怎样理解?
3、引导
4、归纳性小结,点明科学发展观
5、设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与个人没什么关系,对吗?
1、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后回答:(1)这张示意图表明了什么 ?
(2)我们从中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2、阐述自己的观点,
进而归纳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3、阅读P62资料,观点分析、讨论
4、结合最后一段大字,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5、议一议:国家从哪些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
6、“各抒己见”——谈个人的实际做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讨论法
1、依靠问题推动探究
2、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
4、最大限度地探究新知,完成学习任务,
5、充分发挥生主体、师主导的作用
6、加强教学效果体现探究式教学要求
思
维
体
操
1、播放课件
2、引导分析
3、组织、评价
4、小结
1、“热点追踪”
A.垃圾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哪些危害?B.对垃圾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有什么好处?
2、“创作空间”
(1)、设计公益广告
(2)、续写歌谣
(3)、展示、互评
3、“智力赛跑”
——结合漫画答题
1、漫画反映了我国哪些重要国情?
2、面对这些国情,我们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问答法
探究法
1、锻炼学生实践活动能力
2、培养学生脑、口、手、情“四动”,多方面、多层次地挖掘学生巨大潜能
3、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评价能力
4、巩固练习,提升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
我国哪些重要国情?
面对这些国情,我们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板书设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设计
我们共有的家园
1我国的资源国情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必要性
2 含义 要求
3 实施(国家 青少年)
[教学反思]
这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课堂教学,从课前的预设与准备、情境的设置与切入、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的点拨与开启、教学过程的引领与调控,直至效果的生成与情感的升华,可以说我都做了周密的思考与部署。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才能收到今天这良好的效果的。应该说初三的国情、国策的内容是很宏观和抽象的,又有着时代性的特点,所以教学的难度很大。但是我觉得我本节课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我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更突破了教学难点,尤其是“续写歌谣”这一活动,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了其思维,更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造成了自觉思考和感悟人生真谛的氛围。
当然,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是否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检讨与反思。下面我就本节课谈一点浅见:
1、我认为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性、知识性、现实性都比较强的科目,能否让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并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一种高昂振奋的内心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的原则是:“以生动性为出发点、以启发性为着眼点、以互动性为突破口、以真实性为落脚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活动的设计,增加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知识。但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却深刻地体会到:不应该求多求杂,也不应该只注意其外在表现形式,更多地应是注重其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活动才是最为合理和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复杂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3、尽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但在我以往常的教学中常感觉到: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提问过于频繁,势必占用过多的时间,反而不利于教学。因此,我以本节课为契机纠正已有的行为习惯并力求做到,所提的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必须使其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综合性及准确性等特点。
4、虽然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图音并茂获得了我们老师的青睐,但一定要避免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起初我本节课的课件资源可谓让人眼花缭乱,仅幻灯片就有40多张,结果学生就好象在看电影一样,没有了时间去思考问题,就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了,所以经验教训告诉我:活生生的学生才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应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
四课四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授课老师
林晓枫
授课年段
九年级
课 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 型
形势教育课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九年级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内容
学情分析
当今世界,学生享受着科技进步的成果,但对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并不是十分了解,对我国的科技国力也可能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感受到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学生对“科技创新”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紧迫感,还仅认为创新、发明是科学家的事,这些对于自己是高不可攀的,缺乏创新的信心,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所以有必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时事》中详实的资料和事实引发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设计思想与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教学的许多素材可直接取自于《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多地运用《时事》让学生思考、交流,再通过教师的点拔,明确观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践行观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教学模式即“展示信息——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形成理念——学生践行”
教学思路是:科技改变生活——展示我国科技的成就——我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走自主创新之路——青少年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
育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技的力量,体会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能力目标
1、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2、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坚持两点论。
知识目标
1、懂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2、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世界竞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难点
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2006—2007学年《时事》1—6期、MP3MP4、手机、身份证等
建议:在老师开讲前,加上1分钟的片头——
【参考方案1】同学们各自手拿《时事》,相互阅读、议论的镜头,由“话外音”阅读字幕:
世界,风云变幻;祖国,日新月异。
喂!同学,你想了解层出不穷的天下大事吗?你想预知家乡、祖国即将发生的新变化吗?那好,请认真上好形势教育课!关注形势,能洞开你的心灵之窗;而同学们手边的《时事》,正是关注形势的好帮手,她把新闻事件和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鲜活有趣;解读形势离不开她!
今天,让我们读《时事》,讲科技;上好一堂关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形势教育课。
【参考方案2】同学们各自手拿《时事》,相互阅读、议论的镜头;由同学ABCD各讲一句话,例如:
A: 《时事》告诉我们全世界正在发生哪些大事情!
B:《时事》把方方面面的国家大事讲得一清二楚!
C:我爱看《时事》的《心海导航》,它帮我甩掉思想包袱,让我更活泼!
D:答中考卷子,《时事》的作用好大,我离不开它!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教材上学习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但是,当今科技发展非常的迅猛,可以说一日千里,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相当巨大。那么,今天我们运用动态的教材(也就是同学们手上的《时事》杂志),来进一步感受科技的魅力,看看科技的发展都给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及人类的发展都带来了怎么的影响呢?
老师知道,每一期《时事》大家都认真看了,那么,这几期《时事》期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篇文章啊?
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还是比较关注科技类的文章对吧!为什么?
噢,科技类的文章很有意思,而且很科技的作用很大,很好玩。
其实啊,科技离我们并不远,因为我们每一天都在享受着科技发展给我们所带来的成果。
下面我们就以同学们的一天为例,看看在我们的一天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渗透了哪些科技的成果?
学生回答:
早上:起床时手机闹钟、吃早饭时微波炉、电冰箱
上学时:乘车
在学校上课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电脑教室、投影设备、图书馆借书
中午:用手机跟家人联系不回家吃饭、休息时听MP3(小小的MP3就够神奇了,里面能贮藏几十首歌曲,展示MP3。现在还有MP4,功能就更多了。)(过去能买一部手机就说明自己有钱,现在手机已是普通的通讯工具。过去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现在手机能听音乐,还能上网。样式也多了,从翻盖到折叠,从方形到圆形,从白屏到彩屏。手机成了一种时尚和文化。有了手机还可以做播客,4期P27)
晚上放学:丰盛的晚饭(杂交稻米、基因食品)、看电视(数字电视)、打电话、打电脑发邮件、QQ聊天(《时事》第3期P52,“别让网络伤害你”,这篇文章讲得很好,希望同学们要懂得克制自己,学会拒绝诱惑等,不能沉迷其中,以至荒废学业。老师在网络上开了一个博客,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专家同行共同学习,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到老师的博客上跟老师进行交流,好吗?)等。
洗衣机(有不用洗衣粉的,消毒的,烘干的)
大家再到《时事》中找找,还有哪些科技与我们生活相关?大家查找《时事》时,一般怎么找?是不是先找找看它在哪个栏目,第几页,然后再去翻,这样最好。
《时事》第4期P21
节能灯,节能灯节电环保,一只11瓦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瓦的普通灯炮,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可见科技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很大。小小的节能灯竟然隐藏着这么大的作用。
科技给我们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不仅是方便,还有生活质量的提高。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要是我们离开了这些科技产品,我们人类的生活将会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一片黑暗,无法生活,很单调,很没意思,寸步难行,无所适从,很不方便……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啊?
是啊,原来科技无处不在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能拥有这样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一方面当然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及英明的决策,但从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科技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科技改变生活”(投影)
【讲授新课】
其实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迄今为止人类共经历了三个科技革命,那么,我们正在经历的这次科技革命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深的。那么这次科技革命到底都给我们带来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下面,老师请同学们通过一段视频一起来感受新科技的魅力。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来说说视频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播放视频:现代科技的发展(4分钟)
提问学生,学生回答(略)
新科技革命浪潮球,它呼唤出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成百上千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巨裂地改变着社会面貌。
当今世界,科技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有专家就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科技的作用。
投影:
八十年代专家认为: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按照当今科技的发展现状,大家对这个公式有什么看法?就有专家就提出,好像这个公式还不足以体现科技的作用,那么,大家想想看,怎么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更能体现科技的巨大作用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投影:
九十年代专家认为:
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
上述两个公式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投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还有人提出,
投影:
当今世界,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上讲是生产力;从政治上讲是影响力;从军事上讲是威摄力;从社会发展而论则是推动力
(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上天,使我国在国际上政治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从军事上讲,没有现代化国防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安全不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大业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歼—10战斗机批量装备部队4期P48,“巨浪二型”5期P48导弹准确击中目标,海军,新型核潜艇,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国防力,给一些不怀好意思的国家以威摄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谁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主导权,相反,必然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既然科技的作用这么重大,我们应该怎么办啊?
投影:三代领导人科技战略
因此,我国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从“向科学进军”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第三代领导人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建国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投影:
国家竞争力世界排名显著上升。
2007年5月10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了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竞争力排名上升到第15位。比2002年的第31位提高了16位,整体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化迅速发展。
国家设立的2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70%。表明国家科技实力的机电产品出口,由“九五”期间占世界比重的3.4%提高到8.5%。产品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仅次于德、美、日,排名世界第四。
一批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
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十”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其实这几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当然不止这些,大家还知道哪些科技成就?我国所取得的这些科技成给家乡、给社会给国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在这方面《时事》6期给了我们许多最新的信息,而且通俗易懂,是吧!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时事》的内容来说说,好吗?
学生回答:
1、科技发展给家乡带来了明显变化,提示:
全国各地:高速路、立交桥连接起大批城市
商务天气预报:《信息致富》【第6期P16】
浙江海盐县:《田土营养师》【第6期P16】
北京平谷区:《喝牛奶的桃树王》【第5期P16】(为什么要给桃树王喝牛奶,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我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去找寻答案,大家知道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吗?对,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些资料,更可以自己在家中自己做实验,哈哈,小科学家即将诞生。)
宁夏平罗县:《30亿元纯利》【第2期P21】
河北唐山等地:《“托牛所”》【05-06年第6期P14】
2、科技发展给社会、给国家带来了明显变化,提示:
至于科技给国家带来的变化就更大了。新发现的10亿吨南堡世界级大油田,潜水6000米深世界领先的机器人,运算10万亿次的计算机……
科技在航天方面的应用,2003年10月15日,神五发射成功。2005年10月12日,神六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05-06年第3期P22】
科技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祖国的国防威力,使世界不敢小看中国:《巨浪二型威力大》【第6期P48】
科技在水利方面的应用,2003年6月10日,三峡电站开始发电。【第1期P22】
科技在铁路方面的应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第1期P20】;
2007年,火车动车组提速达时速250公里【第6期P6】(从1992年到2007年的15年时间,我国铁路完成了从蒸汽机车时代向内燃、电力、直至高速列车时代的转变。列车速度从每小时80公里提升到250公里。到明年奥运会前夕,国产时速300—350公里的动车组也将投入运营。大家不要忘记了,这背后是上亿元研究经费的投入,100多次试验啊!背后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是相当大的。)
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惊世成果,袁隆平被誉为“当代神农”:【参看6月上旬大报】(本刊有关报道较早)
科技在天象方面的运用,观天测地,对台风、海啸等灾害的预报精准无误:《130部多普勒雷达建成》【第6期P51】
科技在环保方面的运用,2007年,中科院发布“长江体检报告”【第6期P51】(能给长江做体检,有了这种技术,也可以给其他河流做体检了。可以给土地做体检P16,也可以给空气做体检啊!看看有没有污染,怎么清除这种污染?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卫星给地球,给我们的城市做体检,为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5期P51“七十多人城市下沉”。)
科技在卫星监测方面的应用,给宏观决策提供依据:《70多个城市下沉》【第5期P51】
科技在金融方面的应用,近年磁卡技术的广泛应用;只有“对上眼”才能取钱的的虹膜识别技术自动取款机。
3、科技发展给世界、给人类带来了明显变化,提示:
航天:《瞩目卫星》【第1期P46】 “智能1号”月球探测器【第2期P25】
能源:《人造太阳》、《清洁能源》【第5期P47】【第4期P47】
《核能是宝贝》【第3期P46】
生物:克隆技术的医学应用《再造器官有进展》《生命之书破译》【第4期P47】
军事:《制导炸弹》【第1期P51】
纳米技术、核电站、现代化石油开采、现代化输油管道。
2004年,被称为计算机领域里的“神舟”飞船——曙光4000A,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启用。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2006年,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首次成功放电。这条震惊全球的新闻,让人们再次从东方看到了模拟太阳核聚变原理,获得万世不竭能源的希望。(5期P47氘dao氚chuan)第4期P47,06年启动这个计划,
2008年是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
刚才同学们从《时事》中查找了大量实例,都说得很好,我感觉同学们是越说越激动。是啊!一项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勃勃生机,真是振奋人心!未来科技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帮助人类实现着许多梦想。当然这未来的梦想要靠包括在座的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成就未来。
投影:科技强国,科技成就未来
目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快科技发展已成各国共识,各国都将加大科技发展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尽管,我国在科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与发达国家都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投影:与发达国家各项科技差距时间差
在冶金技术装备领域,我们与美、日等国相差至少10--15年;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领域,我们与美、英、法等国相差12年以上;
在飞机制造领域,我们与美、英、法等国相差近15年;
计算机是现代工业生产控制和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技术是芯片制造技术,但我们刚刚起步,与美、日两国相差至少10年;
机器是“工业母机”。然而在精密机床及大型加工中心制造技术,我们与日、德相差约15年。
同学们看看我们与发达国家都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学生回答:我们的许多核心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与他们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那么,这种差距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能否举例来说说?
是啊,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手机、计算机、程控数控机床等产品不得不向国外付出分别占其价格20%、30%和40%的专利费。
没有技术上的独立,就没有经济上的独立!
投影案例进行讨论:生产一台电脑赚多少钱呢?——《时事》第6期P46
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在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有一台就是在中国江苏生产的,但是生产一台电脑赚多少钱呢?10个苹果的钱。为什么这么少?因为要付给英特尔几十美元,要付给微软几十美元,也就是说,江苏生产一台电脑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商务部长薄熙来生动地比喻说:我们卖8亿件衣服,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
投影案例: 手机输入法的悲哀——《时事》第四期P50
每生产一台手机,就要向外国公司支付0.3美元的汉字输入技术专利费。为此,我们每年的支付总额超过7.8亿元人民币。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我国手机用户已达4.5亿人,每年发送短信3500亿条,但90%以上的手机输入法使用的是国外技术。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怎么样办呢?
学生回答:因为我们缺少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所有的事实都告诉我们,要想挺起中国的脊梁,只能靠自主创新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科技强国梦的核心。
要知道,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没有它,你的命运就会掌握在别人手里。
提到命运问题,不能不说说吃饭问题了,因为民以食为天,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的话,我们还怎么谈得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我国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大家知道我国人口在不断增长,耕地却在日渐减少,耕地“红线”已被逼迫,(6期P6),耕地是命根子,没有耕地就没有粮食啊!怎么解决吃饭问题?
投影: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博士1999年曾发出疑问,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谁来养活未来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他预言:“到了下个世纪中叶,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养活中国人,包括中国人自己。”
一些外国专家甚至断言,到了下个世纪中叶,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养活中国人,包括中国人自己。
那么到底谁来养活中国人呢?(投影)中国人自己。要靠自己。
那么袁隆平院士用实际行动及科研成果作出了响亮的回答。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同时思考,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给中国人(人类)带来了什么?从而再一次证明了什么观点?你从袁隆平院士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播放视频:请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
让人类摆饥饿,享受美好的生活。投影:
21世纪的地球上,依然有8亿人处于粮食短缺状态,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再次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人人都可以创新。只要大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去实践与培养这些品质,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人才。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两名普通工人和一位农民把自己的创新之梦,变成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知道他们获奖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略。
投影:他们三个人的图片(《时事第5期P31》)
附材料:
韩明明——“从鸡蛋中分出公母”。
韩明明,上海宝钢炼铁厂工人,56岁,初中毕业,电工出身。但目前他是年薪以十万元计的技能专家,能通畅阅读英语、日语等专业杂志。
获奖理由:解决一个世界级难题!发明从铁矿石中除去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混入的钢筋、铁块等铁质物的技术。内行人说,由于铁矿石本身就含铁,让机器从中去除铁件,无异于“从鸡蛋中分出公母”!
一切靠自学!这位因得奖,激动的脸通红的工人说,与其玩牌费脑筋,不如去搞技术发明。“日积月累、聚沙成塔”!30多年来,韩明明的数十项创新为企业创造了数亿元的价值!他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远销海外。
王洪军——生产线上“千手观音”
王洪军,一汽大众工人,37岁,中专技校毕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他发明的2000多件维修工具,每年能为企业挽回近2000万元的损失。
获奖理由:汽车表面总有因冲撞造成的坑瘪变形,要采用德国技术恢复如初:多则几天,少则数小时。而在他手里,一般只需数十分钟。原因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工具。
这位在擂台赛中让德国专家心服口服的年轻人说:“学习比学历重要,态度比基础重要”。“中国人不努力,外国专家永远会趾高气扬地一天拿我们一月的工资”!
李官奇——“把大豆穿在身上”
李官奇,河南滑县农民,58岁,高中文化。为让大豆变衣服,他自学了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试剂化学、纤维工艺学,等等。“把俺累死了!”李官奇摸着用大豆纤维织成的毛毯说。
获奖理由:大豆蛋白纤维,品质可与羊绒、蚕丝媲美,手感和透气性更胜一筹。李官奇被誉为“世界植物蛋白纤维第一人”。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大规模用大豆纤维做衣服的国家。
俺农民也能琢磨!有人说我是穷疯了才会想出馊主意,我不信!农民只要努力,也能干成事。李官奇说,建个1万吨的大豆纤维厂能顶10万亩棉田!
看了这些故事,我很感动。创新并非那么高深!也许,我们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却可以人人拥有。
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进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
可能还有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创新好像都是在大人的事,跟我们小孩子没有什么关系,是这样吗?
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思考,这些学生的行为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同学1:他们脑子里有许多问号,善于发现、寻找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总有一颗好奇心。
同学2:不找标准答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同学3:勤动手、肯动脑,敢做敢为。
同学4:不怕挫折和失败。
其实,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面对生活,常问问题,找问题,常思考为什么,怎样做,创新意识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如果你总有一颗好奇心、心中有梦想,如果你能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如果你能掌握了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你不怕挫折和失败,你的心里就播下了勇于创新的种子。
下面老师就给同学们布置三道作业题,你们可以任选两题做,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下节课大家把作品带来交流、展示,好吗?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具备了创新的素质与能力,我们要做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只有这样,我国在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梦想才能实现。
在这里,让共同我们祝福祖国,也祝愿每一位同学“明天会更好”!
谢谢!
【布置作业】
1、创意无极限:一张纸能做什么?(动手做一做)
2、认真阅读《时事》第6期P46“瞩目创新”一文,结合我国实际,就“如何解决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3、认真阅读《时事》中关于“科技”类文章,针对其中最有感触的一文写一篇小论文。
五课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语文课、社会、政治课教学中对中华文化就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应在体验、感悟、态度、价值观、能力培养上多下工夫,着重感悟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并树立科学的文化继承观。
年龄特征:初三学生具有成人化意识,但依然带有少儿特征,只要启发得当,内心表现欲望还是特别强的,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分组讨论法和比一比、“金点子”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具有“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体会到中华文化巨大的影响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化现象的是非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争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难点: 文化的力量、应有的态度
五、教学步骤(含教学策略)设计
1.课堂结构设计
本节课由感受篇、探究篇、实践篇三个版块组成,学教实施过程中进行交叉组合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围绕外国人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这一条明线,以知识为铺垫,集探索、活动、行动为一体,使整个学教活动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前因后果逻辑上的统一,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诸多学教目标)
2.导入新课设计
以时尚的邮箱往来,快速引入话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入课很快、也很自然、感兴趣。)
3、“感受篇” 版块学教设计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片段,找中华文化的表现,领会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博大精深。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短片中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合理地转入整个学教过程,又为整个学教过程定下基调、打下框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规律)
结合学生在语文课、社会课中已学知识,诠释以“京”字为样本的汉字发展过程,以点及面,回忆、归纳、分析、领会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渊源流长。
(设计意图:既尊重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又着眼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既让学生理性地掌握知识,又让学生从感性体验过程中去进行理性认知)
4.“探究篇”版块学教设计
以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些充满哲理地谚语或格言
为话题,探讨它们对自己为人处事地影响;以短片《孔子》为资料,结合已有地认识,对孔子的巨大影响力(从对个人、对社会教育事业、对国家三方面分析)作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设计意图:从能力知识角度讲,旨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情感角度讲,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实践篇” 版块学教设计
从高桥初中所在的萧山市区这一实际出发,联系春节放鞭炮的传统习俗,以此为话题,展开探讨分析:春节放鞭炮方式的变化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类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坚持“小课堂、大社会”的政治课教学原则,贴近生活,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人说起,易产生思想共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拓展。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
6、教学检测设计
设计“金点子”这一活动,以“告别外国友人怎么送礼”为话题,围绕着“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这个主题,让学生从入课到结课保持故事(教学明线)的完整性,做到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易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拓展,可以使本节课达到一个高潮。)
五课二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懂得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②理解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懂得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④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照分析法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5.教学难点: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在全面了解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后,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事物认知和理解能力,对国情国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水平有差异,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有一定的欠缺。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由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枯燥,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问题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
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继5.12之后,今年我国又遇到哪两大灾情?对!西南旱灾、玉树地震。面对灾情,我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投入抗灾救灾中,就在昨天晚上,一个晚上的募捐就达21亿多。(这时播放晚会的主题歌)。思考这里凝聚着什么精神?我们要战胜一系列灾难要靠什么精神?为什么?这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须过三关。
(二)讲授新课
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第一关】:民族精神我感知(内涵、内容、体现)
注:导入活动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不仅创造了灿烂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下面先进行活动一
活动一:展示台,展示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
材料略(名言、图片),并回答:
1. 阅读上面的资料、图片、名人名言后,能否概括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2. 你能否命一妙题?(你命,我答)
同学回答得很好,尤其是第二问,这种开放性题目,并且课堂气氛很好。具体回答略。
下面先聆听十六大报告 (略),后进行活动二 感知民族精神内容。请预习P69并完成下表:(分组讨论5分钟并派代表回答)
活动二:比一比,填一填
内容
名言
历史典故
热点事例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爱国主义
注5位同学分别代表本组回答5方面内容,很好。尤其是就热点事例回答得很好。具体回答略。
注:导入活动三(不同时期,民族精神有着不同表现,尤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活动三:民族精神与时俱进(采用启发式、讲授法,边展示边启发)
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材料(7图)略,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注:导入第二关(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虽历经无数考验,面临巨大的灾难—自然灾害外敌入侵,但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从未退缩过、屈服过,而是知难而进,在挫折中奋进,这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故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的团结互助、中用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二关】民族精神,我领悟(地位、作用、意义)
先请同学们预习课本P68-69,然后参与活动三的讨论
活动四:你说我说,大家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春节期间视察我省我市时提出的“三保一弘扬”指示精神,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把握,为我市经济社会开出了一剂良方。全市上下唯有继续以“三保一弘扬”统领全局,方能实现新一轮“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方能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作出南昌应有的贡献,方能不断谱写南昌“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篇章。来源:南昌新闻网—南昌日报
1.弘扬井冈山精神,民族精神有何理论依据? 2.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江西的崛起,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现实意义? 3.畅谈“红歌”大家唱的意义
注:对2、3问可任选一问,并提示意义类答题技巧
同学们回答得并不是很好,尤其是第三问,后经过启发与意义类技巧点拨答得不错。这3个题目,几个同学的回答答案略。
注:导入第三关(我总结导入,通过第二关,我们领悟到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战胜所有困难与挫折的不竭之源,那么我们如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呢?)
【第三关】,民族精神,我传承
活动五:畅谈国家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从内容、形式、对文明成果态度等)
同学回答略
注:导入活动六(我们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必须传承民族精神,做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活动六:民族精神见行动
反思林
1我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品行教育,请问我校开展过哪些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
2反思自己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得与失?
3你准备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建设者?
注:同学们联系我校和学生的具体的自身实际回答,很好。具体答案略。
(三)、课堂小结
我们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须过三关:第一关感知民族精神,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体现;第二关领悟民族精神,深入理解它的作用;第三关传承民族精神。第三关是我们学习本框的目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努力,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 巩固:
1.下列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是( )
①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④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A① 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0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中华民族要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A.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B.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C.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
D.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2009年9月是我国第9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决定开展“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
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这是因为( )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一切文化的综合
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4.下面属于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内容的有( )
①乐于吃苦、勇于战斗、忠于求实、善于团结(98抗洪精神)
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精神)
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抗击雨雪冰冻精神)
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抗震精神)
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抗非典精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5.【放开大讨论】播放4.21日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的募捐晚会现场,并深信我们这次一定能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取胜的原因。(提示:可从政治、经济、精神、各族人民等入手)】
(六)教学反思
1、这节课上得比较活跃,我认为也非常成功。我开始用最新的时政热点玉树地震的募捐晚会“情系玉树大爱无疆”现场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就使学生感知到民族精神、领悟到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收集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的活动中,我采用学生比赛的方式,场景异常热烈,惟恐自己那一组落后了,也显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本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联系当前时政热点如玉树地震、红歌会、98洪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12地震等。我更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法如活动式、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变抽象的理论为活生生的现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当,如难度上、深度上与现有学生有点不符,如课堂练习中的5,综合分析抗震取胜的原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