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的常见答题模式
古诗鉴赏前,先应读懂诗歌,思路是:1、看题目,忆作者(结合注释、题干等); 2、抓意象,绘意境(注意想象画面);3、抓诗眼,明类型; 4、析感情、明手法。平时要能够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如写景抒情诗、边塞军旅诗、咏史怀古诗、羁旅乡思诗、咏物抒怀诗、社会讽喻诗、即事抒怀诗等)积累表现方法和思想感情的常用规范用语,并谙熟常见的答题模式。
(一)分析形象型:请分析诗歌表现的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即:身份+性格特征+形象意义。
【特别提示】人物形象术语:豪放、旷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儿女情长、缠绵悱侧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等。
赋得自君之出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题目】请分析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位因丈夫远出久而未归,而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形象)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形象特征)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形象意义)
(二)分析意境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与情)?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情感的原因。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四字短语,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特别提示】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即: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常见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只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应明辨情景关系: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情景分列、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景略情在、以景结情等;乐景乐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哀景哀情等。另外,还应结合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常用意境术语:A、优美类:恬静优美、清新明丽、和谐宁静、恬淡闲适等、淡雅高远;B、清冷类: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荒凉破败等;宏阔类:雄浑壮阔、雄奇瑰丽、辽阔苍凉、意境高远等。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题目】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颔联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步骤一)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步骤二),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步骤三)
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答案】(1)贬谪之地僻远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天寒酒薄”可以看出;(2)家乡渺远,思乡之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楼高”“回首故山”可以看出。
(三)分析技巧型: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特别提示】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与方法。它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四大类。㈠表达方式主要有:(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以景结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2)描写手法,按表现的角度有多种:描写角度(正面侧面)、笔法繁简(工笔、白描)、感知方式(声、色、触觉)、观察角度(远近、俯仰、点面);㈡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动与静、抑与扬、景与情、宏与微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渲染烘托;(5)象征、(6)卒章显志等。㈢修辞手法:(1)赋、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9)复沓。另有设问、反问、反语等。四)结构手法: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照应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题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四)分析语言型: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其特色。(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特别提示】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越女词(其三)
李 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题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 诗人用清水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五)炼字型、诗眼型:某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类字常是动词或形容词。答题注意字不离句、联句分析。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南宋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题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网”有有形和无形之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步骤一)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步骤二)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步骤三)
(六)一词领全诗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特别提示】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以小见大表现全诗的思想感情。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目】当代学者刘学堦解析本诗时说:“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请抓住这一点,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答案】“春”,是诗人乡思的载体,又是贯串全诗的线索。诗歌先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细雨初晴,杨柳翠绿,枝上残花已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的身姿。异乡的春天已悄然逝去,触景生情,生出悠悠乡思。 后二句,春风吹梦,梦逐春风,平易自然而想象奇特。仿佛春风特别理解诗人的乡思,来为还乡美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思乡之梦,也化虚为实,追随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春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而且使伤感怅惘的乡思乡梦,也透着温馨明丽色彩,而减略沉重悲伤的情调,反而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七)炼句型:这句诗好在哪里?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
【题目】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步骤一)“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步骤二)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步骤三)
(八)分析情感、主旨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③抒发什么情感?
夏意
苏舜钦[注]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作者,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本诗即作于此时。
【题目】试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了内心压抑痛苦的貌似闲适宁静(步骤一)“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来渲染,末句又借“流莺一声”以声衬静,(步骤二),无不表现清凉宁谧之感,结合注释,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是痛苦的,没有牢骚,清幽之境更反衬了内心压抑的痛苦。(步骤三)
【特别提示】情感主旨类型:A、忧国忧民型:①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边塞征战的壮烈,穷兵黩武的惨状,山河沦丧的痛苦;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人民疾苦的同情;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B、向理想型:①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③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⑥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⑦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⑧寄情田园,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恶尘世的高洁,归隐山林的快乐;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C、思乡怀人型: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孤独、惆怅、落寞之情。D、生活杂感型:伤春悲秋之情;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告慰平生的喜悦。E、长亭送别型: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报负理想的悲愤。F、其它类型: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咏景之情;宫怨之情,对宫女的同情,对自由的渴望,对青春空度的伤感,对统治者的控诉。
常见表述形式: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九)分析构思型: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特别提示】诗歌思有路,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1)本诗首句历来为诗家称赞,请予以简要点评。(2)本诗收束句以景结情,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首句奠定了全诗雄浑的基调。此句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行军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2)收束句融情入景,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又朦胧隐约;苍凉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本诗作于846年闲居永乐时,因娶李党王茂元之女而构怨于牛党,境况很不如意。
【题目】请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案】首联情景扣题,领起后文,“花乱飞”,本是自然之景,却要“客竟去”才察觉,含蓄蕴籍耐人寻味,暗示孤独、感伤之情。颔联承“花乱飞”,分别从“连曲陌”的空间和“送斜晖”的时间角度去描写落花从白天直飘至傍晚的具体情状。颈联由花转向断肠人,巴望花留枝不再落而不能,表达伤感之情。尾联借景传情,语含双关,把咏物和自伤相结合,明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只落得飘零残败,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合),暗写自己欲展才华,奈何无门,但流年易逝。诗人念此,难怪伤感断肠了。全诗借园中落花,曲折地表达了自伤身世的悲苦与失望之情。
【特别提示】古典诗歌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诗脉的起承转合。起,有开门见山直陈主题;有婉转入题,如比兴烘托等;精警之语突兀入题,笔势突兀,振起全篇。承,是开头景、情、理的延续,或阐释,或铺陈,或发展,既在结构上缝合传递,还为后面的“体物言志”作铺垫、蓄势。转,指结构或思路的转换(事及理、景及情、物及人),要突起,使诗歌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合,指收束。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明快、质朴,自然天成。暗结,常借景语结情,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十)评价阐释题型:题目引用一段古今诗词评论家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注意分析诗的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步骤】①认真审题; ②深入阅读理解诗词;③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
【特别提示】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目】有人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十一)比较鉴赏题型: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不同版本的诗句,要求作不同的效果的比较分析。
【答题步骤】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③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题目】(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题目】诗的后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后两句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蕴含了思乡的情感。改后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