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位网民撰写博文,说我们教育依然是一种“体力型教育”,具体表现为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式、不讲科学等特点。这种教育可以用4个“水”字来简单概括,即“汗水+泪水+药水+血水”。其实,这反映出诸如急功近利、唯分数论、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等“不讲科学,违背规律”的教育现象,我们把这些对教育的种种不满意都称为“旧样态”。那么,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校回到本位,让校长科学办学,教师科学施教呢?当务之急,就是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改变,让学校发展呈现出新样态和精神面貌。
什么是新样态学校?即各种符合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学校,也可以说是那些“止于至善”的学校。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学有所教”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到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的庄严承诺,学校都在围绕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好的教育”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为新样态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性。
新样态学校的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教育人脑海中要有一种意象和意境,对于未来什么是好的学校、好的教育、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好的教师以及好的学生充满种种期待,并形成科学判断。其次是要解决学校发展、学校变革、学校创新中存在的实践问题,积极探索一些跨学科、多学科以及跨界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校长只要沿着教育的本质规律科学办学,一定会让教育和学校呈现出新样态。
在我眼里,教育要突破以往的发展方式,强调立足学校的文化传统、内生基因和自身基础,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创建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止于至善”的现代学校,这才是我们建设新样态学校的初衷。新样态学校必须具备“四有”特征,即一所“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学校。“有人性”,即有仁爱、有尊重、有包容、有期待;“有温度”强调接纳、关注、发现、共情;“有故事”强调学校有文化、有内涵、有融渗、有化通;“有美感”主要指审美、意境、愉悦、尊享等内容。我们必须系统地、整体地来看待新样态学校的建构问题。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过一本书叫《孩子你慢慢来》;我们平时也经常讲一句话:身边的小草迟早有一天会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这些说法都涉及“期待”这一主题,反映出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新样态学校主张,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予以科学培育,坚决反对拔苗助长、快马加鞭、急于就成的做法,否则就会陷入学校的旧样态之中。不仅如此,还要像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那样,坚信“儿童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要让学校呈现出新样态和精神面貌,我们必须从整体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系统建构四个方面下大力气。
整体育人是核心任务。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人是目的”的命题,但是我们有时仅把人当作手段,本末倒置,从而导致一些反教育行为。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也说过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情况又怎么样呢?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学校的学生存在抽象化、碎片化、分裂化、非自主化的特点,因此新样态学校要变大一统、抽象化的人为具体的人,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活泼、生动、自主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质;要去除碎片化,不能只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而是要培养完整、全面发展的人;要去分裂化,不能培养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而是培养有血有肉、有独立情感、有独特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人;要解决非自主化的问题,让孩子能够成为自我发展的人,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必须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思考学校的发展,引导学校办“有人性”的教育,培养有爱心、有尊严、有宽容、有期待的学生,引导他们自我发展。
文化内生是基本特征。学校要发展,会有许多内生变量,比如管理、环境、投入、教师、学生、校长领导力、课程、课堂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影响学校的变量也在不断变化,比如“互联网+”等手段。新样态学校建设特别强调内生变量的影响,必须超越一些外部的、外在的、外来的因素,眼睛朝内,更多关注学校内部的、内缘的、内生的因素。要挖掘学校发展的“基因”,解读“基因”代码。要解决好“洗脑”与“操盘”的关系。所谓“洗脑”,就是解决思想转化的问题,脑洞要大开,视野要开阔,视角要非常独特。“操盘”就是要解决策略操作的问题,从整体育人的角度进行建构,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
课程再造是途径手段。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凡是学校中符合教育方针、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等教育内容,都应该纳入课程框架中。新样态学校在课程再造时,不是追求数量的问题,也不是追求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实际上更多地是解决乘法的问题,每一门课,设计每一项活动,都要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基于核心素养形成来进行统筹、设置和实施,在此过程中进行梳理、整合,包括学科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甚至跨界整合。我们需要树立一种课程体系意识,围绕课程理念,将育人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各种因素组合起来,科学地构建课程结构框架。
整体建构是首要策略。学校进行创新和变革时,在策略上要坚持“四个本”:第一,坚守教育本真。学校教给学生一个人最本质、最需要的东西,不单单是课本学习,也要有生活常识、内心品德的塑造、事物好坏的辨别,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第二,回到学校本位。学校要回到“教书育人”的本位上来,不做与学校使命无关的事情。第三,遵循本质规律。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本质规律,一切教育行动都要依循这些本质规律,坚决反对各种反教育行为。第四,形成自身本色。不同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本色,而不是生搬硬套。通过“四本”策略,推动新样态学校建设。从具体操作上,校长要学会给自己的学校画一张像,弄清楚学校的精神长相;要发现学校中的“人”,认真解决“眼中无人”“课中无生”的情况,把人放在学校正中央;发掘最好的“我”,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找自己的文化“基因”;设计学校的育人模式,建构课程体系,抒写精彩的学校故事。最终形成 “学校要有学校样,一个学校一个样,校校都有自己样”生态多样性格局。
(本人在2016年12月22日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部“印·创未来——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首次现场展示会”上报告整理稿,刊发于《中国教师报》2017年2月20日)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