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口中常说的三大常规检查是指: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它们之所以称为常规检查是因为①、临床意义的重要性②、标本容易获得③、检查费用相对便宜④、检验方法相对简单,获得结果时间短暂。
作者:最后一支多巴胺
来源:检验科小白菜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血常规:
人体内流动着的血液分两种,动脉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流淌着的是静脉血。静脉血含氧量低,通过肺循环后,血红蛋白的含氧量得到提升,然后流入动脉血管,因为血红蛋白含氧量高的原因所以动脉血为鲜红色。
我们通常是通过手指末梢血或肘静脉血来化验。而血液是由有形成分的血细胞与无形的成分的血浆组成。血常规就是分析血液的有形成分的含量及有形成分的质量。
血液里的有形成分叫做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正常成人红细胞数量是白细胞的的数量近500倍,是血小板数量的近20倍。血小板体积与红细胞比较又很小,所以肉眼看到的血液老百姓所谓的“血浓、血稀”都是由红细胞的数量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决定的。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20几项就分三块来看,重要的几项都在血常规的报告单的前几列。简单的说贫血的相关疾病看得是红细胞数量、红红蛋白的含量。细菌感染的看白细胞的数量、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有没有病毒感染的看白细胞的数量与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看关于凝血的是血小板的数量。这几项重要的信息就在化验单的头几项,后面的项目都是前几项指标延伸,是为进一步探讨病因提供临床意义的。
所以对于非专业人士,只需要能够简单读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即可!
一、红细胞很简单,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内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决定了贫血的严重程度。由红细胞的数量与血红蛋白含量计数出的指标MCV,MCH,MCHC,有助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如是否是缺铁性贫血,还是缺叶酸贫血,还是天生红细胞与红红蛋白异常的镰刀形贫血和地中海性贫血。
二、白细胞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五种白细胞数既是五项之和,白细胞数是关键,五者的百分比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也是关键。五者中哪一项增高了总数也就会高了。
1: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病理意义很大,因为正常白细胞总数中他的比例很高,异常时波动范围也会很大。有化脓性感染,吃安眠药还有喝农药中毒了,肝脾破裂,宫外孕了,恶性肿瘤,白血病等等。但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也不是好事,感染伤寒,病毒了,某些血液病骨髓再生能力差了反而会少,另外一种情况是可能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也会很低,白细胞总数也会很低。
2: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他的比例很低,所以一旦有异常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原因,过敏,皮肤病,寄生虫,使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
3:嗜碱性粒细胞的意义不是太大,比例稍稍偏高点都没有太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很高就要考虑到慢性白血病,但是白血病总会有白细胞总数的异常变化,白细胞总数就会上百了。平时白细胞一二十都没有太大关系的。
4: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常见病病毒感染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EB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还有一点就是淋巴细胞与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如肾移植排斥了,淋巴细胞比例就会升高。另外长期接触放射线淋巴细胞比例就会降低。
5:单核细胞:本身比例比较低,升高的病因也很广泛,一般都是有病原菌感染,结核,伤寒,心内膜炎,疟疾等。但是与其他项合并升高的机会多。五项是构成比,比例会呈现此起彼伏的。
三、血小板虽然是血细胞的范围,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人体内与血管壁一起止血的作用,与血浆中无形的纤维蛋白原通过内外途径的凝血作用起到防止血液凝集的作用。前面我说了血小板体积相对红细胞很小,但是他内部很复杂有各种颗粒、酶,参与血液的凝集过程。于是我们测血小板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体内止血作用弱了,出血不易止了,引起皮肤出血,内脏出血是会送命的。
血小板的数量是关键,血小板的质量也很重要。血小板数量少了引起的病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质量出问题会有种叫血小板无力症的病。
血细胞分析技术越来越高,测量的准确度会越来越高,测的相关项目会越来越多,但都会是在这三大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测量的指标。老百姓的误区有:看到抽血时流的不快就会说是不是我的血浓了,看到血色发暗也会问是不是血脂高了,出血慢是因为血管细,血色暗是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其含氧量的影响跟血脂没有任何关系,血脂在血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