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抱有高期望?

“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保持高期望?应不应该对孩子的教育太上心?如果付出很多,孩子的成长仍不如意怎么办?”

知乎上,有位母亲问了这样的问题。网友的回答千奇百怪,点赞率最高的几篇文章,当时就让我震惊了。其中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的回答。

都说这是一个知识泛滥的时代。从这些回答中,我分明看到的是知识蛮荒时代。如果说泛滥,那是观点泛滥。

这些支持率最高的几篇文章,都在直接指责这位母亲。连嘲讽带挖苦,反复告诫她,不该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有的用优美的语言,有的用显赫的学历背景,有的用精巧的逻辑。我惊呆了!

我也回应了这位母亲:

你对孩子的期望无论有多高,都不算高,只要方法对头。

这位母亲的咨询原文:

觉得女儿不够优秀,有点失望,应该怎么办?


从孩子生下来,就对她抱有很高的期望,或许因为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快满三岁的女儿没有我期望的那样优秀。


我对孩子付出很多,每日都会陪她阅读半小时(几乎未断过),陪她游戏(基本是我自己设计的),每周带她去户外活动。我比较特殊,孩子单亲,虽有外公外婆带,但外公外婆只是看着而已,和孩子也没什么交流。我几乎放弃了社交,工作也是马马虎虎,花费太多精力在孩子上了却不见成效,心里有些失落。


首先我是个母亲,肯定是把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我是一位教师,教育学心理学不说很熟悉,但至少看过;最后,孩子早教是对其思维的训练,我也没什么怨气,提问中只是有侧重的叙述,并非我女儿所有的生活就是我在灌输,也从未强迫她,除非她喜欢。各位勿过度推断。也有几条建议自己会采纳。


我女儿生活挺丰富的,我常常带她去感受大自然,还经常一起带她和其他朋友游戏,还带她去钓鱼,常常听取她的意见。每日在家看绘本会长达 1 小时,她自己特别喜欢,一到书店拖都拖不走,英语也是,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幼儿是强迫不了的,一强迫就会哭得撕心裂肺,除非孩子喜欢。


目前,孩子只认识百来个字,只会 10 以内的加减法(还是掰着手指数的),只会 10 句简单英语会话,100 来个英文单词意思,画画也不成样子,思维似乎也不灵巧,就只性格乖巧,喜欢看书,什么也不会。内心有些沮丧,觉得付出得不到收获,应该怎么办?

题主问了一个看似平常,但极为深刻的问题,戳痛了读者们的内心。也激发了大家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考。

古往今来,正是父母对教育基本原理和法则的不同认知,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天渊之别。同样是可爱的婴儿,一群人成为杰出者,而另外一批人则成了罪犯、成了各种低能的人(我国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12.9%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的认知,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

1.对孩子的期望再高都不算高

您对孩子保持高期望,并付诸行动,让我感到敬佩。我为您言语中的能量,表示感谢。

有作者说,您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而且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我从逻辑上,没有看出来您把期望强加给孩子,因为您把健康和快乐放在第一位。相反,是他们不敢对孩子抱有高期望,如此便对你的高期望表示了强烈的职责,甚至不惜用“强加”这样的字眼儿。

从当代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再高都不算高。

大量严格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对孩子抱有再高的期望都不算高。

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天生具有科学思维、哲学思维,并且儿童天生就是道德生物,他们对亲人、对同类、对其他动物都有着天生的关爱,这称之为共情。所有这些都印刻在孩子的神经系统之中,与生俱来。这是生命数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为了这个物种的个体能够生存并活的更好。

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儿童的心灵美。但上面这些语言或许对于一般的读者会感到陌生和抽象。事实上,只有带着精深的思维,才能看到儿童心智中的超凡之处。例如哲学家加雷斯·马修斯记录了幼儿的许多话语,他从中发现了哲学的智慧之光。

蒂姆(大约6岁)正在忙着舔锅子时问他爸爸:“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不是在做梦呢?”


厄休拉(3岁4个月)说:“我的肚子痛。”母亲说:“你躺下睡着了,痛就会消失的。”厄休拉说:“痛会上哪儿去呢?”“痛会上哪儿去呢?”


伊恩(6岁)感到懊恼的是他父母的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喜爱的电视节目。“妈妈,”他用沮丧的口气问道:“为什么三个人自私比一个人自私好?”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与儿童对话》+《童年哲学》+《哲学与幼童》中记录了大量的例子,以及他对儿童哲学思维的认识。

哲学与幼童

这些问题有的是深刻的哲学问题,有的是深刻的科学问题,甚至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当然,儿童不仅仅是提出这些问题,他们不断尝试以科学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

这听起来是耸人听闻。但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大量涌现。其中,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摇篮里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突出了儿童与生俱来的科学思维。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宝宝也是哲学家: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 (The Philosophical Baby: What children’s Minds Tell),是对上述研究的大综合。高普尼克是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第一位受邀在美国心理学会开设讲座的儿童心理学家。曾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心理协会、美国哲学学会及诸多儿童福利机构发表儿童心理理论的演讲。 其中《宝宝也是哲学家》BABBLE网站誉为“50本最佳育儿书籍”之一,她的文章和评论散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

宝宝也是哲学家

作为个体,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就很高,从小我心里就能感受到这种高期望。但,我并没有为此蒙受任何心里阴影,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激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高期望。相反,我想,任何人听到父母说,“我对你已经失望了”,那将是怎样的悲哀。

在这样的一个反智的时代,一些人用着忽悠人的字句不断鼓吹“做自己就好”。他们甚至用“让孩子做自己”告诫您不要对孩子抱有高期望。

这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因为,没有人说得清自己。每个生命都无比的复杂,都有无穷的可能性。如果搞不清楚自己,何谈做自己?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面对人生的发展,我们当然要“取法乎上”了。


关于学习能力

巴菲特每天读书500页。16岁的时候为了研究一个小爱好,赌马,把图书馆里所有相关的300多本书借回来研究。同时运作三家开创性公司的钢铁侠马斯克,从十几岁开始,每天读2本书。毛泽东一生够忙的,他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大的惊人,众所周知,《二十四史》,他批注了N遍,《道德经》、《离骚》这样的书,他读N遍,而且是几十个不同的版本。与之相比,绝大多数人在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职业上,阅读量不到100本。在养育孩子这件事儿上,还不如巴菲特研究赌马。芒格说,你怎能以简单的思维、肤浅的知识应对现实呢。如果你有100多种模型作为背景和思维框架,你的认识就会发生核聚变,你就能看清生活本质和目标。这是他称为“能够带来特别大力量的,要牢牢记住的最重要的事情。”乔布斯的偶像,德鲁克称之为“旷野先知”的富勒,用自己的思维猛读两年书,成为一代传奇发明家、演说家、教育家、未来学家。

这是人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

关于产出

陆游活了85岁写诗近万首,平均每三天写诗一首;乾隆当皇帝之余,一生写了39340首诗,平均每天一首。

爱因斯坦一生作品无数。自从1955年爱因斯坦死后,普林斯顿大学一直在整理爱因斯坦全集,已经出了11卷,每卷1000多页,到现在还没出完。数学家欧拉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在世时发表了700多篇。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整整忙活了47年。

比利时小说家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1903-1989),用17个笔名写了431部小说,曾经1天写上百页、3天写完一部小说,总共改编成50多部影视剧。美国科学与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一生著作500多本,平均一年写9本书。

中国作家倪匡,一生创作了5000多万字,用笔写的。当代玄幻作家唐家三少,目标是超过倪匡,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以每天8000字的进度,已经写作了4000多万字。他们在作品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前面的两个外国人。当然,倪匡把周慧敏写成了自己的儿媳妇,唐家三少一年的版税已经上亿。

这是人,本来可以有的产出量。

关于做事

蒙台梭利37岁开始从事教育,一生创建了4000多所学校,而且是在一战、二战这样战乱纷飞的年代,包括作品一度被墨索里尼政府查禁。办学之余,她一生写了40多本书。谷歌的两个创始人,还有一大群有影响力的人,都出自蒙台梭利学校。关于创建公司。Gross创建了200多家公司。关于发明,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等等。

有人会说,这些人都是奇葩,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个人如果顽固地持有一个信念,别人是无法说服的。我不想做劳而无功的说服工作。通过语言让人改变观念、改变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是可能的。吃了大亏,撞了墙,才能让人改变信念。

我想说的就是,现代心理学奠基人詹姆斯说过的那句话:

“与我们能做到的相比,我们只是半睡半醒而已。”

我们究竟被什么局限住了?首先是被父母的认知局限了!

2. 许多父母养育子女,甚至不如养猪

许多父母养育子女,甚至不如养猪。原因是无知,而且不愿意付出努力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不去了解已有的科学知识,不去了解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17%,推算全国15岁以上成人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5%左右,有1忆多人患常见精神障碍。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12.9%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超过16%的大学生有各种情绪问题,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6%~22%。目前我国各类老年痴呆近600万,10~15年后我国的痴呆患者将达1000万人(相当于全球患者的一半)。

“健康中国2020”战略 研究报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份官方报告里看到更过的相关内容。

这个数据是令人震惊的。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有高达12.9%的人,有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首先,先天性精神障碍的比例并不大。否则人类这个物种,如此大的先天病态比例,不可能生存到现在。

如此高的精神障碍和行为比例,从哪里来的?显然,不是先天就是后天。事实和逻辑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必然是后天造成的!那么,17岁之前,一个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在哪里?当然是家庭和学校。

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

这个结论早在100多年前就由蒙台梭利独立的发现了。当蒙台梭利还在罗马大学医学院的儿童疾病诊所工作的时候,她就敏锐的指出,“治疗心理缺陷主要的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蒙台梭利

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就两个字:无知!

有多大比例的家长能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时间,阅读300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呢?极少,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与之相反,古往今来,那些在孩子成长问题上投注心智和努力的父母,他们是伟大的!

孟母三迁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如果没有孟子的母亲,哪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孟子。


以荻画地,芦杆代笔,在沙地上教孩子写字画画。如果没有这样母亲,怎会有流芳千古的大文豪欧阳修。

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对孩子抱有的再高的期望都不算高。

再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他并非天才,而是恰当教育的产物。比尔·盖茨的父亲,老比尔·盖茨在70多岁的时候写的一本回忆录,其中写了比尔·盖茨的成长历程:

像其他父母一样,有时我担心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胜任能力。我感到非常好奇的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很少看类似“如何当好称职的父母”之类的指导教程,尽管周围不乏琳琅满目的此类正规训练课程和信息。


我们在为人父母时,基本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正规培训,而‘结婚’和‘抚养子女’恰恰是我们一生中需要积极面对并尽力解决的最棘手也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充分思考。


玛丽(比尔盖茨的母亲)和我一起参加了我们的教会举办的父母培训班,但我依然感觉这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学到的金玉良言一直刻在我脑海中,我觉得值得和大家分享,那就是:“不管您做什么,永远不要贬低您的孩子。”


因此,我对那些正考虑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的建议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育儿知识和方法,以备未来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尽一切努力,在扮演父母角色时尽可能做到称职。认真思考你想成为什么类型的父母,并思考采取什么行动能实现这一目标。成为真正称职的父母也许是你今生所从事的最重要的工作。

......当盖茨年幼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图书馆。他非常热爱阅读,我经常需要加速周转,及时返还图书馆一部分书,好借到更多,以满足他不竭的阅读需求。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

这些内容,足见盖茨夫妇在养育、培养比尔·盖茨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以上出自《盖茨是这样培养的》(中信出版社出版),从名字看,似乎是讲子女教育的,特别是讲比尔盖茨是如何培养的,就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之类的书。实际不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Showing up for life – Thoughts on the Gifts of a lifetime”,如果直译应该是《为生活展现自我:对一生收获的思考》”。老盖茨真正讲的,是他一生思考的总结,应该说这些思考。这些话表明,盖茨的培养过程中,父母在育儿和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努力。

老比尔·盖茨的经历带来最大的启发是,父母要不遗余力的学习育儿和教育知识。股神巴菲特在16岁时为了研究赌马,把图书馆里有关赌马的书全都借回家研究,总共300多本。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的学习态度,甚至比不上巴菲特对待自己的业余爱好。他们仅仅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或者道听途说的言论,胡乱教育子女。在农村,为了养好牲畜,马牛羊猪,都要仔细研究这些动物的脾气秉性和生活习性。而许多父母养育子女,甚至不如农民养猪!这才是大悲哀!

蒙台梭利说:

今天的教育是令人感到屈辱和压抑的,它培养了人的自卑感,人为地降低了人的各种能力。每一个部门都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其大大低于自然的水平。它给能够快步如飞的人提供拐杖。这是建立于人的较低能力而不是较高能力基础上的教育。


如果人类的大多数是低能的,这也是人为的过失,因为他们品格的形成在构成时期受到了阻碍。我们不得不努力重新达到人的真正标准,让我们的儿童能够运用他们的创造力。

迄今为止,科学前沿资料对儿童的研究表明,他们本身有巨大的潜力,他们的思维方式甚至超过了普通的成人。因此,对他们的期望再高的不算高。相反,许多父母大大降低了对孩子的期望。一方面是由于无知,另一方面是推卸责任。他们的口号是,孩子快乐就好。但是他们没想到,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形成孩子的命运。


3.所谓的“天才”是刻意练习造就的

对孩子的期望再高都不算高。那么孩子的智力发展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呢?每个孩子都可能有那么高的造诣吗?

从心理学上来说,是这样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要拿第一,得冠军。因为,智力可以表现的类型实在太多。

那么注重智力发展,不是被屡受批判吗?那得看是什么人批判了。人的问题,包括绝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智力发展不充分造成的。

可能有人认为,盖茨的父亲对教育子女仅仅是经验之谈。那么某些真正心理学家对子女的教育则是专家水平。其背后的心理学法则具有普遍意义。

当今世界上有关世界一流专家的成长和培养方面的研究专家利,埃里克森是最著名的。在他的《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著作中,埃里克森引用了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培养子女的案例。

20世纪60年代末,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Laszlo Polgar)和他的妻子克拉拉(Klara)着手进行一项重大实验,两人在接下来的25年里,一直沉浸在这个实验当中。拉斯洛研究了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被认为是天才的人,共计有数百人之多,并得出结论认为,正确地养育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天才。

拉斯洛十分确定,他的训练计划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或行业,因此,他并没有严格地挑选特定的领域或行业,而是探讨了众多的选择。语言是其中之一,只是说,到底可以教孩子多少门语言呢?数学是另一种选择。不过最后他们选择了第三种。

妻子克拉拉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可以在任何学科培养出天才,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陪他训练,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真正热爱那门学科的话,真的可以达到那一目标。但我们选择了国际象棋。国际象棋非常客观并易于测量。”

在国际象棋这个通过极其客观的标准来测量水平的领域,风格是不会被拿来评分的,学历背景并不重要,简历也不会被人看重!

埃里克森说,拉斯洛和妻子克拉拉的“实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大女儿苏珊·波尔加在4岁时就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冠军,以11胜0负0和的战绩在布达佩斯女子11岁以下的比赛中摘得桂冠。15岁时,她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女子国际象棋棋手,成为第一位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但是,苏珊·波尔加不是三姐妹中成绩最突出的一个。二女儿索菲亚·波尔加也在国际象棋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她14岁时,在罗马的比赛中一举夺魁,胜过了几位德高望重的男子特级大师。她赢下了9盘比赛中的8盘,和了另外1盘,在单项世界杯国际象棋比赛中赢得了2735分的等级分,在当时,无论是男棋手还是女棋手,这都是最高的国际比赛等级分。不过在波尔加三姐妹中,她是最不用功的。三女儿,朱迪·波尔加在15岁零5个月时,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在当时的无论男子还是女子特级大师中,她都是最年轻的。她在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1年宣布退役。

你会以为,这三姐妹,在父母的“实验”“虐待”下,会是何等的苦不堪言。事实上,这对父母并没有任何的强加,她们只是按照心理法则,帮助孩子成长为她们能够达到的样子。

苏珊·波尔加在一次接受杂志采访时,谈起了她自己最初是怎样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的。她说,“我当时想从家中的壁橱里找一样玩具来玩,结果找到了一副国际象棋。起初,我被那些棋子的形状深深吸引,后来我发现,下棋更让我痴迷,也对我提出了挑战。”

讲完这个故事。埃里克森指出了,塑造杰出人物的路线图。这是他数十年研究了几千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得出的心理学规律。他说:

这个路线图,“使读者可以一步一步地观察,为了充分利用人类的能力,并触及人类能力的极限,需要做些什么。一般来讲,培养天才的过程,始于童年时代或青少年时代的早期,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杰出人物的水平。但那还不是终点。杰出人物的标志之一是,即使他们成为自己所在行业领域中的世界最佳,依然要努力提升练习技巧,并不断改进。正是当他们抵达了行业或领域的前沿时,我们将会发现那些勇敢的开拓者已经超越了其他任何人,并且向我们表明了什么是可能的。”

塑造杰出人物的路线图如下。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这张路线图以及“刻意练习”的细节知识均在埃里克森的著作中。但最重要的是,埃里克森和专家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他能治疗无数人,包括孩子父母的“无助病”,“迷惘病”,更重要是治疗“麻木病”。他们不知道孩子身上隐藏着多么大的潜力,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隐藏着多么大的力量。而这些潜力和力量,被严重的浪费了。

埃里克森说,所谓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从数十年的研究中发出的清晰信号是: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这些人拥有的重要才华,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才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如果和那些杰出人物交谈一番,你会发现,他们全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一点。

埃里克森说,提醒人们: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通常认为,某个人在任何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潜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生才能的限制。......但我们现在知道,这种预先确定的能力并不存在。大脑是可适应的,而训练可以创造一些我们以前并未拥有的技能。这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因为如今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使人们能学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在才华。在这个全新的世界,认为人们天生就具有一些固定潜力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相反,潜力好比可延伸的血管,能够通过我们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创造。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

4.健全的心理如何形成?

如果说,我们确实有了让孩子的智力,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法则。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对于所有年龄段的人,只有三条基本法则。

第一,为孩子提供整洁有序的环境。因为,环境的混乱程度与孩子的大脑混乱程度成正比。

第二,为孩子提供感兴趣的物品或者活动。因为,只有他们感兴趣的物品或活动,才能让他们专注。只有专注,孩子才能体验到智力成长的乐趣。从而避免一系列的心理岐变,例如自卑、占有欲、权力欲,等等。智力的乐趣反过来,让孩子形成专注的习惯。而专注,是人的一切品格、一切技能、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础。现代心理学创始人詹姆斯说,“专注是所有天才唯一的共性”。

第三,为孩子提供恰当的自由。当孩子没有伤害自己、没有伤害他人、没有破坏环境的时候,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目的还是尽最大的可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并同时兼顾了他们的潜质和快乐。

如果遵循这三个基本的法则。孩子的成长,将达到惊人的水平!

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也是符合人的天性的教育。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那么孩子整个内心的建设,内心的成长是怎样的过程?

一个原理性的认知是:“人的性格、智力、情感与成长是同步进行的”。

实际上这样的系统理论,系统方法,我们已经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就是已知的,最系统,而且容易操作的方案。他基于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有着大量的实践数据的支持。它在本质上,是遵循人的天性、孩子天性的教育法则。它得到了迄今为止最为严格的科学检验(后面,我会把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资料贴上来)。

人的心理发展的核心是什么?蒙台梭利认为是人的品格(或人格)。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品格的作用无处不在,“年轻的教师常常抱怨说:尽管他们能教科学、文学等等科目,却教不了面前的学生,而且这不是由于学生缺乏才智,而是由于缺乏品格。没有品格就没有‘内驱力’”。诺贝尔奖获得者Heckman 的研究发现,人格是人的学业成就、经济水平、身体健康和犯罪活动的最有效的预示标。

蒙台梭利将人的品格分为四个类型(蒙台梭利用红色圆心、蓝圈、白圈和深红色圆环所构成的同心圆表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第一类是完美型,这类人善良、乐观、好奇、意志顽强、专注、平和等等,他们自然的按照良知行事,他们发明、发现、勤劳工作,以及其品格本身,获得了人生的幸福,对其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类是健康型,他们虽不完美,但心理是平衡的,他们乐于向完美方向迈进,同时在各自岗位上作出贡献;

第三类是亚健康型,占多数,他们一方面感受到朝向良好品格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却感到有滑向反方向的重力,因此内心是挣扎、痛苦的;

第四类是病态型,例如精神病患者或者罪犯等,这些人士的心理是混乱的,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后者还作出反社会的行为。

蒙台梭利关于品格类型的划分是典型的系统论思维。这四种品格类型代表了人的精神层面有序度的四个层次。

那么人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蒙台梭利同时代的学者中,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人也曾致力于探索这个问题,特别是致力于对儿童的心理研究。从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来看,这些探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们主要以病态儿童为中心,其结论不适用于更广泛的普通儿童。而且,在这些探索中,儿童的性格被孤立出来加以分析,儿童心理的其它层面(例如智力发展)往往被忽略了。

而蒙台梭利坚信“人是一个统一体”,在成长过程中,人的统一性特别体现在“人的性格、智力、情感与成长是同步进行的”。因此,蒙台梭利一方面“努力地理解在儿童活动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一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没有某种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另一方面,她要探索这种动因是如何影响人的整体心理发展的。

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成长的深层动因是什么?

那就是成为巨人、成为神人。准确的来说,这些人在小孩子眼里不是大人,而是巨人。身高比自己高好几倍,随随便便就把自己拎起来。在孩子眼里,大人不但是巨人,而且是神人。这些人,经常发出各种声音,能跟各种巨人沟通,包括能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在沟通(比如玩儿手机,敲电脑等等)。所以小孩子一旦学会了语言,他们会不停的说,即便没人听的时候,自己都嘟囔个不停。因为,他感觉找到了世界的密码。跟巨人、神人沟通的密码。

类比于生理胚胎的概念,蒙台梭利创造性的提出了“精神胚胎”的概念。她认为,“人似乎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出生以前,与动物相同;另一个时期在出生以后,只有人才有”,已经诞生的新生儿“仍然过着一种胚胎生活,这时他所建筑起来的好像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本能型式’”,这种本能型式就是精神胚胎。正是“精神胚胎”指引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敏感期现象。正是“精神胚胎”健康发育,儿童便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天性。

精神胚胎

基于人类学的知识,蒙台梭利推断人的精神胚胎主要包含三类本能要素。第一种称之为“爱的本能”,第二种称之为“主导本能”,第三种为“工作本能”。可以将之归为三个层次。

爱的本能是最内核的。蒙台梭利通过大量的观察指出,婴儿的自然行为中体现出对环境、父母、同伴、以及动植物的爱,因此爱是一种本能。

中层的本能,蒙台梭利称之为“主导本能”,决定所有物种的生存。新生儿拥有能使自己适应于外部世界,并防止受外部世界伤害的“自我保护本能”。主导本能包括一系列的子本能,包括探索认知周围的环境的本能、学习本能,也包括“母性本能”等等。

外层是工作本能。工作是目的性明确的一系列心身操作过程。“人是通过工作构造自己的”,工作本能不仅能使人类更新,而且使人类通过工作来完善他们的环境。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进行创造,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使自己的发展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工作本能从一开始就已经在婴儿身上体现出来了。婴儿在从事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即成为人。婴儿通常表现为全神贯注做事情(看、听、摆弄物品等),这都是工作本能的表现。这三大本能正是儿童行为背后可理解的原因。

精神胚胎或者是三类本能的认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的证据支持。例如,近年来人们发现,婴幼儿不但具有考虑证据、得出结论、做实验的复杂推理能力,而且具有道德判断力。这些能力并非习得,而是先天具备。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具备上述三类本能的生物更有利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

精神胚胎所包含的三种本能可谓“良知”、“良能”,如果健康发展,他们讲发展成有着远大梦想、有信念的人,他们多才多艺,知识广博。形成优化的心理结构。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抱有高期望?

人的心理结构

那么亚健康的、病态的人格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蒙台梭利认为是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在现实中个体上许多使我们理论上叹为遗憾的‘邪恶’,都可归结为外部原因”。

不良的外部原因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随后形成岐变的人格,最终使歧变的个体沦为社会的边缘,这些受害者遭到排斥、受到冷落,“由于心理缺陷、意志紊乱、性情反常以及缺乏肉体的吸引力,而不为人们所喜爱。从受母亲的虐待、学校的虐待,到受社会的虐待,使他们倍尝人间的辛酸”。

人的心理歧变(占有欲、权力欲等等)从儿童早期已经普遍出现了,这皆是因为精神营养不良所造成。因此,我们必须对付的不是邪恶,而是病态环境以及社会的错误。实践表明,那些已经产生心理歧变的儿童,当被置于合适的环境、有充分的精神营养,这些儿童会再次显现出其与生俱来的天性,即经历一个“正常化”的过程。

母爱的力量

如果说儿童的正常发展必须辅以必要的精神营养,那么如何辨别儿童是否在吸收精神营养呢?

答案是儿童的注意集中,也就是专注。

蒙台梭利发现,心理生命的构成始于注意力这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每当出现这种注意,儿童便完全改变。他们表现得更加安静,更加聪明并富有进取心,从而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这就像是在一种饱和溶液中形成的结晶点,周围聚集着很多杂乱的游离不定的物质体,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后产生奇妙的结晶体。同样,当注意分配出现时,儿童意识里的一切包括那些杂乱不定的部分都仿佛自动汇聚,从而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境界”。

因此,“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维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藉由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家庭中的儿童》)。

所以,从上面的原理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所有的教养类型,和它们所产生的结果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5.科学检验

对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科学性的最为严格的检验发生在21世纪初期。2006年发表于国际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通过比较一所内城区的私立蒙台梭利学校的学生与传统学校的学生,得出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能使学生具备更出色的社交和学术能力的结论。在此项研究中,有59位来自蒙台梭利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收入情况相似,另有53位来自使用传统方法的其他学校的学生。蒙台梭利的学生们在最后会被分成学前组(3-6岁)和初级组(6-12岁)来评估其认知和学习、社交和行为能力,而这两组都广泛地使用了不同阶段的蒙台梭利教育法。

在5岁的孩子之中,蒙特梭利学生在初级学校阶段的阅读和数学方面,已表现出卓越的潜质,胜过他校的学生。不仅如此,他们也在“执行能力”的测试上创造了佳绩。这是一种适应变化和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会成为影响其未来学校和生活成功的内在指标。

同时,蒙台梭利儿童在社交和行为测试方面也展示出优秀的能力,5岁的孩子即已拥有对公正与公平的良好感觉。在操场上,他们更倾向于和同龄人参加“感情融洽的游戏”,并在休息时间很少涉及“粗野的游戏”。虽然蒙台梭利的学生并不经常参加考试和评级,但在拼写、标点和语法方面,他们和非蒙台梭利的学生得分近似,且在关于阅读和数学的学习能力上也无太多差异。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有关蒙台梭利教育科学性的最为系统的研究来自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吉丽娜·李拉德(Dr.Lillard)发表于2005年的著作:《蒙台梭利:天才背后的科学》。李拉德也曾经是蒙台梭利教育的质疑者。她早年参加了蒙台梭利老师培训,却苦恼于无法将有科学支持的观点和一些仅仅是意见的观点加以区分。经过二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李拉德发现蒙氏教育的原则得到了当代心理学的强有力支持。该书从8个蒙氏教育的原则来展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每个原则又是如何在蒙氏教室中得到运用的。

这8条心理学原理分别是:

(1)运动与认知密不可分,运动可以促进思考和学习;

(2)当拥有了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觉时,人们能学习进步,全面发展;

(3)人们对自己所学东西感兴趣时能学得更好;

(4)为了获得外在奖励去参与一项活动,当奖励消失时,人们参与此项活动的动力将受到负面影响;

(5)协同合作有利于学习;

(6)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具体的事物,通常比学习抽象的内容要深刻和丰富;(7)特定形式的成人互动有助于带动儿童最理想的表现;

(8)环境中的秩序对儿童有益。

正如李拉德所说,“如果学校教育是讲求循证的,那么我认为所有的学校都应该像蒙台梭利学校那样考虑得更多。”最后,她建议将大规模的蒙台梭利模式带入公共教育,作为一种改进当下纠结的教育系统的途径。

6.结论

第一,大量的科学证据在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再高都不算高。这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

第二,关键是,我们是否把握人的成长的基本原理和教育的基本法则。如果看到了孩子的潜能,并掌握的方法。那么孩子的成长不但快乐,而且他们的造诣极有可能会远远超出父母。

对教育原理和方法的掌握,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在这方面,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不如养猪。即,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对教育法则的无知,造就了大量心理问题的孩子。这方面的数据是惊人的。而那些对孩子的成长投注认知努力的父母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第三,您的困惑在于付出不等于回报。是的,在所有的事情上,付出都可能与回报严重不匹配。关键在于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认知。如果说,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杰出人物。那么我们就必须有,培养杰出人物的路线图。我们有吗?当然有。心理学家爱丽肯森的《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就是这方面的总结。这是学习科学,经过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所得出的成果。这也是对成千上万的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的细致刻画。

第四,兼顾孩子的健康快乐和成才(用您的语言,成为优秀的人)。很少有人能过做到兼顾。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健康快乐就好,放弃成才的想法。另外一个极端是,付出全部努力让孩子成才,却造成孩子的不健康、不快乐,甚至产生心理扭曲。那么兼顾这两者的系统原理和方法是否存在?答案是存在,而且经受了数十年的严格的科学检验,并与大量人群的成长历程符合。

最后,记住蒙台梭利那句话:

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维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藉由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变的核聚。阅读更多类似文章,关注我的订阅号“核聚”。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你就加入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6451/629862872470.html

更多阅读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转贴 父母给孩子寄语

父母对孩子的寄语虽然下文是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但对我们这些已经工作了的人也同样适用儿童节到了,跟我们的孩子说点什么吧!  一、孩子,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妈妈围着你转、爸爸围着你转、爷爷奶奶围着你转、姥姥姥爷围着你转,但不是所有的

基督徒的孩子教育观二 ——父母对孩子的权威 基督徒孩子起名

基督徒的孩子教育观(二)——父母对孩子的权威阅读经文:箴30:11-17;罗13:1-7证道经文:申6:6-9各位在耶稣基督里蒙我们父神所爱的弟兄姊妹们:关于基督徒的孩子教育观,我们在上个主日已经分享了有关于孩子教育的三个基本认识,那就是(1)无论这个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最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十大行为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话语 父母对孩子期望的话

1、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2、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3、做的技艺来自做的过程。 4、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离婚如何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孩子可能会感觉他的世界完全被颠倒,那么父母离婚如何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父母离婚如何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1.提醒孩子你们永远爱他。最好能和你的配偶一起向孩子公布你们离婚的消息,真诚

声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应不应该对孩子抱有高期望?》为网友有梦才会去努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