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原文】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
【译文】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要想说服他人,务必要暗中揣测好,分析其是否可行。要谋划某件事情,务必要事先加以考虑,辨明所得所失。之后,再向别人提出建议,分析利弊得失,因势利导,以便使对方言听计从。如果和对方的想法不符合,就不要实行。先揣摩估量时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修正自己的说法。如此,对方采纳自己的谋策,就像以门管接纳门楗一样顺利。
【精髓典要】
鬼谷子认为当一方作出涉及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要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是成功沟通的关键。
说服别人做某件事时,只要牵住说服对象的“牛鼻子”,往往一句话就能打动对方。如何说服对方呢?这就需要你换一换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衡量得失。当对方意识到做这件事对自己也有利时,你的起点是“要他做”,终点就变成了“他要做”。
如果对方仍然存有疑虑,不可说动,就晓之以利害,让他体会到不做此事的危害。如此便可以打消他的顾虑,防止意外的发生,化险为夷。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最根本的是你要真正了解对方的信息和关注点,真正地了解对方的需求。
战国时期,燕齐是邻国,燕弱而齐强,齐国将战略矛头对准燕国,大举攻燕,燕军几乎覆灭,燕王哙和子之都被杀。后来,燕昭王即位后,欲攻齐,报国仇家恨。
这时,苏秦献计于昭王:“齐国实力已在齐宣王领导下大大增强,又与宋、楚等国保持着密切的盟友关系,同秦多次交战也不落下风,这对于我们非常不利,万万不可硬战。”
燕昭王深叹一口气:“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只是不知有无其他妙计。”
“秦国一向与宋国交好,如果齐伐宋就会与秦绝交,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苏秦说道。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苏秦来到齐国后,向齐宣王献上50辆战车,齐宣王大悦。高兴之余,就秦国邀其共同称帝、共约伐赵之事向苏秦征询意见。
苏秦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问齐宣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
齐宣王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我自知实力弱于秦,若并立为帝,天下人当然是尊秦了!”
苏秦又问道:“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人是爱齐呢,还是爱秦?”
“当然是爱齐了!” 齐宣王回答。
“那么,大王你再想一下,齐秦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对你更有利呢?”苏秦顺势追问。
“唔,”齐宣王顿了顿才回答,“若伐赵,战果必定是秦多我少,倒不如我自己伐宋!”
苏秦接着劝齐宣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共约伐赵是秦国的一个策略,先把其余的小国摆平,实力壮大后再与强国较量。所以,我主张别去理会秦王,当务之急是发展自己的实力,这样齐国才可以更安全、更强盛。”
齐宣王一听感觉有理,就问苏秦如何发展自己。苏秦立即怂恿齐宣王去攻打宋国:“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西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贤名必然震于诸侯,且可得到实际的利益,使齐雄踞东方,成为中原诸侯之长。”
齐宣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在攻宋的战场上虽取得节节胜利,但在攻宋的过程中实力也衰弱了,在外交上也与秦国交恶,在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这只是燕国破坏齐国计策中的一部分。
宋国处于大国夹缝中,自然牵动各方利益。苏秦的任务是让齐国同韩、赵、魏的关系交恶,如能再与秦国继续恶化就更好不过了。苏秦看似完全为齐国考虑,但却为燕国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而苏秦之所以能大获成功,正是因为他以齐国的利益关系为着眼点,以利益为“核武器”,让齐宣王认为攻宋恶秦百利无一害。齐宣王被眼前利益蒙住了眼睛,做出错误的决策自是不可避免。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