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孩子独睡”和“大脑发育”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活动会有联系?是的,你没看错,孩子过早“独睡”可能损伤大脑!这样的研究小树也是第一次看到,虽然有点晦涩,但是却言之凿凿,让“尽早训练孩子独睡”这个人尽皆知的常识在一大堆研究中被稀里哗啦地推翻。
上世纪后半期,在代表着“世界先进文化”的美国城市家庭中,父母们几乎没人怀疑“尽早训练孩子独自睡觉”的正确性,也几乎没人问为什么,因为大家认为这是有文化的人都该懂的“常识”。
然而任何时代中,总有一些刨根问底的“好事者”,他们认为“常识”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好事者们做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在生理发育方面,与父母合睡的孩子比从小独睡的孩子更加稳定,例如:体温更稳定,心率更稳定,较少发生呼吸间停,等
(Touch in early development, T. Field, 1995; On the nature of social separation and social attachment, M. Reite and J.P. Capitanio., 1985.)。
与此同时,心理方面的长期跟踪结果,更加令人惊讶:从小与父母合睡的孩子更开心、更自信,焦虑程度更低,行为问题更少,更容易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总体上也更加独立。
(Parenting practices in the Basque Country: Implications of infant and child-hood sleeping location fo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M. Crawford, 1994; The co-sleeping habits of military children, by J.F. Forbes et al., 1992; Non-reactive co-sleeping and child behavior: Getting a good night's sleep all night, every night, by P. Heron, 1994; Co-sleeping: Help or hindrance for young children's independence?, by M.A. Keller and W.A. Goldberg, 2004.)。
也就是说,研究发现的事实与“常识”正好相反: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与父母合睡的孩子似乎都比独睡的孩子发展得更健康。不过,这些发现仅仅是孩子表现出来的“结果”。科学,必须找到“原因”。
七十年代末,布特勒(S.R. Butler)针对睡觉方式与生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动物研究,发现:与母亲合睡的幼年动物,体内具有更高水平的有益于大脑和心脏发育的生长激素及生化酶
(Maternal behavior as a regulator of polyamine biosynthesis in brain and heart of developing rat pups, 1978; Selective depression of serum growth hormone during maternal deprivation in rat pups, 1978.)。
在孩子合睡还是独睡的问题上,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心理学院主任霍弗尔(M.A. Hofer)一直是个刨根问底者。早在1982年至1983年间,霍弗尔的研究就已经发现,与母亲合睡的孩子,体内的皮质醇(cortisol)水平较低,而自己独睡的孩子皮质醇水平较高
(The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s a regulator of infant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1983; Some thoughts on the transduction of experience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1982; Control of sleep-wake states in the infant rat, by features of the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1982.)。
皮质醇是一种应激激素(或俗称“压力荷尔蒙”),是人体在紧急情况下分泌的化学物质,使人产生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紧绷等生理反应,以便应对眼前的危险;与此同时,消化、免疫等功能会减弱甚至暂停(因此有些人紧张时会胃疼,持续紧张的人容易生病)。如今,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水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皮质醇,对于儿童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的早期发育,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独睡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较高的皮质醇?
我们似乎都知道:孩子自己睡觉时会害怕,因而会导致皮质醇的分泌。可是,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明明很安全呀,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对此,潘克塞普的研究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Jaak Panksepp,当代生物心理学家、神经学家,情绪神经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的奠基人)。
害怕(恐惧),是一种本能情绪,而本能情绪,是人脑中原始的趋利避害的生存机制。潘克塞普发现:每个人先天携带着7种本能情绪,大脑中有特定的生理部位负责每种情绪的发生。只要环境中出现某种诱因,人就会自动产生某种相应的本能情绪。恐惧,是7种本能情绪之一,而引发恐惧的环境诱因中,既包括“毒蛇”和“悬崖”,也包括“黑暗”和“孤单”——人面对“黑暗”时的本能反应,与面对“毒蛇”时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也就是说,每天晚上睡觉时,“黑暗”都可能会激活孩子的恐惧本能;而恐惧,则会启动神经系统的应急机制(也就是《游戏力2》中所比喻的:大脑“拉响警报”);应急机制启动后,身体分泌大量的皮质醇。在这种情况下,与父母合睡的孩子,可以得到及时的安慰,很快平静下来。而对于独睡的孩子,“黑暗”已经够可怕了,“孤单”无疑又会雪上加霜,因而皮质醇水平居高不下。
在皮质醇如何影响大脑发育的研究领域,霍弗尔还有一位强大的队友——艾伦舒尔(Allan Schore),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心理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情绪自控”的神经生理机制
(其著作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Self, Affect Dysregulation and Disorders of the Self, 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Repair of the Self等,具有重要影响力)。
首先,“情绪冲动”与“情绪自控”分别由两套不同的神经机制负责。孩子在出生时,大脑处于“半成熟”状态,即:“冲动机制”已经成熟运转,而“自控机制”才刚刚开始发育。因此,年幼的孩子在黑暗中会本能地害怕,但是他自己还无法让情绪平静下来(“妈妈说过房间里很安全,所以我不用害怕”)。
其次,自控机制的发育是否健康,直接受到“脑内化学环境”的影响。就像身体的健康离不开优质的空气一样,大脑的健康也需要一个优质的环境。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分泌不同的化学物质,从而构成大脑发育的化学环境。而情绪,是影响内分泌的重要因素。简单而言,好情绪下所产生的化学物质通常对大脑有益,而坏情绪下所产生的化学物质通常对大脑有害,皮质醇就是有害物质之一。
准确一点说,高水平皮质醇并不一定都有害。如果情况只是短暂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暂时的压力”,那么通常是无害的(除非是严重惊吓等极端情况,才会一次性造成创伤)。真正有害的,是持续的高水平皮质醇,它会对神经系统造成结构性的生理改变:一方面,会抑制甚至损伤自控机制的发育;另一方面,还会使冲动机制变得越来越活跃。冲动机制过度活跃、自控机制发育不良,是绝大多数心理问题的生理根源,包括幼年时期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成年后的焦虑、抑郁或易怒,等等,而大多数恶性事件的发生,正是自控机制彻底崩溃的结果。
情绪自控,是社会生存的核心能力之一,并影响着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自控的重要,但却很少了解自控的生理机制在发育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
1、孩子会本能地产生压力,但却无法自我调节,使皮质醇水平及时降低;
针对这一“矛盾”,舒尔明确提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给孩子创造毫无压力的成长环境,但是当孩子产生压力时,我们必须及时提供帮助,帮他及时减压,及时恢复平静。霍弗尔和舒尔等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External Regulator):当孩子感到紧张和压力时,成人必须充当外部调节器,及时并有效地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自控机制能否健康发育,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成人的调控能力。
我们就用舒尔博士的观点作为结语吧:“合睡”或“独睡”的方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成人能否帮孩子及时缓解“夜间的压力”,让孩子重新进入放松的睡眠状态。不要认为孩子没有哭,就等于放松。事实恰恰相反,与哭闹的孩子相比,“害怕但不哭”的独睡孩子,体内的皮质醇水平更高。
当然,这样的结语只是就事论事的科学研究。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几乎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处理,都反映着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渗透着个人价值观。比如,我们其实很清楚,孩子迟早都能自己睡觉,但还是急于想让孩子独睡。我们这种急切,是源于某种担心,还是因为想证明什么?科学本身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在更全面地反思自己之后,养育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全面的优化。
作者:李岩,本文授权转载自游戏力(微信号id:youxili123),倡导以“游戏”为媒介的亲子互动。分享神经科学带来的成长启示。【已出版】《游戏力》、《游戏力2》、亲子游戏工具书《天天游戏力》。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文章:
(关注公众号,回复标题前面的数字即可查阅文章)
1046 孩子几点睡觉最能长高个?
1020.孩子发烧,11条退烧方法立竿见影
1032.简单有趣的舒尔特方格,杨利伟只用3.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