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首都破败不堪,汉献帝要投奔各路军阀,可惜没人理他。只有军阀曹操伸出援手,将其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在曹操的操盘下,东汉帝国再度雄起,大有王者归来之势。
但叛乱分子不绝如缕,刘备就是其中一支。
刘备造反,是打了“刘皇叔”的名头,鬼知道他和皇族到底是否有关系,但“皇叔”这三个字在乱世的确有用,所以他很快就凑了一支游击队,东奔西走的想要发家致富。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虽然掌控着汉献帝,但人家可没有废掉汉献帝,东汉政府还是存在的。理所当然地,刘备就是叛乱分子。
他当然不会让自己陷入如此尴尬境地,所以先发制人,以道德为武器攻击曹操。
刘备这孙子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天理不容,所以他才起兵,目的是清君侧。
各路军阀们都跑来起哄,说曹操是个没有道德的畜牲。
无论是刘备,还是那些跟着起哄的军阀,内心都明白一点,不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天子靠曹操以令诸侯。
没有曹操,汉献帝就是个牌位。
对于刘备的谩骂和侮辱,曹操的反应极为平淡。他说,刘备这大耳贼太弱,所以没有锋利的武器和我抗衡,只能用道德谴责。可他却不知,我是只注重才能不太注重道德的人,他用错了武器,自然也投掷错了人。
像曹操这样的人,才是英雄,不被道德武器所击倒,对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连他的皮毛都伤不到。
【2】
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以司马光为首的高级士大夫们强烈反对。他们对王安石大肆攻击,但王安石深得宋神宗的信任,司马光等人无可奈何,最后都黯然离开京城,跑到洛阳去养老了。
在洛阳,丧失权力的司马光竭尽全力和他的走狗阻挠王安石变法,他对王安石变法挑不出大毛病,就在王安石的道德上做文章。
这文章特别难做,因为王安石几乎没有道德瑕疵。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司马光终于找到了王安石的道德缺陷:这家伙修身不成,几个月不洗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治国平天下?
若干年后,王安石的变法寿终正寝,司马光卷土重来,主掌大权。他对当年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全部废黜。
这些被废黜的人也跑到洛阳,对司马光进行道德攻击。
司马光怒不可遏,再上奏皇上,把他们贬到了南方荒凉之地。此时,他才想起当初对王安石的攻击,最终得出结论:道德是门武器,它只能被弱者使用。
【3】
中国人特别喜欢谈道德,只是谈,真正能做到道德完人的屈指可数。中国是个道德至上的国度,尧当初把位子禅让给舜,只有一个理由:舜具备了孝的美德。
孝这种基本美德,竟然有如此洪荒之力,能让一个人成为天下之主,仔细一想,如果舜是个低能儿,尧是不是还要把位子禅让给他。
道德既然如此重要,所以中国人总把它当成一个威力巨大的武器,这个武器当然很有效,因为它纵然搞不倒对手,也会把对手搞臭。
不过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把道德作为武器的人永远是弱者,强者从来不用这个武器。
因为这门武器很容易拥有,谁还没有个道德瑕疵?只要有道德瑕疵,那这个武器马上就能派上用场。至于是否立竿见影,那要看对手是谁了,遇到曹操这样把道德当作脚底泥的对手,你就束手无策。
弱者之所以总指摘别人的道德,因为他处处不如人,只能在道德这个虚无飘渺的领域内和对手对垒。谈钱,谈不过人家;谈权谈能力,都不如人家,只能谈道德,再升级一点,就谈人生境界。
正因为处处不如人,所以弱者们总感觉比他强的人都有道德问题,如果没有道德问题,他怎么就那么有钱、有权,混的不我好?
“为富不仁”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这句酸味十足的话就是道德谴责——凡是赚到钱的人都有道德问题。
【4】
你不可能用道德创建事功,正如你无法缘木求鱼一样。
你若真有道德,就不会用道德去谴责别人,搞人身攻击,搞道德绑架。
最没有道德的,就是那些总拿道德说事的人。
这种人,不但没有道德,而且会是永远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