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水浒》中宋江给弟兄们立规矩的事儿。
宋江上了水泊梁山后,给这里立了很多规矩。比如竖起杏黄大旗,“替天行道”;比如惩治为富不仁,“劫富济贫”;比如打击贪官污吏,“杀一儆百”。
上面这些规矩都很重要、很必要,但宋江本人最最看中、决定梁山未来、决定弟兄们前途命运的一个大规矩却是这个:
效忠朝廷!效忠朝廷!效忠朝廷!
让弟兄们去效忠朝廷?这规矩也太扯了,你这不找喷吗?
因为当时梁山的主流价值观是:跟朝廷干到底。
梁山108条好汉,哪一个上山前没被官府虐过?让他们去跪舔仇人,怎么可能?
对着公明哥哥,梁山好汉们本应来个万人大合唱:“不归顺、不投降、不效忠。如果真的需要什么理由,一万个够不够?”
可结果呢?当宋江提出新的发展路线时,居然政令畅通,直达毛细血管。不管是梁山高层,还是山寨里的普通弟兄,全都跺脚赞成。
为啥会这样?
首先,立规矩的人是宋江,是绝对的权威、绝对的偶像、绝对的男神。
宋江的江湖地位,早在上梁山之前就奠定了。
山东郓城“及时雨”——宋江宋公明,在当时的大宋王朝,除了赵氏皇帝,估计偶像排名第二的就数他了。
私塾先生都是这么教课的:娃呀,如果哪一天遇到了人贩子,记住,找不到警察蜀黍,就去找及时雨宋江。
那时各山寨的头领们,对宋江仰慕的不得了,想见他的愿望比想见宋仲基还强。
比如清风寨上的哥仨,燕顺、王英、邓天寿。
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被发配,逃走途中经过清风山,被喽啰们抓住,正要被挖心做醒酒汤(这情节怎么那么像妖怪吃唐僧呢)。
可当燕顺听到“宋江”二字,吓得是屁滚尿流,立即跑下来给他松绑,还把自己定制款的大衣给他披上,然后跪在地上忏悔:
公明哥哥,我真是瞎了眼了,连你都不认识?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只恨缘分浅薄,不能拜识尊严,今日天使相会,真乃称心满意”。
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土匪说情话”。这肉麻的,不知内情的喽啰们,还以为燕顺要对宋江表白呢。
类似的情景,在水浒中遍地都是,比碎银子还多。
所以,只有宋江提出“效忠朝廷”的新路线,梁山兄弟们才不会、也不敢、更不愿反对。
凡是公明哥哥定的方向,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公明哥哥提的方案,我们都坚决执行。
否则,换个人试试?李逵非大卸他八块不可。
其次,宋江立新规矩的时机选得好,是自己在梁山的地位完全稳固之后。
虽说自己早已名满天下,但如果在梁山没有自己的班底,宋江是断不敢发表新主张的,就连当一把手都不敢。
比如,当初刚上梁山时,天王晁盖就曾主动让贤,让宋江来坐头把交椅。
那时宋江当然知道自己的分量,对梁山没有任何贡献,上来就夺人位子?还不像王伦一样,分分钟被人给灭了?
所以宋江一再拒绝,并不惜以死来表忠心:“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就死!”
接下来局面就一点点在改变:
一方面,宋江带着兄弟们不断打胜仗,扫平祝家庄、攻陷高唐州,他对梁山有了很大功劳。
另一方面,江湖上仰慕宋江大名的好汉们,都逐渐来投靠梁山,宋江慢慢有了自己的班底。
即便后来玉麒麟卢俊义加盟,并完成了晁盖的遗愿(抓住史文恭为他报仇),也丝毫威胁不了宋江的老大地位。
![孩子不爱学习的真相是什么?说得太准了(父母一定要看)](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974/4312060412430126845436.jpg)
看到自己地位稳固,梁山也是兵强马壮,有了跟朝廷谈判的资本,宋江这才推出自己的新规矩,号令大家“效忠朝廷”。
再次,宋江提出和实施新路线非常讲究策略性,不心急,这是最高明的。
简单来说,宋江采取了“一步两步三步向前走”的战略。
第一步,含蓄的提出新规矩。
在108将聚齐后,宋江先搞了个小把戏。找人在石碑上刻了一堆蝌蚪文,然后埋起来,再用土炸药给炸出来。
然后请著名道士何先生装模作样来翻译:石碑上写的都是108将的名字和封号,还有口号“替天行道”、“忠义双全”。
写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上天给的封号,这是上天提的主张,谁敢不服?
在那个年代,迷信这一套还是很管用的。宋江借着上帝之手,提出了“忠于朝廷”的新主张。
第二步,将规矩从口号变成标志。
遵照天命册封108将,宋江神不知鬼不觉地增加了一个环节:挂牌。
光是口头上提一下“忠义”,对几乎没读过书的梁山兄弟们来说,二两酒一过就全忘了。
一定要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来提醒大家,宋江把目光放在了聚义厅上。
这是梁山精神最好的体现。当聚义厅的牌子撤下,忠义堂的牌子挂上,新主张新路线就完成了上位。
梁山大小头领每每来开会,第一眼就看到“忠义”二字,自然心领神会。
第三步,指出朝廷与贪官的区别。
挂新牌不久,宋江搞了个菊花大会,还写了一首著名的《满江红》(不是岳飞那个),请人在聚会上唱出来。
其中两句是这样的:“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时候,他还不忘抬出晁盖来。
一听这话,武松先不干了,“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就连一向听话的李逵也恼了,“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
见大家如此生气,宋江知道时机成熟了,开始给大家做思想工作:
朝廷是朝廷,贪官是贪官,两回事。
现在奸臣当道,我们才成了土匪。将来我们有机会招安保家卫国,还能谋个一官半职,有什么不好呢?你们也不希望永远当土匪,给祖先抹黑、给后辈添堵吧?
在那个年代,这些话是有绝对杀伤力的。难怪此话一出,“众皆称谢不已”。
第四,提出新主张后,宋江一直身体力行,兄弟们也就跟着干起来了。
为了归顺,宋江动了很多脑筋,也冒了很多风险。
最著名的桥段就是宋江东京密会李师师,一向头脑简单的李逵还以为宋江想沾花惹草。
宋江身为朝廷头号通缉犯,还往京城跑,那不是找死吗?
尽管宋江做了准备,把脸上当年刺的字消掉了,但模样还在呀;况且又名声在外,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
但宋江还是以身犯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了这样的示范,大家也都愿意跟着豁出去了。
所以,后来燕青愿意第二次冒险,再找李师师,并成功见到了宋徽宗。
以至于后来,当宋江想打退堂鼓时,大伙倒不愿意了,必须带我们走回正道。
现在来个简单的总结,宋江提出跟梁山主流价值观那么格格不入的“新规矩”,却依然可以顺利推进,主要有四个原因:
其一,提出者是宋江,是大家的偶像,属于那类永远正确的领导。
其二,提出的时机很好,在他完全掌控梁山之后,没有任何阻拦。
其三,提出的步骤很好,一环扣一环,不心急、讲策略。
其四,践行新规矩以身示范,让兄弟们都愿意跟着一起干。
其实,立规矩这事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特别是在父母教育孩子时,更会经常遇到。我们能从宋江给梁山立新规矩中学到什么呢?
首先是权威性。当然父母要学的不是树权威,而是保住权威。
宋江的权威性,是多少年来苦心付出的结果,属于厚积薄发。而父母之于孩子的权威性,是天然存在的。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是他心目中第一男神、第一女神。
跟宋江相比,父母的权威性省去了长期培育的过程,这是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大多数父母并没有珍惜这最宝贵的资源,相反却在无休止的透支。
比如,一次次对孩子食言、一次次对孩子冷落、一次次对孩子打骂,将自己的权威性慢慢拆解。
最后的结果是:你对孩子没有任何影响力,你说的话孩子根本就不会听。当你想给孩子立规矩时,孩子还怎么可能会听?
其次是时机性,父母给孩子立规矩要选择合适的机会。
比如,父母想让孩子记得“先写作业再玩耍”,就不能选孩子玩得正嗨的时候,那时你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
可以选孩子因贪玩、深夜还在补作业,或者因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批评时,此时稍微提点一下,孩子就会印象深刻。
再次是策略性,父母给孩子立规矩要循序渐进,别心急。
比如,父母想立新规矩,让孩子改掉吃饭看电视的习惯,如果此时一步到位,直接关电视,除了惹孩子哭闹外,没有任何作用。
反倒应该逐步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慢慢让孩子适应新规矩。
最后是示范性,父母要带着孩子按新规矩做一次,比什么说教都管用。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你给孩子示范刷牙的步骤,哪怕这个过程中你无意摸了下耳朵,孩子都会牢牢记住,刷牙时也会摸一下耳朵。下次你刷牙不摸耳朵了,孩子还会提醒你。
这就是示范的最大作用。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