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药品的剂型越来越多,比如胶囊,片剂,颗粒剂,糖浆剂,丸剂等等。我们平时用药的方法是否正确?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常用药的常见错误案例。
随着胶囊有毒的事件宣扬的沸沸扬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把胶囊打开服药是一种健康安全的做法。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知识点解析:
胶囊是药物的一种剂型,在胃肠液中分散快、吸收好,还可以保护药物免受湿气和氧化作用。此外,有些药物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有的药品口感不好,有的进入口腔容易被唾液分解。只有装入胶囊,才能保护药性不被破坏,也保护食道和呼吸道。
很多家长认为药片过大,就把药片弄碎了用水溶解后给小孩子吃;还有很多年轻人把药片掰碎,然后用水服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知识点解析:
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服用不仅会影响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掰碎后没有肠溶衣的保护药物无法安全抵达肠道,在胃里就被溶解,不仅无法发挥疗效,还刺激了胃黏膜。将药物用水溶解后再服用也有同样的不良影响,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不宜这么做。
很多年轻人为了省时间,也不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认真的去测量应该喝的糖浆剂量,就直接对着瓶口喝药,认为简单快捷,喝多或者少都无大碍。这种想法很显然是错误的。
知识点解析:
这样喝药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不能准确控制摄入的药量,要么达不到药效,要么服用过量增大副作用。
老人一般认为,吃什么药都应该用热水送服,这样会更加加速药物在身体里吸收的速度。这种陈旧的思想固然也是错误的。
知识点解析:
有6类常见药物,用热水服用就会失效:
1)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2)维生素类。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3)止咳糖浆类。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4)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5)含活性菌类。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6)清热类中成药。中医认为,对燥热之证,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很多家庭都不再饮用自来水,而是用饮料来代替。所以用饮料来吃药的人也不在于少数。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已经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知识点解析:
牛奶、果汁、茶水、可乐等各种饮料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而且很危险。比如用果汁或酸性饮料送服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和黄连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糖衣抗生素会加速药物溶解,损伤胃黏膜,重者可导致胃黏膜出血。
生病的时候身体总是感觉到浑身无力,所以就懒得起来吃药。直接躺着把药吃了,然后继续睡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知识点解析:
躺着服药,很可能有一半药物会留在食道中溶化或粘附在食道壁上,时间一长,不但药物不能充分发挥疗效,反而会刺激食管,引起食道发炎,甚至溃疡。医生在临床中通过X光观察发现躺着服药的人大多数只喝一口水送服药物,有60%的药物到不了胃里,而粘附在食管壁 上。而一些站着服药、且用60-100毫升水送服药的人,5秒钟左右药便可以到达胃中。因此,一般口服药站着服用效果最好。
现在的药品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往往喜欢买不同种类的药去医治一个疾病,认为这样就可以把疾病完全消除。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知识点分析:
每一种药物都有特定的化学成份,分歧化学成份相遇时大概“放大”药物自己的反作用也大概发生新的无害康健的物资。低沉血压和眩晕是最多见也是最伤害的反作用。
介绍几种不能同时服用的常用药:
1)红霉素与维生素C红霉素在酸性环境中作用明显降低,所以不宜与偏酸性药物维生素C合用,否则会降低疗效。
2)胃复安与胃疡平、普鲁苯辛、阿托品前者加强胃窦部收缩,促进胃内容物排空;后三者则减缓胃肠蠕动,抑制胃肠的排空。因它们在药理上发生对抗,而降药效。
3)阿司匹林与消炎痛虽然两者都是退热止痛和抗风湿的药,但合用不仅不能增强疗效,反而易加重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胃出血、穿孔的机会明显增加。
4)氯霉素与磺胺脲类降血糖药这两种药同时服用会造成磺胺脲降血糖药在血中的浓度增加将引起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