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时代,国家是帝王的私产,君主可凭个人意志任意支配国家财产,是无须向臣民多作解释的。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初,民族对立情绪高涨,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各种反清武装与朝廷的对抗一直延续到康熙中期,才渐趋于平复。康熙在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后,深知治理一个国家,兵战实为下策,只有以德化、以智略服众,才能让百姓诚心诚意的服从,方能建立稳定的统治。所以,他一方面推行“偃武修文”的措施,广开博学鸿词科吸纳天下英才,希望将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人都招致庙堂之下,为朝廷所用。
康熙剧照
另一方面,他采用攻心策略,让文武百官、尤其是从明朝归顺的降臣降将进行对比,以明王朝的腐烂败坏、帝王昏庸,彰显清王朝的政治英明、君王贤能,然后通过官员及文人的传播,进一步消除时人的反清意识。康熙二十九年(1690),内务府官员在康熙的授意下,把宫中每年的费用列成清单,发给诸王大臣察阅。同时又把前明建造的殿宇、亭台楼阁的名字,以及各宫殿配备的宫女仆妇人数,都一一列了出来,造成册子发给大臣,让他们清算这些宫殿在建造时花费了多少银两,以及前明宫中每年的耗费。
接受了任务的大臣们通过查阅前朝留下的账本,查得前明宫中每年需用银九十六万九千四百余两,这笔钱如今已被充作饷银;前明负责宫廷膳食的光禄寺,每年各项钱粮也要用银二十四万余两,如今只用三万多两;每年冬天,前明宫中要用上等木炭一千二百八十万余斤,现在只用一百多万斤。前明的后宫嫔妃之众,各殿宇每年花费在床帐被服、舆轿车子、花毯装饰等方面的费用,需要用银二万八千二百余两,直到清代,库房里还剩有前明宫人的绣鞋数十箱,上面遍饰珠宝,极为华丽,这些费用现在已经全部省了下来。
康熙剧照
另外经过清点核实,前明建造的殿宇共有七百八十六座,不论是基址还是围墙院落,所用的木料都是上等楠木,砖则是用山东临清专门烧制的贡砖,经水运运到京城;即使是宫殿里的排水沟,也是用整块的巨石修筑,排污水管的口径粗达数。
为了防止生锈,全都是用生铜铸造。而到了清代,如果不是非修不可,不轻易修造房屋,所以宫殿的数目不及前明的十分之三;即使修造房屋,所用的材料也都是用普通的砖头和松木,绝不乱花钱。看到这些直观的数据对比,大臣们自然是颂词一片,认为前明骄淫坏法,导致人心瓦解,而本朝兴利除弊,清廉为治,遂使兆民归心,取代前朝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眼看采用的攻心法取得了成效,康熙还怕时日久了,人们容易遗忘,所以他也不忘巩固成果。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批覆大学士呈上的奏折时,康熙又重提旧事:“前明的事情,你们听说的往往都是写在纸上的陈言。
康熙剧照
本朝曾经收用过万历时的太监,所以我对前朝的事情知道得很详细。过去的一日之费,就可抵如今的一年之用。如前朝宫中每年要用脂粉钱四十万两,衣食供应也要用银数百万两。这些花费到我父亲时都已革除了;另外前朝宫中有宫女九千人,内监十万人,供应饭食都成问题,以至于每天都有人被饿死,如今宫中不过只有四五百人而已。”意犹未尽的康熙,又下诏户部,训诫道:“国家的钱粮,理当节省,否则必导致经费不足。每年免征的银粮数额,以及河工的费用,都还有节省的余地。前明的光禄寺,每年供膳宫中就要一百万两银子的花费,如今只用十万两。
前明的工部,每年建房要用二百万两银子,如今只用二三十万两。只有尽力减少开支,方有裨益。”接到圣谕的官员,自然又是一番齐声夸赞,称颂本朝节用爱民,布德施仁,为河清海晏、百姓安居的盛世。实际上,康熙六次南巡,以及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作为避暑和接见王公贵族的皇家禁苑,糜费巨万,用度也并不比前明节约多少。康熙末年时,国家岁入四千余万两银子,收支也只是勉强相抵,并无节余。只不过,清王朝在确立了稳定的统治以后,老百姓的生活与天灾频仍、兵戈扰攘的明末相比,已经好了许多,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也就此被遏抑,这才是清政权能够为广大百姓所接受的真正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