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临床使用率非常高,很多人甚至单用此穴保健,为何人们如此热爱“足三里”?其地位之显赫的理论根据在经典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逆气是指气逆于上,泄指气泄于下,有双向调节作用。
阴经合穴五行属水,对应地之五味的咸味,咸软,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就五味来说,咸味既非阳又非阴而居中,性平。如果是六味,咸为阳,淡为阴,咸淡相配还是咸味,为阴中之至阴。咸软,既非散也非收,而是软坚以散结。例如,海水咸而不易结冰,正是此理。阴经合穴性平,从阴精收藏与化气的角度来说,与其它任何穴相配都有辅助及缓冲之力,应该是双向的。
阳经合穴五行属性为土,外应天之湿气,这里土有两层含义,从五方来讲,东南西北为四方,土居中央,性平。天之五方生五气,土之湿气不论是时间上居中,空间位置上也是居中。土居中央有营养作用,对于脏腑形骸及其所藏都是后天之本。双向调节人体气机,典型穴位足三里,调理脾胃气机升降。
阴阳经合穴协同作用,阴经合穴五行属水,内应咸味,软坚散结,主精的化气与收藏,应先天之本。阳经合穴五行属土,外合湿气,为阳气之至阴,四方阳气都要以中央土为根,又人之土为脾胃,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源。两者相配伍为先后天之根本,从穴位性质和归经来看,阳经足三里为后天之本当之无愧,阳中之土,与之相对应的应为阴中之水,为肾经的合穴阴谷,而与足三里相比较,阴谷的使用率似乎很低,这是由于前面讲过了,腧穴的属性与药物不同,尽管阴阳五行属性一致,但是由于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各异。五脏藏精在里,经脉上的腧穴在表,腧穴的擅长是调神气,因此从理论上来说,阴谷穴确实功用显赫,但由于位置在外,很难影响五脏藏精。这样足三里作为第一常用之穴当之无愧。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