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如何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 , 找准进行新知教学的起点 ,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教学起点,即是一堂课的教学从哪儿入手,在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出发。教学起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把握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才能克服教学过易或者过难的现象发生,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情景展现】
案例 1
在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在导入部分,为了设疑激趣,我首先板书 2 〖〗 7 × 3 ,问:“这道算式你们以前学过吗 ? ”本以为学生都会回答:“没学过 ! ” ( 因为学生确实没学过 !) 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学过 ! ”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说没学过,我只好改变原来的预设这样问:“没学过的请猜猜它的得数 ! ”
生 1 : 6 〖〗 21 。
生 2 : 6 〖〗 7 。
师:那么到底哪一个得数对呢 ?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明明是没学过的新内容,为什么学生说学过了 ? 我猜测 ( 因为没有调查学生 ) 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 思维定势造成。受过将近六年小学教育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用肯定的语气回答教师提出的类似问题。 (2) 问题简单使然。虽然学生没学过 2 〖〗 7 × 3 ,但大部分学生能猜出它的得数是 6 〖〗 7 ,所以学生就认为学过。
案例 2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教学片段
教师在播放了淘金工艺的录像片段后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师:通过淘金录像,你能不能说出淘金者利用什么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
生:沙子和金子的密度不同,用水淘去沙子剩下的是金子。
师:常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有哪些?
生:过滤、蒸发、结晶等。
生:用酸除去杂质,用 H2 还原 CuO 除去 Cu 中混有的 CuO 。
师:这些方法是依据什么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
生:溶解性、密度、溶解度,还有化学性质。
师:如何除去食盐中混有的泥沙?
生:用过滤的方法,如果食盐中混有硫酸钠也可加入氯化钡后进行过滤。
师:在进行过滤时,要使用哪些仪器?
很多学生抢着发言,指出使用仪器的名称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所展现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内容本来学生没有学过,可偏偏绝大多数学生告诉教师已经学了,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很有可能轻易地猜测出答案。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的提问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案例 2 所呈现出的内容,老师是一步步按照教科书来教的。教学设计环节中,把学生当作了“零起点”。其实,学生在初中化学阶段已经学过有关混合物的分离,加上该部分内容作为中考应试的重点,学生已经相当熟悉了。因此,课堂中学生基本上不加思考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且加以扩大、引申,也就不“意外”了。老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认识明显存在问题,有“削足适履”的嫌疑,对这些初中已学内容的后续教学,教师更需精心设计。其实,这节课的起点可适当提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粗盐提纯”,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并深入理解物质的分类思想,以及初步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理论提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很多教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也经常追问:“为什么学生面对教者精心设计的提问却无言以对?”“为什么学生面对教者呈现的‘精彩的画面'却视而不见呢?”但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一切能否归罪于我们的学生呢?作为教者我们自身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问题呢?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常常依据自己对教科书的把握和对知识的理解来开展教学活动,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以至于让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同时更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地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的信息量或技能水平甚至超过教师。教师如果对这种形式缺乏认识、缺乏心理准备,就难免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买账的尴尬局面。准确锁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1、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使教学以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为目的和归宿,为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奠定基础。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就是要及时唤醒学生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学生的生活经验
知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科学是没有生命的科学。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的教学,把生活经验与教学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越是与学生经验联系紧密的教学,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越能取得好的效果。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方面。
3、学生的心理起点
从人的成长经历来说,由于受年龄、经验等限制,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与成人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我们的课堂或许会更真实、更富针对性。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某些领域,他们甚至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法和思考。
【实践操作】
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借鉴以下策略锁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1、在审视教科书中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科书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和判断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处理教科书时,要认识到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作用,预设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提供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可能,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教学设计的唯一依据,也不能仅仅对教科书作知识层面的理解与把握,而要从育人的角度,充分解读教学内容所蕴涵的丰富育人价值,教师还必须去关注、了解所任教学科在整个学程中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程阶段呈现出的不同,仔细研读所任教课程各个阶段课程标准,加强对要求呈螺旋上升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做好教学的衔接。
2、细致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
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要尽量与实际的教学起点吻合。首先教师应该根据课标、文本的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有深入的把握。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但是,不少教师对此往往认识不足,思考不深,功夫下得不够。就说对具体教科书的理解吧,有时只停留在与学生差不多的水平上,甚至有时还没有达到学生的水平。因为自己对教科书理解得不到位,造成了对教学起点的定位低。我们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多是无效劳动而已。
接着便是对学生现实起点的把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握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途径是形成、确立并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体验到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内部状态,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脑子的学习活动只会带来疲劳。“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那么学生已经能站在什么高度跳,这就是个教学起点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中必须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教科书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
3、及时捕捉课堂上闪现的教学起点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达到教学相长。这要求教师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把课堂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4、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把握教学起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断理清教学起点。在课前,我们可以采取课前问卷、学生访谈、布置一些课前作业等形式展开调研,从这些调研形式的反馈情况中了解个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课中,用课堂观察的方法了解和修正教学起点。在课后,我们可以用课后反思的方法,重新审视教学起点,每节课结束后,我们可以将教者了解到的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情况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翔实的资料。
教学起点的把握绝非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和思考。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效率,不是真正的效;那种多数学生只是当了一回“无聊的观众”的课,更不是真正的有效率的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鲜活的“学情”做现场处理,根据课堂上表现出的现实起点做随机调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为我们把握教学起点提供了真实的“现场第一手资料”,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些信息。同时在整个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去分析判断,比如观察学生对于学习难度的反应,学生对于教师提问的反应、学习心态等,结合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及时调整教学起点,以适应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
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尽相同,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因人而宜做出相应的处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学应该是所有学生在现有起点上的生成与发展。
【思考与拓展】
1、如何定位一节课的教学起点?
2、你如何理解动态生成的教学起点?教学起点的动态生成性与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3、结合所教课程的内容,选取某一节课设计其教学起点,并做出相应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