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ego玛修要不要培养 fatego玛修要不要培养 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移动硬盘” | 自省力

第一阅读自省力让我们,重新学习做父母文 | 白滔滔 & 三川玲
图  |  互联网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让他成为存储知识的“硬盘”吗? 
1当记者的时候,我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怀才不遇”的人,希望能够被媒体报道。秀米是一个移动端内容制作和发布平台,提供丰富的模板和好用的体验,让你快速制作出极具新意的内容,打动你的人群。
有一次,上班的时候,我见到一个中年男人,身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纸板,上面写着“我是某某某,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导演……读过多少本电影书籍,看过1500多部电影……希望媒体能够关注”之类的文字。
我路过他的时候,他突然问我:“你有刘德华的电话吗?”
人到中年,经历过少年轻狂,也经历过黯然神伤,随着人生的跌宕起伏,我越来越坚信一个道理:现在的这个世界上,基本上已经不存在怀才不遇的人了。如果有,那可能真的说明你的才还不够。
而那句“看过1500部电影”的话,很久很久地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因为,作为读书人,我发现自己其实也有类似的心态:好像知道的书多,就等于自己有那么多书;买的书多,就等于看的书多;看的书多,就等于是学问大。

我经常会把“看过1500部电影”这句话拿出来自省,告诉自己,不要被“占有了多少知识”而沾沾自喜、盲目自大。

最了不起的,你也就是一个存储了知识的硬盘而已——我看了下,市面上存储空间挺大的2TB(2048G)的移动硬盘,能够存下一座图书馆了,最贵的也就1000来块吧!

2有时候,我会忽发奇想:人类自从有文明以来,到底产生了多少的知识?这些知识里,有多少是已经被更替和迭代了的?比如,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我们面对这些知识,该怎样去取舍?有哪些知识,我们根本就不用去学习,仅仅了解下就可以了?
我经常面对着《荷马史诗》《莎士比亚全集》《四书五经》《本草纲目》……这些经典大部头发呆,要不要去看,为什么去看,怎么去看?

说实话,这已经让我挺头痛的了。可是,我想到另一个层面的时候,就更加地头痛了,就是:

我们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底线了吧。那么,什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知识,又该怎样去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赖以生存的知识,可以是一致的吗?如果是的话,怎么样找到?如果不是的话,又必须学哪些?知识是学了就用,还是先学了,等着以后慢慢来用?

后来呀,我是越想越想不明白,干脆,管他的,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于是呢,书该买的还是买,买了想看的就看,没兴趣看的就放着。看着有趣的,就图一乐,看着有益的,就写写笔记(纯粹给自己)。一会儿去研究茶叶,一会儿去看看陶瓷,一会儿对植物感兴趣,一会儿又去看艺术史……还觉得挺欢乐的。


3但是,再后来,有了孩子之后,我又发愁了:我该怎样去构建孩子的知识体系呢?
学校里吧,是分了各种学科的,语文、数学、英文,这些是“主科”,然后还有科学、美术、音乐、体育这些“副科”,每个老师各司其职,每门课分类清晰。还有吧,就是孩子的兴趣,文学、艺术、科技、自然……这么多的知识,该如何学习呢,该如何融合呢?
后来呀,我终于想明白了,知识就像是食物,而能力就像是能量。
fatego玛修要不要培养 fatego玛修要不要培养 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移动硬盘”  |  自省力
我们获取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但获取哪些食物,考虑自己口味的同时,也要考虑营养搭配。最关键的是,要很清楚自己身体的特性,来保持均衡、持久的能量输入。
知识需要适应。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就跟我们的基因和指纹似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吸收任何的知识,其实也是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性而来的。不是说把最好的、最有营养的东西给到你就可以了。

就像我们请人吃饭,总会问一句“您喜欢吃什么?”“您有什么忌口的?”而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上菜,更不会掰开别人的嘴巴,往里面填充食物。然后,更不会根据别人吃饭的状况,给出“优秀”“合格”“不及格”的评价。

其实啊,人类的头脑,和身体是一样一样的。

我们当然要去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根据他们的特性,给他们不同的知识。其目的,也非常的质朴,就是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这,真的有那么难吗?


知识需要消化。
不消化,一直吃,这样对身体有什么样的危害,我就不在这里描述了。总之,就得生病,吃药,去医院。

我们的孩子,每次吃饱了,家长都会叮嘱:别老坐着,去散散步,消消食。

可是,我们的孩子去学习呢?天哪,家长们总是觉得越多越好,那些话怎么说来着:头脑越用越聪明,不要错过敏感期,艺多不压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呀,在学校里,一门学科接着一门学科地学习,放学了、周末了,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培训班、兴趣班。真的,中间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
这样啊,看似孩子获得了很多,但是,如果这些知识并没有在他的内心里给出足够的时间去发酵,去融入,去产生思维,那么,这个孩子真的只不过是一个存储知识的“移动硬盘”而已。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人生的价值,就是一个比较好用的硬盘而已。
知识需要产出。
大家别觉得恶心啊,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的知识,其实都会变成粪便,排出体外。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新陈代谢啊。试问,有谁学了满腹的知识,一辈子不忘记,不去消化的,那还不出问题?!
知识进入你的体内,最好的方式,就是被你吸收其中的营养,排出那些你本身就不需要的。这样的话,你才能接收更多的知识——我真的见过那种读一种书之后不再产出的,死守着一套东西,泛出浓浓的迂腐的味道。可惜的是,我们对知识的检验——也就是考试——都是问你吃了什么,名称是什么,产地是哪里的,形状是什么样的,重量是多少……而不是问你获得了多少的能量。
拜托,知识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记忆的,好不好?
就像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年的语文,可是连一封能够表达真实情感的情书都写不出来;背了那么多的地理名词,出门旅行连个地图都看不懂;数学都学了微积分了,自己每个月的开销都算不清楚……

知识需要融合。
我们吃饭,没有把每种食物都分开单吃的,更没有可能把食物和调料分开来吃。
你绝不会看到一个人先喝一口水,然后再往嘴巴里撒一点儿盐,倒一点儿醋,配一点儿胡椒面……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那可是泾渭分明,恨不得连一个学科里的每一个课、每一个知识点都把界限划得跟汉界楚河一样清晰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对一个孩子的评价“这个孩子英语好”“这个孩子数学好”。可是,就像我们跑步的时候,不会去分析这一步跑出去,靠的是早上的那个鸡蛋,这一步跑出去,靠的是中午的那块面包,这一步跑出去,靠的是鲜榨的果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这样对待知识呢?
其实,教育的一个很大的趋势,就是整体地去教,让孩子整体地学。比如,主题式的教学,让孩子通过一个个的主题,来学习里面所涵盖的每一种学科。
可惜的是,就这么一个朴素的再不能朴素的道理,真正地实现起来还真的是困难重重呢!
最后啊,我就想说一句,知识也好,学习也好,教育也好,其最终指向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只要我们随时谨记这一点,就够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7651/295642644434.html

更多阅读

噶玛巴千诺一亿遍网络共修法会 噶玛巴千诺钢琴曲

顶礼上师至尊红度母!6月5日释迦佛圣诞,尊贵的堪布噶玛顶桑仁波切应多位师兄的祈请,开许主持“噶玛巴千诺一亿遍网络共修法会”。法会念诵内容是大宝法王心咒——噶玛巴千诺,从2014年萨噶达瓦开始共修计数,一直到圆满最少一亿遍。当堪布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曹操和杨修的故事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1800年以来,由于受《后汉书》、《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实例加以注解。诸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

武当内家拳精要三:武当剑修身和修心的至宝

武当内家拳精要三:百兵之祖——武当剑修身和修心的至宝!今日学堂 张清一一:江湖上视为至宝的【武当剑谱】现在何处?很多武林传闻中,都说到过【武当剑谱】的事情。小说家更是写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围绕这本天下视为至宝的武林秘籍,产

声明:《fatego玛修要不要培养 fatego玛修要不要培养 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移动硬盘” | 自省力》为网友空骨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