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创世人 逝去的太极(四)被世人遗忘了的十三势!

?

形意,八卦,太极在过去被称之为上三门。它们的练法各异。之前提到孙禄堂是从形意拳到八卦掌,最后不得不再从太极拳上去寻求自己的瓶颈突破。他是被挤兑的没有办法了!而太极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练习内容和体系。并不是今天的人们一上来就学的那么一套或几套拳架就能完事的。也不需要借助别的拳种练习之后再去习练它。

 

之前已经说过,李瑞东一开始是从八门五步十三势学起的。由此又衍生出八八六十四式拳架。可见在过去,这个八门五步十三势是学习太极拳的第一步无疑了。在李氏留传下来的功法当中还有一个“三三九乘元功”。这个功法那可真是太好了。因为太极拳与其它拳术的明显区别之一就是处处都是圆,一动就是圈。只要是圆圈就肯定有圆心的。这个圆心就是丹田!


而无论多少的圆圈,归根结底都无非平,纵,横三种形态罢了。练习的时候人体三节的每一节都做一次三圈,三三相乘得九,是谓九乘。这种围绕着丹田的练法在古法当中也叫做返本还元。是谓元功。这种练法在整个过程中讲究的是“外部以柔和匀称为重要条件,内里则以气化力为不二法门”。突出了“拿住丹田练内功”的旨要。毫不为过的说,古传之法创立形成的睿智与珍贵远远不是我们今天的人们所能想到与超越的!

?

?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如今已搞不清十三势为什么在当今普及的太极拳当中失传了。间或有名十三势者而观之,亦非古法原貌。甚或还有名曰十三个式子的就更不是那么回事了!在古本当中对十三势是这么说的:“太极拳者,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是也。”这里的“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实际说的就是十三势演练起来的连绵不断。这也是杨禄躔起初给人演示的时候为什么会被称做绵拳的根由所在。太极拳只要练有所成,当会具有一派柔中寓刚的自然气象,更何况已功至大乘的杨禄躔呢!所以,那种谓之绵拳是软绵绵的说法纯粹是以讹传讹,

 

真正的十三势每个字都有单独的一套练法,它也是功法。拳谚说的好:“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学太极拳的人这么多,可久练有成者却很少。原因之一是学和练的次序不对,原因之二就是拳里无功。其实,太极拳初步的功法就在“柔和匀称,以气化力”这八个字上。李瑞东对此曾做“初练所忌”一文以昭示门内弟子。

?

?

“夫初练者,受教之始,宜端趋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瞎练”。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盖用猛力者,是欲显其力。殊不知力与气连,气与神通,岂有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处处尚自夺力而反能显力者乎?故此谓之“痴练”。如要避免上述二病,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致肩松、身沉、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气催力。力顺遂则气自流通,气流通则力自沉重。由是本所之学拳,时时演练,切勿间断,务期纯熟,则眼到、手到、脚到,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意即不用去求而效果自然就会出来)!”

 

能明其义,静其心,践其行,则前面的八个字自然就渐渐能做到了。做到了这八个字,内外自然就相合了!练太极拳处处都要讲究一个合字,没有合怎么行!合不住就是散。散则阴是阴,阳是阳。那和平常人的运动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

太极创世人 逝去的太极(四)被世人遗忘了的十三势!
?

十三势是先从(中)定开始下手练习的。(中)定在五步当中当中对应的是土,为中和敦厚之性。土在“易经”当中对应的是坤卦,坤卦在《象》中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在《彖》中亦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里说的都是坤土乃承载万物的根本。乾在上,为头;坤在下,为脚。因此,(中)定二字离开脚是不行的。


说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学太极拳却不学传统文化。自己不懂,还跟着别有用心的人穷嚷嚷太极拳是武术,和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如果静下心来揣摩太极拳的原理就会发现,太极拳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这些理论就无法形成这种拳术练习所遵循的依据和标准。所以,自身没有文化,以及不去尊重和学习这种文化的人想练好太极拳那怎么可能呢?

 

在道泛于俗后,不懂的人越来越多。而懂的人在教的时候也不这么说了。往往只是浅尝辄止的说:松沉到脚;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而不从传统文化的原理角度告诉学习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去做。譬如,我们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得松着练。可是松到什么程度是松的标准,松到什么时候就够用了却不得而知。其实,中定就是通过松沉到脚练出来的。能松沉到脚就是初步放松到位的标准。松到脚上的反作用力能被借上来并为我所用就是松的火候恰到好处。能把脚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来来回回的衔接转换,这非得具备轻灵之能而不可。“轻灵活泼求懂劲”说的也有这层意思。这种功夫的具备又必须要先在静态的定步势(无极桩)中才能求得雏形。(中)定实际就是脚下的定和腰这个中的合称。

?

?

十三势之中定的这种练法在古法当中称之为归根复命。意思就是通过这种松到脚下的方法对后天杂乱的身心进行一个调整,理顺。以此力求能够恢复到人们刚出生时的那个状态。然后以此状态按照这种拳术的原理要求来构建一套新的动力模式。如果不如此,则习练者脚下无根,腰和腿不能形成真正的统一。那么,也就无法做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而求之”的功效了。

           

(中)定的训练过程在古法里也称之为百日筑基。大约九十天到一百天就能够在脚到小腿这里有明显的立地如柱的感觉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地力做为整个十三势练习的推动力了。这种能够借助大地之力而不用过多的本力的做功方式就叫做“用意不用力”。在五行当中,土居于中位,是构成水、火、木、金和谐运转的关键。这种原理落到实处,就是于进步势,退步势,顾盼势当中也要做到中定,中和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处处不离中,不丢中的涵养功夫。当地力无论是在进或退,在顾或盼当中能够随心所欲的从脚下借上来的时候,就可以进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门的内容练习当中了。

?

?

这八个字也是每个字对应一个练法,练的是人体的不同部位。它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招式和名称。譬如,棚势练的是“棚在两臂,棚要撑”,这是棚的练习侧重点;捋势练的是“捋在掌中,捋要轻”,这是捋的练习侧重点;挤势练的是“挤在手背,挤要横”,这是挤的练习侧重点;按手势练的是“按在腰攻,按要攻”;採手势练的是“採在十指,採要实”;挒手势练的是“挒在转肱,挒要惊”;肘手势练的是“肘在屈使,肘要冲”;靠手势练的是“靠爱肩胸,靠要崩”。静心观之,从头到尾也没有一处习练部位的重复。而且习练的目的非常清晰明确。这对于初学者而言,在复杂的拳架子当中是根本就没法做到的。但我们现在却是赶鸭子上架,自己也是上不去硬上。我们平心而论,无论你练了多久的太极拳,你真的是从这种古法当中开始习练的吗?

 

通过以上具体的练习,人体的这些部位功能就会被一一开发出来,然后因势利导,要哪有哪,这就是所谓的“一圆之内,八法皆备”。再然后就可以进入单练,双练;单行,双行;单操,双操;单杀,双杀的各层功夫的学习了。其间再配以“沾、连、粘、随、牵、拨、合、进”八种技法的训练,以及“开、合、升、降、提、举、吞、吐”八种用法诀窍。这些都是层层递进,极为丰富的练法体系。现今的拳架子是没有这些内容的!

?

?

十三势的练法,内容相对于现今的一套或几套拳架子肯定是很高,很丰富的了。但即使如此,他在杨禄躔所传下来的习练体系当中也不过仍是基础罢了。因为它还是相对简单化了。在李氏所承传建立起来的体系当中,还得要通过习练五星捶和奇门拳才可逐渐接近于实战。其中奇门拳拳势的复杂性和实用性的创编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李瑞东在世的时候,北方武术界管他的太极叫做“武太极”,“野蛮太极”。因为,他所继承和留传下来的太极拳极为注重实用性,实战性。每一个式子都是建立在“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的目的上的。与杨班候当初的打法同根同源。


在他的整个太极拳习练体系中,确立了八刚(反弓、箭督、风猛、炮燃、雷震、电闪、山崩、刚硬)十二柔(轮转、球滚、胶粘、磁吸、木漂、水流、绵软、金柔、针尖、丝缠、箩底、平准)这一刚柔相济的特点特色。八刚十二柔当中就包括了螺旋,缠绕,拧裹,惊弹等内容。其既细腻又丰富。所以,我于前文写道,王兰亭在无心之下的代师传艺却为我们今天的太极拳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太极遗产。

 

李瑞东所继承并留传下来的太极拳内容要比现代各家完整的太多了。虽然,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这一支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快五十年的时间里,被压迫于京津冀一隅而未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也正因如此,它在没有普及的前提下才幸免了其“原生态”像其它太极流派那样受到过多的破坏。

?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7651/378405397830.html

更多阅读

一个常被人忽略的"直推耳机"——KOSSA/130 直推

这是一副名气不大,常被人忽略的耳机.可它是那么有特点. 近日偶尔拿出来听,在MP3上听,在电脑上听,在大系统上听,竟又被它吸引住了!在一个M1,SR80满天飞,到处被人问的耳烧圈里,A/130这副老牌美国耳机,给了我丝丝新意.没看错吧?这副诺

随笔 几乎被人遗忘的古城遗址剧魁 几乎的近义词

(随笔)几乎被人遗忘的古城遗址剧魁刘福新历史的天空中曾经闪烁着众多星辰,其中生活在2500年前的周朝初年建立的剧魁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犹如历史天空中一颗灿烂的星。4月30日上午,一个暖和的暮春,艳阳高照,我饶有兴致地第四次走近

声明:《太极创世人 逝去的太极(四)被世人遗忘了的十三势!》为网友冬致夏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