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状元林召棠及其《红楼百咏》诗
吴川在清朝出了个状元,他是自隋唐开科取士、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全国共计800多位文状元(其中广东9位)之一,这对于地处边陲海隅、鉴江流域的高州府下辖县来说,可谓鲤鱼跳龙门传说的现实版。这条跃过龙门的大“鲤鱼”名叫林召棠,字芾南,晚年别号行脚僧,广东吴川县吴阳镇霞街人。他诞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病逝于同治十一年(1873年),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跨越18、19世纪之间,享年87岁。
此公祖父林邦瑞是个国学生,父亲林泰雯乾隆年间参加两次乡试均中副榜,30岁开始教馆授徒,62岁授东安教谕,到80岁才告老还乡,培养门生数百人,“数杯浊酒,一卷残编,舌耕糊口自年年”是他的生动写照。在书香门第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林召棠三岁能背诗,六岁熟读“四书”及部分“五经”,七、八岁起学诗作文,诗文被见者赞为天才。
林召棠得中状元却是来之不易的。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文体为八股文,由于林召棠生性厌恶八股,青少年时期喜欢阅读的是《庄子》、《王渔洋集》(博主注:作者王士祯,济南人,渔洋山人是他的别号。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藏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以诗文为一代宗师,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后转为清淡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律,与朱彝尊齐名,时称“朱王”。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有大量作品传世。)、四六文、手抄诗册及大量杂书,尤爱读唐宋骈文体,“喜为诗,意兴所至,天籁自鸣”,常常“胸中无一尘”,故在参加乡试考举人中屡屡被黜,先后于嘉庆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十八年、十九年乡试中落榜,连副榜也不中,直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才通过顺天府的乡试,被录取为举人。北闱中举之后,林召棠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但不妙的是,嘉庆二十四年、二十五年、道光二年(1822年),林召棠又连续三次会试落榜。面对再三失利、加上家境困难,他一度打算离开科举制度,设想在老家吴川霞街租铺一间,由家中女人营商,自己设馆教书,让父亲从东安退休回来养老。1822年会试下第后的林召棠,除了不改上述打算外,还想顺便留京等待第二年的大挑,结果这一年没有大挑,而是再开科取士,是为道光三年癸未科。时年三十八岁的林召棠,参加了会试并考中贡士第二十八名,成为中试者二百四十六人中的佼佼者。根据科举制度的安排,最高级别的殿试就随之而来了,会试中式的贡士一般都有资格、也不放弃继续参加殿试的机会,林召棠也不例外。在这次殿试中,林召棠充分地发挥了他多年游学以及长期侍陪恩师程国仁(博主注:河南商城人,嘉庆进士,曾任广东布政使,历任都察副御史、浙江山东陕西贵州等省巡抚,官至刑部侍郎。)身边悉心领教之所得,厚积薄发,写出了横扫癸未科场的天下第一策,被道光皇帝钦点为状元,名扬天下,成为广东历史上第八位文状元,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
林召棠在独占鳌头、金榜题名、皇帝升座太和殿的传胪仪式之后,按惯例授职翰林院修撰,一直干到道光十一年任陕甘试正考官,仕无寸进。道光十二年,怀才不遇、难忍腐败、淡薄仕途的林召棠,突然以侍亲尽孝为由,向皇帝提出告假归里的请求并被恩准。归里后的第二年春天,两广总督卢厚生马上请状元公出任端溪书院院长。林召棠在卢厚生答应“半年居院,半年居家,春去秋归”的条件下,爽快地出任该院院长,开始了长期的教书育人生涯,主讲端溪十五载,期间“与诸生研究经义,务为实学,一时英彦多出其门下”,提出了“弃私、纳谏、崇俭、不拘一格选人才”等教育思想,影响了罗惇衍、冯誉骥等一代代学子。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的“唯其文之醇而不拘一格”选人思想比龚自珍著名诗篇“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早八年,这与他们相似的应试挫折、仕途受抑、怀才不遇经历息息相通。道光二十四年春天,由于生母去世,林召棠请辞主讲端溪书院之聘,隐居霞街,除了尽情地沐浴海风、听涛赏花外,不时与岭南名士邀约聚会,煎酒论茶,吟诗作对,写意逍遥,尽显风流。
纵观林召棠的一生,窃以为他与苏东坡的气质颇为相似,都是诗人意气,急才超群,大器杂家,集诗、书、文、艺于一身。他著述甚丰,次子林诒薰在《先考翰林院修撰芾南府君行略》中说他“所著有心亭亭居诗抄、文抄、赋稿、制艺搞、杂录、日记若干卷藏于家”,但其著作散佚严重,现在已经看不到赋稿和制艺录,杂录、日记只见部分,其他诸如诗、文、对联、书法作品遗失也难知其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清朝学者害怕文字狱,常常在生前将敏感墨稿焚之一炬,以免祸及子孙。林召棠在五十五岁那年以为自己将要离世,曾留遗嘱:“我生平手笔,日成即于百日内料理,宜焚者必当焚之;可存者令人抄写料理,不可轻刻。”目前,我们只能见到的林召棠著作主要有《心亭亭居诗草杂存》(抄本)、《心亭亭居文存》(抄本)、《状元林召棠著作拾遗》(准印本),还有部分散见书刊和存于博物馆或藏家的诗文、对联及书法作品等。据粗略统计,有诗四百七十多首,文百余篇,笔记约一万四千字,对联八十副以上,以及一些书法作品和石刻。
林召棠的诗作在当时就获得极高评价。广东著名书画家、诗人陈其锟(博主注:番禺人,道光六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后回羊城任教。此人诗、文、词皆博,尤工书法,有人说其书法直逼欧阳询。)在看到密友林召棠寄来的数十首诗就如此称赞:“读其诗,出笔高超,吐词秀拔,五言尤工,具体唐贤。盖先生伦常之地,知大本之所在。于世间一切富贵利达,漠然无所动于中。故其为诗,冲淡如王孟,幽深如韦柳。虽所作不多,譬之享太牢者,得一勺之泉,一杯之露,饮而甘之。至泉之清,露之洁,本原具在,自有脱然于埃壒之表者。予生平交游,于先生服膺最深,故为述其出处梗概如是,是可得作诗之旨矣。”陈其锟在《忆林芾南殿撰》诗中将林召棠比为晋代学者束皙,称其为“束皙笙诗补”。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英和对林召棠亦十分赞赏,说林的诗文“落纸如云,发言可咏”。由于林召棠当时的名气很大,诗作立顿可成,又快又好,许多人拿画、象来请他题诗。在他存世的四百多首诗中,竟有四十多篇是题画、题象的诗。此外,林召棠的书、画皆属上乘,陈其锟曾为其画作题诗,有《题林芾南殿撰湖山清眺图》为据,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衮衣何以斑衣好,致身难得抽身早。人世徒夸及第花,君心自有忘忧草。”林召棠的书法造诣极深,时人得以其片字而宝贵视之。他的传世书法作品较多,博物馆、拍卖行、私家均有收藏。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曹宝麟曾在网上评说其正书和行书:“正书为不太纯正的柳体,点画精到,这是士子干禄的童子功,入仕后便壮大了馆阁体的队伍。其结构之四平八稳,虽不标榜黄金分割率,但绝对比启功准确得多。行书是甜美的赵体。”
限于篇幅,在这里仅录几首来作欣赏。首先来欣赏他《寄内二首》,这是他考中状元后,写给曾经为他典当钗钏等首饰支持其赴考的妻子的:
其一
寒梅开到几枝花,屋角香清月欲斜。
凉夜剪刀应未寝,深闺儿女静无哗。
秋虫一任催心织,飞雪休教点鬓华。
今夜归舟何处泊,累卿魂梦遍天涯。
其二
前年辛苦劝征行,点检囊金箧尽倾。
一第岂能偿久别,冷官无计可营生。
雪鸿爪迹仍无定,秋燕巢痕竞未成。
输与田家小夫妇,床头欢喜说春耕。
第二首《冬夜与内子小饮即用前韵》,这是林召棠考中状元后回到家中写的,诗中描写了夫妻久别重逢的幸福意境:
廉垂丈室暖香蒸,浅酌闺中自结朋。
檐影梅横初夜月,剪声人静小窗灯。
图书暇日聊须遣,饁饷春畴愧未能。
长伴砚屏看泼墨,藉卿螺黛助飞腾。
第三首《楚霸王墓》。嘉庆十九年,程国仁以光禄寺卿任山东按察使,林召棠乡试落弟。这就是在他落弟后跟随程国仁就任期间拜谒霸王墓后所写,可与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共赏:
三户亡秦日,重瞳霸楚时。
气雄吞钜鹿,力尽泣乌骓。
豁达鸿门宴,骁腾巩洛师。
江东羞不渡,到底是男儿。
马鬣遗荒陇,鸿沟失故踪。
史先高帝纪,墓尚鲁公封。
叱咤原无敌,崎岖竟挫锋。
长陵一坯土,何处觅乔松?
令人瞩目的是,林召棠不知何时写有一首《红楼百咏》诗,用他最擅长的五言写成。该诗被清代广西士人倪鸿收进《桐荫清话》才得以传世,后又经著名红学家江慰庐仔细阅读,认真核对此诗所咏内容,并与今脂本、程高本进行比较分析,写下了《林召棠“百咏”中的<红楼梦>异本初探》一篇长文,发表于《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4期,认为当时林召棠“百咏”所引据的《红楼梦》,是一种与今本颇有异同的本子(下称《林咏本》),而《林咏本》至今尚未再现于世,有待我们深入探访。这首五言长诗现全录如下:
<1>贵戚椒芳宠(贾元春),<2>萱堂老更贤(史太君)。
<3>黄粱仙鹤梦(痴梦仙),<4>香稻美人田(李纨)。
<5>舌可调鹦鹉(王凤姐),<6>魂犹怨杜鹃(林黛玉)。
<7>红裙能大雅(香菱),<8>素绢薄春绵(邢岫烟)。
<9>客在芭蕉下(贾探春),<10>人依芍药边(史湘云)。
<11>何年鸿案举(傅秋芳),<12>今夜鹊桥填(贾巧姐)。
<13>碧藕吹香地(贾惜春),<14>红梅咏雪天(薛宝琴)。
<15>三更枯井月(白金钏),<16>一剑暮云烟(尤三姐)。
<17>蔷字谁能画(龄官),<18>环儿未解怜(彩云)。
<19>妾心清似水(金鸳鸯),<20>郎性急如弦(贾迎春)。
<21>情问红衣女(袭人姨表姐),<22>诗来水国船(真真国女儿)。
<23>草萤新得谜(李绮),<24>脂虎借分权(秋桐)。
<25>几斛明珠换(珍珠),<26>斜簪玳瑁妍(玳瑁)。
<27>宫袍留夜半(抱琴),<28>春子送秋千(偕鸾)。
<29>巧侍丹青画(入画),<30>名宜翰墨编(侍书)。
<31>芳姿争似杏(文杏),<32>小步可生莲(莲花)。
<33>舞袖垂纤脆(玉官),<34>苍颜饰小鬈(艾官)。
<35>素云横翠鬓(素云),<36>碧月映金铀(碧月)。
<37>字忆银钩美(篆儿),<38>人疑射雉旋(笑儿)。
<39>瓯擎翻玉茗(茜雪),<40>盘遣汲汤泉(丰儿)。
<41>佳果徒教索(青儿),<42>尝糕未许先(小蝉)。
<43>情缘通邂逅(娇杏),<44>花样倩描传(绮霞)。
<45>扇误杨妃觅(靓儿),<46>钱教姹女穿(佳蕙)。
<47>羹尝荷叶美(白玉钏),<48>钗已凤丝全(绣桔)。
<49>擎拿珠成宝(宝珠),<50>描蛾黛小卷(小螺)。
<51>性同狮子吼(夏金桂),<52>槌爱美人拳(琥珀)。
<53>舞镜推双羽(药官),<54>泉台约比肩(张金哥)。
<55>此卿真命薄(秦可卿),<56>阿姐为情缠(尤二姐)。
<57>曲度银云遏(文花), <58>箫吹碧月圆(佩凤)。
<59>同生怜此夕(四儿),<60>独秀艳他年(贾喜鸯)。
<61>初试缫车转(林头),<62>凭谁彩线牵(彩霞)。
<63>壶浆温酒送(宝蟾),<64>恩赐旧衣偏(秋纹)。
<65>懒侍莲花座(彩屏),<66>痴参玉版禅(紫鹃)。
<67>虚无神女赋(若玉),<68>妙悟伯牙弦(妙玉)。
<69>花爱阴阳瓣(翠缕),<70>情欢水月联(智能)。
<71>鸳鸯原野宿(鲍二家),<72>仙鹤无双眠(鹤仙)。
<73>佳会遗香带(司棋),<74>痴心寄纸钱(藕官)。
<75>何人怜病骨(柳五儿),<76>之子是情颠(晴雯嫂)。
<77>蕙径遗巾在(林小红),<78>籣汤出浴嫣(碧痕)。
<79>薇硝香悄赠(蕊官),<80>花冢泪谁溅(傻大姐)。
<81>窃得虾须镯(坠儿),<82>持来雁字笺(翠墨)。
<83>闲拈花姊妹(豆官),<84>偏有玉姻缘(薛宝钗)。
<85>小院调鸿鹚(宝官),<86>邻墙认纸鸢(嫣红)。
<87>扇歌蝴蝶舞(李纹),<88>脸爱海棠鲜(芳官)。
<89>偷系鲛须带(袭人),<90>欢喧紫蟹筵(平儿)。
<91>关心头似靛(麝月),<92>得意体如绵(多姑娘)。
<93>络结梅花外(黄莺儿),<94>春归燕子前(春燕)。
<95>藉扶新婉恋(雪雁),<96>藉伴画婵娟(万儿)。
<97>豆蔻花三月(云儿),<98>芙蓉诔一篇(晴雯)。
<99>恨天留未补(贾宝玉),<100>一梦悟情倦(警幻仙)。
据江老核对、统计和分析,林诗所咏100人中,除仙鹤不见传世本《红楼梦》性别不明外,确知男性者仅板儿和宝玉二人,其余均为女性。而所咏人物大都不是前八十回重要角色,只是配角和“龙套”,显示林氏深得雪芹著作内容主次、轻重分明的用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所咏人物事迹,全异于或不见于今本的共有八人,而这些人物名字均始见于前八十回,她们分别是:抱琴、笑儿、宝蟾、秋纹、若玉、彩霞、李纹、李绮,所述之事在今本中找不到对应内容,不知所指。更为称奇的是,诗中所咏名字和事迹均不见于今本的尚有玳瑁、翠屏和仙鹤等三人,其人其事为何?现均一无所知。
江老认为,林召棠当年所阅的《林咏本》具有如下特点:它的人物、事迹,基本上与传世诸八十回本相同,绝非今见程高补续之百廿回本,但此本内容又不止于今传世本中之八十回,而《林咏本》极有可能为当年确曾流传见世的一种“终于林黛玉之死”的早期《红楼梦》稿本。
窃以为,林召棠当年所看到的《红楼梦》异本,是他就职翰林院修撰时在北京所购,一看便爱不释手,学养造诣与曹雪芹相近的他,深得书中之味,加上博闻强记,阅毕便信手写下了这首“百咏”诗。他爱书如命,在京之时,一定搜罗了无数像《红楼梦》这样的奇书,并将这些书籍满载南归。正如常大淳在《送林芾南归养四首》之一的最后两句所说的:“津吏无烦迎候远,一船江月载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