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
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12世纪30年代至14世纪60年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曲艺术。又称戏文、南曲和南曲戏文或南戏文。因其最初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名永嘉地区,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13世纪70年代,元灭南宋,南戏传播到北方地区,14世纪60年代末期,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发展,被称为传奇。它对后世戏曲的影响极为深远。
形成与发展 南戏萌芽于南方民间的“村坊小曲”,初为歌舞小戏。南戏产生的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北宋末年(明祝允明《猥谈》);一为宋光宗朝(徐渭《南词叙录》),据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两说相去70余年,正是南戏由原始状态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温州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他们对文化的需要,当地村坊小戏很快被吸收到城市中来。南戏便在这个古文化之邦迅速成长起来。温州杂剧在浙、闽地区流行之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则又与南宋及元代最繁华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南宋都城临安的游艺场所远较北宋时汴梁(今开封)为盛。到了元代,由于南方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吸引,大量北人继续南下,许多北方杂剧作家和演员到了临安。这对于南戏吸收北方杂剧的艺术成就,丰富、提高自身舞台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临安瓦舍伎艺的繁盛,还出现了很多叫做“书会”的团体组织,推动了各种伎艺的发展。书会成员是一批下层文人和粗通文墨的艺人,他们专为班社编写剧本。南戏在临安上演很多新剧目,大部分来自书会,因而进一步促进了南戏的成熟和发展。南戏除在东南沿海农村流行外,还在各大城市如杭州、温州、福州、泉州、潮州乃至远及于北方大都的流布,为南戏各种声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到元末明初,海盐、余姚、弋阳、昆山以及闽南多种声腔的蓬勃兴起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采。
宋杂剧绢画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宋元南戏"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