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帅军
本文选自《错的不是我们,是世界》,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3月出版。
如果你去追问一对父母,期望把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人,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会认同这样的标准: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人际关系好,工作认真负责,勤劳,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富有活力,富有情趣,勇敢,有担当,能担待。
从心底深处,父母、老师们都期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现实中,许多父母、老师的所做作为却常常使之与期望值背道而驰。
我们高喊着要培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是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但是一些人毕业后却连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我们想让学生学习好,为此老师辛苦付出,尤其中小学教师的压力真的是很大,比大学老师都辛苦很多。但是他们的辛苦换来的结果却并不理想。教育部门也很辛苦,一直谋求改变,但是收效甚微。许多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做作业到晚上十点半,高中生做作业到凌晨更是常事。在超负荷的课程和家庭作业压力下,在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压力下,一些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不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便是强烈厌恶,对学习不能报以积极态度。
没有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何能够学习好?如何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奋发进取、继续学习、继续进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大科学家、大文艺家、大政治家、大工程师都是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典范。任何老师、任何父母都无法替代一个人的自我学习。
许多父母只关心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他们认为教育问题应交给学校。许多父母只是单方面的批评孩子,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不争气。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反省自己,是不是应该更多的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不是应该改变灌输式、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应该更多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如果你不懂得孩子,不懂得孩子身体和心灵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怎么做得好教育?
我们想让孩子们身体好,但是在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下,孩子们的户外活动一次次被缩减。一些幼儿园甚至一个冬天不让孩子们出门,因为怕孩子们在户外玩耍中受伤。我们把孩子关在温室里,关在“监狱”里,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不允许他们经历风吹雨打,更不必说什么在“在大风大浪中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如何锻炼体魄和意志,如何锻炼出不怕苦不怕累、奋发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身体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情感心理、智力发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没有好的身体,很难具备自信勇敢的精神。
今天的青年,身体素质已经远不如上一代的青年。照着今天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模式发展,10年后、20年后青年,身体素质肯定还会更差。
我们想培养品德高尚的孩子。中华民族富有团结互助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与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比较,我们更强调集体主义。但是如今,这种精神却在退步,学校、家庭、社区缺乏互相帮助的氛围。义务劳动、志愿活动、热心帮助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孩子们身上很少看到。而媒体又总是喜欢单方面地宣传负面新闻,宣传假恶丑。大多数的父母、老师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关心社会,不关心社区,不关心学校,不关心学生。在这样环境中,孩子们也变得不关心社会,不关心社区,不关心学校,不关心其他同学。
而当有些孩子越来越自私,人际关系越来越差,变得不听话、逆反时,一些父母就开始埋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这么不懂事?殊不知,孩子的错误追根溯源最主要的还是来自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这话说极端点就是,“孩子本没有错,错的都是父母”。
我们想培养勤劳认真的人。中华民族是世所公认的最刻苦勤劳的民族,但是现在我们的这项优良传统却已经大打折扣。在家里,许多父母不让孩子劳动,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劳动机会本来就很少,但是却更娇生惯养,十指不沾阴阳水。在学校,劳动技术课也一次次被边缘化。义务劳动、志愿劳动、社区劳动,这样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
很显然,我们的教育看不起劳动,看不起工人和农民。我们的教育隐含着一个潜台词:好好学习,上好大学,学好专业,不要像父母这样整天干又脏又累的活,没日没夜操劳,把书读好,你就有出息了,你就可以挣大钱。我们教育的目标其实是,好好学习,以后做人上之人,再也不用劳动。虽然父母、老师口头上会说以后要好好工作,但是十几年、二十几年脱离劳动的学习,其本质就是不要劳动。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这是事实!上海曾对中小学生调查,只有2.4%的学生愿意当工人农民,48.7%把演艺明星作为道德楷模和榜样。广东曾有报道,一个6岁小学生的理想是长大后做贪官,因为可以拥有很多东西。
劳动创造人,劳动使得原始人成为现代人,劳动培养人、锻炼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早就告知我们的道理。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处处违反这个基本道理。
他们不明白,让孩子干活,其实是培养孩子们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培养他们对现实世界、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责任感、意志力、吃苦精神、主动精神、学习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信。
他们不明白,让孩子去干活,对孩子们来说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孩子们生来就充满好奇心、活泼好动,想要独立尝试做各种事情。若是在劳动的过程对他们进行自然科学教育,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将变得非常浓厚,更加热爱学习。当孩子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能替大人完成一些工作,或者甚至比大人做的更好时,他们会变得更自信。当孩子们产生了为家庭、集体、学校、社会、国家工作的荣誉感,他们会更积极、更热情。
但是如果父母、老师从小就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剥夺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变得好吃懒做。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可是我们的很多父母和老师就是不愿意深思。
我们想培养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富有活力,富有情趣的人。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教师自己就不热爱大自然,所以就反对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耍,更别提在大自然中教他们思考、学习、劳动了。许多父母和老师反对孩子阅读充满美感、对生活抱有美好期望的文学艺术作品,他们也没有创造出应有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富有人性美的榜样,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榜样。
我们想培养自信勇敢的人。可是今天的学生在哪里锻炼勇气和意志?我们不能让孩子一直长在温室中,要让他们吃一些苦,经历一些风雨,在风雨中锻炼勇气,要激发起他们心中的斗志。
我们想培养独立自主的人,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人,但是实践结果却表明,我们培养出来的许多人,很难独立自主。爱因斯坦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在年轻人身上留下的又是什么呢?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很形象的说明了今天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早晨从中午开始;晚上12点以后睡觉;越来越懒;时间基本花在电脑上;不管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经常发呆,莫名烦躁;严重缺乏锻炼;沉迷于游戏;三餐饮食不均;与家人缺少交流。你堕落了吗?
许多父母、许多老师口口声声说他们爱孩子,他们是为孩子好,但是爱孩子的结果却是孩子与父母、老师产生无数的矛盾,甚至反目成仇。我们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正确的爱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很简单,他们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懂得人的成长规律。他们固步自封,不读书,不学习。他们想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自己却不思进取,想不劳而获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
许多人一次次的埋怨现在的教育制度,他们说应试教育毁了一切。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反省自己:在现有的制度下,我做了哪些努力来弥补失误?很多人期望中国教育制度变革,从而彻底解决教育问题。我认为这种制度迷信的想法极不可靠。如果没有先进思想,没有先进行动,任何问题也无法解决。即使在好的制度下,教育也不会是活的教育,而是死的教育。有了先进的人,坏的制度会被改造为好的制度。没有先进的人,好的制度也会蜕变为坏的制度。我们要做的不是找借口,而是提高自我,从一点一滴起改变身边的世界。
作为老师,我的讲课是否能更生动一些?是否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答问题,提起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孩子们是否把我当做良师益友?我是否真的爱孩子,真正关心他们的全面成长,创造条件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是不是真的爱孩子?是不是太粗暴,太严厉,管教太多,让孩子感到太不自由?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太娇惯、太宠孩子,以至于他缺乏教养?有没有助长孩子的口腹之欲、虚荣之心,却忘记培养他善良的品格,培养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的意志?
在当今这个精神毒品泛滥的社会,我有没有保护好孩子,在他年幼之时、在他还没有免疫力、还没有独立自主之前,远离精神毒品?
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挑选最好的书,让他们接触好人好事,给他树立好的榜样?我们是不是常常以各种借口——太忙,太累——把孩子扔给电视、电脑、网络、电子游戏?如果是这样,我们便是极不合格的父母,我们在亲手毁灭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因为孩子的降临而发生了哪些改变?我们有没有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做得更好?更善良,更真诚,更乐于助人;工作更积极认真;重新发现久已消失的好奇心;重新认识大自然和世界;重新开始运动,关注身体健康;尤其重要的是,唤醒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更快乐,更乐于学习......
孩子是一个小小的天使,他来到人间,唤醒那些不会生活的人,让他们重新学会生活。如果一对父母依旧像以往一样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人对事缺乏热情,未曾因为孩子的降临而发生改变,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极端自私自利,便是无知。这样的人,其实很不幸。
中国民谚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托尔斯泰说:“孩子从出生到五岁这个年龄段内,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和性格从周围世界中所摄取的,要比他从5岁到一生终了所摄取的多许多倍。”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所以今天的幼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来领路,周围世界中那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事实:童年对于一个人的重大影响。
我们驾驶汽车都需要有个驾照,我们在学校里、在工作中还要考很多资格证书,可是对于养育孩子这么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却不学习,这正常吗?
为了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学习,现在开始还不晚。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做一回孩子,重新体验一遍童年、少年、青年。我们将和孩子一起成长,变得更好,更幸福!
请允许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世界上有千百种职业、行当和工作:有的修建铁路;有的建造房屋;有的耕种土地;有的救死扶伤;有的缝制服装……但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工作,那就是塑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