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偏见 缺点列举法 什么叫做偏见?什么叫做偏见意识?一样的吗?_缺点列举法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偏见----

见解背离了事物或事件的本来面目。

偏见意识---人对外在事物的了解就是用自己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衡量未知的事物、事件,这样往往造成对事物错误的理解,(因每个人的角度与知识储备量不同,故每个人的见解不同),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最完美的,故称偏见意识。

从二者概念上己不难看也异同。解决偏见意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不要执著自己的见解(我是最正确的),放下自己的成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了解事物,分析问题,这样我们才会靠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偏见是一般是指对社会上某种特定群体或个人所拥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否定态度。错误的社会认知或某些情绪体验容易形成偏见心理。对某人所属团体的知觉是导致偏见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见者进入错误的信息加工及回忆起对态度对象的否定感情。 偏见思维[/b]“我们的观念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爱因斯坦什么是偏见思维?怎样理解偏见思维?偏见思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思考?那些已经嵌入灵魂的偏见能去除吗?让我一起来思考。这是某人的一张脸,请问他在想什么?他准备干什么?他目前是一种什么状态?比如他正在发怒,他感到非常委屈,他也许在偷听什么人说话等等,让学员在3分种的时间里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并暗示同学,谁想得越多越准,他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就越强,看人识人的本领就越大。结果平均每个学员可以提出六种解释,比如:

一种莫名的恐惧

对一件意外的事感到惊讶

对不可理喻的无赖表示蔑视

一种困惑 无奈 不舒服,如牙痛 不露声色的兴奋

回忆一件事 如,作弊 10、尴尬11、嘲讽12、幸灾乐祸13、被人诬蔑14、面瘫15、阴阳脸。。。。。。学员们给出了无穷无尽的答案,奇怪的是每个答案似乎都能非常准确地解释这张脸,而且越看越象。然而,笔者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不要轻易给别人下判断。学员这才恍然大悟虽然这么多答案看似都对,但真实的情况却只能是一个,其它百分之九十九都错了。可为什么我们能提出那么多“准确”的解释呢?答案只有一个,我们每个人的判断都打上了自己的经验、地位、利益、知识、文化、甚至阶层、宗教信仰等等印记。“疑人窃斧,越看越象”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我们的经验决定了我们看人的角度——我们看人的角度决定了我们看人的思路——我们看人思路决定了我们对人的判断——我们对人的判断决定了我们对人的态度——我们对人的态度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别人的反应进一步确认并强化了我们原先的假设,更认定这是一个事实。因此,当我们说“这是一个事实”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谨慎,也许你所说的“事实”已经打上了你的偏见,事实上,任何观察都会受到观察者自身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偏见

编辑本段释义

词目:偏见

拼音:pīan jìan 英语:bias; partiality;

基本解释

[prejudice;bias] 片面的见解;成见固执的偏见,不应有的偏见。

详细解释

1.

从侧面看到。《汉书·杜邺传》:“疏贱独偏见,疑内亦有此类。” 颜师古 注 邺 自谓傍观而见之也。”《汉书·匈奴传赞》:“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皆偏见一时之利害,而未究 匈奴 之终始也。”

2.

片面的见解;成见。《庄子·齐物论》“与物相刃相靡……不亦悲乎” 晋 郭象 注:“各信其偏见,而恣其所行,莫能自反。”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吾虽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执偏见,但求夜光於巨海,正自未得耳。” 宋 司马光 《辞枢密副使第六札子》:“未尝有四海之内,卿士大夫、农商工贾,异口同辞,咸以为非,独信二三人之偏见,而能成功致治者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岳忠武于忠肃》:“文人立论,往往好逞偏见,如 魏叔子 谓 岳忠武 不当班师。”徐迟 《地质之光》:“凡是胸无偏见的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毕竟是有正义感的。”

编辑本段概述

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这一定义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

有很多理论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如:最常见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偏见的习得途径与其他态度和价值观的习得相同。人们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媒体以及他们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动机理论用来解释偏见是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如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认知理论则认为,基于社会知觉的特点,即使没有经历引发偏见的社会化过程,没有群体间资源竞争或人格障碍的情况下,看似无害的认知偏差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编辑本段说“偏见”

◇叶千华

在人们生活的各自环境中,人,对人对事对物都将会产生感官的刺激和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在心理学中称为“知觉 ”。由此便是产生偏见的最初原因。

说“偏见”,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常常是因人而异,浮于现象,总立足于自以为是的角度,或深或浅,依凭自我见解和见识的情感,发表“以偏概全”的论说和观点。偏见的圈子既狭小又自私,人也多爱在此打转。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谁都逃脱不了曾经有或现在有或未来有——偏见。

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无知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造成偏见的因素。在现实中,人的第一印象和交往,常是影响人们相互间微妙关系和产生偏见的前提,或用一些间接的途径得知或根据某种资料了解或道听途说,似乎掌握和抓住了确凿的证据,从而发表个人的意见,万然没有考虑自己所存的偏见,也无法在偏激的情感中审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根本就是在偏见性地看问题,偏见性地办事和处理对待事物。

偏见,人皆有之,世界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爱憎情感和褒贬态度。人们都在不同程度的范围内为自己缩小和减少偏见。正如人们所希望和应该努力做到的,以防范偏见带来的危害。在如今“三个文明”的开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这其中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素质,改善人们的面貌。评价、看待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环境和一个问题,虽受着第一印象的左右和各种身心状况的影响,但生活中的人们心态、境遇、认知和情绪等都将随事物的发展而日趋美好。狭隘、偏见、自私好似“三代同堂”,也是一付沉重的生活担子,一头挑着狭隘,一头挑起自私,不是轻松的人生旅程。偏见常使人误入歧途,回报给人们的是痛苦和烦恼。

正因如此,我们尽可能少些偏见,减些苦恼。由于情感的因素,偏见在当今社会里,尤其是爱情与金钱造成的见解,更是激烈加剧。一些强加于人的偏见,附庸于权势和利益之中,自己生存的某种品质和行为,而且要求他人也具备或类似这种品质和行为,以此形成一种心理倾向,使乡土观念、情趣相投、生人熟面,团体情感和上下关系等都是滋生偏见的心理土壤。它们各具哲理,是偏见生长的基因。

无论人们怎样贬斥偏见,偏见也总不被人们舍弃,不过,偏见成为高见的“道理”,也大有人在。人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动物,又是一种固执的、不容易改变原有观念的高等动物。从出生开始,我们被父母、他人、家庭、社会、历史所塑造,成年之后,我们虽然接受了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但我们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却相对固定了,偏见也就在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固定看法中诞生了。这些固定的看法让我们更快地适应了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人、给我们自己带来了更多痛苦。

偏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古到今、从此至彼,偏见莫不存在。

偏见的核心是用一成不变、以偏概全的标准对人、事、物进行评价后产生的一种态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作用下,偏见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使偏见的彻底消除变得困难重重。95 % 的大学老师,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效率是高于另一半的同事。同样的,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属于偏见更少、更加开明的那一半人口。可是,心理学的实验,戳穿了这无力的认识,这种认识本身就是偏见。科学家给一圈人,8 个关于偏见的案例,然后让他们评价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同时评价社会普遍的看法是否有偏见。结果,他们大多认为,别人的看法很有偏见,自己的看法却问题不大。即便之后,阅读过相关资料,到底什么社会影响造成这些偏见,他们也很少承认自己偏见了。同样,做实验的其他人的看法是出于偏见,可是他们自己的相似的自尊行为确是出于开明。

1.认为自己很少偏见,本身就是偏见。

2.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偏见构成个性,让我们与众不同!人的弱小精力和种种社会阻碍,造成个体不可能掌握和判断所有的信息和知识,这造成个体认知的不均衡,每个人都是各种偏见的集合体。人们都在利用这种不均衡,犯罪,交流,商业,牟利,间谍,战争,教育,信息共享,协作,垄断。。。。。 爱因斯坦说,所谓常识是指十八岁青年男女所拥有的共同偏见的总合。

总是那么先知先觉的爱因斯坦~自我谴责的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开明,更理智。所以自我反省

从来不进行自我反省的人岂不是偏见之王?

那我就是偏见之王了= =看来我就是一直觉得自己偏见很少的大多数人的活生生的例子……

我希望以上这句是我的偏见

我能不能这么理解,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只能相信自己,所以人们偏向自己。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 也不靠萨尔血蹄

要创造部落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偏见来自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如果每个人出生成长身边的环境都完全相同,那偏见就不叫偏见了,就成了社会准则。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有很多被默认的规则都应该属于集体偏见。

话说这个又涉及到了公平(从根本上的公平),而宇宙人民都知道,公平是从来都不存在的……

以上是我的偏见。

我的傲慢在哪里,快出现吧~ -_-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所有的观点都是我个人的“偏见”,但是我不知道,哪个人说的话不是“偏见”,而是“全见”我属于典型的希望自己不要有偏见但是确实时刻有偏见的人

我就自认为自己的办事效率比周围1/3以上的人高……

我看你要这样才对

我觉得应该加上这些

我建议……

我提醒……

我还认为……

请问做的到底是谁?

保有自己促成和谐

很多人却不懂enjoy

欢呼自己存在世界

这种调调要坚决我知道一直是偏见,但是我认为偏见也要表达出来,不要因为怕被驳斥而“非‘公理’不言”。然而我又很反感那些大放厥词的人,我也随时准备着吐槽别人的偏见。当偏见交锋之后,公理得以显现 果然是越说越明白的

两个人去吃东西,M选择去卖当劳,K选择去啃的鸡。

为了让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于是各自只说自己的选择如何如何好,而始终坚持己见——最终就是让对方认为“这家伙怎么总看不到我这家的好处”?争论偏见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大家都是半斤八两的水平,最后只不过在言语上压倒对方,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而已。嗯,集体的偏见就是公理和道德~

请问有没有人可以定义一下,什么叫做偏见?偏见有没有公认的定义呢?

是不是“认知和事实不符合”就算是偏见呢?

如果资讯错误,但根据正确的推理来进行推论,这算偏见吗?

如果用错误的推理来进行推论,但出来的结果是对的,这算偏见吗?

还是“自己的认知和事实不符合、但自己却以为自己的认知和事实符合”才算是偏见?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偏见-只是从反面去分析一个问题,同样的偏见的认同就成为正面。

同时偏见-认同、认同-偏见,就成了反面-正面、正面-反面。

在使用反面看正面、正面看反面,此时正面和反面就混淆了,偏见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主要还是用何种角度去看、面对。观念/常识/偏见 可以看作思维的一种高级功能,作为一种简化机制存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大部分时候都是逻辑上不完全的,如果没有这种因素,那么作出决定会更加困难。我觉得。。。偏见和偏执倒底还是两回事。。。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这一定义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篇》。

有很多理论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如:最常见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认为偏见的习得途径与其他态度和价值观的习得相同。人们从他们的家庭、伙伴、大众媒体以及他们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动机理论用来解释偏见是如何满足个体需要的,如有一种动机理论认为,偏见起源于群体间的竞争,是“群体资源或权力必然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障碍。认知理论则认为,基于社会知觉的特点,即使没有经历引发偏见的社会化过程,没有群体间资源竞争或人格障碍的情况下,看似无害的认知偏差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傲慢:

“傲慢”指一种精神状态,含有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意味,用于形容人的态度、表情、举止。“傲气”主要指看不起别人,对人不敬重,主要用于描述人的态度。

傲慢多有先天性,而偏见则多是后天的学习和对事物的认识所形成.本质并不是记忆,而是对事物认识的不全面所形成的对事物的一种不认同感,和对自我不足的一种下意识的保护...对我有帮助

 

何为偏见--读《一个偏见》后有感古往今来,百家争鸣,尤其是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个性解放。观点不同,已不稀奇,苟同就会被耻笑。加之某些人“个人利益”至上,“偏见”就在所难免。

儒家主张出世,道家主张出世等等,可谓各抒己见,以其一方来看,对方所思、所想,冠之以“偏见”,应不为过吧。古时天圆天方一说,争论不休,我们常说,以当时的思想水平来说,天方之想不足以过于责难,然而今人却不禁会觉得可笑,虽冠之以认识水平所限,仍无法说服自个儿。再说个人崇拜,古时由皇帝来决定全国居民的生与死,现在人看来,觉着好笑;于是现代,我们讲求民主,由大家伙选举出又能力的人替我们治理国家,于是乎,有人开始质疑,评判,主张“无政府主义”。以今时的认知水平来看,似乎很荒谬,无人组织,国家还不乱了套了吗?

这么一大段的说辞,在读者你看来,哪些是偏见,或者都为偏见呢。钱钟书先生在写自己对“人籁”的看法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一个偏见,个人之见,他人未必如此认为,故题曰“一个偏见”。有大家风范,偏见也好,发表个人言论总不能因此就取缔了吧,于是作者由偏见引题,继而写对“人籁”,就是要明确,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你同不同意是你的事儿。

那何谓偏见呢?

《一个偏见》一文中,如是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无偏见(想法)是不可能的。文中又说“所谓正理公道压根也是偏见。”这让我想起一个可笑的逻辑--现在的地某些论断,在些许年后可能是要被推翻的--可能也就是这个可爱的逻辑,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回想波粒二象性的提出过程,似乎就是这句话的铁证。

人籁以好,天籁也罢,置于不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其实也逃不掉是否娱悦人心,给人带来一时之欢娱。有思想就会有偏见,有不同的见解是难免的,然而生活初始中,却不能被偏见牵着鼻子走。若能发现自己受制于偏见,即时缓解了倒还好,若无法发现那么,过于苛刻他人,必定不被他人接受,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了。偏见过多,有可能会会对性格方面产生不好的影响,以至于做出一些傻事。

就像是有缺点并不可怕,然而可怕的是不知道有缺点;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自己无知一样。日常生活中,有些个想法,在他人看来或许是偏见,也不过是看法,例如“正理公道”,借鉴他人的,检验自己的,辩论中或许又发现,即使吵得面红耳赤也无妨。有些偏见,与个人行为有关,这些就应该注意些了。偏见也可能导致偏激,若能理性些,一切都还好。

原文:钱钟书:一个偏见

作者:钱钟书文章来源:《写在人生边上》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曲》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褊狭得楞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按照来阿铁斯(Diogenes Laertius)《哲人言行录》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博马合(Beaumarchais)剧本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千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就是独处一室,无与酬答的时候,他可以开留声机,听无线电,甚至睡眠时还发出似雷的鼻息。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主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呜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三者的耳朵听来。唐子西《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约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月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叫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乌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了,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与土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敞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火口以博耳根清净,禽兽风涛等一切灭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 《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雪莱诗里,描写啄木鸟,也说鸟啄山更幽。柯律立治(Coleridge)《风瑟》(E0—lian Harp)诗云:“海声远且幽,似告我以静。”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可,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部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静穆。寂静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例如开会前的五分钟静默,又如亲人好友,久别重逢,执手无言。这种寂静像怀着胎,充满了未发出的声音的隐动。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唯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而,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得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Parerga und Paralipomena)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一九三五年作

所谓傲慢,所谓偏见

一直很喜欢《傲慢与偏见》。对于这本书,我常说话是“我很喜欢《傲慢与偏见》,整个高三我就把这书放在抽屉,随时可以翻。高兴了看,忙了看,累了也看。。。。。。”

所以,大家会理解,为什么我无意间从同事那里觅到了2005新版《傲慢与偏见》后,我会激动无比,会像中奖一样奔走相告。大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在看望之后,对电影的失望,会招来我如此之多的不满!

先说演员的外形吧,这个比较直观.

Mr. Bennet & Mrs. Bennet有五个女儿,在奥斯丁的笔下,每个女儿都个性鲜明. Jane的美丽与善良,Lizzy的聪慧活泼,Mary的自命不凡。。。。。

而我们的电影呢:“小说中温柔体贴含蓄美丽的Jane,在影片里只是略有些姿色的农妇”,而且好老阿,看上去很有风尘感,事实上作者的Jane只有23岁啊!

电影让Mary摘掉了她招牌式样的眼镜,这一点效果很不好。

吉蒂和Lydia,小说中两个卖弄风情的傻丫头(但傻的程度有差别),在这里单化为两个疯丫头,一点差别性都没有体现!

至于书中堪称经典的Mrs. Bennet(年轻时美貌无比,而现在因为有了五个成年女儿而顾不上自己的美貌),片中演员的外貌丝毫没看出昔日的美貌,而头脑简单、神经质的特性表现根本就不传神!

还有,小说中沉迷在书中,不问俗事的Mr. Bennet ,更让我失望。影片让他看上去整个是一老农(最多是个老地主),绝对地不绅士。败笔,败笔!

而Mr Darcy和Bingley的演员。从简单讲,太不帅了。从严里讲,前者丝毫不是亿万读者心目中的Darcy,他跟绅士与深情差太远了!至于后者,两个字“太嫩”,而且还神经兮兮!

如果说演员选的到位,也许让人讨厌的Colions先生算一个吧。他的外形够小丑化,眼睑瞪得够呆!但,演员演得不自然,有点标签化了!

OK,至于本片的卖点:Lizzy的扮演者,我承认,外形够美。这里先不评论了,等我下次抱怨情节与场景设置时,一并评论。

“2005年新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文艺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80一代对凯拉.奈特莉版伊丽莎白的喜爱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更多资深简.奥斯汀谜对于这部电影的质疑,以及对1995年bbc电视版《傲慢与偏见》的再度褒扬。

摘自《青年报》生活周刊 2006.2.16

我不敢自诩为资深简.奥斯汀谜,但上述文字确实道出了我的心声。尽管,我到现在仍认为1995bbc版中Lizzy地扮演者过于丰腴;而柯林.菲斯迷倒大众的英俊与温柔,我之前也未有深刻体会,(此刻,我终于深刻提会了,真是要有比较才知道啊!)。

客观来讲,以电影与电视两种手段来表现《傲慢与偏见》,简单讲哪一个版本更好,并不实际。电视剧的优势在于:奥斯汀本人所擅长的在“二寸象牙上精雕细琢”的写作风格,以不受篇幅限制的电视剧来表现,自然在承载的容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若是紧紧把握原著的风格,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也是有足够的展示空间。以1940年米高梅版为例,虽然剧本改动较大,而且表演也稍显做作,但它却绝未失去原著的精髓。

新版《傲慢与偏见》,太多的“创举”走远了。

其一:场景设计。影片开篇就展示出一幅农家庭院的场景,满地鸡鸭、还有大猪。作者的笔下,班先生一家是村上的望族,“花园颇有几分风景”。班先生是个沉浸于书房天地的乡绅,懒得去过问班太太和几个傻丫头,只是偏爱Lizzy的聪明活泼。在这个班先生一家,我只见到了混乱的生活。

其二:丢失了的“散步”。纵观奥斯汀的作品,正是通过主人公的一次次散步、闲聊、舞会,借角色的口中说出作者的意图。事实上,Lizzy 的散步,伴随着的正是她偏见的产生,加深,反思与醒悟的过程。肯特的散步,使误会与偏见到达最高潮;彭伯里的散步,是故事的转折点;再到浪博恩的散步,正可谓是标准的happy ending啊!可我们的编剧,在新版中设计的“旋转秋千“,虽然有新意,可一个人的秋千,毕竟比不上两个人的互动啊!

其三:搞不懂的雕像。我不明白,为什么在彭伯里庄园,参观画像会变为参观雕像展览。而管家太太的语言,也从既表扬Darcy,也批评韦翰,简化为只表扬少批评。要知道,此处的语言是为紧接的Darcy得好表现作铺垫的呀。

诚然,新版也有成功的地方。比如,在舞会上光线的处理,改变了过去一贯的灯火通明,而是烛光有名有暗。一方面符合但是的实际照明水平(我以为),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Lizzy能够从光鲜的舞会场景上抽身而出,在暗处打量周围的一切,显得特别的深刻。身处暗处,可“家人约好了一起出丑“的痛苦,却再明显不过了。走出灯光,Lizzy反而更看清了一切!

我的一个偏见兼论偏见是人类的宿命和思维起点所谓偏见,就是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不全面的看法。

人类永远只能产生偏见,因为我们的世界总有不同的空间侧面,更有我们个人无法经历的未来时间,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又只能通过有限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所以偏见是普遍的。但是有些偏见是会转化成仇恨或者痛苦的,我们将这种偏见命名为人类的消极偏见,比如我们明清时期中国人对欧洲白人的看法,比如现在一些城市人对农民工的看法。

消极偏见是指那些会给社会和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的见解。消极偏见是可以消除的,可以采取协商的方式,现代社会一个很典型的理念是协商,是创造一个人心和谐的世界。

一个决定不是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而得出的,那么这个决定就可能是一个产生消极偏见甚至仇恨的种子。因为这个未经过协商的决定其根据有两种,一种是决策者根据成本预算,根据全局统筹,最后能为这个决定列出翔实的参数,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决定。这种决策完全可以公诸于众,这种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合情的,能够消除消除偏见的。

还有一种是未经论证的,只是某个决策者的决定,这种决定是由于这个决策者的心态、情感、修养等主观因素在某个偶然的场景下受到上帝灵感的关照,促使这个决策者或者面带笑容,或者咬牙切齿,或者表情麻木地做出的决定,那么这个决定是无法论证的,而且也没有依据可以公诸于众。

做出这种决策的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那是相当的快意,因为他或者她有种君临天下的飞翔感,仿佛天下所有的契约、制度、道德感都因为他/她的决定而改变,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当然更多的是一些倒霉的家伙,心情因为这个决定而彻底沮丧。

让一些人沮丧,让一些人活得不爽,是另外一些不爽的人得到快意的主要方式,这种得到快意的方式类似一个性焦虑者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指头得到快意的方式,我们经常说:独裁者或者暴君强奸民意,实际上很多现代独裁者(比如某个部门的负责人)更多地是将自慰幻想成强奸而已,自己早已肾精枯竭了,还以为自己精气神十足,足以让被强奸的人都达到高潮,比如萨达姆等。

还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决策仅仅是满足了某些人看到别人的痛苦而感到的快意,那么这种决策就是相当阴暗的、不健康的心理表征,如果这种表征很明显,这个决策者的上级必须对其进行诊断,及时进行心理治疗。我们总是寄希望于上级,在很多反腐倡廉的电视剧中某个部门的书记总是正义在人间的化身。

决策者必须知道某种决策会让哪些人不爽(任何决策必定能够让一些人很爽,同时总会让另一些人不爽的,马路修得太宽,会让农民不爽,马路宽了,农田就少了;路灯太亮会让小偷或者热恋的人儿不爽;一个高校出台科研奖励制度会让一些教学能力突出、科研能力较弱的人不爽。), 让小偷不爽是正当的,因为小偷让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不爽。但是让农民不爽就应该考虑一下如何尽可能减少他们的不爽,或者做出另一种并行决策来弥补这种不爽,同时让决策者为自己的决策做出科学性说明,尽可能减少公民的不爽程度,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感受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这是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

承认自己的见解是偏见,这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局限性,偏见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可逃避的宿命。正是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能拥有偏见,我们才会开始反省我们的每一个见解,尽可能多地找到它的对立面,然后从对立面或者侧面进行思考。

承认偏见的普遍性应该作为思维的一个起点,这种起点至少能不纵容(如果不是杜绝的话)任何人(他人和自己)成为独裁者。

什么叫做经验偏见?我们看一张图片(见上图)。这是日本人带来的一种视觉实验。请问,这张脸什么意思,什么含义?比如说,这个人马上要发火了,非常愤怒;再比如说,这个人非常委屈;甚至有人说,这个人正在偷听。比如说、比如说、比如说,有很多的可能性。现在我的问题是:你能看出几种可能性来?能不能用一分钟的时间看出三种可能性来?

你试试看,这张脸到底有什么可能性,你能不能看出三种可能性?待会儿我要问一下,我刚刚说过的不算。你只要解释这张脸就可以了。这张脸到底什么含义、什么状态、什么情绪、什么想法、怎么回事?只要你说出来,大家就觉得有点道理。比如说,他正在使眼色;再比如说,他正在思考,等等。你们现在有没有想到的,能不能说一下?胆子大点。

学员:“我认为,首先一种可能就是两个人的脸拼出来的。”

两个人的脸拼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一种解释。还有没有?再动动脑筋,看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放松一点,胆子大一点。有人说他牙疼,有人说他是阴阳脸,想想看还有什么别的可能性?

学员:“有可能这个人就长这样。”

就是说,那个人天生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不是呢?可以,很好的解释。

学员:“有可能是那个人在画肖像吧,故作那样子。”

故作镇静,可以。

学员:“有可能他生病了吧,不太舒服。”

不太舒服,好。

学员:“这个人也可能眼睛有些问题吧。”

眼睛有问题,很好。

学员:“有可能这个人是一个先天残疾。”

好了,你们讲了很多,都挺有意思的。当然我们很多人都会讲,有人说他是面瘫,也有人说他正在下决心、在思考、不屑一顾,等等。各位,我们有了这么多的解释,现在可以下结论了。

我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不要轻易给别人下判断。也许有人会想:“哎呀,我想出了三个、四个、五个,应该说我很聪明了,你说不要轻易给别人下判断,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就是:观察者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时候,有一个东西打进去了,我们主观的各种各样的经验、知识、文化、阶级、民族、宗教,以及我和他的特殊的经济关系、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都会影响到我们对这张脸的判断。

比如说,你是科长,他是副科长,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比较复杂,没有协调好。上个星期六,喝了一下午的茶,你们谈妥了、谈开了、和解了,那当然很开心。星期一,你来上班,一进办公室,门一开,他就这副脸对你,你心想:“什么意思啊?昨天不是讲得好好的嘛,你怎么今天还是这副脸对我?”砰,你把门一关,你也不买账。你把门关得很响,他正喝茶呢,他也琢磨:“什么玩艺啊,怎么昨天讲得蛮好的,你怎么一进来就把门用劲一关,跟我示威啊?”你看,砰,他把茶杯往桌上使劲一放。你一看:“好小子,你还有完没完了啊?”

各位,你们想想看,也许他正牙疼呢,你竟然做出他对你不友好的判断。因为你过去的经验、过去的知识告诉你,这小子跟你关系不太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你过去的知识、过去的经验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

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看人的角度,

你看人的角度决定了你对人的判断,

你对人的判断又决定了你对人的态度,

你对人的态度又影响了别人对你的反馈,

而别人的反馈又进一步确认了你一开始的那个判断。

其实,你们全都错了。也许他正在打电话,电话那头的人不高兴,所以他才会有这种表情,而你现在却认为他是针对你的。所以我们讲,疑人偷斧,越看越像,就是这个道理。你总是把你自己的很多主观的东西放进去。

你可能会说:“这是我亲眼看见的,他就是这个意思。”什么叫做亲眼看见?各位,如果接下去一个半小时,我们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想这张脸到底多少可能性,你只要想到十种可能性,就像刚刚大家讲的那样,你就可以拿到1000块钱的奖金,是美金啊。请问,能不能想到十个啊?“能。”(学员回答。)当然能,二十个也能想得到。但请问,如果我们每个人想到十个,加到一起,去掉一些重复的,一两百个也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每个好像都有道理,看起来都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实际情况,我说的是真实情况,只能有一种。那么换句话讲,99%都错了,都是你的主观臆断。

■ 你亲眼看到的是事实吗

所以我们得出的第二个结论就是:要宽容一点。什么叫做宽容?不要以为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事实,可能事实已经打上了很多主观的烙印。



要说事实的话,你现在看看这个平面(见上图)。现在我要问了,这个平面到底朝上还是朝下?你们谁能告诉我?有人说,这比几百篇长篇大论的演讲更说明问题。哎呀,这个很难说的。从上面的那个人来说,那个平面是朝下的,从下面那个人来说,它又是朝上的。那么到底这个平面是朝上还是朝下,你们谁能作出判断?所以我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叫做“屁股指挥脑袋”,也就是说,你坐在哪个位置,站在哪个立场上,你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你对问题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渔夫的恐惧



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你们看看(见上图),海岛边上有一只渔船,船上有一个渔夫,这个渔夫表现得非常惊恐。请问,这个渔夫为什么那么恐惧,你们能不能看出来?

仔细看。啊,鱼太大了!一条很大的鱼,你们看到了,对不对?很好。你还能看出什么东西来?能不能仔细地分析观察一下?你们看看图片,有人说,那里有一头野猪,正向他奔过来呢;有人说,上面有一只河马,大河马一口把他吞下去;甚至有人说,这里有一只鳄鱼,正向他游过来啦。你还能看到什么?你能分析到这个人为什么那么恐怖吗?



“可能看起来那个树的倒影在河中像一只大鸟。”(一学员回答。)各位,你们看看,终于有一个人看到了一个东西。仔细看(见上图),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看到一只很大的鸟把这个渔夫连船一起吃到嘴里边去了。回过头来看看,刚才是那个,现在是这个。你看看,我们很多人总是这样讲,我已经设身处地从你的角度看待问题了,我已经从特殊角度考虑问题了,我已经从观众角度考虑问题了,我已经从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了,我已经从领导角度考虑问题了,我已经从孩子角度、从父母角度考虑问题了,你没站在这个角度,你能看到吗?你看不到。要想看到很简单,你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一看就看到了。然而,刚才我们大多数人都没看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转一个身容易,但是转一个立场很难啊!”喜怒无常



你能够真正转到那个立场吗?你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事实。你要说你看到的是事实的话,你看一下这张脸(见上边的第一张图),这是什么表情?很开心吧,是不是?那你再看一看这张脸(右边的第二张图)。你看,你转一个角度,这张脸还开心吗?你正看、反看是不一样的吧?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总是会受到许多观察角度和立场的影响。

看似不一样的线



我再问你,那两根粗一点的线(见上图),哪一根长,长多少?很多人说,后面一根长。能长多少呢?感觉总是要长一点的。告诉你,是一样长的。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后面那根长啊,所以你就奇怪了。

那你再看看这两根线段,A-B和C-D(见下图)。你看来看去,总是觉得A-B这根线段要长一点。真的吗?告诉你,它们是一样长的。



你们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透视,视错觉。”(学员回答。)哈哈,视错觉?哎呀,我们思考很锐利啊。但是,你们看一下这个人说的一句话。这个人是在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世纪讲坛》栏目上来演示那些例子的(见右图)。大家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杨雄里,也是院士。对刚刚那个现象,我们说是视错觉,他却说了一句话:“对此,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人类科学还没研究到这个份上,所以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觉得另外一根长。这不是一个视错觉的问题。

立方体魔方



要说视错觉的话,你看一下这个(见上图)。它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但是你看到了什么呢?很有可能,你看到了一个大的立方体,当中的角上突出来一个小的立方体。你还看到了什么?一个大的立方体的角上凹进去一个小的立方体。你还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三面墙,墙角有一个立方体的箱子。还可以看到,大立方体与小立方体上边还有一个小的立方体。哎呀,还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啊!

请问,哪一个是事实呢?你说我亲眼看见的,亲眼看见的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呢?所以,判断事实已经打上了很多主观的烙印。什么叫做偏见?从哲学上来讲,理论先于观察,在客观的观察之前,你总是有一个前理论、有一个观念、有一个价值、有一个目标,由这些东西来决定你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

不相信,你到北京的大街上去拍照片,你说你是客观的。,如果你说北京的大街上很脏,你完全可以拍到无数的脏的效果的照片,甚至惨不忍睹。但是,你如果说北京的大街上很干净,那你也可以看到很多、拍到很多这样的照片。那什么叫客观呢?客观取决于你选择的目标。所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客观的,但这里面肯定有一个你主观的东西打进去了。你在选取方向的时候,你能看到什么,你不能看到什么,还是取决于你一开始的前见。也就是说,偏见是理解的前见,总有一些东西来影响你看到和看不到的。

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法国唯物主义大哲学家狄德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发誓,全世界所有宣称自己看见鬼的人,都是预先就怕鬼的人。”这句话说得多有道理呀!你心中有鬼才能看到鬼,否则你能看得到鬼吗?所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讲过这样一句话:“人们的各种思想、各种观念、各种逻辑、各种语言、各种宗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状系统。这个网状系统就像一个漏斗,凡是能够穿过这些网的(那些偏见的网的)信息,才能被你的经验所观察到,否则你看都看不到。”

所以不能说,我们看到的事实都是事实。不要因为你的官大、你的权利大,你就盲目拍板了。不要说,我就亲眼看见的、亲耳听说的,就都是事实。告诉你,事实已经打上了主观的烙印。你亲耳听到的就是事实吗

我告诉你一句话:“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吧。它是明明白白的一句话,是我亲耳听到的,但是你以为它就一个意思吗?看你重音从那个角度讲起了。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强调我没说,也许是别人说的。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强调我坚决没说。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强调我没说出来,也许是我做了一个动作,暗示了一下。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强调我没说是他偷的,也许是别人偷的。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意思是,我又没说他偷。也许他拿了我的钱包、骗了我的钱包、抢了我的钱包。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意思是,他没偷我的钱包,也许他偷了别人的钱包。

“我没说他偷了我的钱包”,意思是,也许他偷了我的钱、偷了我的包,那我也没说。

你看看,这句话有那么多的意思,你说哪一层意思是真实性的意思表达?我们总是说,我亲耳听到的,我亲眼看见的,我亲手摸过了,真是那么简单吗?

你亲手摸过的就是事实吗

我今天请一个人上来,请他摸一样东西。好,你来。(一学员上来配合。)请你将手合十,把眼睛闭上(见右图)。然后,我会把一个东西放在你的手心里,你用触感去辨别,这样东西的当中是什么料子的,比如说是玻璃片、钢片、纸片还是其他的?

好,试试看。(把一样东西放进学员的手中。)“请问是什么的?”

“玻璃的。”(全场大笑。)

现在,睁开眼睛,你再看看。原来是一个空的铁环,这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感觉上就像当中有一块玻璃。

今天这个世界上,很多主观的东西已经打进去了,这就叫偏见。这是一个比较大范围的偏见。

第二,利益偏见。利益也会形成某种偏见。

印度古老的抓猴术

举一个例子。据说印度人有一个很奇怪、很好玩的抓猴子的办法。他们做一个很大的透明的箱子,里面放了很多大桃子,然后在箱子上挖一个很小的洞。猴子走过去一看,没人。哈哈,桃子!猴子肚子又饿,嘴巴又干,把手一伸,就伸进去了。从那个透明的箱子里面能看得到。等它伸进去抓住一个大桃子以后就怎么样?拿不出来了。猴子觉得奇怪,怎么伸得进去拿不出来呢?它拼命地拽,但就是拿不出来。这个时候,躲在远处的人一看,哎哟,猴子上当了,于是赶紧奔过来。猴子一看人来了,怎么办?逃呀。但逃不掉啊。很多猴子就这样子被逮住了。 你们认为,猴子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了那点利益,这个猴子不肯放,是吧?其实,它只要把桃子一丢,手就出来了。但猴子毕竟是猴子,所以那点利益是不肯放的。然而通俗一点讲,人是从什么地方变过来的?是从猴子变过来的。所以,人有的时候也可能会对某种利益抓住不放。我们不妨举一个相似的例子。

■ 国外著名的思维能力测试

这是国外曾经做过的一个理论实验。他把这幅图(见下图)放到不同的人群里面,让他们看,看看你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多强。首先是给幼儿园的孩子们看:“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孩子们的反应真快:我看到一个黑绒线团,我看到一个小石头,我看到一个煤块,我看到一个人的后脑勺,我看到一只大熊猫的眼睛,我看到一个人的鼻孔,我看到一口枯井的



井口,我看到一个隧道口,我看到一朵黑色的郁金香,我看到一堆牛粪……这都可以啊!

孩子们是在一分钟的时间内看完的,给中学生、大学生、成人看,平均也都是一分钟。你们说,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经验的丰富、年龄的增长,我们看到的东西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学员回答。)你们说得一点没错,所以鲁迅讲了一句话,叫做“人生识字糊涂始”;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也讲了一句话,“我们的后半生大概很多情况下都在清除前半生那个知识和经验所给我们带来的遮蔽和阻挡”。也就是说,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就最好,要活学活用。所以,古代有个大禅师,他说的一句话挺有意思:“我整天看书,却看不到一个字。我只用书挡住我的眼睛。”这当然是从某种角度、某种意义上讲,死读书是不行的,有时候知识太多了,就会造成阻挡,经验也是一样。那我们来看看这张图,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能看出几种可能?

平均下来,正常的成年人应该看到四种可能性。我刚刚说的,什么小石头、鼻孔,这些都不算了。你们再看看,能不能看到四种别的可能性?一分钟的时间。待会儿我来问一下。看一个、想一个、写一个,写的时间都算在内,看看你能不能想得到四种可能。如果你看到四种以上,那你就很聪明了,你应该很得意啊!如果你三个还没看到,那么今天的课对你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的思考已经被遮蔽了。好,那边已经看到了,能不能说一下?

学员:“首先,我看到一张白纸上面放了一个黑的东西。”

很好。

学员:“好像一张在白纸上打了一个洞。”

一个洞?太棒了!

学员:“在一张白纸上面画了一个黑的东西。”

这是一幅抽象画。画了一个黑的什么东西啊?

学员:“画了一个黑点吧。”

好,谢谢。你们还能看出什么别的东西来吗?

学员:“我觉得是一根管子,我在管子里面看到的那个管口。”

一根管道,很好。管道、通道、隧道口,挺棒的。还有没有别的?

学员:“还有一块疤、一个美人痣、一颗蛀牙。”

好。还有呢?

学员:“还有就是在一块白布上溅落的一点墨迹、油渍。”

墨迹、油渍,很好。还有没有别的?抽象一点,好玩一点,比如说看到宇宙黑洞、原子、分子。

学员:“那个是日食吧。”

你看看,日食、月食你也给看到了,太棒了!

学员:“太阳旗。”

日本的太阳旗,哈哈。我们竟然还可以看到这么多。还有什么?

学员:“我看见一个茫茫的大雪天,那有一棵树。还有,后边是影影绰绰的一个雪景,前边是一个落日,或者前边是一个脚印。”

哈哈,有道理。你说看到雪地上的一个脚印,这让我想起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鸡和狗走过那个打了霜的桥,一路的“梅花”、“竹叶”是它们的脚印。下联是:马猴走雪地,两行佛手仙桃。马走一步就是一个“桃子”,猴子走一步就是一个“佛手”。你那个大雪地描述得特别好。

讲到桃子,我又想起了福建画家谢绾樵画画。怎么画法?他把裤子一脱,屁股往墨缸里一蘸,然后往宣纸上一坐,就是一个大寿桃。太棒了!很智慧啊。告诉你,你们的智慧都很会发散。

你还可以把它更抽象一点。有人说:“王老师,我看到一个污点、缺点,我看到一种痛苦,我看到一个遗憾。”有一次,我在上海申银万国总部给他们讲课时,他们说:“王老师啊,我看到一个腐败。”啊,真有想象力!

你们还可以看到一个东西,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作为企业家、决策者更应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告诉你,我说的是一大片白,我说的是白本身。各位,你们前面讲的是白纸上的一个洞,那只是一个洞,是白璧微瑕,但你还是先看到那个瑕疵,而不是白本身。请问,我的问题是怎么问的?我又没指着这个黑点,说它像什么。但是,你们很容易就看到这个黑点,然后把这个黑点无限发散。如果这个黑点是你的利益点,那你就越看越多、越看越多,别的东西就看不到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思维方式,叫做“点状黑暗思维”,这也叫偏见。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和那只猴子有一点像啊。

■ 人类一切不幸和悲剧的根源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去。他们家刚装修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大橱。我一看见这个大橱就特别喜欢,于是就问他:“这个大橱在哪买的?我也想买一个很白的、板式的大橱。”他说:“你别说这个大橱,你一说我就来气。”我说:“你怎么啦?”“什么玩意?”他说,“你看呀!”我一看:“蛮好的嘛。”他说:“你再看。”我上看下看还是觉得蛮好的。他说:“你过来看。”原来在门把手的边上掉了一小块油漆。他说:“你看气人吧,刚刚搬上来的第一天晚上我就发现了,我让他们运回去,结果那个老板不承认,说这个出来时是好的,最后他还说:‘你去告吧,我不怕,你告到中央、告到阎王老子那,我也不怕你,我出货时是好的。’哎,这些商家怎么这么坏。我现在想想,真是恨死了、气死了。” 后来,我跟他说:“算了,反正你以后留心就是了。像那么小的斑点,远看也看不出来的,自己就把它处理掉了。”他反问我一句:“这怎么看不出来,一看不就看到了,你四个眼睛还看不到啊?我在家里走来走去都能看到,都戳在我的眼睛里面了,你怎么会看不不到呢?”

后来我就想,还真是有道理,我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花了两万块钱买了一个大橱,那么一个斑点怎么会看不到呢?那是他的心病啊!所以那一大片白他看不到了,他花了两万块钱,买来快乐了吗?没有,买来的是烦恼,对不对?我觉得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就像上次我在上汽集团给他们讲课时所说:“你们都是老总,都有钱、能干,你买了辆车,假设花了50万元,那车买回来挺神气啊。隔壁的邻居说:‘哎哟,老王,真不得了,买了那么好一辆车,真成功啊!’但是万一汽车的某一个位置掉了一块油漆,就鸡蛋壳那么大,这跟整个车的比例是不能比的,我可以告诉你,你每次走过来开车门的时候,你都会看到。一看到,你就浑身气得发抖,不要说一两个星期,说不定一两个月,你都难以平复心里的怨气。”

你看看,你花了50万块钱没买来快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象征。什么叫做象征?你看看二十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过得什么日子啊?那时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很低。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同比增长了几个数量级,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幸福,是不是也同比增长了几个数量级呢?哈哈,你头摇得对。很多人说:“哪有啊,我还更累了、更忙了、更辛苦了。”是啊,你看看,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人还不快乐了。

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观念问题,这是我们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总是耿耿于怀于没有得到或者失去的那一点点利益,我们痛苦、我们烦恼,但是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可能视而不见。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就是一种偏见。其实,这种偏见是非常普遍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一个小女孩晚上回家以后对她妈妈说:“妈,我要买双球鞋,我已经高二了。”妈妈说:“好啊,买双鞋,30块钱给你拿去。”“30块钱不够。”“不够啊!那给你50块钱。”“50块钱也不够啊。”“什么,要多少钱?”“500块。”“啊?500块,什么鞋啊?”“阿迪达斯,要不然耐克也行,班上同学全有了,我也要一双。”你看,这个小女孩要一双鞋,好像不为过吧。但妈妈说:“孩子啊,你不能这样比啊!我们家你是知道的,你爸爸上个月刚刚下岗,500块钱买一双鞋,不行。”女儿一听就不高兴:“为什么不行啊?我成绩不比别人差,我这个也好,那个也好,人家全有了,我为什么就不能买啊?人家都已经买了两年了。我要一双。”妈妈说:“不行!”女儿一听就火了,回到自己房间,砰地一声把门一关,生妈妈的气,妈妈那么小气;生爸爸的气,爸爸那么没用;还生自己的气,甚至生上帝的气,上帝为什么对我不公平啊,让我投胎到这,你看样样事情比不过人家。

有可能一两个星期,小女孩进进出出都板着脸,好象妈妈欠她多少钱似的。直到有一天,她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和她一样花季的少女失去了双腿,坐在轮椅上,她才醒悟过来:“啊,我拥有的东西,比我没有得到的东西,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呀!” 所以,中世纪的法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人类一切不幸和悲剧的根源就在这儿,”

在哪?那就是:

“耿耿于怀于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和失去的东西,而对于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我们视而不见”。

这就是我们人类一切不幸和悲剧的根源。我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你看看,一个单子没签下来,难过死了,惶惶不可终日;一个领导的脸色不太好,哎哟!今天怎么老板这样对我呢?这个地方看来是没办法待下去了;一次小小的失恋,哎呀,我的人生从此失去了光明……小小的黑点我们把它看得很大。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我到上海妇女联合会给她们讲课。那么多的妇女干部坐在那看这幅图。我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你们没看到,你们一定要看到。”她们看啊看啊,看了半天,还没看到。结果有一个人说:“哎呀,大概是这个东西,我看到了。”我说:“你看到了什么东西?”她说:“我看到一个癌细胞。”你看看,我们总是把这些东西看得很大,其实这就是“点状黑暗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偏见。

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偏见

兰州晨报

好了好了,看到这里,我终于在世界杯里看出一些花头,一些乐趣,一些热闹来了。头一个热闹,当然是中国队“虽败犹荣”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论调,我也懒得去追根究底了。第二个热闹,是沙特队三场比赛尽失十二个球,为我们国家队的光荣退休铺垫好了精美的地毯。第三个热闹,是法国队作为前世界杯冠军,竟然被一个和我们中国队一样、从来都没有进入过世界杯决赛圈的非洲小国塞内加尔给小组赛就淘汰了———值得一说的是,号称中前场攻击力强大的法国队,也是尽吞三弹,一球未进。今天夜里,估计法国乡下的那些公鸡母鸡老鸡小鸡,都不敢乱打鸣了。我昨天刚刚写过一个世界杯和经济的文章,说的是法国队小组赛被淘汰之后,法国国内将要损失多少欧元的问题。经济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写文章主要是务虚,所以就不必深入了。看足球比赛,看报刊评论和消息多了,大家大概对于这样的论调多少有些耳烫:错误也是足球比赛的魅力之一。这话不是我编的,是足球界的大家伙和专家说的,针对的当然是比赛中裁判出错的现象。这句话潜藏的前提很正确,就是足球场上的比赛,既然要由人来当裁判,难免会出现一些错判误判偏判恶判。也就是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是难免的,这是人类的宿命之一。永远不犯错误的,在西方,大概只有上帝才可以这么斗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观念里,没有错误永远正确的,大概是尧舜禹、孔孟毛之类的圣贤。中国还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话:无则加勉,有则改之。也就是说,承认人都会犯错误这个前提,也就得想到要加以改正,予以纠正。错误是正确之母,把它纠正了,我们就朝着公正迈进了一步。据此我们可以这么推说,承认人会犯错误,同时,也要求人类要有改正错误的基本理想。不能文过饰非,搞阳奉阴违那套把戏。足球比赛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各种生产及娱乐活动中的一种而已,显然也要进入这个说法的基本逻辑当中去。裁判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代表公正,但不是说他们本人就是公正的本身。也就是说,法官代表法律,但是法官并不是法律。连法官的判决,也要给犯人留下上诉的机会。其原因,就是给改正错误以最大限度的机会。类比起来,足球场上的裁判相当于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法官,他们的判决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代表权威的,是维护公正比赛的进行的。但是,我们按照上述的看法可以明白,他们虽然维护了球场上的秩序和公正,但是他们并不是公正本身。现代的足球比赛,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体育运动,而是掺杂了太多的政治经济等等的利益因素在里面的一种角力,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可想而知都响动着钱币的美妙声音。一项不正确或者不公正的判决,会给球队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应该追求比赛场上的最大限度的公正。然而,国际足联在对待裁判的这个问题上,给人的感觉是公正并不重要,要排在权威之下。为了维护裁判的权威(其实也就是维护国际足联的权威),他们炮制出了刚才的那句话。请允许我再重复一次:错误也是足球比赛的魅力之一。为了维护自己和裁判的权威,那些专家们竟然抛出了这样的论调,不过,推论却要这样曲折地进行衍生:错误是有魅力的,但那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才能完美地体现出来。在现代电子设备如此先进的今天,很难想像国际足联的那些专家们为何如此顽固地阻挠电子辅助判断的加入。比如在主裁判手腕上装上一个接收器,他就立即可以在几秒钟之内通过摄像机镜头的慢动作回放,在作出点球判断之前,进一步验证自己裁决的正确性。西方的宪法和人权思想里,公正、正义是相当核心的观念,但是在足球的比赛场上,他们把裁判推升为上帝。这个上帝是七情六欲的上帝,有国家观念,有偏见,甚至可能有恶意。他微笑着,在他的微笑底下,隐藏着一种真正的谬误。

广告知觉偏见是指消费者在对某种广告产品的特性进行归因时,常具有把广告模特的形象与广告产品的特性、效能联系起来的倾向。

广告知觉偏见主要有: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移情效应、刻板印象、名人效应五大效应。偏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古到今、从此至彼,偏见莫不存在。

偏见的核心是用一成不变、以偏概全的标准对人、事、物进行评价后产生

的一种态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作用下,偏见的形成有各种各样

的原因,也使偏见的彻底消除变得困难重重。广告知觉偏见嘛故名思意就是顾客对广告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这个广告的感觉也不同,所以不同的顾客对广告感知.认识就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偏见!广告知觉偏见说白了就是看广告的人对广告的第一印象给你看什么叫偏见???【5月16日,法国解放报】一场被充分利用的灾难

【媒体出处】http://www.aIhUaU.comfr/actualite/monde/326603.FR.php

在过去不到一周,中国收回展现给世界的民族主义和独裁统治下政权的冷冰冰的形象,这一形象由文化大革命的宣传继承打上铅印。自四川大灾以来,西藏、动荡的奥运火炬传递、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主义浪潮,纷纷消声灭迹。现在是同情的时刻,国家电视台CCTV不间断地播出着动员及行动。悲剧把这个国家团结起来,其领导人发出对国际社会开放的信号。不再有警察的路障,不再有对信息自由的羁绊。难以称其为理由的“安全”命令也不再出现。记者仍然被禁止进入西藏地区,但到目前为止,可以自由在四川活动。

透明。昨天,自周一以来借口“运输问题”拒绝国际救援队中国,甚至接受一队日本专家及救援人员进入其领土,同时进入的还有一支台湾队伍。这两个国家,采取与其邻国外交回暖的路线,并不是随便选择的。韩国、澳大利亚及联合国,同样愿意执行救援任务,都被拒绝了。决定的作出来得很晚,是在悲剧发生4天以后,使得对数万失踪的人来说,解救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这是一个象征。北京宣告一个新的纪元,透明而现代的纪元,开始了。这与其习惯性反应相反,特别是与其盟国缅甸相反。尽管受风暴侵袭,缅甸比以往更为封闭。(见第四版)

国有媒体重复着这个信息。人民日报强调说:“震波之后是信息浪潮,这一浪潮绝不是传播恐慌的。”“中国-处于紧急时期,同时充满力量-中国人民越来越明白如何用开放的精神面对挑战。”距奥运会这个中国人如此期待的时刻还有三个月,这是宣传工具的另一种用法。按《金融时代》的说法,中共最高领导人大概已经授意,命令“优先进行正面宣传”,并“正确引导公众舆论”。重要的是“稳定”。在这个毛国家,没有任何新意。

令人作呕的庸俗音乐。同往常一样,需要一个英雄。地震后两个小时,总理温家宝全副武装地承担起这个角色。2000多份日报及国内众多电视频道上,他无处不在地成为头条。温家宝穿着运动鞋,拥抱孩子,与幸存者一起哭泣,在尸体前受到欢迎,不断重复团结与稳定的信息。用当权者常常缺乏的充满人情味的样子,共产党的二号人物以此缓和滋长的愤怒。还有众多村镇失去联系,扬子江支流上的水坝上出现令人担忧的裂纹。父母们拒绝这种收买。他们由于失去孩子而疯狂,这些孩子通常是独生子女,(掩埋在)质量低劣的学校的瓦砾下……人民日报对此没有任何报导。人民日报跟随温家宝穿过四川的足迹:“66岁的总理在途中摔倒,但为了不妨碍救援,他拒绝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帮助。”屏幕上,感动的父母感谢救了他们的人。剪切的图像配合令人作呕的背景音乐,展现全景,断断续续地直升飞机塞满救援人员,以及13万被征用的士兵中的一些人。在当地,事实是,尸体堆积如山,伤者在土地上排列成行。还有数量巨大的失踪人员,其数字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

偏见猛于虎--什么是最优秀的沟通?

平等思维唐曾磊

很多人在抱怨自己跟别人沟通不好,别人总是不理解自己,本来自己是善意的,但对方总是从负面理解自己的意思。

怎么才能让对方很好地理解自己?怎么才能在沟通过程中不产生误解?怎么能够跟父母、孩子、同事和谐相处?怎么才能在沟通过程中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并接受自己的看法?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只需要做好一点,那就是:凡事只提建议。

很多人都说,自己都是提建议,但对方总是误解自己。

只要对方误解了,就不是建议。提建议不是凭着一颗善良的心,自以为对别人好,就给对方指手画脚。能够提好建议是一种能力,需要好好学习。很多人根本不会提建议,他们张嘴就是偏见,说话就是批评,本来好心的建议都可以让对方痛得要命,让人无法接受。

那么怎么提建议呢?要真正提好建议,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理解对方,明白对方所有的所作所为都一定有他的道理。

无论在你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多么愚蠢的错误,在对方的眼里,都可能是经过百般斟酌、冥思苦想得出的最优选择。很多时候,你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给对方提建议的时候,对方只不过在感受你语言中的鄙视和谴责。真正理解了对方,在说话的时候才有可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心。这时候你说的话他才有可能有心思听,否则,对方根本就不会听你说。

其次,要记住,建议一定是正向的。

什么是正向的?正向的意思不是你觉得这是对对方好的,而是让对方从心里觉得这是对自己好的。很多人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总是以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到别人身上。

最后,要记住,建议是可听可不听的。

很多人明明是提建议,但总是说成命令,提给对方了,如果对方不听,就会跟对方急,甚至会采取各种强硬措施来强制执行。这样的建议,对方一定不会听。凭什么你给了建议,人家就一定要听?

建议的意思是,如果对方觉得好,执行又不困难,对方想执行的话,就去执行。如果不想执行,对方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要尊重他。

如果做到了以上三点,只要你说出的话,对方就爱听,你提的建议,对方就会高高兴兴

弱肉强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偏见,平衡才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根本不是弱肉强食,平衡才是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是弱肉强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偏见,人类以此为行为准则,死路一条!

自然规律是弱肉强食是人类的偏见共识,人类以此偏见为行为准则,而导致人类陷入困境,反过来证明弱肉强食不是大自然规律,这亦反映了人类的强盗心态,故人类出现大规模的自相残杀--战争是例证,人类亦以此心态残忍对付先于人类早居地球的动物,请问谁见强大的大象欺负小动物?如弱肉强食反映自然规律,大自然应只剩下狮子老虎;弱肉强食根本不是大自然的最基本法则,平衡才是大自然的最基本法则,而人类正因为不遵循这个法则,所以才有破坏地球破坏生态平衡的罪名。

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关系,地球自有生命以来(特别人类未出现以前或者人类未发明工具以前),动物们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个规律,并且证明在这样的地球如此方式生存是正确的,而人类却利用工具过度贪婪破坏了这种平衡,从而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后代的利益,亦因为贪婪而使人类自身退化不适应自然,如果人类早两百年前就醒悟可能还有回旋余地,现在确实进入了死胡同,人类以灭亡为代价而得到暂时的利益是划不来的.

虽然人类依赖工具砍伐森林霸占动物栖息地使自己看似免受被许多猛兽撕碎并生吞之苦,但是,善恶报应亦不是没有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如人类多病,有车祸飞机失事火车出轨沉船战争自杀等等苦受,这些又何异被许多猛兽撕碎并生吞呢?恐怕更苦吧?

平衡的生命网络之生命实无高低贵贱之分,亦无绝对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如果出现绝对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也就是不平衡的开始,也是共同走向灭亡的开始,这与世上做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理亦是一样的。

事实上无人类的介入,大地动植物更充满生气,偏见弱肉强食为自然规律反射人类极其霸道。事实上,平衡是自然规律,若失平衡将不自然,若不自然将破平衡,平衡中生存,自然中发展(进化)。而人类却破坏生态平衡。人类若不能正视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不仅不能保住原有的位置,甚至是会被淘汰出局的,这与世上做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理亦是一样的。一样的道理,当然就一样的结果,有什么想不通的呢?

人类并不是在向着适者生存的方向走,人类越依赖工具,自身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越退化,这怎么是适者生存的走法呢?走反了吧?动物才够资格说是向适者生存的方向走,人类是相反的,人类是强盗的走法--死路一条!那有强盗会安乐的呢?哪怕他有很多钱,也是吃不安稳的,人类在地球上的行为何异强盗呢?所以人类不会安乐!

因为人类根本不愿意舍去所贪得的一切,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疯狂”地索取,所以人类无法回头,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悲哀啊!人类!

几乎每个有生育能力的家庭都会生育儿女,爱护自己的儿女,但为什么不想想儿女也会爱护他们的儿女,这样类推下去都是这样的,为什么现代的人却不管自己的子孙呢?看不到,难道不知道吗?讲来讲去,人类是个只顾自己的生物.自取灭亡是注定的了!

进化是指身体适应自然的生存能力在提高为之进化,反之退化,人类是依赖工具而达到的目的,不是自身的实力,并且,依赖工具导致退化原有的实力,这是不可否认的,看起来人类在征服地球,其实是不堪一击的,一当外界的东西不能发挥作用时,将陷入极度混乱中,并且人类的做法是极度贪婪,极度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后代的利益,这样得不偿失。人类想通过科技不受自然的制约,为什么不想想却导致受科技的制约,这有什么不同的吗?动物不依赖外界的工具,不等于动物没有工具,更不等于动物的工具比人类落后,相反如无动物,人类根本无甚发明创造。动物有人类无法做到的精密的身内工具。要弄清楚什么叫实力,动物的能力是实力,人类的是外力,外力要发挥作用却是要条件的,请问谁先进谁落后?人类想通过科技而摆脱自然的控制,却没想到却受科技的控制(而且力量更强大,难以预料不堪的后果)--多此一举!

请问这个依赖工具得到的好处却作为退化生存繁衍能力的代价,这个矛盾怎么办呢?

从人类依赖工具生存的方式导致人类生存繁衍能力退化看,人类的身体是越来越“娇气”, 不要光考虑科技发达带来的少许利益,要考虑人类的生存繁衍能力在依赖科技工具的过程中大幅度下降,这是最要命的!

人类爱干净是依赖工具的结果,动物依靠自己,就没有这些麻烦,自己的身体实力提高才是真正强大,工具强大却不是自己的,自己反而变得越来越弱, 这样长久下去,人类必然无处可住,因为身体受不了“脏”(对动物来说却是越脏的地方越有吃的,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森林最干净,这就是动物世界的奇妙!人类想通过科技而摆脱自然的控制,却没想到却受科技的控制,这与受制于自然又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呢? 而且力量更强大,难以预料不堪的后果 。

人类依仗外力而不是自身实力而成为所有动物的“天敌”,但人类却不节制地乱繁殖,而以自身实力无天敌的大象河马鲸鱼长颈鹿嘟嘟鸟乃至恐龙等却不会乱繁殖充满地球,地球历史上有不少动物曾称霸地球,但其猎物却不因此而灭绝,但只要人类看中某种动物商业价值或视其为利益冲突者(比如农场主杀野生动物等等,而农场主却不知羞耻,野生动物千万亿年来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凭什么占地为己有?),都免不了灭绝的命运,这是人类极其霸道的例子。

动物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处:人类是有复杂思维能力的,动物只是单纯的思维,人类才有道德与不道德(贪心与不贪心,是与非)的概念,动物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只有生存与繁衍并围绕这两件事做事情,动物走的是进化自身适应自然的生存之路,人类依赖工具退化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从而走向灭亡,依赖工具膨胀满足其贪心,不道德与依赖工具两者相互相承,最终导致灭亡,如果人类有动物那么单纯,仅为生存繁衍,则不会带上破坏地球破坏生态平衡的罪名,也不会因自己的原因而灭亡,明白什么叫因自己而造成灭亡吗? 人类搞那么多名堂透支地球的承受力及后代的利益,有啥道德?

人类的一切暂时利益却是以灭亡为代价,还有啥值得高兴?做人类的后代却是悲惨至极!请问朋友,当汝一世人只有一万元钱时,是会一次吃成个大胖子然后挨饿等死还是分开来慢慢吃每餐少吃点但不至于饿死呢?人类就好比突然得到一万元钱的人而一次性地花光然后等死,汝能明白吗?

人脑其实亦在退化状态,只是少数的科学家在“进化”自己而已,对整体影响不大,因为大多数的人满脑子都是挣钱的想法,谈享受,谈舒服,甚至吸烟喝酒邪淫滥淫等等害自己的身体都做,这些都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人类的整体情况,这怎么可能有助于进化大脑呢?

关键是生存能力与繁衍能力都在退化,剩个脑袋也离不开工具,真是人类自堵活路啊!

比如如果人类所依赖的工具陷入停顿根本无法应付:牙没力,消化不了生食,跑不过动物,生的小孩没牛奶,生产要依赖医生等等,人的耐苦力非常弱.....

人类现在必须依靠衣服来取暖,要依赖众多原来根本不用依赖的物品来支撑自己的无能身体才能生存,这就是退化的表现.而动物们靠着本身的强大力量来得以生存,不会像人类那样如此依赖道具,而且道具只能用一定的时间,时间到了必须换新的,人也退掉了自己原来的抵抗力,越来越弱.这就是退化。

感叹人类自我摧残繁衍能力:人类因各种原因造成母乳喂养率下降,这将导致人类母奶稀少甚至失去产奶功能,一个物种的婴儿竟依赖其他物种的生存而生存,能繁衍不息吗?现代人还多了一个名堂,倾向于剖腹,不知人类以后还有没有生产能力呢?

人类只知研制疫苗做预防措施,不知反省自身抗病能力与动物相差甚远,一味依赖(药物),同是地球生命,惟独人类退化.

曾闻某国家某地方洪水,却说缺水,真是人类退化的极其悲哀的写照,非洲很多动物生存的地方常常干旱几个月,最盼望的就是洪水的到来,人类却在洪水期说没水喝,真正可怜的地球生物,竟然退化到如此地步!人为的生存方式造成人类生存能力的退化,可说是人类自掘坟墓。

所有动物肥胖都可抵御饥饿(即动物如果吃胖了可以挨饿,可以很多天甚至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只是变瘦而已),而人类则相反(胖人反而多吃,不吃会饿坏身体发病甚至死去),还要借助各种办法减肥;动物猎豹瘦型身却奔跑第一,而非洲难民瘦则弱多病,这是人类退化不适应自然的例子。

现代人除了依赖工具外,究竟还有啥真正的身体实力?现代的小孩一出生的状况就无法跟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能相提并论了(更别说那些非洲草原的斑马牛羚等等素食动物了):人类小孩有力气抱住拉住母亲吗?除了会哭还会啥?连要找奶喝的能力可能都没有哦, 直直地躺着连翻身的能力都没有(过好久才会翻身吧?),连小狗也是没得比的,小狗虽然没睁开眼睛,可是很会爬找妈妈,曾在电视看到一个刚出世不到24小时的猴子抱着妈妈从大约10多米高的树上跳下水,并且在水下潜水一分钟,还没事,哎!讲到人类真是羞死了.....

人类普遍很奇怪,只顾眼前的自己(其实连自己的身体也不顾,只是顾一时的喜好而已),连后代(子女)也不顾,比如人类普遍吸烟喝酒对后代是致命伤,而滥淫邪淫带来的性病差体质自然影响后代,此等恶劣现象却越演越烈,人类是个喜欢自我摧残的种姓(动物很懂得自我保护,绝不会吃那些已经知道危害自己身体的东西,即常吃本能食物),这也许是恶劣对待其他动物的恶果吧?

依赖工具导致气候环境恶劣,自身却退化得越来越弱,贪享受导致心理脆弱,这些决定人类灭亡难免!因人类退化导致其生存繁衍能力不及动物,在将来的恶劣的环境气候下,人类必先于动物而灭绝。而动物在人类灭绝后,可能会开始新一轮的艰难的进化,但是,胜利一定属于动物,这取决于动物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与意志力,而人类的心身都是极度脆弱的,只有人类才会因苦而自杀,动物,哪怕是地球上只剩下一个动物,他也不会想到死,而会努力生存,人类就不可能。所以,人类必先于动物而灭绝。

但是,人类自己灭亡就好了,算了(自己找的嘛,有啥办法呢?),可是害得老老实实的动物跟着遭殃就非常恶劣,自己死,还要拉别人一起死,真是坏透了,把宇宙中这么难得的漂亮的地球跟着毁,人类就是恶劣极了!

愿人类能早日知错,知错是进步的第一步,然后认错,再改错,希望人类在未灭亡前有走出灭亡之阴影的一天!

弱肉强食不能反映自然规律,只是自然规律的一个局部的测面,起码它就不能包括广大的吃素的动物,而吃素的动物不论是数量上还是重量上都是占优势的,平衡则能充分反映自然规律,从人类破坏这种平衡的结果看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恶劣后果,这是主贴论理的重要原因.人类的暂时利益如添刀上蜜--代价太大太危险了!愿意添刀上的蜜就添吧!

一切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渐变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如果人类坚信大自然规律是弱肉强食,就请人类做好自身肉弱(人类自身根本不强大,只是靠外力而不是实力而似强大而已)会被强者所食的准备.否则,请尊重大自然的平衡规律,给动物们出路,否则,堵死地球其他生物之路无异自堵生路.

什么叫地位,什么叫偏见?(抱怨帖)[/url]

就是说当你的伤害超越了法师的时候,下副本可能把你和法师一起带上。

但是一旦你的伤害不如法师的时候,马上换掉你,让别人和法师做搭档了。

[::艾泽拉斯国家地理 BBS.NGACN.CC::]

战士就是坦克,即使N个人说,野德和防御骑士能比他抗得更好,那么结果就是削弱野德和骑士的坦克能力

法师就是DPS,一旦你术士的伤害超越了法师,那么结果就是削弱术士的伤害能力

牧师就是主治疗,即便奶德的治疗超越了牧师,那么就大大加强牧师的治疗能力吧

不用争论了,都是徒劳的。前段时间,资料片来了,术士伤害提高了,地位提高了。

正当各位先驱者和外服的术士满心欢喜,活跃在各个副本里,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来争取自己的伤害的时候。当术士的伤害一直站在团队顶峰的时候。暴雪注意到了这一切。

术士的伤害怎么能高于法师呢?太不正常了!首先是对于传染天赋的削弱。

然后是对于痛苦诅咒,腐蚀和厄运诅咒的削弱。

现在又是对于恶魔天赋的削弱。

不知道下次的削弱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样子。

可能有人要站出来说,传染就应该削弱啊,那个天赋原来太强了。

可能有人要站出来说,痛苦诅咒,腐蚀和厄运原来是伤害太高了啊,现在削弱了,我伤害还是团队第一!

可能有人要站出来说,不就是这次削弱了恶魔系吗,我是痛苦天赋,对我没影响,我是毁灭天赋,对我没影响啊

看吧,竟然有人觉得自己的技能和天赋太强了,应该改弱···

看吧,竟然有人觉得削弱自己的一个天赋跟自己没关系,因为自己现在没用那个天赋···

其实,一切现象源于一个本质,术士软弱惯了

我也知道我的抱怨改变不了什么,毕竟我不是暴雪总裁的小舅子。但是我还是要说出来,即使帖子没人看,也算是我的一个寄托吧

7月24日《德国之声》“关于中国人的几大偏见”的文章引起人们的注意,文章中列举了自称是德国对中国人的七大偏见,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是有礼貌的、汉语是非常难学的等等,德媒认为其实不然,中国人在公共场合是没有礼貌的,汉语也是极其容易的。

文章原文如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所有的中国人都爱吃大米饭,不会发R的卷舌音,长得都差不多。关于13亿中国人的偏见如果列个单子一定会很长。在西方,个子矮小,敏捷伶俐的中国人形象深入人心。这也难怪,普通的欧洲人又能对中国有多少认识呢?顶多去中餐馆吃一顿已经西化的中餐,点一只油炸春卷,来一盘炸鸭,除了中国人不用刀叉吃饭以外,又能了解多少关于中国的知识?德新社用调侃的笔调试图纠正几个关于中国的偏见:

偏见一:中国人很有礼貌,轻声细语,总是面带微笑。

特里尔大学的汉学教授卜松山(Prof. Karl-Heinz Pohl)说“在为人处事方面(中国人)有很明确的礼节规矩,但是到了火车站候车广场,规矩就不灵了。”在中国的大街上,到处还有人随地吐痰,拥挤时推推搡搡,不太雅观地在大街上吃午餐。在正式的宴请时,中国人对外国客人十分热情有礼,但是啃干净的骨头还是吐在盘子边的桌布上。

中国人轻声细语?现实正好相反。柏林大学的汉学家达严思(Jens Damm)说,中国人的嗓门比西方人想像得大得多。中国人对说话的分贝值宽容度要大得多。奥运会前夕,人们不但要学“怎样规规矩矩地排队”,还要学会“轻声讲话”。龙的传人也不是总在微笑,到中国去的游客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基本能够体会地到。

偏见二:中国人热爱米饭,而且无所不吃,四条腿的除了板凳桌椅之外啥都吃。

卜松山教授介绍到,北方人爱吃面条馒头,南方人爱吃米饭。至于肉食方面,中国人主要还是吃普通的鸡鸭鱼肉。但是南方人大胆敢吃,什么能吃的都上了餐桌,常常令欧洲人做惊恐状。例如油炸蚂蚱和烤狗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偏见三:中国人不会发R的卷舌音。

卜松山教授说,汉语里没有R的卷舌音,但这只需要练习就可以发音。达严思也强调,中国人中有人会发非常标准漂亮的R卷舌音。中国人把R的音都发成L,达严思认为这是谣传。

偏见四:汉语是门很难学的语言

卜松山教授说,汉语其实不难,至少语法简单,没有复杂的词尾变化和变格。但是很多外国人学汉语的时候对四声音调难以掌握到位,"妈妈骂马"就是经典练习,说不好的话意思都拧了。汉语中有5万个汉字,读书看报需要掌握1500-3000个汉字。

偏见五:所有的中国人都长的差不多,个子矮小,黄皮肤。

在不染发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黑发,眼睛深色。中国人的个子并不小,看看中国的篮球运动员就知道了。北方人个子比南方人高。而且,卜松山教授说,中国人的皮肤也不是那么黄,和欧洲的情况相似,北方人的皮肤比南方人白。不过,中国人自认为是黄色人种,并以黄帝的后代为骄傲。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偏见六:儒家思想“非常中国”

到底什么是“非常中国”的呢?专家认为儒家思想中的家庭观念是最典型的。达严思说,尊重长辈、维系家庭直到今天在中国还是很普遍。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养老院也成为老人的归宿。 “偏见是思想的放假”???

钱钟书如是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娱乐。”乍一听,教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竟然有如此见解,不愧为大师级人物。热情过后,冷静下来思考,发现有空可钻。当然这是必然的,任何事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无一不存在其两面性,异或可以这样说,事物皆是中性,只是入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殊的高级动物--人的眼里,才变得五彩缤纷。每个---人都有思想的权利,思想后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何为对,何为错?每个人有衡量的标准。我们不应把别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因为我们自己同样不喜欢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思想。于是,在陈述自己思想的时候,应当在前面加上“我认为”,至于别人接受与否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我们无关。就像我下面将要写下的对钱钟书先生这句话的反驳,是我的一点看法,没有什么对错之说,你们看后也会有你们的想法,大家都拥有平等的“想”的权利。

如果钱钟书先生仍健在的话,我想问的是“何为偏见”。这里有一个标准,社会定的。它规定什么是好的那毫无疑问是好的,容不得人们表面上的质疑的。人们若不以这个标准衡量好坏是非,那么就是有“偏见”的。那试问:所有的人都按那规定好了的一个个标准去判断,那么我们与机器有何区别?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不同的个体组成了人类这个大集体,这不仅仅是指性别的不同,相貌的不同,身高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思想的不同。正因为这不同的思想才让这人类显得有活力。这不同的思想中当然会有与社会的大标准有相悖的,我想这大概就是钱钟书先生所指的“偏见”吧。但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偏见”,钱钟书先生又何以知道何为客观?这是个极端问题暂不讨论。

“我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能被冠以“偏见”头衔的。“偏见”也是思过想过得出来的一种看法,何以说是“思想的放假”?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没有思想的”和“有思想的”么?是的,可以。“我认为”除了天生的白痴外其余的都是有思想的。我们没有权利去否认别人的思想,更没有权利去嘲讽那些与社会的标准---真理相悖的思想。

思想也是会变,这转变过程也只有自己能体会得到。能体会得到这种转变也是我们自己的幸福,要让自己清楚你不是在跟从什么,而是靠自己悟出来的,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你认为好的,那毫无疑问是好的,不要管别人怎么说。

一辈子有着自己的思想,亲自将自己的思想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转化着,活着能够真正属于自己,这不是一种幸福么?你说我“偏见”又能奈我如何,我比谁都充实。你不好好体验自己的生活去,批我做什么,还得生气,减寿哪!

什么叫“技术偏见”

我是一家化工企业的工程师,负责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试验中由于一次工作失误,我将应当加工成晶态结构的重要金属材料加工成了非晶态的材料,并接而进入下阶段的试验,结果发现该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明显优于我们通常的催化剂。我们想对该新型催化剂进行专利申请,但不知道其是否符合专利法上关于“创造性”的规定,因该催化剂与传统的催化剂相比,除了晶态结构外,催化剂成分、加工方法等没有本质区别。游先生

游先生:

您好!根据现行专利制度的规定,你的发明克服了技术偏见,且具有明显的效果,依法可以申请并获得专利授权。 专利《审查指南》中列举的创造性参考性判断基准包括“发明克服了技术偏见”、“发明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等评判基准,一般而言,只要符合其中某一判断基准的发明创造就可以认定其具有创造性。 《审查指南》对技术偏见的解释是: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某个技术问题普遍存在的成见,它引导人们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可能性,阻碍人们对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如果发明克服了这种技术偏见,应该认为是具备创造性。例如,电动机的换向器与电刷间界面,通常认为越光滑接触越好,电流损耗也越小。一项发明将换向器表面制出一定粗糙度的细纹,其结果电流损耗更小,优于光滑表面。该发明即克服了技术偏见,具备创造性。

你在试验中将作为催化剂的重要金属材料加工成非晶态的结构,连你自己都认为是一种失误,说明在你所属领域普遍认为该催化剂中这种金属材料只能是晶态的这样一种偏见,恰恰是这种偏见阻碍了该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发展。你无意中的发现突破了这种偏见并获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应当认定你的发明具有创造性,如果没有其他影响专利申请和审查的情形,依法可以获得专利授权。秦希燕

『关闭窗口』

鸡眼思维——利益偏见-创新鸡眼思维——利益偏见-创新的思维障碍的思维障碍

鸡眼思维——利益偏见

所谓利益偏见不是指由于你的利益关系会导致你立论的有意识的明显偏颇,而是指一种无意识的偏斜——对公正的微妙偏离。

利益偏见更普遍的情况则是所谓的“鸡眼思维”,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

譬如,一个毫无修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做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然而推而广之,普通人难道没有偏见吗?一些普通人的话语表述背后难道就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吗?事实上,大多数的恋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数孩子也都会得出结论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所谓“忘婆卖瓜自卖自夸”其实就是一种典型利益偏见思维模式。

创新的思维障碍—位置偏见

有一则禅的故事说的是小海浪与大海浪的对话:

小海浪:我常听人说起海,可是海是什么?它在哪里?

大海浪:你周围就是海啊!

小海浪:可是我看不到?

大海浪: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

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被黜后,跌至人生谷底,这时他才得以悟出:“最美的风景不是登上峰顶所看到的,而是下到谷底抬头所体会到的”这句话。这与哈维尔在历经磨灭难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为了在白天观察星辰,我们必须下到井底,为了了解真理,我们必须沉降到痛苦的底层”。

这就叫“思不出其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坐标体系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其鲜明的烙印,连老黑格尔也不忘说:“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与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对一个老年人来说,也许是他一辈子辛酸经验的总结。”这正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叶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站在什么样的年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情。这与站在什么样的物理位置,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知是一样的。

在一些企业里,老板总抱怨员工出工不出力、磨洋工,员工总抱怨老板发的钱太少、心太黑。这其实就是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才导致双方似乎无法弥合思维差距。

创新的思维障碍——点状思维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而后问: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至少有一百种:芝麻、苍蝇、图钉、太阳的黑子、污迹......这些都是常规的联想,有的人的思维就更活跃一些,他可能会回答说:我看到了缺点......我看到了遗憾......我看到了损失......

但是,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其他的?

为什么你的眼睛仅仅盯住那个黑点?而没有看到黑点旁边的那一大片的白纸?而正是这个黑点束缚和禁锢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其余更多的更好的更丰富的东西。某些人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就垂头丧气——“我真没用,我真窝囊,我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人。”透过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就给这个人下定义——“他品质有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广阔的存在,而不是那个黑点。

以偏概全——点状思维

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固执己见-创新的思维障碍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固然有省事省力的好处,但不少情况下却会出现耽误大事的判断错误。

固执己见--刻板印象

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封闭思维-创新的思维障碍 300多年前英国伦敦的郊区,有一个人叫霍布森 。

他养了很多马,高马、矮马、花马、斑马、肥马、瘦马都有。

他就对来的人说,你们挑我的马吧,可以选大的、小的、肥的,可以租马、可以买马。你们都可以选呢,人家非常高兴去选东西了,但是整个马圈旁边只有一个很小的洞,很小的门,你再选大的马出不来的,它的门很小。

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人叫西蒙,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霍布森选择。

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封闭,结果就是你别无选择。

霍布森选择——封闭思维

创新的思维障碍——偏见思维

创新的思维障碍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无独有偶,新近又读到了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

从前,有个卖草帽的人,每天,他都很努力地卖着帽子。

有一天,他叫卖得十分疲累,刚好路边有一颗大树,他就把帽子放着,坐在树下打起盹来,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帽子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有一项草帽。他十分惊慌,因为,如果帽子不见了,他将无法养家活口。突然,他想到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他就试着举起左手,果然猴子也跟着他举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

他想机会来了,于是他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拿下来,丢在地上。猴子也学着他,将帽子纷纷扔在地上。

卖帽子的高高兴兴地捡起帽子,回家去了。回家之后,他将这件奇特的事,告诉他的儿子和孙子。

很多很多年后,他的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在他卖草帽的途中,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而帽子也同样地被猴子拿走了。

孙子想到爷爷曾经告诉他的方法。于是,他举起左手,猴子也跟着举起左手;他拍拍手,猴子也跟着拍拍手,果然,爷爷说的话真管用。

最后,他摘下帽子丢在地上;可是,奇怪了,猴子竟然没有跟着他做,还是直瞪着眼看他,看个不停。

不久之后,猴王出现了,把孙子丢在地上的帽子捡起来;还很用力地对着孙子的后脑勺打了一巴掌,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

驴子为何死于非命?孙子为何不能像爷爷当年那样拿回被猴子拿走的帽子?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得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机械地套用了经验,受了经验偏见思维的影响,他们未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

正是经验使我们昂首否定,还是经验又让我们低头认错,人们总是跳不出经验,它甚至让一切最大胆的幻想都打上了个人经验的偏见,就像作家贾平凹所津津乐道的某一个农民的最高理想:“我当了国王,全村的粪一个不给拾,全是我的。”这似乎就是人们说的“乡村维纳斯效应”。德波诺在《实用思维》一书中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偏静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难以想象出还有比她更美的人。”在村里,它是真理,在全世界,它就是偏见。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失去的金子——习惯思维

一个穷人在一本书里发现了寻找“点金石”的秘密,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的金属点化成纯金。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混在一起,但秘密就在这儿。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所以,当它摸着石子是冰凉的时候,他就将它们扔到大海里。他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到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到海里,又去捡起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到海里,又一颗……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他把它随手就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的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到来时,他也还是将其扔进了海里……

贝弗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惯性思维:“我们的思想多次采取特定的一种路,下一次采取同样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连串的思想中,一个个观念之间形成了联系,这种联系每利用一次,就变得越加牢固,直到最后,这种联系紧紧地建立起来,以致它们的连接很难破坏。这样,正像形成条件反射一样,思考受到了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可能具备足够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然而,一旦采用了一种不利的思路,问题考虑得越多,采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

大象的悲剧——惰性思维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大象的悲剧——惰性思维

一家马戏团突然失火,人们四处逃窜,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但令马戏团老板伤心和不解的是:那只值钱的大象却被活活地烧死了。

“这怎么可能呢?栓住大象的仅仅是一条细绳和一根小木棍啊!”老板怎么也想不通。

通常,没有表演节目时,马戏团人员会用一条绳子绑在大象的右后腿,然后绑在一根插在地上的小木棍上。以避免大象逃跑。我们都知道以大象的力量,可用长鼻子卷起大树,拖拉巨大的木材。甚至可以一脚踏死动物。为什么它如今则乖乖地站在那里呢?

原来,当这头小象被捕捉时,马戏团害怕它会逃跑,便以铁链锁住它的脚,然后绑在一棵大树上。每当大象企图离开它时.它的脚被铁链蘑得疼痛,流血,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小象并没有功逃脱。于是在它的脑海中形成了一旦有条绳子绑在它的脚上,它是永远无法逃脱的印象。因此,当它长大后.虽然绑在它脚上的只是一条小绳子和小木棍,但它懒得再去思考栓住它的是什么东西。

惰性思维是指人类思维深处存在的一种保守的力量,人们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去解释变化世界的新现象。不去尝试,不敢冒险,因循守旧,大好的时机和自身无限的潜能被白白地葬送,挫折和失败的悲剧肯定不可避免。

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不是魔术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而是我们大伙儿思维过于因袭习惯之势,想不开,想不通,所以上当了。比如人从扎紧的袋里奇迹般地出来了,我们总习惯于想他怎么能从布袋扎紧的上端出来,而不会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下面可以装拉链。

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引火烧身|线性思维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引火烧身——线性思维

有这样一则幽默:美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用圆珠笔写不出字来,于是美国航天局决定划拨100万美元的专款攻关。研究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结果不用我说,大家也能够猜得出来,凭美国的人、财、物力,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小菜一碟!最后研制出了专用的“太空笔”。庆祝之余有位官员突生疑问:苏联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什么笔写字的呢?一批精干的谍报人员被派了出去,答案很快就有了:苏联航天员用的是铅笔!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线性思维”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可并不都是幽默,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 一个漆黑的夜晚,司机老王开着一辆“除了喇叭不响什么都响的”北京吉普外出,车行半路抛了锚,他初步判断是油耗尽了,便下车检查油箱。没带手电筒就顺手掏出打火机照明,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是一位路过的好心司机把他救了,车报废了,脸毁了容,万幸的是命总算捡了回来。老王说:“当时只是想借打火机的光,看清油箱里究竟还剩多少油;根本不成想打火机的火,会引爆油箱并引火烧身。”这是典型的由“线性思维”惹的祸。

线性思维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

(1)把多元问题变为一元问题。客观对象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线性思维模式要求把其中一个问题突出,把其余问题撇开,或者把复杂问题归结为一个简单问题,然后予以处理。

(2)用一维直线思维来处理一元问题,使之成为具有非此即彼答案的问题,并排除两个可能答案中的一个。

猴子实验——群体惯性

创新的思维障碍——定势思维,猴子实验——群体惯性

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4只猴子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每天喂很少食物,让猴子饿得吱吱叫。数天后,实验者在房间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时,一只饿得头昏眼花的大猴子一个箭步冲向前,可是当它还没拿到香蕉时,就被预设机关所泼出的热水烫得全身是伤,当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时,一样被热水烫伤。于是猴子们只好望“蕉”兴叹。

又过了几天,实验者换进一只新猴子进入房内,当新猴子肚子饿得也想尝试爬上去吃香蕉时,立刻被其他3只猴子制止,并告知有危险,千万不可尝试。实验者再换一只猴子进入,当这只猴子想吃香蕉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次不但剩下的两只老猴制止它,连没被烫过的半新猴子也极力阻止它。

实验继续,当所有的猴子都已换过之后,仍没有一只猴子敢去碰香蕉。上头的热水机关虽然取消了,而热水浇注的“组织惯性”束缚着进入笼子的每一只猴子,使它们对唾手可得的盘中美餐——香蕉,奉若神明,谁也不敢前去享用。

这就是群体惯性形成的过程。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迅速调整,否则只能像故事中的猴子那样,在昨天的教训上平白失掉明天的机会。

然而,一些把成功归因于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企业,面对一切以变化为主题的现实,仍高高在上,丝毫不怀疑让自己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的价值和适用性,不思更新,固执地运行在“成功经验”的轨道上。结果,由于一成不变,企业昔日的辉煌渐渐蜕变为组织惯性,成为企业生存道路上的羁绊。

列举法是运用发散性思维把问题展开,一一列举出来,以寻求创造发明的思路。它是一种常用的、比较简便的小发明技法,可以应用于原有物品或产品的改革,也可以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是最基本的选题方法和设计构思方法。列举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缺点列举法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即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围绕现有的用具物品列出它的缺点,再针对缺点,提出改革设想,是一种有效而简便的创造方法。列举缺点就是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要克服习以为常,墨守成规,常见不疑等感知障碍。要充分发挥儿童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能从别人认为不足为奇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缺点列举法的程序并不复杂,儿童少年在市场商品、家庭日常用品、学习用品之中选取发明课题后,可针对这个物品采用发散性思维尽量列举出它的缺点,然后将缺点一一列出归类整理,筛选出主要缺点,针对缺点加以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改革方案。如:选取"伞"作为发明课题,可列举出常用的弯柄伞的缺点:伞柄太长携带不方便,遇上大风会"吹顶",伞布颜色单调,在教室里撑开晾干不方便;针对上述缺点研制出各种各样的伞,有折叠伞、自动伞、不透水的伞、便携带衣伞等。

缺点列举法的应用很大,儿童少年可以通过观察身边常接触的东西,从不方便、不顺当、不合意、不美观之去,去寻找克服缺点的方法,获得创造发明的美感。如:方形漏斗、带盖子的垃圾簸箕、延长跳绳的寿命等。

2.特性列举法

特性列举是对发明对象的特性一一列举,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然后提出改革的方案。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将发明对象的所有属性,采取"划大类,列小点"的方法,把发明对象的形状、结构、材料和功能等特性,先划分大类,然后列小点。如选取"手电筒" 为发明对象,就可列出以下各种特性。

①外形:圆筒形(或矩形,不规则形);

②结构:电源(干电池或镍隔电池),光源(电珠,反光镜),开关(移动式或揿入式);

③外壳材料:金属(铝合金、皮、铜皮),塑料;④功能:照明、信号等。

第二步:提出改革方案。根据列举的每一小点逐个进行分析评价,对发明对象的外形、结构、材料、功能等,提出更新换代的改革方案。如对手电筒提出携带方便、形状美观、亮度好、价格便宜等实用新型的改革方案。

3.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是根据发明者提出来的种种需求和希望,经过归纳和概括,寻找发明课题和设计的构思的方法。它不同于被动型的缺点列举法和特性列举法,不受现有物品的束缚,应用范围较广,是一种主动型的小发明技法。列出希望点,需要大胆设想,充分发挥儿童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把科学幻想转化为现实。

组合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有的技术原理或不同的形态结构,通过巧妙地结合或重组,以获得具有统一的整体功能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发明方法。组合法具有普遍性,许多创造发明,说到底就是把各种已有的信息分解开来,然后按新的思路和技巧加以重新组合。据统计,现代技术开发中,组合型成果约占全部发明的 60%-70%以上。对儿童少年来说,应用组合法进行小发明,比较容易入门。组合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成对组合

成对组合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技术因素的现有物品组合在一起的发明技法。根据组合的因素不同可分成多种组合方式。

(1)材料组合

将不同特性的材料重新组合起来,而获得新材料、新功能。如果硬尼龙丝和软尼龙丝组成中间硬、周围软的牙刷,即能洁齿又不伤牙床。

(2)用具组合

为了使用方便,把同类用途的用品、工具组合起来。如把保温瓶胆和杯子组合成保温杯;把钢笔与圆珠笔组成两用笔;把毛笔、墨水、砚台组成文房四宝盒;把犁、耙、播种、收割、施肥等农用机械用具组成多用途拖拉机。

(3)功能组合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的物品组合起来,产生新的功能。如药物牙膏,多用途折椅(童车、手推车、快乐椅、摇床等多种功能)。

2.辐射组合

一项新技术发明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它迅速应用到各个传统的技术领域,去推动传统技术的创新,形成新颖技术辐射组合的发明技法。如以电动机为中心,向电动玩具、电动卷笔刀、电吹风等辐射组合;

再如图9-3,以培育瘦型技术为中心进行辐射组合。辐射组合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插入式组合

它是以一种技术为主体,插入其他技术,以完善和增加产品功能的发明技法。如以铅笔盒为主体,逐渐插入橡皮盒、三角板插,课表卡、防近视蜂鸣器等;以电风扇为中心、逐渐插入摇头装置、定时装置、分档开关、指示灯;以台灯为中心,插入日历、电子表、笔插、生态球等组合成"多功能生态平衡灯具"。 联想法以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为特征。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法是由于两个刺激物同时或连续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联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是最常用的发明技法。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要善于联想以启迪发明的思路。但是通过联想要达到发明的效果,还得提高到创造性思维的水平,要根据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精致性的特征,经常训练。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法也有多种形式。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所形成的联想。如:从潮水的涨落,联想到潮汐发电;从钢丝锯锯木板,联想到用来切割"松花蛋"的切割器;从甜瓜苗打顶能长出双蔓,联想到棉花苗打顶试验,培育出"一株多杆、双层"的新株型棉花。

2.相似联想

世界上许多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联想称为相似联想。如"转动书架"是从转椅的相似联想发明的;"爬楼梯车"(图9-4)是从与狗爬楼梯的双脚动作相似的联想发明的;适度而有节奏的声响能催人入眠,从列车行驶的单调声,小雨点的淅沥声,联想到在蜂鸣器中增设延时开关发出相似的模拟声,发明"电子催眠器"。

客观世界众多的相似现象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积累起来形成了知识单元的"相似块",也就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图式,成为相似联系的基础,现代先进技术都是依赖大脑中贮存的"相似块"运用类比,模拟、仿生、模型等方法进行创造发明。如从鳄鱼流泪排泄盐溶液原理,联想到海水淡化;英国鹞式垂直起落飞机,是模拟鹞鸟垂直起落的翅膀结构功能的相似联想而研制的;从轮船的螺旋桨表面常有"气蚀"现象(受气泡破灭时所产生的一种冲击力所破坏),相似联想到用超声波在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再使气泡破灭产生一种冲击力,代替洗衣机,发明了不用洗涤剂的洗衣机。

3.对比联想

有对比关系或完全相反的事物形成的联想,称为对比联想。在常规面前,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常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怀疑的、逆反的心理活动,能把人们的思路引向隐蔽的方面,使之打破常规,克服心理定势,悟出发明思路。如:从废品、废物中反过来联想到,"变废为宝";金刚石转化为石墨,反过来联想到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4.因果联想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的联想,称为因果联想。如美国工程师斯波塞在做雷达起振实验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熔化了,探究其原因,是雷达发射时的微波造成的,找到因果关系就联想到用微波加热食品,发明了"微波烤炉"。

有时为了获得某一种发明成果,须经一连串的因果联想才能实现,叫做连锁反应的因果联想。如因下雪联想到发明"x光感光纸"的连锁反应过程:雪不停——路面结冰——人滑倒——骨科忙——x光胶片走俏——胶片原料短缺——需要发明x光感光纸。这种连锁反应联想法也称"输入输出法",就是给出输入条件和输出目标,联想有关现象和事物的"黑箱"构造为中介,把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的发明技法。

(黑箱——是指其内部结构和机理不能够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去认识其功能和特性的事物)。如想发明下雨能自动关窗户的装置,这是输出目标,输入就是普通窗户,采用什么装置就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黑箱构造。其连锁反应的因果联想过程为:窗户自动关闭——要有弹性机构——采用弹簧或橡皮筋拉力 ——下雨能自动关闭——要有控制机构——用卫生纸系结,天下雨纸能破,失去拉力。类比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发明技法。类比法是根植于世界的统一性这个基础上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相关性,提供了从一类对象推到另一类对象的可能性。类比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仿生类比

仿生类比是指发明对象模仿有关的生物结构功能进行类比的一种发明技法。如模仿鸟的飞行结构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发明了船;模拟手工操作设计了机械手;模拟狗鼻子的嗅觉发明了"电子警犬";模拟人脑的记忆和逻辑思维过程设计了人工智能。天津市一名中学生模拟人的手臂、手指动作发明了"长臂手"。

2.直接类比

直接类比是从自然界或者从已有的发明成果中,寻找与发明对象相类似的东西,通过直接类比,创造新的事物。如谷物的扬场机是直接类比人工扬扬方式而来的;医学上用手叩击病人的胸腹部来诊断是否有腹水的"叩诊法",是直接类比酒店里的叩击酒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的多少而来的;小发明"转动书架"也是类比转椅与书架的相似之处后设计出来的;"冷热水混合三通"(图9-5)是类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分流坝,在普通"三通"的中央加上一块中板,隔断了高压水流对低压水流的冲击,改善了冷热水混合特性。

3.因果类比

两个事物的各个性质、结构、功能等属性之间,可能存在着类似的某种因果关系,从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另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而产生出新的发明构思,叫因果类比。如面粉添加发泡剂——小苏打,能制成松软的面包;塑料添加发泡剂成为重量轻、隔热、隔音的泡沫塑料;水泥呢?日本人铃木应用因果类比在水泥中加入某种发泡剂,成为发泡水泥;河蚌经过"插片"植入砂子,蚌分泌出粘液将砂包住形成珍珠;在牛胆内类比河蚌的"插片法",把异物植入牛的胆囊里,一年后取出胆囊结石,就成为牛黄;北京市小学生发明的"充气雨衣",就是类比塑料救生圈,在雨衣的下摆的边缘,装上一只塑料软管和气门嘴,吹气后雨衣就像伞一样张开了。

代换法 采取省略或更替事物的部分结构要素,获得简便、节约、新颖和优化的功能,称为省略、代换法。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要素,以表示一事物的特点和功能。但结构要素是有主次的,如省略或更替其次要的,仍不失其原有的功能,化繁为简,获得简便省料的效益。如驱蚊的蚊香,主要的构成要素是除虫菊脂类药物和助燃物,除虫菊脂通过燃烧挥发达到驱蚊、灭蚊的效果,但一般蚊香有烟,又不好闻,要使有烟蚊香成为无烟蚊香,采取省略助燃物的燃料,用电热代替,制成"无烟电热蚊香"。省略、代换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无"字法

省略其主要结构要素。如果镜是由镜片和框架两个要素组成,省略其框架要素,成为只有镜片的无形眼镜;广播话筒是通过导线载波,采用高频发射波长,就可省去导线,成为无线话筒;宁波保国寺的木结构房架,省略了横梁,成为无梁殿;还有无人收费电话、无人售货处、无土栽培法、无线电话、无木材火柴等,都是省略了主要结构要素形成新的功能。

2.部件代换

阿基米德由其洗澡时,水从浴缸溢出而悟出了溢出水的体积就是水中身体的体积的道理,用王冠放入水中量出体积来识别王冠的真假,就是采用了代换的思维;我国古时候曹冲称象的故事,也是采用代换法。发明创造时采用部件代换法比比皆是。如小发明"可换式毛笔",可任选大、中、小号毛笔头;拨号式电话换成按键式电话;电灯开关,从插入式——拨动式-拉线式;珍稀动植物用人造环境代替天然环境,进行人工养殖,如河鳗、甲鱼、牛蛙、木耳等人工养殖都是采用部件代换法。

3.材料代换

培养食用菌,用稻草代替棉籽壳;衣料,用人造纤维代替部分棉麻纤维;晶体管用塑料代替金属;小发明用纽扣代替干电池电源开关等,也都是采用代换法。

小发明技法六、逆向思考法 逆向思考,就是换一个角度或者倒过来思考问题的发明思路。

在探索发明课题时,如果想不出妙计,不妨改变一下思路的顺序,从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因果等颠倒一下去思考,常常会产生奇妙的小发明方案。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破缸救人就是采取逆向思考法。司马光一反常规"人离开水",用了"水离开人"的使小孩子获救。

许多小发明也常用逆向思考法,如吹风器——吸尘器,放大尺——缩小尺,高档打火机——廉价打火机等。逆向思考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形态反向

就是变换一下事物的方圆、大小、长短、平面立体等外表形状。如把圆嘴漏斗改为方嘴,使灌液流畅;把胶卷、磁带等用卷曲方法,由长变短;把杯子、伞、行李车等,用折叠方法,由大变小;把钓鱼竿、教鞭等,用伸缩方法,可长可短;把炊具、工具、茶具等套叠起来,便于放置和装运。

2. 功能反向

就是从相反的功能进行创造发明。如生发灵——脱毛灵,便于羊、鸭、兔等的脱毛;耐穿、耐用的衣服、物品——廉价、卫生的一次性衣服、筷、饭盒;易进易出的螺丝钉——只进不出的螺丝钉。

3. 结构易位

就是把原有事物的构成要素的上下、内外、左右、先后、主客等位置变换一下。如把左右分岔式手套改为对称式;缝衣针尾部开孔穿线改为头部开孔;当今服装款式盛行内衣外穿;还有主客颠倒,从刀磨石——石磨刀,车床从转动车——一转动刀具等。

4. 因果互易

因果转换,循环往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如动物*植物、植物*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方向流动;谷物喂鸡——鸡粪喂猪——猪粪种谷物,形成良性循环;风——风车——发电——电扇——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生态平衡,存在着因果转换,要从中挖掘潜能。

5. 缺点逆用

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缺点列举法改进缺点是一种发明技法,有时利用缺点,为缺点找到用途也是一种发明技法。如利用生活拉圾制造沼气;在工业垃圾中提炼稀有金属。纸绳易湿易断是一个缺点,北京市一个小学生利用这个缺点,发明"下雨自动收衣"的晾衣架;有些化纤织物有静电吸附力,衣服容易脏,利用这一缺点,把化纤织物制成掸帚、吸尘器等。

设问法是根据需要选择发明课题,或针对创造发明的对象设计构思,采取系统的设问方式,列出有关问题和试探解决的方法,逐个核对讨论,进行分析研究的发明技法。这一发明技法由美国创造家奥斯本首创,又称检核表法;我国的创造学研究者根据奥斯本的检核表法,结合儿童少年的特点,提出小发明几个"聪明的办法",和新观念产生揭示法。

1. 奥斯本检核表法

这种方法以设问的方式,对现有的产品或发明,从大小、轻重、粗细、上下、左右、前后、声音、颜色、气味、形状、材料等事物的基本属性反复推敲,提出问题和设想,以解决发明课题的选择和设计构思。

(1)现有的发明(产品)有无其他用途

如广州市623中小学生发明了"二进制十进制通用实验算盘";江苏无锡市四中学生利用伞架结构制成"伞形折叠式多功能太阳灶"。

(2)现有发明能否引入其他产品

这一设问如同组合法中的插合式组合。如台灯引入无级调光功能成为调光台灯;在输液瓶体外侧附和一个电子光控电路,成为注射报警器;电灯在刚发明时只用来照明,后来改进了光线波长,引入新技术,发明了紫外线灯、红外线灯、磺钨灯、霓虹灯。

(3)现有发明能否扩在使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

扩大使用范围,如多功能闹钟、多用途钢折椅、多用黑板;延长使用寿命,如织袜厂加固易磨损的袜头和袜跟,改进日光灯固定卡口以及保险门锁、安全灯座等。

(4)现有发明能否改变形状、颜色、音响、味道和制造方法

如书包、文具盒式样的更新、新型圆珠笔、音乐门铃、花色面包等。

(5)现有发明能否缩小、省略或减轻重量

如收录机、电子计算机趋向小型化、微型化,能量转化向"短路化"发展。如长期以来人类从木材中取燃料,中间损耗了不少热能,现在从太阳——树木——木材的太阳光源中直接利用,发明了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热水器等。

(6)现有产品有无代用品

如同代换法。

(7)能否更换一下型号或顺序

(8)现有的发明是否可以颠倒过来

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就是逆向思考法。

(9)现有的几种发明或产品

它们是否可以组合在一起?

奥斯本检核表法提供的思路多种多样,是对众多的创造发明思路的综合概括,几乎适用于各种类型和场合的创造活动,被称为"创造发明技法之母"。

2. 聪明的办法

我国的创造学研究者,根据上述奥斯本检核表法,综合我国的国情和儿童少年的特点,提炼出10个"聪明的办法"。

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 少年儿童在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中,可按顺序核对思考,得到启发,提出发明的课题和构思设计。

3. 新观念产生提示法

我国创造发明研究者还根据奥斯本的设问法,提出了新观念产生提示法,共10条:①综合;②移植;③杂交;④改变;⑤放大;⑥缩小;⑦转化;⑧代替;⑨颠倒;⑩重组。

运用上述提示法可将已有的产品、物品或已定的发明课题,分别提问,进行发明选题和课题设计。

智力激励法人们要求获得创造发明的成果,首先要有较多较好的创造性设想。为了产生新的设想,通过集体小组的形式,创设一个有利于相互启发、引起联想、激励智慧、产生共振的优良环境,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造力。

智力激励法就是通过小组集体形式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明技法。这一技法也是美国奥斯本首创,原名 "头脑风暴法",传入我国后被译为"集思广益法"、"狂想法"、"诸葛亮会"等。

"头脑风暴法"之所以具有激发创造发明思路的效果,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气氛,有利于诱发创造性思维;小组形式集体设想,起到互相启迪,形成共振;有限定的短时间内提出设想,爆发出"急能生智"的心理效应;要求畅所欲言,不作分析评价,使与会者不顾忌他人的嘲笑,造成一种心理安全感。

目前"头脑风暴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创造技法,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许多类似的方式。

1. 奥斯本式

小组会设一个主持人和一二名记录员,参加会议人数不超过10人,时间掌握在1小时以内,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

包括课题的产生,主持人选定、确定与会人员。

(2)预备阶段

小组人员到会后,采取猜谜、智力竞赛等小型活动,形成愉快、宽松、融洽、和睦的气氛。

(3)明确课题。

(4)自由畅谈

主持人要严格掌握会议的"5条原则"(见下面),创造一个人人都充分发言的气氛,要鼓励大家围绕课题提出各种设想,诱导启发产生共振,引爆联想。记录员要详细记下每一设想和方案。

(5)会后整理

会议结束后由专人整理,分类归纳,列出既可行而又有效果的设想组织实施。小组会议应遵守的"5条原则":第一,与会者要敞开思路,提倡独立思考,自由联想,想法越新奇越好;第二,会上不允许批评或指责别人提出的设想,也不作判断性结论,会后再整理评价;第三,每人每次只谈一个设想,表达要简明;第四,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获得启发,产生联想;第五对提出的设想不作评价,一律都记录下来。

2. 默写式

规定每次会议由6个人参加,每人在5分钟内提出3个设想,所以又称"635法"。开会时,先由主持人宣布发明的课题,详细说明后,发下卡片。在第一个5分钟内,每人针对课题填写3个设想,然后把卡片传给右邻。在第二个5分钟里,每个人从别人的3个设想中得到启发再填上3个设想,再把卡片传给右邻。依次填写传递,半小时可传六次,可产生108个设想。

3. 卡片式

每次会议由5~8人参加,会前宣布发明课题,每人提出5个以上设想,分别填写在卡片上。会上,各人出示自己的卡片,并依次作出说明。在别人宣读设想时,如果自己发生"共振"产生新的设想,应立即填写在备用卡片上。全部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将所有卡片集中起来,分类整理后进行讨论,筛选出可供实施的设想。

4. 三菱式

每次会议3~8人参加,时间1小时,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提出课题;第二步各人自己将设想写在纸上,限时10分钟;第三步按座次轮流发表自己的设想,每次只宣读一张卡片,宣读后别人可以提问,修改设想,如受到启发,可再填新卡片,时间共30分钟。第四步余下的20分钟,让与会者相互交谈,探讨各自提出的设想,进一步修改和诱发新的设想;第五步最后由主持人收集整理,选出可行且有效果的方案,付之实施。

组合思维及方法练习题1)列举出5个同类组合的物品。

2)列举出5个异类组合的物品。

3)列举出5个重组组合的物品。

4)列举出5个共享组合的物品。

5)列举出5个补代组合的物品。

6)列举出5个概念组合的物品。

7)任意选出的20种物体各列出来,你可组合出哪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计算机、咖啡机、百合花、太阳镜、门前的擦鞋棕垫、浴缸、手机、防晒液、卧室、电视、切片机、雕塑、吊床、呼机、窗户、真空吸尘器、汽车、票、苏打罐、驱虫剂

8)动态组合思考题(回答出利用已有的何种信息、资源、条件组合才能完成)。

从洞里怎么掏出铁球?有一棵长在沙丘旁边的大树,树的根部有一个1米深的、碗口一般大的洞。一天,几个小孩在树下玩铁球,一不留神,铁球掉进了洞里。小孩们只有一根1米长的木棍,此外再没有其他什么可以利用的工具。问:用什么办法,如何通过动态的组合把掉进洞里的铁球掏出来?(要求回答问题十分简洁。)

9)主体附加法:在保留如下器物主体技术功能的前提下,能否通过加进其他一些技术或附件来改进功能、扩大品种?请你把考虑的结果尽量多地写出来,填于表内。

a

电视机

b

写字台

c

自行车

信息监控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国家不允许的内容,本次操作无效.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火药

n: 0cm 0cm 0pt 40px;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11)二元坐标法:任找20个左右的词元、要兼顾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画出二元坐标联想图,并把找到的20个词元分作两组填入二元坐标联想图的两个坐标轴上。依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所讲的方法,在交汇处标出下列四种符号:叉表示无意义的联想;圈表示已实现的联想;三角表示有意义的联想;空白表示有疑问的联想。对有意义的联想做初步可行性分析,并把有创造价值的结果记录下来,以检查该种技法是否有效。

 

12)形态分析法。(题目:食品包装方案的选择)明确问题;分析要素;列出形态分析表;

要素

形态

组合、筛选,看看能得多少种方案。

质疑思维

1、什么是质疑思维?

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可否或假设)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案)的思维。

2、质疑思维的特征:

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它的疑问性、充分体现问“为什么”,表现最明显、最活跃的是它的探索性,不达目的不罢休,最宝贵的是它的求实性。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为什么一般黑?没有别的颜色吗?通过观察查证,确实有白色的乌鸦。170例“打碎出来的科学方法”。

3、质疑思维的形式:

起疑思维、提问思维、追问思维、目标导向思维

1)起疑思维:

是指把以“为什么”为关键词置换为疑问句作起始点,探究事物的起因和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例:日本一博士,一次妻子做了一碗海带汤,他觉得异常美味,问妻子是否放了其他调料,答没有。于是他开始分析化验海带的成分,提炼出谷氨酸,开办了味精厂。

2)提问思维:

又称设问思维,就是在思考、发现和处理问题时,通过对现在、过去的事情提出疑问来寻求准确答案、观念、理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周婷婷。是什么让先天耳聋的女孩产生了奇迹?174

3)追问思维:

就是由第一个“为什么”所引出的问题,再提问并一直追问下去,直到找出其产生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75

4)目标导向思维:

就是通过“模糊性”的“为什么”围绕着目标而产生独特、新颖、有价值和高效的创新方法,达到目标的思维过程。178例一总裁问实验室主管“玻璃有裂痕,为什么你不想想办法解决它?”之后,实验室的指导方针就变成了“我们要防止玻璃破裂”实验室提出了25种防裂方法,其中18种奏效,5种赚来了利润。这个例子说明,不在于他没有问什么,而在于怎样问。

4、质疑思维的方法:

奥斯本检核表法、和田12动词法、5wih法、七步法和行停法。 1)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

9个大问题:

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

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例:

检核问题

创新思路

创新产品

1

有无其他用途

用于保健

磁化杯、消毒杯、含微量元素的杯子

2

能否借用

借助电脑技术

智能杯:会说话、会作简单提示

3

能否改变

颜色变化、形状变化

变色杯:随温度而能变色

仿形杯:按个人爱好特制

4

能否扩大

加厚、加大

双层杯:可放两种饮料

安全杯:底部加厚不易倒

5

能否缩小

微型化、方便化

迷你观赏杯、可折叠变携杯

6

能否代用

材料替代

以刚、铜、石、竹、木、纸、布、骨等材料制作

7

能否重新调整

调整其尺寸比例工艺流程

新潮另类杯

8

能否颠倒

倒置不漏水

旅行杯;随身携带不易漏水

9

能否组合

将容器、量具、炊具保鲜等功能组合

多功能杯

想像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1、想像思维:

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狂人、阿q、祥林嫂等,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人物等,都是表象经过加工产生的新表象。

2、想像思维的形式:

无意想像、有意想像。

3、直觉思维:

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或猜想的思维方式。例:鱼雷的形状是怎样确定的在海战中常用的鱼雷,最初是由一个英国人于1866年发明的,当时美国的鱼雷速度不高,德国军舰发现后只需改变航向就能避开,因而命中率极低,想不出改进的方法。他们去找爱迪生,爱迪生既未做任何调查也未经任何计算,立即提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办法。他要研究人员做一块鱼雷那么大的肥皂,由军舰在海中拖行若干天,由于水的阻力作用,使肥皂变成了流线型,再按肥皂的形状建造鱼雷,果然收到奇效。

4、直觉思维的形式:

再认性直觉。即思维对象与已有的思维模式相同时,凭借已有的思维模式进行的知觉思维活动。创造性直觉:即遇到新的思维对象时,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快速地做出反映,以顿悟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行的思维活动。

5、灵感思维:

即长期思考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到解决的心理过程。灵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灵感与创新可以说是休戚相关的。灵感不是神秘莫测的,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人在思维过程中带有突发性的思维形式长期积累、艰苦探索的一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例:米老鼠的诞生。扑克牌通缉令。

6、 练习题:

1)如果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和黄土高原被茂盛的植被覆盖,那是怎样的情景:生态环境将有怎样的变化?

2)新的防盗门使用方便、防盗效果特别好,你心目中理想的防盗门是什么样的?

3)如果分配给你一台机器人助手,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

4)大城市车辆拥堵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有几种办法可以缓解,想像经过缓解后的情景。

5)在你的想像中,未来的蔬菜生产和销售是怎样的?

6)练习预测未来。这并非玄学似的占卜,而是事前的想像力的设想。比如你正要见某人,不妨先预测他的相貌,衣着或他的谈话的方式。

7)练习猜谜语,如猜字谜,用最快的速度猜10个字谜,然后看准确率是多少。

8)到商店买一件衣服,只要你一眼看中就买,回去后听听家人的评价,看你的眼力怎样。

1、什么是消极思维定势:

是指人们在解决新问题(或拓展新领域)时,受到原有思考问题成功的局限而处于停顿的心理状态。

2、消极思维定势的表现方式:

经验型、权威型、从众型、书本型、自我中心型、直线型等六种。

例:经验型的:

一场出一大案,办案人员在破案时肯定先考虑有前科的,平时不轨的,可恰恰相反是个极老实的人做的。

权威型的:

公元前2世纪罗马时代伟大的医学家盖伦,一生写了256本书。医学家、生物学家一直都把他的书及他本人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说人的大腿骨是弯的。后来人们通过解剖发现不是。按常理说应该纠正他的这个错误,但无人敢说。最后大家找了个说法:说他那个时代的人穿长袍,所以弯曲的大腿骨得不到矫正,所以是弯的。

从众型:

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实验:一个人同时跟着abcd四个人看abcd四条直线,然后心里学家问a线与bcd线哪个最相近?这个人明知道是b,但因前四人都说是c,他也说是c。

书本型:

指只相信书本中的信息,不能质疑的人。

自我中心型:

指一个人本来挺有能力的,可是他过于张扬,阻碍了进步和发展。

直线型:

例:先救谁?一家人落水,问丈夫先就谁?母亲、儿子、妻子。一般人都会权衡利弊,想来想去。答:谁离丈夫近救谁。

3、如何消除消极思维定势?主要用就事论事法和全面出击法。(定义都挺废话的)主要就是破除原有的定势,构建创新体系。

4、创新者的基本素养:

创新的核心信念、思维方式、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潜能开发和意志品质。

5、如何提高创新者的基本素养?

这里主要就是说你要相信自己能行,并努力去锻炼自己行(指会创新),要努力学习、加强实践。

6、创新领域有三大核心性问题:

观念创新和观念创新的转移。文化创新。创新型领导者。

什么是逻辑思维及方法练习题1、什么是逻辑思维:

就是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为操作的基本单元,以判断、推理为操作的基本形式,以辩证方法为指导,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例:10元钱到哪里去了?有3个大学生到一个旅店投宿,旅店还有一间客房,安排他们3人住在这间客房里。经理说要收600元,于是他们每人交了200元住下了。后来经理发现他们是大学生,可以优惠一点,决定总共收550元。经理派一名服务员退给他们50元。服务员边走边想,50元他们3个人分也分不开,不如给他们30元,剩下的20元就归我了。服务员退给他们每人10元,私自留下20元。可是他回去一想,觉得有问题,怎么算都是少了10元。他想:他们每人交了200元,我退给他们每人10元,等于他们每人都交了190元,190元*3=570元,再加上自己留下的20元,总计590元,那么还有10元钱到哪里去了呢?

2、逻辑思维的形式:

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

3、形式逻辑:

抛开具体的思维内容,仅从形式结构上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联系的逻辑体系,就是形式逻辑(又叫普通逻辑,我们平常说的逻辑,一般也指的是形式逻辑。)例: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有一位著名的贤人延陵季子。有一次他去晋国。一进入国境,他就说:这是个暴虐的国家。到了都城,他又说:这是个民力耗尽的国家。他去见了晋国的国君,回来后叹到:这真是个混乱的国家呀。随行的人不解,问他:您刚到这个国家,时间很短,为什么做出这样三个判断呢?延陵季子回答说:我刚进入晋国国境,就看到百姓的田垄荒芜而不整治,官家的建筑却高大而华美,证明百姓的生活很苦而统治者作威作福,我就知道这是个暴虐的国家。进了都城,我发现新建的房子简陋而老房子结实好看,新房墙矮而老房墙高,我就判断出这个国家民力已经耗尽。至于我为何说这是个混乱的国家,是因为我在朝廷上看到,晋国国君身体精力都不错却不理国事,大臣们都不傻却没有一个对国君进行劝谏,你说这不是混乱又是什么呢?

4、数理逻辑:

是在普通逻辑(形式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逻辑分支学科。数理逻辑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传统逻辑,使它更加精确和严密。由于数理逻辑使用了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揭示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深化了传统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而且对计算机科学、控制技术、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5、辩证逻辑: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建的相对论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开辟了新的视野。纵观爱因斯坦整个科学生涯,他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观念作为他科学方法论的核心。208

6、逻辑思维的方法:

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证伪法

1)演绎推理法:

就是由一般性前提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果的过程,就是演绎推理法。例:盒子里放的是什么球?有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盒子,每个盒子里都放有两个球。三个盒子里面是两个白球、两个黑球、一黑一白。每个盒子外面都贴有一张标签,分别写着“白白”、“黑黑”、“黑白”,可是每个盒子上的标签都是错的。现在请你只在一个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就能够判断出每个盒子里分别放的是什么球。(答案:从贴有“黑白”标签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就可以判断每个盒子里分别放的是什么球。)

2)归纳推理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知识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知识的推理,就是归纳推理。在许多情况下,运用归纳推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取得新颖性结果的过程,就是归纳推理法。如:太阳系的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小行星也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行星只有大小两类,所以,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这就是一个完全归纳推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都以椭圆轨道公转,太阳系只有这九大行星,所以,太阳系所有的大行星都以椭圆轨道公转,这也是一个完全归纳推理。再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瑞雪兆丰年”——属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金属受热体积膨胀:铁受热体积膨胀,铜受热体积膨胀,金受热体积膨胀,银受热体积膨胀,锡受热体积膨胀。因为它们受热后,分子之间的引力减小,分子运动加速,分子之间的距离加大,所以体积膨胀。因为它们都是金属,所以,所有的金属受热体积都会膨胀。

3)实验法:

为了一定的目的,人为地安排现象发生的过程,据之研究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实验的特点就是必须能重复,能够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地做同一个实验,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是一个试验成功的标志。例1974年10月初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做实验,证明了j粒子的存在,10月15日,在德国实验室重复了这个实验,马上就找到了j粒子。于是,全世界物理学界都承认了丁肇中的成果,丁肇中因此获诺贝尔奖。

4)比较研究法:

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同和异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如;鉴别伪劣、真伪,取长补短等。

5)证伪法:

证伪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提高思维效率的方法,在检验合格产品,侦察破案,进行社会调查、记者采访、诊断病情,科学实验等方面都可以应用到。例:老师在一张纸上写下甲、乙、丙、丁四个人中一个人的名字,藏了起来,然后让这四个人猜是谁的名字,甲说:是丙的名字。乙说:不是我的名字。丙说:不是我的名字。丁说:是甲的名字。老师说:你们中只有一个人说对了。

7、训练题:

1)对同一律的理解和把握。

同一律告诉我们,在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中,对思维对象要有始终如一的理解,要有准确的把握,不能混淆。这对于我们的创新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试用同一律分析以下例子中的判断是对是错,并指出为什么。

·运动能使身体健康,热是一种运动,所以热能使身体健康。

·唯心主义是反科学的,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的,所以实用主义是反科学的。

·战国时郑县有一个姓卜的,裤子破了,让他的妻子照原样再做一条,他的妻子把新裤子做好后,照原来的样子剪了个洞,还说,快穿上吧,这就是照原样做的。

2)对矛盾律的理解和把握。

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不能对同一对象做出不同的断定。用公式来表示:a不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是b又不是b。矛盾律告诉我们,在思维活动中要保持思维的一贯性,不要出现逻辑上的矛盾。

·所有的动物都是营异养生活的。

所有的动物都是营自养生活的。

·有些动物是两栖的。有些动物是水栖的。

·所有的照片拍得都很清晰。这张照片拍得不太清晰。

3)abcd四个人结伴去野外旅行,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现a带了7个面包,b 带了5个面包,c 带了4个面包,d什么也没带,他们把面包平分吃了,饭后d拿出16元作为饭钱,请问应当怎样分这16元才合理?

4)在抽屉里有10只黑袜子和20只红袜子,如果在黑暗中取袜子,至少要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找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5)午饭后食堂发生了食物中毒,中午食堂的菜主要有猪肉、白菜、豆腐、萝卜、土豆和豆角,主食有馒头和米饭,设计一套用剩余法寻找中毒原因的程序。

6)试通过自行车的改进说明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228

7)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鲸不是鱼,海豚不是鲸,所以海豚是鱼。蚂蚁是动物,所以大蚂蚁是大动物。并非只有天才,才能发明创造,因此,不是天才的人,也可以发明创造。

8)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货币、劳动力、技术,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商品,试用演绎法对它们进行推理判断。

9)完全归纳推理法。

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完全归纳推理法,证明三角形的两条特征。

10)简单枚举推理法:

举出1~2个著名旅游景点的情况,归纳出好的旅游景点的特点。

11)科学归纳推理法:

运用科学归纳推理法,说明沙尘暴现象。

12)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

13)比较真币和假币有哪些不同,总结出鉴别假币的方法。14)用证伪法证明通过一条直线外的一点,只能引一条直线和它平行。

逆向思维及方法练习

什么是逆向思维:

是指与一般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也称反向思维,有人称“倒过来想”。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攻打柏林的战役中,一天晚上,苏军必须向德军发起进攻。可那天夜里天上偏偏有星星,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保持高度隐蔽而不被敌人察觉。苏军元帅朱可夫思索了许久,猛然想到并做出决定:把全军所有的大型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在向德军发起进攻的那天晚上,苏军的140台大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亮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获得胜利。

逆向思维的特征:

是反向性。反向性思维是改变常规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考方式。

逆向思维的形式:

原理思维、功能逆向、结构逆向、属性逆向、程序逆向或方向逆向、观念逆向。

原理逆向:

就是从事物原理的相反反向进行的思考。如:温度计的诞生,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应医生的请求设计温度计,但屡遭失败。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时,由于注意到水的温度变化引起了水的体积的变化,这使他突然意识到,倒过来,由水的体积的变化不也能看出水的温度的变化吗?循着这一思路,他终于设计除了当时的温度计。

功能逆向:

就是按事物或产品现有的功能进行相反的思考。如:风力灭火器。现在我们砍刀的扑灭火灾时消防队员使用的灭火器中有风力灭火器。风吹过去,温度降低,空气稀薄,火被吹灭了。一般情况下,风是助火势的,特别是当火比较大的时候。但在一定情况下,风可以使小的火熄灭,而且相当有效。

结构逆向:

就是从已有事物的结构方式出发所进行的反向思考,如结构位置的颠倒、置换等。如:日本有一位家庭主妇对煎鱼时总是会粘到锅上感到很恼火,煎好的鱼常常是烂开,不成片。有一天,她在煎鱼时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不在锅的下面加热、而在锅的上面加热呢?经过多次尝试,她想到了在锅盖里安装电炉丝这一从上面加热的方法,最终制成了令人满意的煎鱼不糊的锅。

属性逆向:就是从事物属性的相反方向所进行的思考。如:1924年,法国青年马谢、布鲁尔产生了用空心材料代替实心材料做家具的设想,成为新型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的杰出代表。反向电视机。

程序逆向或方向逆向:

就是颠倒已有事物的构成顺序、排列位置而进行的思考。如:变仰焊为俯焊:最初的船体装焊时都是在同一固定的状态进行的,这样有很多部位必须作仰焊。仰焊的强度大,质量不易保障。后来改变了焊接顺序,在船体分段结构装焊时将需仰焊的部分暂不施工,待其他部分焊好后,将船体分段翻个身,变仰焊为俯焊位置,这样装焊的质量与速度都有了保证。

观念逆向:观念不同;行为不同;收获不同。观念相同,行为相似;行为相似,收获相同。这不是文字游戏,它意在昭示:观念是多么的重要,要想自己有超凡的收获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如:一人的合伙人做生意损失100多万美元,他不仅没有抱怨,反而以赞扬的口吻说:干得不错,如果是我,说不定损失更多。

逆向思维的方法:

还原分析法、缺点逆用法。

·还原分析法:

是指先暂时放下当前的问题,回到问题的起点,分析问题的本质,从而另辟蹊径的创新方法。如探矿方法。为减少钻探的盲目性,经研究发现,有些植物有特点:铜矿区的野玫瑰呈蔚蓝色,金矿和银矿区的忍冬藤特别茂盛等,于是,人们先分析植物的参数,再还原钻探,发明了植物探矿法。

·缺点逆用法:

是指利用事物的缺点进行创新的方法。如:天一法师有三个弟子。大弟子是个懒汉,屁股一旦落座,一时半会你别指望他会站起来。二弟子天生好动,最受不了寺院的清静。三弟子讨厌诵经却喜欢听鸟唱歌。天一发誓这样安排:让大弟子司晨钟暮鼓,天天坐堂诵经;让二弟子拖钵到山下化缘;交代三弟子寺内遍植林木,让百鸟落巢栖息。

练习题:

1)请找出一个你认为很讨厌的东西,说出它有什么用。

2)从正面回答问题。单位发生了火灾。在商场丢了50元钱。经常“挑错”的人。

3)从反面回答问题。男人比女人有力气。摸奖得了一台洗衣机。逆境出人才。

4)用还原分析法或缺点逆用法改革某一产品

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逆向思维训练题:

①有个教徒在祈祷时来了烟瘾,他问在场的神父,祈祷时可以不可以抽香烟。神父回答“不行”。另一个教徒也想抽烟,但他换了一种问法,结果得到了神父的许可,你知道他是怎么问的吗?

他这样问神父:“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当然可以。”同样是抽烟和祈祷,祈祷时要求抽烟,那似乎意味着对耶稣的不尊重;而抽烟时要求祈祷,则可以表示在休闲时也想着神的恩典,神父当然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②据说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从前有个农夫,死后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遗书中写道:妻子得全部牛的半数加半头;长子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妻子所得的一半;次子得还剩下的牛的半数加半头,正好是长子的一半;长女分给最后剩下的半数加半头,正好等于次子所得牛的一半。结果一头牛也没杀,也没剩下,问农夫总共留下多少头牛?

思考和解答这道题,如果先假设一些情况(例如假设共有20头牛,共有30头),然后再对它们逐一验证和排除,自然是可以的。但这样不免有些繁琐,要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较笨的方法。

解这道题最好是倒过来想,倒过来算:

长女既然得到的是最后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结果1头都没杀,也没有剩下,那么,她必然得到的是:1头。

次子:长女得到的牛是次子的一半,那么,次子得到的牛就是长女的2倍:2头。

长子:次子得到的牛是长子的一半,那么,长子得到的牛就是次子的2倍:4头。

妻子:长子得到的牛是妻子的一半,那么,妻子得到的牛就是长子的2倍:8头。

把4个人得到的牛的头数相加:1+2+4+8=15,可见,农夫留下的牛是15头。

逆向思维的特点

1.普遍性

逆向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各种活动中都有适用性,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对立统一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气态变液态或液态变气态、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那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维。

2.批判性

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对传统、惯例、常识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

3.新颖性

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逆向思维的优势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总结出逆向思维的几大优势

逆向思维优势一:在日常生活中,常规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逆向思维却可能轻松破解。

逆向思维优势二:逆向思维会使你独辟蹊径,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建树,从而制胜于出人意料。

逆向思维优势三:逆向思维会使你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最佳方法和途径。

逆向思维优势四:生活中自觉运用逆向思维,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办事效率和效果成倍提高。

逆向思维最可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而产生“******爆炸”般的威力。我们应当自觉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创造更多的奇迹。

逆向思维法三大类型:

1. 反转型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发明构思的途径。

"事物的相反方方向"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比如,市场上·出售的无烟煎鱼锅就是把原有煎鱼锅的热源由锅的下面安装到锅的上面。这是利用逆向思维,对结构进行反转型思考的产物。

2. 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这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灾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思考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

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

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 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 手段,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 缺点逆用思维法。

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法。

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将缺点化弊为利,找到解决方法。

例如金属腐蚀是一种坏事,但人们利用金属腐蚀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进行电镀等其它用途,无疑是缺点逆用思维法的一种应用。

逆向思维的方向性

一个人只能在一个时刻做一件事

一个人只能在一个时刻朝一个方向

所以我们在一个时刻思维时

就只能朝一个方向思考

这是思维和运用的相互结合

这要求我们在思维的时候

要求在思维得时候要有方向

我们知道在某一时刻的思维方向可以是各种各样

而方向可以在空间中存在

所以我们就可以用空间来给各色各样的思维方向下定义

这是人们常用的思维归类方法

虽然简单

但实用,也容易被接受

最简单的思维方向是线性方向

它是由线思维演绎而来

分为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

由于人们最常用的思维是垂线思维

也就是正向思维

容易忽视了逆向思维

它应该和正向思维同等地位

复杂的就是发散和辐合思维

发散的方向是向外

辐合思维的方向性是向里

要说明的是

他们不是线性思维

说简单点

发散思维就是由一个起点或多个起点向外发散

辐合思维只能有多个起点向里聚合

我以前常用的思维是发散思维

我的见解是这种思维它不是解答各种算术题,应用题,方程题的思维

因为答题的过程中往往只需要一个答案

但也不能否决发散思维在解题中的作用

解题中常用的思维是辐合思维

无论是方程还是,还是各色各样的求解问题

他们都是由多个量、式子、已知量杂糅

从而得出答案逆向思维趣味应用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

据说,逆向思维可以使人年轻。每个人都要走向明年,明年会比今年大一岁,所以今年比明年年轻一岁。对于老年人,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让人越活越年轻;对于年轻人,则可以珍惜时间,更加努力。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染布作坊,小儿子做雨伞生意。每天,这位老母亲都愁眉苦脸,天下雨了怕大儿子染的布没法晒干;天晴了又怕小儿子做的伞没有人买。一位邻居开导她,叫她反过来想:雨天,小儿子的伞生意做得红火;晴天,大儿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晒干。逆向思维使这位老母亲眉开眼笑,活力再现。

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诞生的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水。前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约了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安全性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这种破冰船被誉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破冰船 ”。

由我国发明家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诞生于1994年,同年8月获中国高新科技杯金奖,并受到联合国tips组织的关注。1996年,丹麦某大公司曾想以300万元人民币买断其专利,可见其发明价值之巨大。说到“两向旋转发电机”的发明,也应归功于逆向思维。翻阅国内外科技文献,发电机共同的构造是各有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定子不动,转子转动。而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定子也转动,发电效率比普通发电机提高了四倍。苏卫星说,我来个逆向思维,让定子也“旋转起来”。这是他得以发明的思维基础,也是他对创造发明思想的一大贡献。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却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因此他们十分崇尚节俭。当复印机大量吞噬纸张的时候,他们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一张顶两张,节约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不仅创造了财富,节约了资源,而且使人们树立起新的价值观:节俭固然重要,创新更为可贵。

60年代中期,当时在福特一个分公司任副总经理的艾科卡正在寻求方法,改善公司业绩。他认定,达到该目的的灵丹妙药在于推出一款设计大胆、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新型小汽车。在确定了最终决定成败的人就是顾客之后,他便开始绘制战略蓝图。以下是艾科卡如何从顾客着手,反向推回到设计一种新车的步骤:顾客买车的惟一途径是试车。要让潜在顾客试车,就必须把车放进汽车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办法是对新车进行大规模、富有吸引力的商业推广,使交易商本人对新车型热情高涨。说得实际点,他必须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做好小汽车,送进交易商的展车室。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百分之百的支持。同时,他也意识到生产汽车模型所需的厂商、人力、设备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来决定。艾科卡一个不漏地确定了为达到目标必须征求同意的人员名单后,就将整个过程倒过来,从头向前推进。几个月后,艾科卡的新型车,野马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了,并在60年代风行一时。它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整个小汽车和卡车集团的副总裁。

逆向思维不但在现代生活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战争时期,有一个小八路,运用逆向思维成功地闯过了敌人的种种关卡,把重要情报送到了目的地。事情是这样的: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敌人把一个村庄包围了,不让村里的任何人出去,派了一个伪军在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一个小桥上把守,正巧村里有一个重要的情报要报告给在村外的八路军领导人,在敌人看守如此严密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情报顺利、又安全送出去呢?村里的一个小八路,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这个小八路在黄昏时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的来到了小桥旁边的芦苇地,躲藏了起来,他认真地观察小桥上发生的一切,他注意到守关卡的敌人打起了瞌睡,凡是由村外的人来,他总是头也不抬就说,回去,回去,村里不让进,如此几次,小八路心里有了主意,于是小八路,钻出了芦苇地,悄悄接近并上了小桥,就在敌人抬头发话之前他突然转身向村里的方向走来,并且故意把脚步声弄得挺大,敌人听到后,还是头也不抬的说,回去,回去,村里不让进,结果小八路顺利过关把情报安全的送了出去,为部队打胜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难道不也是成功运用逆向思维的结果吗?由此可见,学会并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是多么重要呀!

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当时计算火箭的推力时,那时7、8月份,天气很炎热。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

正当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时,一个高个子年轻中尉站起来说:"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卸出 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年轻的新面孔上。在场的专家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人不客气地说:"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你还要往外卸?"于是再也没有人理睬他的建议。这个年轻人就是王永志,他并不就此甘心,他想起了坐镇酒泉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于是在临射前,他鼓起勇气走进了钱学森的住房。当时,钱学森还不太熟悉这个"小字辈",可听完了王永志的意见,钱学森眼睛一亮,高兴地喊道:"马上把火箭的总设计师请来。"钱学森指着王永志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果然,火箭卸出一些推进剂后射程变远了,连打3发导弹,发发命中目标。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导弹的时候,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几十年后,总装备部领导看望钱学森,钱学森还提起这件事说:"我推荐王永志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没错,此人年轻时就露出头角,他大胆逆向思维,和别人不一样。"这是一个运用辩证法的逆向思维例证。

无意识偏见 缺点列举法 什么叫做偏见?什么叫做偏见意识?一样的吗?_缺点列举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8251/40961645826.html

更多阅读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设计 列举法表示集合

2007-11-21 00:05:30.0 王珍 提供设计思路与理论依据本节内容是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用列举法求概率”的第三课时,主要介绍用列表法和树形图法求概率。从上节课所学用列举法求概率出发,以探究快捷明确的新方法为目标,以两个实际问题为载

5.5列举分析法(5.5.4特性列举法) 5why分析法模板

5.5.4特性列举法特性列举法是美国克劳福德创立的。该法简单实用,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是:逐一列举创意对象的特征,进行联想,提出解决方案。特性列举法分两步走。第一步,选择目标较明确的创意课题,宜小不宜大;再列

四A.什么叫做集合的列举法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第四课A什么叫做列举法1·1·2集合的表示法1·列举法——求解方程示列举A·什么叫做列举法?如何表示一个集合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集合的所有元素全都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这种表示法叫做列举法,通常不同的元素要用逗号”,

声明:《无意识偏见 缺点列举法 什么叫做偏见?什么叫做偏见意识?一样的吗?_缺点列举法》为网友鱼雁音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