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课堂提问乃常规的教学手段,既可用于检验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之引领学生开启对新知识的思考探究,基于这样的认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然而,异化课堂提问的现象有时也会登堂入室,或是拿提问作为惩罚违纪学生的重要手段,美其名曰“管理高招”,或是将提问固定于特殊学生群体,大言不惭“因材施教”,凡此种种,需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当课堂提问由教学手段被异化为管理手段,往往指向的是上课开小差或干扰纪律的学生,教师出其不意将提问施加于这样的学生,追求的效果一般为不期望看到对答如流,而是更愿意出现张口结舌或不知所云的状况,如此便可名正言顺地让对方难堪和接受同学们的嘲笑,甚至还可为后续惩罚提供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的场面:课堂上,教师正讲得口若悬河,突然发现教室里一个学生与同桌交头接耳,大喝一声“××,站起来回答问题”,××自然目瞪口呆,教师顺理成章拉开批斗的序幕,既让当事学生颜面无存,也让其他学生压力倍增,课堂纪律终有保证。
或许,拿课堂同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在纪律维护上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得不说的是,让学生当众出丑和引来哄堂大笑,并不能激发其对学习的责任心,相反,常常导致他们对知识和教师心生厌恶之情,从长远来看,实则弊大于利。课堂上的提问,功能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性的思考,不能拿它完全替代正常的管理和教育手段,就我个人的从教经历而言,遇着不守纪律的学生,情节轻微的用眼神或动作加以提醒,情节严重的则直言不讳地付诸于批评,有时还会将这样的学生在课带进办公室诫勉谈话,绝少拿突然袭击式的课堂提问让当事学生颜面扫地,更不会以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为借口操起体罚或变相体罚举措施,正所谓我乐于奉行“提问解决知识问题,管理解决纪律问题”。
在今天的课堂上,教师将提问固定于特殊学生群体也是常见的现象,或是提问总集中在那些优秀学生身上,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你会发现这样的学生屡被教师提问,如若询问何以如此?则必然答曰“既可以保证准确率,又能确保教学环节流畅”,殊不知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遭受挫伤;或是提问专门用来对付少数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本意在于督促和鞭策他们在学习上不掉队,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点评过于武断或冰冷,甚至夹杂言语上的轻视与侮辱,难免导致这样的学生产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彻底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因此滋生对教师的反感而引发师生在情感上的对立。
王晓春老师曾善意提醒我们“以课堂提问为管理手段是下策”,进而主张“知识问题要用知识手段解决,纪律问题则用管理和教育手段解决,二者混用,必互相损害”。有鉴于此,作为教学常规手段的课堂提问,理应发挥其在知识领域的智慧引领功能,而不能一概在“德育为首”的口号支撑下对其进行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