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段超
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今天下午开幕了,还是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大导,然而浏览了一眼剧目,我的内心十分复杂。笔者曾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一份子,眼睁睁看到这个“中国第一个由民间机构发起的剧展”从一家咖啡馆里发出,到往后的四年全程参与,它不仅是大导个人想做的一件事,也逐渐变为我们很多戏剧后辈尊敬的一个戏剧品牌,更是我个人内心的乌托邦,但斗胆说,现在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有点变味,它渐渐偏离了最初的样子。
2010年我有幸成为第一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初创时的一员,那一年的剧展是我陪伴它走来觉得最接近于大导想要的邀请展模样的一次。
最初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大导就说过他想做的是以个人名义发起的剧展,所以定名“邀请展”,且不上纲上线,只为做戏剧交流,用他原话就是“请大家一起玩玩”。没错,“民间戏剧交流”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初衷。所以你能看到当年邀请展的剧目设置是这样的(这也是当年大导想每一年都贯彻下去的剧目配置):
1.1-2部国外好戏
2.戏曲元素
3.中国优秀的本土原创剧目
4.大导自己每年的新戏
5.可视情况设定邀请展的保留剧目
以及:
需要针对国外院团做表演工作坊,如果所邀请的国外导演不答应做工作坊,不要请!
从以上这份“邀请展选戏公式”来看,大导想做民间戏剧交流的心多么直白,他只是想做个圈内交流沟通的平台,甚至有设想过“中国优秀的本土原创剧目”环节为年轻戏剧人开放,绝不仅仅是现在这种拉一些花里胡哨的国外大戏来演演这么简单。
具体落实到剧展的执行情况分析,第一届林兆华邀请展的剧目配置:
△首先最亮眼的体现“交流”属性的就是当年出现了两版《哈姆雷特》,分别是德国塔利亚剧院版,以及大导自己的版本《哈姆雷特1990》。当年很多媒体都写“林兆华这是搬来国外《哈姆雷特》来打自己脸吗?”其实这种同台PK的剧目设置是大导有意为之的,中德两版完全不同的导演手法同台呈现,也是想提供交流的话题和关于戏剧的讨论,大导原话是“做交流”。
△摄影 李晏
△然后戏曲方面的元素,当年新排的原创剧目《说客》,这部剧“一根马鞭就是一匹马,几块不同颜色的缎布就代表几个国家交锋”的表达形式都是典型戏曲里的“写意”。戏曲一直是大导提倡中国学派的根基,他认为戏剧是舶来品,所以中国戏剧要发展就一定要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里去传承和挖掘,所以他一直坚持不仅是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运用这些元素,而且邀请展中也一定要有戏曲的东西。看过邀请展的你应该还记得曾有好几届请了裴艳玲先生的演出,甚至《天津传世鼓曲》,当年还听过大导说想请湘戏或者花鼓戏来着。
△而在本土原创上,当年邀请了易立明导演的两部戏《阅读雷雨》和《门客》,以及2012年邀请了李六乙导演的《安提戈涅》。
△而除了剧目邀请和安排之外,工作坊的设置上也有盯紧。比如第一届有在北大办过一次戏剧论坛;后来也陆续出过彼得·布鲁克的工作坊(导演本人没来,但是他通过代言人用邮件对话了);以及塔利亚剧院的卢克·帕西瓦尔导演的表演工作坊(上图)(还做过好几次导演的表演工作坊,也有对外公开招募戏剧演员前来参与训练)……
而现在的剧目配置呢?从官方豆瓣小站上看10 个国外大戏+一个《建筑大师》这种“林兆华回笼戏”的模式,剧展的光芒仍然被“闪光的打包豪华国外戏剧团”覆盖,最初的“民间交流”设想,以及提供一个本土原创剧目交流平台的初衷都去哪了?“邀请展”和“戏剧节”毕竟是两个概念,后者按理来说应该对社会有所回应,而邀请展的出发点则是某人的个人审美,像是私房推荐一样。虽然大家总叫他“大导”,但他从来没想把自己置于大师这么一个过高的位置,他自己曾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说过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我不是大师,大师已在山顶,而我仍想攀登”。
△上周末,被一篇题为《别让好梦总被钱打断》的文章刷屏,从文章引用的大量数据来看,邀请展在大众眼里依然很穷,可是,文中提及的数据是两三年前我还跟大导共事时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现在的状况……为什么“钱”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不断被提及的一个问题?六年过去,彼时的“穷”和此时的“穷”还是一个概念吗?
第一届邀请展是大导的女儿林丛掏钱做的邀请展,相当于是完全没靠任何外来资助成就的一次剧展,当年的运营状况是赔了大概几十万,这种赔钱数目对一个第一次操作大型剧展、很多经验都是生磕来的团队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胜利了。
那一年的成功源于几个因素:首先,大导个人魅力得到了圈内好友以及北京人艺方面的剧场支持,包括合作的舞美灯光团队都抱着一颗“大家一起来玩耍”的原始冲动在做事,不太计较多一分少一分的劳务;其次当年剧展的团队庞大(也有很多志愿者),这个带来的好处是分工明确,且每一个岗位都有效对接,可以减少很多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的耗费。有技术总监和技术团队在剧场内外全程盯场,宣传团队也达到了5人,邀请展品牌做的第一次亮相效果不错,第一次大家都很热血新鲜,很齐心,很用心。
还记得那年剧展结算的时候,大导戴着个圆框眼镜真是踩着风的进来,笑盈盈的说“还可以呀,没赔多少,咱明年还可以干!”
因为第一届打响品牌效应,从第二届邀请展开始,陆续有歌德学院、波兰大使馆等这样的机构愿意来搭桥梁,进行各种方式的资助,承担一部分国外剧团来华的吃住行成本,以及在宣传和海关报批等细节方面做帮助,甚至资源置换,省去我们要走弯路而耗费的成本……很多细小的成本省下来其实也是一笔大的开支。
这些年,其他各大剧展做得如火如荼,整个戏剧市场较之往年好了太多。很多人都在慢慢重视文化的发展,这样的行业环境不说能对戏剧圈有多大的影响,但至少是比早几年要好太多了。我相信“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这个运营了近六年的品牌肯定比往年更有号召力,同时在今年它也得到了地方政府高端演出补贴……
△2015年海报右上角有着“国家艺术基金”的Logo,以及今年据采访得知,今年也有来自天津高端演出补贴和哈尔滨政府方面的支持
虽然大环境上来看,每一个在北京演出的剧团都会面临高额场租的飞涨,但是这背后“控制成本”的事并不是完全不能,重点就是用不用心。
要让一个戏剧展做商业冠名的事着实太扯,但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出口其实是可以做到节省成本的。那么这些多种途径的资助洽谈真的有人用心的去做吗?所以我在思考,为什么在比往届客观环境都更好的情况下,到了第六年,“钱”的字眼仍然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这里不断提起?就不能做到更“专业化”呢?我所指的专业化,是指作为一个剧展的运营方,及至整个艺术圈的运营团队,具备的技能应该有一项是“每一分钱都能做到物尽其用”。
作为一个一直站在侧台的人,民间剧展在运营上的困难看在眼里,那些数据都是实话,但,直到第六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运营上依然举步维艰,这仅仅只是戏剧市场不好、观众不买票的问题吗?
反观这个曾经给我带来戏剧启蒙的大导邀请展仍然“很穷”,我们在谈论林兆华这三个字的时候不再是讨论他的戏、他的戏剧理念,他被迫变成了一个戏剧圈内“悲情主义”的符号,“好可怜的老头啊,他还在为我们坚持,小伙伴们我们去买票支持吧”,看到这些,我真的不能淡定了。
在我的概念里每一个为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付出过的人大概都会认同,这个剧展并不是一个想做得特别高大上的东西(尽管它的名气现在越来越大),它更倾向于精而美,且符合大导的性格变得更有意思,所以其实相对其他剧展我觉得大导的邀请展更有点“江湖气息”,大家搭把手把事情做了。既然当初办展的初衷也不是奔着图经济效益去的,以及私认为邀请展办到今年,对于“成本控制”是不是应该更驾轻就熟?所以不太能想明白,为何到今年仍在提“钱”这件事,以及看到剧目在北京地区又不能上演,也是略捉急。
想写这一部分,是我自己的个人私心,一直以来想不明白为何“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又叫曹禺国际戏剧节”。之前提到“邀请展”和“戏剧节”是不同的概念,所以还有一个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又叫“曹禺国际戏剧节”。对天津人和天津媒体说,这是“曹禺国际戏剧节”,对北京观众说,这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然而剧目分明都是重合的。作为个人,这点是让我最痛彻心扉的,把林兆华的名字当做了一个吸纳人气的关键词。
坦白说,身边很多戏剧爱好者,他们对是去天津看戏还是北京看戏一点也不在乎,真正爱看戏的人,只要这部戏够好,在哪看都无所谓,我所焦心的是,在变成“曹禺国际戏剧节”品牌之后,大导本身的审美取向和他的真实想法,是否有被尊重。
在我接触大导的几年间,大导就是一个活得飒的酷老头,倔强、不肯妥协,且极其年轻人心态,很多东西都不吝,所以第一他绝对不觉得自己苦(他的牢骚你可以当做跟小孩一样说“你来关注我吧”),在他眼里“戏剧就是民间的娱乐活动”,所以这样一个人的性格才能让他的作品常年的保持“一戏一格”。去年去找大导玩,他说不想排戏了,没劲,然后就真的没排戏了,每天在家里不停的看书,自己划落点小剧本看看也就放下,不一样的日常活动就是跟老伴儿在三九天里骑着大奔遛街……
△大导和老伴儿的“座驾”!大冬天也骑得可飒!
大导今年80岁了,能看出来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内心依然葆有着对创作的原始冲动,只是很多事情也会有无奈,不过照大导的性格也就哈哈一乐就这么着吧,见见过去的老友唠唠,跟家里把老伴儿种好的花花草草扯下来一朵扔了拌两句嘴,也就这么开开心心的过着小日子了。
作为一个大导的旁观者,一个尊重他的粉丝,我其实并不能表达清楚为何现在一看到邀请展的样子就会莫名痛心……只是想再次说,大导不需要悲情者标签,也唯愿未来的邀请展,“林兆华”不再是一个只挂在海报上的营销手段,它能越来越好。
大导是个多有意思的人啊,他就是想排排戏玩一玩,也没想过要做一个多么伟大的对社会发展带来推动的事业啊。一个以他个人口味为出发点的剧展,其实可以更有趣、更好玩。
或许可以想想,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邀请展呢?
这一部分恕我才疏学浅无法细说,只是在既定的印象里它也许应该是独立的、提供民间戏剧交流平台的、剧目不多但每一部剧都有大导想说的话(代表其审美品位)的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戏剧人的节日。也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PS:本文依据过去几年参与的经历写出,及坦诚说带有部分自己的主观色彩,针对2015、2016的邀请展,应该会有新的困难和不易,以及大导也许会有新的规划想法,若有失偏颇还请留言下方指正,谢谢!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文艺sao客,微信号:so_art,作者小T阿姨,点击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也被同样的文章刷屏,然后也在文中被乾向给@了,所以其实就很想写一些什么。虽然那篇文章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并且也很希望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可以越做越好,但是那种悲情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尤其是以喊穷来博取大家的同情这种方式,在我看来真的不是太好,所以我一直想说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辛亏在大导工作室待过多年的小T阿姨写了这篇文章,就找她要了过来,希望给大家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的林兆华,还有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当然,兼听则明。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天津依然继续,想看戏的人,依然去天津看戏吧。(by 杨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