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家 元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平故事介绍

张养浩简介

张养浩,元代时期人士,汉族人,字希孟,他的家乡位于如今的山东济南。张养浩一生经历数朝,在政治方面和文学方面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出生于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这样的背景给他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了他就学机会。少时,张养浩就极为勤奋好学,并且品行端正。他七岁时,曾在送别外祖父一家的路上捡到别人掉落的钱财,在钱财的主人早已走出很远距离的情况下依旧选择追上去交还给失主。可见张养浩的良好品德。幼时,张养浩对学习极为勤奋热衷,经常不分昼夜地读书,即使在父母制止后仍旧在晚上偷偷点灯读书。

十七岁时,张养浩凭借游历济南时所作的一首诗《过舜祠》而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后又作出多首常被世人传颂的优秀诗作,譬如《白云楼赋》这篇文章曾一度让世人争相传读抄写,张养浩还因这篇文章被推荐为东平学正。

二十三岁时,张养浩遵循他父亲的希望步入仕途,升官数次,曾于元贞三年官至中书省掾属,后又于大德九年出任堂邑,直至元武宗时期返回京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在之后又在元仁宗麾下任职。张养浩做官期间尽职尽责,颇受多个皇帝的赞扬和喜爱。

张养浩在政治方面的成就主要有推动了元朝科举考试的恢复,促进了元朝开国后首次科举考试的成功进行;在天历二年,元朝面临大旱灾时,他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坚持赶赴旱地上任赈灾,拯救众多百姓于水火;他还编写了《三事忠告》,它对于历史学家们对元朝时期的政治思想及社会风气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张养浩字希孟

张养浩字希孟,这几个字选自张养浩行义这篇文言文,全文讲诉了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张养浩从小就非常有侠义心肠。一次,张养浩见有人的银钱不小心丢失在路上,尽管那人已经走远了,但是他依旧追上去将钱还给了失主。张养浩非常的喜欢读书,看书的时间一刻也不停,白天默默读书,晚上的时候点上灯继续念书。

著名文学家 元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平故事介绍

张养浩画像

按察使听说了张养浩的品行,推荐他当了县尹。当官期间,张养浩带头毁去了神饲,而后给了强盗改过自新的机会。强盗们感恩戴德,相互劝诫,再也没有犯过法。

县里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无恶不作,以前的县尹不敢管这件事,但是张养浩将李虎以及他的同党全部依法惩处,百姓们对他非常感激。在张养浩离开后,百姓依旧为他立了碑。

张养浩后来参加了中书省的工作。元宵节到了,皇帝决定在宫苑内张挂花灯,张养浩上书阻止了皇帝,奏折大概说,元宵节的时候百姓家也不会挂花灯,宫廷对于这件事更加应该小心,劝告皇上应该要节俭思虑。皇帝看罢奏折,起先大怒,后来又赞扬了张养浩的所做所为。不仅取消了在宫中挂花灯的计划,还奖赏了张养浩很多钱财。

陕西大旱,张养浩不仅拿出了自己的死人钱财拯救灾民,还带领富人家出卖粮食,并向朝廷请求实施更有利于百姓的法令。张养浩在陕西干了四个月,一直都没回家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操劳过度,张养浩在六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张养浩行义

《张养浩行义》是一篇讲述张养浩做义事、践行道义故事的古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养浩的生平事迹,文章重点介绍了张养浩在为官期间所尽的职责以及所做的义事。

张养浩画像

《张养浩行义》着重描写的是他在做官时发生的事。张养浩在堂邑担任县尹时,不仅摧毁了那些没有许可证明的神祠,还免去了一些有前科的人每月两次的例行官府审问,同时还严厉惩罚了那些违法犯罪却仍未被处置的人。当地百姓对张养浩诸多行为感到非常感激,即使他已离开多年,百姓们依旧记着他,立碑传颂张养浩的功德。

元英宗时期,张养浩被命加入中书省。在一次元宵节,张养浩将皇帝想在皇宫内挂花灯的打算上表给了左丞相拜住。之后拜住就进宫劝谏皇帝,并将张养浩的奏折呈给皇帝看。皇帝看过奏折后就确定那是张养浩所写,取消了花灯计划,同时表彰了张养浩的正直。

天历二年,恰逢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命令前往陕西任职。张养浩在离家之前把自己的财物分给了村里的穷苦人家,在去任职途中,遇上还活着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已经死了的灾民就将他们埋葬。途经华山,张养浩还很长时间哭拜在庙里求雨,或许是张养浩的善意感动了上天,那之后就下了大雨,解决了大旱危机。那段时间,张养浩还解决了奸商污吏营私舞弊的现象,带领富有的人家出卖粮食给平民百姓,并为他们向朝廷请求纳粮补官的机会。

张养浩在陕西任职期间,一天到晚都牵挂着百姓的事,时间一长,就生病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张养浩山坡羊

山坡羊是张养浩所作的一首散曲的曲牌名,这首散曲的全名是《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是张养浩在前往陕西的路途中游览潼关古塞时,见到那里的景色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篇历史名作。

张养浩登临潼关古塞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的前三句主要描绘了潼关古塞中华山峰峦叠嶂,黄河水波涛汹涌的景象以及静待在远处的古都长安城,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前三句话主要表达了张养浩在欣赏到如此雄伟壮阔的景象后起伏不定的激动心情,以及追忆往昔后既深感难过又有些许悲愤的心情。作品的中间两句是张养浩在看到古都遗址后所展开的想象,表达了历史终会变迁,世事无常。而作品的最后两句是整首散曲的点睛之笔,张养浩直言表达了封建王朝更替中最受难受苦的就是平民百姓,感叹了百姓的命运的悲惨之处。

整首散曲中张养浩巧妙地将潼关古塞的景象与历史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情景结合,整部作品散发着一种沉重感,将潼关古塞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历史朝代的更替造成了众多百姓的悲惨命运,无论是一个朝代的兴起还是另一个朝代的衰败,抒发对此件事实的感慨与叹息。

从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可见看出张养浩的学识才能之高,散曲的写作水平之佳。因此,张养浩是元代时期极为有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极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8551/578260390269.html

更多阅读

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故事 著名的文学家

第三章 著名文学家屈原沉江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奏国:去呢,又怕

元代宗教 元朝著名人物

拼音:YuánDài ZōngJiào (YuanDai ZongJiao)同义词条:元朝宗教目录[隐藏]1佛教1.1元代佛教的发展1.2曹洞宗和临济宗1.3白云宗和白莲教1.4佛教典籍2道教2.1对道教势力的打击2.2朝廷管理道教2.3著名道教人物2.4道教的传播

明代著名文学家-平陽张著_光明人家 张著

明代著名文学家-平陽张著--平阳人(现苍南),号永嘉子,有《永嘉集》传世文:光明人家2014-07-07 张著(约1318-1377),字则明,明代温州平阳蒲门人(现苍南马站)。自少研究经史,元至正(1341-1367)

中国著名文学家 文学家 文学家-定义,文学家-中国著名

文学家是在电视编剧、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随笔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也即是说,文学家就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通常,如果诗人是

声明:《著名文学家 元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平故事介绍》为网友走开啊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