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碰到这样一位教师,他的课上得非常生动,不但知识点讲解得到位,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让人困惑的是,他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甚至还被其他教师甩开一大截。
有次和他交流,问他为什么这么好的课堂教学,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好成绩。他的回答是,自己上课是在走素质教育路线,是为了学生长远发展,那些获得成绩的教师,是在走应试教育路线,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并不等于能够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尽管他的回答套上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大帽子,我依然觉得他这样的解释并不具有说服力,毕竟取得成绩的教师并不必然都在搞应试教育,而搞素质教育的教师也有取得成绩的。
不过,经历了这件事情,却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当把课堂教学“肢解”成一节一节的课,看起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体了,也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但当每一节课都各自为阵时,当每一堂课都把自己的完善与完美作为教学目标时,我们得到了“一节课”甚至“每节课”的美好,但却失去了学科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或许这才是“课虽好但却得不到好成绩”的原因。
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审视
课上得这么好,但学生并没有取得好成绩,这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问题,至少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困惑。
对于课堂教学,我是非常重视的,课堂既是知识传授的现场,也是师生共同生活的情境,不论是对学生知识习得的关注,还是对师生生活质量的关心,多么重视课堂教学都是应该的。
“课堂教学”与“一节一节的课”的关系却是不明确的。尽管课堂教学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组成的,但并不能简单地把课堂教学简化为一节一节的课,更不能把课堂教学等同于一节一节的课。
正是有了这种认识,虽然每位教师一节一节的课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从个别优秀教师的教学高度来讲,从个别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准来讲,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状态。但要说如何把一堂一堂的课串联成为课堂教学,把一堂一堂的课所意欲达到的对知识点的讲授,串联成为课堂教学所意欲达到的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也是一个更难的问题,也是我们更容易忽视的问题。
从上好一节课到更有效地“实施课程”
针对“课上得很好但却出不了好成绩”这个问题,我去请教了一位课上得精彩,而且考试成绩也相当不错的老教师。
他倒是讲得特别到位,他说课上得好不好,主要是让学生能否对学科学习感兴趣,但学生是不是学得好是另外一回事。就像你特别喜欢打乒乓球,但并不等于你就能够打好乒乓球,就更不要说你要打到世界冠军的水平了。要让学生把这个学科学得好,就不仅仅是看课上得好不好了,而是看这位教师能不能把一节一节的课,串成一门学科。
当我听到这儿,我就在想,原来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是看教师一节一节的课上得怎么样;要让学生是否学好这门学科,那就要看教师把一节一节的课串得怎么样,只不过把一堂一堂的课串成的并不是个完整的学科,而是一门课程,或者说是一门学科课程。
的确,上好一节课,由于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处理的学科知识的重难点也是有限的,对普通教师来说,还是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掌控范围之内的事。但要把几十堂课,甚至几百堂课串成一门课程,不论是对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还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都远高于上好一堂课,毕竟要串起来的,并不是那些静态的学科知识,而是学生大脑中动态的学科能力。不但要求教师自己要有驾驭整个学科知识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学科的结构与知识系统。
但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复杂,如果几十或者几百堂课是杂乱无章的,要串成一门学科课程肯定是困难重重,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这几十或者几百堂课,本身就是按照一门学科课程的思路来展开的,甚至是按照课程标准来设计的,冲着课程目标来实施的,这个时候把课堂串成课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于是,问题不在于如何把一节一节的课串起来,而是这一节一节的课是按照什么逻辑来展开的,这一堂一堂的课是按照什么目标来组织的。
也可以说,也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才不仅仅是看到一节一节的课,而是看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地看到了“课程实施”,才明白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堂一堂的课,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课程”。
在课堂设计和落实过程中注入“课程”的基因
要上好一节课,肯定有理性和技术的成分,但个性与艺术的成分也不可忽视,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后者却始终受制于个人的性格和天赋。
当我们过度关注一节一节的课时,可能会让一节一节的课承担太多的教育责任,从而导致课堂本身的变异;如果我们只关注一节一节的课是如何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时,那就肢解了整个学科课程的结构,使得课堂在知识点上获胜,但在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上失败。
对很多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希望在单一方法上做到极致,而是要从多角度形成多元方法去协助,更重要的是要站到更高的层次上来思考,或许今天要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就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了,而不是如何把一节一节的课上到极致。
因此,这就注定了追求“每堂课都精彩”和“每个人的课都精彩”不但会加重一线教师的负担,而且会让我们备感失望。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不但我们对整个学科知识结构和系统思维有足够的了解,还在于我们对“课程”这个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理论体系有足够的认识;看起来这条路比上好一节一节的课更艰难,但却是我们的知识与理性所能及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