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功夫者,一方面依老师教导去用功,一方面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去悟。练时不可参杂外功之思想,否则必流入歧途。练此功不可与外功拳兼行并练,否则徒劳而无功。

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
1.择师不慎,误入杂门外道,养成习惯,日后虽遇真传,亦难改正。
2.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想,参入其他道理,以致心神杂乱,暗病百出,若藏若露,此毛病最不易改正。
3.有不良嗜好,如烟、赌、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竭,昏头胀脑,不能悟道矣。
4.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如吞气努力,咬牙瞪目,鼓肚子打肚皮,以及排打周身,油槌贯顶等等,已将身体最宝贵之神经练死,成为麻木状态,毫无灵感,不能操太极功夫。
5.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走入歧途而无法纠正。
以上五者,皆不能悟道。
练太极拳应以澄心定性为主要功夫。但澄定之功夫,须在稳静上着手,以俟静极默笃之后,才能澄得下来,定得下来,良知始现,而后随良知之觉察悟之。此觉察才是准确之觉察。
其所以澄,所以定者,是想恢复心无思想,身无作为,无为之身心也。无为之后,心性始能光明,光明之后,自然之中发出来的知觉,便是儒家所谓良知。良知是在静极默笃之后发现,非在穷思极想之中得来。心硬想等于壁上无门,出入硬要碰壁而过。又如于荆棘坎坷之地本无路可走,而硬要通过。如此练法,必致愈练愈离太极拳功夫愈远,学者不可不知。
养虚灵,生智慧,以悟拳道,用于防身,则能自卫御侮;用于处事,则事非分明;用于养身,则延年益寿。
功夫不外神、气、体三者之修炼,然以练神为主,练气次之,练体为初步:所谓神者,周身虚灵之气势,莫测之动作,轻快变化之谓也。非咬牙瞪眼,努力使气之说;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非青筋暴露,鼓包起块,强行呼吸之谓。所谓体者,稳静安舒,动作轻灵之谓;非打桩、打沙包、排打周身以及碰胳膊、撮手指、捶肚皮一般麻木神经之谓。
练神者,不离气,不离体,不过以神为主;练气者,亦有神,亦有体,不过神的成分较少;练体者,亦有神,亦有气,不过不知神之妙用耳。
如练时拳意不上手,是身势不松,上下不随,内外不合,呼吸不舒故耳。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劲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而后拳意自能上手。默识揣摩,可达随心所欲境界,一切总在稳静上找,如粗心浮气,杂念繁兴,必致愈练愈离拳意愈远,一生也不能上手。
有恒心,有天才,有真传三者俱备,尚须勤修武德,尊师重道,三二年可成。但在将成未成之际,如离师太早,毛病最易发现,而自己并不知觉。避免之法,常常体会身心之合,静静思悟老师以前所说的道理,老师练拳时的气势,慢慢形容之,则毛病不致太深,否则一变无边,如脱缰之马,不可收拾矣。
毛病有明者,有暗者,明者易改,暗者难除。手足高低不称,方向不正,腰胯不端,脊背不舒,为之明病易改。心意思想不对,动作神气不随,身心内外不配,为之暗病。此病若藏若露,摸不着,拿不着,口里说不出,故不好除。
患内病者,无论如何苦修苦练,其功架气势总感美中不足,此皆由于不本师命用功,而是个人东想西想而来,以致走入歧途,学者不可不慎。每见用功多年内劲不生,应付不灵,临事手忙脚乱,呆眉瞪眼,慌慌张张,胡顶乱撞,瞎拨乱扯,皆此病也。
动须趁着呼吸,以呼吸来促使开合,所以谓之以气运身也。每动须挂拳意,如一势之出,须以意思送到,如一势之回,亦须以意思收回,如练刀、枪、剑亦须如此。不可丢掉意思而四肢自动。内功之动作,是以心使身,身使手之动作。凡脚手之动,系发源于心,由内达外者也,故曰内功。如功夫高深之后,只要意思一动,其劲无不到达,但无真传者不能也。
外功注意着术上之操作,是外面之动作,是走外盘,形迹太大,虽表面快而实际未必快。内功讲究懂劲上之感悟,懂劲是内里之觉察,是走内盘,形迹似慢而实际未必慢,且能临事时,若须要劲之大小,时间之早迟,来去之快慢,攻守之部位,所去之方向等等均有估计。此估计即是听劲之功夫,皆由平素松软沉静,缓慢练功之中得来的。
外功三境界:易筋、易骨、洗髓。内功三境界:练气化精、炼精化气、御气还神。一层一境界,戒骄戒躁,一曝十寒。功夫始于勤练,成于坚持。
武 宗|天下武术宗成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