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和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剑拔弩张,这让人想起了昔日东西方“冷战”时的情形。
“冷战”指的是自二战结束后不久的1947年至1991年这段时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长期对峙状态。“冷战”之中虽然不乏战争,但主要是双方通过“相互遏制,而不诉诸武力”方式——即“冷”方式(主要是科技、军备和外交等非战争)进行争夺,因而被称为“冷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对“冷战”威胁的性质一直有争论。“冷战”初期,美国当局认为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美国国内的共产党员和同情“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美国出现了以“反共”为主要内容的“麦卡锡主义”浪潮,许多进步人士遭迫害。朝鲜战争爆发后,一些美国政客担心美国过分“陷入亚洲”,从而忽视了苏联在欧洲的威胁。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人再次提出“敌人到底是谁”的问题:是中国、苏联还是越南(北越)?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决定援助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反共游击队时,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
实际上,在“冷战”时期,美国是根据战略需要,不断地定义自己的“敌人”和“朋友”。中国曾经被看成是最大的威胁之一,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之后,美国看到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机会,从而迎来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两国建交。美苏关系也不总是“你死我活”。上世纪70年代初,美苏关系也曾一度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