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之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阴阳是类证的纲领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凡兴奋、躁动、亢进、明亮 —— 属 阳
凡抑制、沉静、衰退、晦暗 —— 属 阴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足见古人对阴阳辨证的重视。
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
临床上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
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阴阳可概括八纲辨证其他六个方面的内容意即在此-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纲中的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余六纲,所以说阴阳是证候分类的总纲,阴阳是辨证归类的最基本纲领。在临床上,阴证和阳证之间有时不能截然分开的,往往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复杂证候,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证型就属这类情况。
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运用范围极广,既可用来概括整个病情,又可用于每个症状的分析归纳。根据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基本属性,疾病性质、临床证候,以及具体的症状和体征,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如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揭示了疾病过程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侧面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各自代表疾病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出疾病的全貌。六者在八纲中的地位是互等的,不能相互概括,也不能相互取代。而阴阳两纲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最基本的、总的概括和归纳。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是归纳证候类型的一对纲领。本来就是八纲就是纲,阴阳又比那六纲更高级一些。更抽象一些,更广一些。其他的六纲,表里、寒热、虚实不能够互相概括,我表里不能概括寒热虚实,虚实也不能概括表里、寒热,不能互相概括。只有阴阳可以概括。为什么阴阳可以概括?阴阳无所不指,无所定指。这应该是中医基础,学了《中医基础》应该要掌握的。阴阳是无所不指,什么东西都可以分阴阳。一件东西里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阴阳,无所不指。又无所定指,是什么东西呢?你就是说,我的钢笔是阴还是阳?我的手表是阴还是阳?它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东西。但是哪一个具体的东西里面它都有阴阳。无所不指,关键是看它和什么相对。凡是有对立统一的东西,它都可以用阴阳概括,我说这支笔,不能说是阴和阳,要笔和什么东西相比。笔本身外面是为阳,里面是为阴。手表,上面是阳,下面是阴,所以它是无所不指,又无所定指。
主要根据 辨证的时候,根据阴阳的基本属性,来概括疾病的症状、病位、病性、病势,都可以用阴阳来进行分类。症状,比如说恶寒,那当然属于阴,发热,应该属于阳,是不是呀?有汗和无汗相比,有汗和无汗可不可以分阴阳?应该也是可以分阴阳的。有汗的话,一般是排出来了,毛窍是疏松的。我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它是阳。那么无汗它是闭塞的,是相对的,应该属于阴。因此,各个症状,各个病位,心肺为阳,肝肾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病理性质,热、实为阳,虚、寒为阴。病的势,向内发展为阴,向外突出来是阳。什么东西它都可以用阴阳来分。所以阴阳是总纲。是一个纲领、是归类。疾病、证候、症状,都可以用阴阳归类,所以它是一个总纲。
1 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证、虚证概属阴证范围。
【临床表现】
大凡 里虚寒证,皆属阴证。患者面壁静卧,闭目恶明(即喜暗而嗜眠,不欲见人),蜷卧,身重,面色苍白或暗淡或发绀,倦怠无力,呼吸浅表,神静少言,语声低怯, 精神萎靡,神志朦胧或昏迷,抓空理线,循衣摸床,或喜温暖,口淡不渴,身寒,手足冷,皮肤枯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沉迟或弱或细涩,舌淡胖嫩,苔白而 滑润。又凡病在血分的或病在脏的,也都属于阴证范围。
【证候分析】
精神萎靡,乏力,声低是虚证的表现。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小便清长是里寒的表现。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细涩均为虚寒舌脉。
总纲,我们就要看看,阴证,阴,概括哪些方面的问题?我们说它属于阴呢?它的范围。不是讲具体哪一个症状?是讲它的范围。阴邪致病,受了寒邪,淋雨、下水、寒湿侵袭等等。可能是阴,阳气虚当然不是邪,但是阳虚以后可以生寒,所以阳气虚也属于阴的方面。慢性的久病,病势缓慢的,这属于阴。这个应该容易掌握。凡是属于抑制状态的,沉静的,虚衰的,晦暗的属于阴。我们解释出汗,讲皮层兴奋、抑制,兴奋属于阳,抑制属于阴。热能产的多属于阳,热能产的少属于阴等等。沉静、衰退、晦暗,针现于内、向下,难得发现的属阴。内部的属于阴,外面的症状属于阳。向下、向内的属于阴。向外、向上的属于阳。呕吐应该说它属于阳,我刚才讲,汗从里面出出来,这应该是阳,它是向外的。难以发现的属于阴,隐晦的属于阴。六纲里面的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这是广义的,六纲,因为表里、寒热、虚实把病位、病性都概括了。那么现在再把里面的,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的话,这就更广了,概括更高了。还有一种阴证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狭义的,就是讲虚寒证,阳气亏虚的,那是狭义的阴证。虚寒证我们说它应该属于阴证,或者说最典型的阴证。又虚又寒,这是典型的阴证。里虚寒证,典型的阴证。
我们现在讲,这是一个很具体的证,狭义的证,而广义的里证、寒证、虚证,很广,包括很多,虚包括很多虚,寒当然没有很多,只有一个虚寒,一个实寒,是不是?里证的范围分成广,所以它是一个广义的。而这一个阳虚是个非常具体的证,它属于狭义的阴证范围。它的特征,我们讲义上,现在我们应该所提倡的,不好提哪一个具体症状是阴证,阴证的具体表现,更难提了。因为我们曾经讲过,这个里证的症状,你就讲不清楚吧!不好说哪些是里证,什么症状都可以是里证。实证的症状,虚证的症状也讲不清吧!哪些是虚?因为它有气、血、阴、阳虚,各种各样的虚。不好说哪一个症状是属于阴证。症状不好说,举例也举不成。那我们过去的书上一般讲的那些,面色苍白或者晦暗,精神萎靡,身体困重踡卧,畏冷肢凉,倦怠无力,声音低祛,食少,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胖1,脉沉迟或者微细,实际上所举的这个,所谓阴证,实际上是讲的狭义的虚寒这么。阳气不足的证候。并不是代表所有的阴证。阴证的范围太广了。阴邪致病,向内,向下,里证、虚证、寒证、沉静、抑制等等。都可以是阴证。所以这个举的例子,只是一个阳虚的寒证。也就是狭义的阴证。不是代表广义的。这是阴证。
2 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称为阳证。如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范围。
【临床表现】
大凡 表热实证皆属阳证。阳证患者面向外卧,开目喜见人(有些羞明怕光的疾病例外),身仰舒足,身轻,面色红赤,颜面潮红,有光彩,目光明了,恶寒发热,肌肤灼热,口干咽燥,渴欲冷饮,心烦不眠,神烦,躁动不安,狂言谵语,语声粗浊或骂詈无常,呼吸气粗而深长,喘促痰鸣,声音透彻响亮,身热手足温,皮肤润泽,大 便秘结,奇臭,小便涩痛,短赤,脉浮数或洪大有力或滑实,舌质红绎,苔黄厚燥或焦黑、起芒刺。又凡病在气分的(或卫分的)或病在腑的,也都属于阳证范围。
【证候分析】
阳证是表证、热证、实证的归纳。恶寒发热并见表证的特征。面色红赤,神烦躁动,肌肤灼热,口干渴饮为热证的表现。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大便秘结等,又是实证的表现。舌质红绛,苔黄黑起刺,脉洪大数滑实均为实热之征。
阳证的范围和阴证相反,就是阳邪致病。风、火、暑、热。六淫里面的风、火、暑、热,正气如果亏虚了的话,阴虚可以阳亢。当然它不是一个邪。就像这样的,阴虚阳亢的,往往形成阳证。具有急起新病,病势急和快的特点,和阴证是相对的。突发,暴病的属阳,缓,沉静的属阴。等等,这样一些区别。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的属于阳,症状上向外,表现于外的,向上、向外的,容易发现的属于阳。这是说这么一个范围。
八纲辨证里面的表里、寒热、虚实的,表证、热证、实证属于阳,而狭义的阳证,是指的实热证。就是里实热证那一个具体的证候,所有的表证,所有的热证,所有的实证,从概念上来说,它都属于阳证的范围。而现在讲的实热证。是讲的狭义的,具体的实热证。它的表现,特征表现上,过去所举到的那些例子,面赤、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声音高亢,呼吸气粗,喘粗痰鸣,渴欲饮水,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数,洪大,滑实有力,这都是讲的一个具体的实热证。所以它是狭义的。不是所有的阳证就是这些症状。阳证还可以见到很多其他的症状。其他的表现。因此,它不是一个全面的概括。
阴证和阳证的鉴别
阴证
阳证
望诊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闻诊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
问诊
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短少。
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切诊
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弱迟无力。
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
阴阳消长是相对的,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如诊得脉象洪大,舌红苔燥,兼见口渴、壮热等,便可知阳盛阴衰。如诊得脉象沉迟,舌白苔润,兼见腹痛,下利等证,便可知其阴盛阳衰。此外,阴阳错综复杂的变化,具体表现于表里寒热虚实等六纲中。
阴虚证也叫虚热证,阳虚证也叫虚寒证。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当阴阳虚日久,或久病,会耗伤肾阴肾阳而致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之证,即真阴不足、真阳不足。
《顾松园医镜》对阴阳病辨有病分 昼夜轻重之说,亦可供作参考。如说:“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 各归其分也。此亦言其变耳,勿泥。此着治之者,既定其时,以证其病,若未发之时,当迎而守之(顺势各治阴阳之意若正发之际,当避其锐锋,若势已杀,当击其惰归,至于或昼或夜,时作时止。不时而动,是纯虚之证,又不拘于昼夜之定候,当广服补药,以养其正”。
(二)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由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且已经有了许多具体的医学内容,如阳气、阴液、心阴、脾阳等,都是有实际内容的医学概念。所以,阴阳辨证又包含有具体的辨证内容,其主要者有阳虚证、阴虚证、阴盛证、阳盛证,以及亡阳证、亡阴证等。此外,阳亢证、虚阳浮越证等其主要者有阳虚证,亦可是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所谓阴盛证实际是指实寒证,所谓阳盛证实际是指实热证。阳虚证即虚寒证,阴虚证即虚热证,其临床表现详见虚证。
1.阴盛证(实寒证)
实寒证是寒邪(阴邪)侵袭人体而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四肢欠温,面色苍白,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腻,脉迟或紧而有力。
2.阳盛证(实热证)
阳热之邪侵袭人体,由表入里所致的实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喜冷,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或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
3.亡阳证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为“阳虚则寒”的虚寒性病变。体机能活动低下。
【临床表现】以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为证候特点。
【证候分析】
亡阳发生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阳气虚弱以致亡脱的阶段。阳虚固摄无权,故腠理开而汗大出,汗冷,味淡微粘此乃亡阳的必备症状。阳虚则寒,故身凉恶寒、四肢厥冷。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还可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由于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散,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息弱、脉微等垂危病状。
临床所见的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之理,故阳气衰微欲脱,可使阴液亦消亡。
4.亡阴证
亡阴证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欲竭所表现出的阴津衰竭的危重证候。为“阴虚则热”的虚热性病变。
【临床表现】以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为证候特点。
【证候分析】
阴液耗竭,失去濡润之功。故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津液化原告竭,故小便极少。阴虚则内热,故身热肢暖。虚热上犹 则烦躁不安。舌红干,脉细数无力为津枯虚热之象。大汗淋漓多发生于原来为热病之患者,热邪逼迫则汗液外泄。也可见于治疗不当,发汗太过的病人。此时,大汗 出既是亡阴之因,又是亡阴之症。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由于阴液欲绝,或仍有火热阳邪内炽,故见汗出如油,脉细数疾,身灼烦渴,面赤唇焦等一派阴竭而阳热亢盛的证候。
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常与心、肝、肾等有关,临床一般不再逐一区分。亡阴若救治不及,势必阳气亦随之而衰亡。
亡阴亡阳是疾病的危险证候,辨证一差,或救治稍迟,死亡立见。
亡阴和亡阳是指急骤的丢失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能力衰竭而言的。
亡阴和亡阳均是髙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严重脱水、虚脱、休克或治疗错误等导致的。
亡阴与亡阳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病证,
亡阴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内大量脱失津液,从而导致亡阴。
亡阳的主要病因是阳气亡脱。因为气可随液脱,可随血脱,所以亡阳也常见于汗、吐、下太过以及大出血之后,同时,许多疾病的危笃阶段也可出现亡阳。
阴阳是对立互根的,阴竭则阳气必无所依而离散,阳亡则阴液必无所化而耗尽,所以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也常随之出现亡阴,二者仅有主次、先后不同,并无截然界线。在临床上,宜分别亡阴、亡阳之主次,及时救治。
亡阴证
亡阳证
汗
汗热,味咸,不粘
汗凉,味淡,微粘
四肢
温和
厥冷
舌象
红干
白润
脉象
细数无力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
身冷,蜷卧神疲,口淡,喜热饮
5.真阴不足(肾阴不足)
真阴不足是肾中真阴虚损所致,如临床上常见的因肺结核等某些慢性消耗性疾患所致的虚热,即属此型。
【临床表现】
虚火时炎,面白颧红,唇若涂丹,五心烦热,眩晕,耳鸣,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膝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及脉细数无力,舌红干少苔。
【证候分析】
病程日久,损伤阴精,累及真阴,阴不制阳,致虚火上炎,出现阴虚之症,故见面白颧赤,唇红,口燥,五心烦热,盗汗便秘,尿少,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阴,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生髓、主骨的功能失常,见头晕、眼花、腰腿酸软无力,骨蒸;耳失肾阴濡养则耳鸣如蝉,肾主生殖,虚热内扰精室,故发梦遗精。
6.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真阳不足是肾中真阳不足,阳不济阴所致,在人体功能衰退、基础代谢降低的各种疾患和年老体弱的人,多可见到。
【临床表现】
面色晃白,四肢发冷,倦怠嗜卧,咳喘身肿,唇舌色淡,口淡多涎,喘咳身肿,自汗,头眩,不欲食,腹大胫肿,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饮食不化,阳萎、遗精、早泄、精冷不育,或宫冷不孕,舌淡、滑润或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或右尺独弱。
【证候分析】
病程日久,损伤阳气,累及真阳,阳不制阴,致阴寒内盛,出现阳虚之症,故见面色晃白,形寒肢冷,唇舌色淡,口淡多涎,自汗,不欲食,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 无力。同时由于病已伤及肾中之阳,故出现肾机能异常的症状。如肾主纳气、主水的功能失常,则喘咳身肿,腹大胫肿。肾主生殖功能失常,则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宫冷不孕;肾虚火衰,主二便的功能失常则五更泄泻。
7.阳实
正气旺、邪气盛的功能失调。
阳实是指疾病过程中正气未衰、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机能亢奋属实;“阳胜则热”,热量过剩属热,其病变的根本性质为阳实兼热。
阳实的形成,多由于感受热邪或其它之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自身机能的病理性亢奋发展而成。另外,长期恣食辛辣、肥甘或过用、误用温补壮阳之品也可引 起。主要表现为壮热恶热,躁扰不宁,气壮声高,面红烦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数有力,舌红绛、苔黄等一派实热性征象。
8.阴实
习惯上称阴偏盛或阴胜,是指疾病过程中,正气未衰、阴气偏盛,以机能障碍或失调、热量不足为特征,或水湿、痰饮、嵌血等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状态。机能失调属实,阴胜则寒、热量不足属寒,其病变的根本性质为阴实兼寒。
阴实的形成,多由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或体内脏腑功能障碍、失调,使体内阴气偏盛,抑遏阳气引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恶寒喜暖、脘腹冷痛、泄泻、水肿、踡卧少动、口淡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迟等症象。
9.阳虚
指人的阳气虚损,机能减退,热量 不足,表现为虚寒性的病理状态。”阳虚生外寒”即指此而言。阳虚的形成多由先天禀賦不足,后天失养,或过劳久累,耗伤阳气以及过用误用寒凉清火方药等因素 所致。临床表现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容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清白,唇色淡,口淡乏味,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弱等。
另外,中医有“阴厥”一说。厥者,四肢凉而不温也。内脏虚寒,阳气不能布达于四肢,因而逆冷的,名曰阴厥。阴厥实际上是指阳虚较甚,手足尤其逆冷的病证。
10.阴虚
指体内阴液亏损及其功能减退,因 而阴不制阳,出现虚热性的病理状态,即“阴虚生内热”。阴虚的形成,多因热邪伤阴,五志过激化火伤阴,久病耗及阴液,以及操劳日久,补给不足,暗耗阴分等 因素所致。临床表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唇红口干、舌质嫩红或绛、干无苔,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11.阳实阴虚
临床上阳实、阴实和阳虚、阴虚常 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因为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一方偏实偏盛,必然影响到相对立的另一方,使另一方受到不同 程度的耗伤,即阳实可以伤阴,阴实可以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在阳实状态下,炽盛的阳气,必然对阴液造成程度不同的伤耗。当伤耗较轻,征象不显时,其病的本质仍然只是阳实;当伤耗较重,征象明显,出现口干烦热、尿赤而少、大便干结、皮肤干燥、弹性下降等阴液亏损、失于濡润征象时则转变为阳实阴虚,其病的本质是实中夹虚。
12.阴虚阳实
习惯上称阴虚阳亢,阳亢,与阳实同义,为了使诊断名称规范化,我们将阳亢改称阳实。
阴虚阳实与阳实阴虚是临床表现相近似,而发病机理不尽相同的两种证候。阳实阴虚是先冇阳实,因阳气耗伤阴液而继发阴虚;阴虚阳实则是先有精血或津液的亏 虚,阳气失去阴液的制约,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出现阳实的表现。阴虚会使阳气亢盛,阳实则能使阴液耗伤,加重阴虚,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盗汗、五 心烦热、咳血、消瘦、失眠、烦躁易怒,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
另有阴虚阳浮。指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有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阴虚阳浮与阴虚阳实相似,所不同的是症状集中在上焦。
13.阴实阳虚
当阴液偏实偏盛时,必然对阳气产 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当阳伤较轻,征象不显时,其病的本质仍为阴实兼寒,当阳伤较重,征象明显时,表现出畏寒、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阳气不足,失 于温煦,多种机能低弱所致之证,其病的本质转变为阴实阳虚,即以实寒为主,兼有阳伤的实中夹虚。
14.阳虚阴实
阳虚阴实与阴实阳虚虽然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发病机理却不相同,前者由阳虚引起阴实,后者由阴实引起阳虚。阳虚阴实的阳虚指肾阳虚,阴实,指阴寒内盛。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以致脏腑功能低下,出现阴寒的病状,如畏寒、肢冷、下利、水肿、脉沉微等。
15.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阴阳互损的结果。当机 体阴液或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都会累及到另一方使之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阴阳互损,是在阴虚或阳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由于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为全身诸脏阴阳之根本,故任何脏腑的阴虚或阳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损及肾阴或肾阳;而肾阴或肾阳虚损到 —定程度则会损及另一方,结果形成阴阳两虚。临床上阴阳两虚可有两种情况:
其一,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是由阳气虚损较甚,累及阴液,以致不足引起。主要特点为:虚寒与虚热同时存在,而以虚寒为主,虚热次之。
其二,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是由阴液亏损较甚,累及阳气,以致不足引起。其特点为:虚寒与虚热并见,但以虚热为主,虚寒次之。
16.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也称阴竭阳脱。指疾病到 了严重阶段,阴阳双方不能相互维系、分崩离析的病理现象。当临床上出现大出血、大吐大泻、髙热等严重亡阴症状时,阴液已经衰竭,阳气随时可能外脱;内伤杂 病如心阴衰竭,也可出现阳气暴脱。阴阳离决,是阴阳失调最严重,也是最后的阶段,是生命瀕死及死亡的重要机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中医理论之中经常谈到的阴证和阳证。阴证和阳证的具体含义分别是指虚寒证和实热证。结合阴阳病位意义上的辨证,确切一点来说,阴证应指阳虚兼寒,阳证应指阳实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