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沙龙的意义 举办 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_举办

[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
希望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相互碰撞,多点思维的火花。不是简单的吹吹水,吃喝了事。也不希望看到就1-2个主讲人喋喋不休,其他人沉默不语。/>下面就看看www.aIhUaU.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丁澤宇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先感谢邀请。一个多月没答题了,这个题半年之前就答应过朋友要回答。刚刚看到 @Hynuza和 @何雅意二位关注此题,而且之前收到很多私信问我如何在大学里办沙龙的经验,我都没有好好回复,甚是愧疚。所以,这道题我一定要答好。如有什么刺耳的地方,还希望各位多提意见。

在答这道题之前,我必须要说的是。我所答的内容,可能是很有局限性的。因为我是以我所举办的沙龙的特例来回答这道题。

我们的沙龙,之前其实我在知乎里已经提过一次,那次是因为这道题:「你大学时候做过的最有用的事情是什么?」

关于介绍,各位可以点开进去看。在上边这篇回答里其实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在这里我再摘出来一段讲讲我们的形式:

首先,沙龙一期会请四个主讲人,就一些在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有着自己看法的周围同学,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在谈论之后,会有讨论环节。整场沙龙下来,几乎是一场三个小时的高强度的思维碰撞,让人喘不过气。结束后,连呼精彩。

而在沙龙结束之后,我们自己会有一个群,目的是为了将线下没能讨论完的东西搬到线上来。

在上个学期,我们曾经聊过主题有《毒品合法化》、《久石让》、《毛姆》、《辩证法》、《哈耶克》、《了不起的盖茨比》、《万历十五年》以及《程浩》(很抱歉,这个是我讲的。我只是想将他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如果诸位知友看到这个,有觉得我消费逝者的嫌疑,我想诚心的道歉。我只是怀着最大的敬意,期盼让这份带给我们知乎上每一个人的感动,能够传递下去。)等二十四个主题。

当然了,我们不触碰政治,那太敏感。比较啰嗦的,所以劳烦各位读答案了。

————

我将分两个部分来讲,首先,是微观结构的,也就是办一场沙龙,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其次,是宏观结构的,也就是沙龙的意义目标等。

————

第一,时间


在我看来,我所理解的沙龙,是一群大概固定的人,每隔一段时间,产生一次高质量的思维碰撞的活动。这个时间间隔,我认为是不宜过长。以半个月一次为比较合适。

所以这是我们的模式,时间的间隔。大概是两周左右。两周左右会有一个好处,第一,给了办活动的人足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如果时间不固定,可能沙龙办一次,办两次是可以的。但是继续办个三五次,因为时间不固定,很容易给人的感觉是每次的活动是东拼西凑的。而且,有了固定的时间,这就要求你作为一个组织者,必须要在这个时间内把下一期沙龙的东西做出来。也就是说,变相的要求组织者一定要卖力。

所以我认为,首先如果真的要要做一个完美的沙龙。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有固定的时间。如果你们的人手够多,资源够丰富,也许可以做到像理想国这样随时可以在全国各地做成沙龙。但大多数人都不是理想国,也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源。那么按照自己的能力,固定下来一个时间。时间间隔不宜过长。像目前排名第一答案所提到的那个沙龙。其实在我看来,可能更像是一个暑期学校。我也做过果壳网一个叫做「万有青年烩」的讲者,那个在我看来,也是时间间隔过长。(没有任何攻击的意味)


第二,关于讲者


关于沙龙,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讲者。在和很多同做活动的人所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其实讲者这方面的问题是最麻烦的。说到讲者,我不得不提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关于沙龙定位的问题。沙龙的定位直接决定了沙龙是如何去邀请讲者的。在这里就一并说了。

首先要明白的是沙龙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做这个沙龙的意义在哪里。比如排名第一的答案,他们的定位便是:「将美国博雅教育中的人文教学方法和理念面向中国学生引入的一种尝试。」理想国沙龙也有自己的定位。

我们的也有,我们的定位是「寻找思考的另一种可能。」也就是,我们的定位是在大学生层面的,定位在给每一个参加沙龙的人,去看看周围的大学生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在当代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已经彻底的被学业的压力所俘获。为什么除了念书念书,我们再没有别的生活可以去完成,这就是我们的定位,定位在哪里直接取决于你的讲者从哪里过来。

当然,如果社会上的人士愿意参与进来,我们也欢迎。事实上,几乎每一期沙龙也都有很多已经工作了的朋友来参加。

谈好了定位,就可以谈讲者。我们的讲者除了组织内部的人而言,是一个很开放性的系统。讲者选拔的方式很简单。只要你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你就可以过来参与演讲。这里直接摘取之前那个回答里边的话:

而我们所邀请到的嘉宾,大多数都是我们周围的大学生。如果是自己对一个问题有着一些独特的见解,或是在大学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都在我们的受邀范围内。

有很多人问,我们请这些主讲人过来,真的合适吗?很多同学,仅仅是对于一些东西,有所爱好,就让他过来讲。会不会显得水平不高。

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我们之所以不去请那些老师,或是已经在某方面有很大建树的人。恰恰是因为,把他们请过来,他们离我们太远了。一场沙龙,会办的更像是讲座。

而上大学的诸位,你在大学里看到过的这种讲座还少吗?平心而论,你觉得那对你有多大的帮助?


第三,关于参与人员与门槛




这两个应该是放在一起讲的。首先是人数,上边有朋友提到了沙龙的参与人员不宜过多。但是他提到了不能超过八个。要我说,这个其实没有严格的数字限量。我们的一期沙龙,大概是25人-30人左右,如果时间够多,甚至有可能会到四十人。但是没有再超过这个数字了。

有人说,你这么多人,必然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观众的参与会不会过少,最后流于一个讲者自己在台上自娱自乐的活动。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你要明白,每一个来参与沙龙的人,其实其目的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是看到了这个沙龙的话题,比如今天有个沙龙要聊马尔克斯。碰巧,我又是马尔克斯的粉丝。我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想要过来和各位讨论。可能我会报名去参与这个活动。而另外一个人,他可能只是听过马尔克斯,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同样对马尔克斯有兴趣。在这里,他可能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听众,来参与活动。

所以其实如果你参加沙龙多的话,就会发现。一场沙龙里,无论是那种小型的,只有四五个人的活动也好。或者是二三十人也好。发言的都是少数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另外一部分人不愿意说话。那部分人,他们的目的只是和这些发言的人目的不同而已。毕竟,观众是会用脚投票的。如果他们真的没有兴趣,那么他们为什么又会花两个多小时来参加这场活动呢?

那么如何设置门槛?


有的沙龙,可能是通过比如填问卷的形式来设置门槛。这是一种形式。但是我在考虑的问题就是,这种主观的筛选,会不会将一些对沙龙有着帮助的人拒绝在门外。毕竟,对于主办者来说,你并不知道哪些人是你需要的,哪些人是你不需要的。也许问卷会是一个筛选机制。但是,这种筛选机制的代价与成本也是不低的。

那么我们的门槛是什么?很简单,钱,也就是收费。

在沙龙创立之初,是我们一帮学经济学的人创立的。那时老师告诉我们,在经济学看来,免费的东西其实是最贵的。

很多人问过我,你们这样一个理想主义的组织,谈起收费,会不会太过功利化。其实我们做收费这个决定也考虑了很久。一开始我们办沙龙的时候,收费是因为成本问题。我们会提供红酒点心等饮品。后来发现,其实收费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对于我们组织活动的人来说。我们必须要认认真真的,去准备一场活动。因为观众们是掏了钱来的,你不认真准备,怎么能对得起观众交的那二十块钱呢。这就要求你不能懒。比如明天要办活动了,我今天临时去网上找点资料,明天拿到沙龙里念一念。这不行。你一定要写出,或者是找到能发表高质量看法的人。这就是我们收费的意义。而我们现在已经办了两年多了,除去有几场沙龙准备不充分口碑一般外,几乎每一场活动,最后得到的很多答复都是「这是我在大学里参加过的最好的活动。」所以,在这方面,收费保证了沙龙的运行,场控,以及讲者方面均是高质量的。

其次是对于参与者。一场不收费的沙龙,比如放在礼拜五下午。可能有一些人就会纯粹的觉得,周五下午没什么事情,不如去参加参加这个活动好了。然而我们一旦收费的话,在参与者方面,其实参与者自己已经把自己筛选过了。这样子可以保证,来参与沙龙的人。至少是对于沙龙所讨论的话题感兴趣,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想法。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来听或者说给别人听。因为他们已经付出了成本,所以他们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不会玩手机,不会不认真听,不会不认真讨论。这就直接保证了沙龙参与者的质量。

好了,这样子的机制,要比填写问卷,筛选,参与的流程简单明了。而且筛选更加有精确性,更加明确。我认为这样的机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机制。

很多人在参加活动之前,是在想,这样一个活动,还要花二十块,到底值不值。另外一些人参加之后会说。很值。也有很多固定几乎每期沙龙都会来的人。




我认为,如果要说真的举办一场成功的读书会所具有的要素是什么,那么以上三点,也就是我提到的微观结构是必须要掌握好的。这是最基本的要素,除此之外,我还想再说点别的。

————

说完了微观结构,我可以来说宏观结构。在我看来,一场沙龙的宏观结构应该是:

意义-目标-形式

先是意义,我们一定要理解的是,办一场活动,它的意义究竟是在哪里。这点明白了,才要知道这个活动的方向是该往何处走。比如我们组织的理想主义就是,给青年人以自我启蒙的机会。我们不敢说我们真的带着别人去启蒙。但是当现在大家没有启蒙的空间之时,我们会选择站出来,做这个出头鸟。来带着各位,也包括我们自己,大家一起启蒙。这就是我们活动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确立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我也已经提到过了。也就是让大学生们学会除了课堂上教授的这些思考之外,除了课本上的这些学习之外。必须自己需要有一个观察,学习,思考的过程。这个目标,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不过我的确看到了,我们的沙龙做了这么久,固定所来参加沙龙的人,整个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至少,在同龄人里算是比较优秀的。

最后,通过目标来确立形式,在之前那篇回答里,我已经讲过了我们的形式。在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细节问题。其实对于我们的沙龙来说,一开始做的时候,才会发现很多细节都会出现问题。比如如何掌控时间,硬件设施,给参与观众端茶倒水,场地布置等等。其实说白了,就是如何让每一个参加沙龙的人感到最舒服。甚至是沙发的软硬这些,都是沙龙办过之后才会发现有些细节做的不够好。这个别无他法,只能在一场又一场的沙龙里不断试错。但是没关系,只要你去做,做下去。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

最后是广告时间,各位想读的可以继续读下去。


目前沙龙在西安地区,已经算是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暑假期间,我们可能也会策划一些活动。不同于沙龙形式,可能更多的是娱乐性质。也是给大家一个放松的机会。我们也整理了之前我们沙龙的六十多篇讲稿,自己做了一些小小的装帧与印刷在内部传阅。如果拿到刊号,我们也会考虑出版。

这是我们之前几次沙龙比较优秀的海报:






这是最近一场沙龙的照片,唔,这算是自曝照了吧:


唔,大概就是这么多啦。之后想到什么再补充补充吧。

网友Lynda Gu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不谢邀怒答!

我于今年7月至8月参加了Symposium会饮沙龙活动,会饮沙龙的官方主页是这么介绍的

会饮沙龙是由一群海外中国留学生创办的非盈利暑期读书讨论会,阅读内容和方法以哥大核心课程中的文学与人文课(Literature Humanities)为基础。2013年,会饮沙龙将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两个试点项目。这也是把美国博雅教育中的人文教学方法和理念面向中国学生引入的一种尝试。

简单说,就是几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常春藤学校的一群大一中国学生为了推广哥大(或者说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而在北京、上海两地开设的读书沙龙活动。从今年7月到8月,会饮沙龙一共开设了10次每次2小时(实际时间会超过一些)的读书讨论,阅读书目有《伊利亚特》《圣经》《会饮篇》《蒙田随笔·论经历》《俄狄浦斯王》中的篇目,每本书两个讨论session。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官网了解,说下我参加之后的个人感受,一个词,获益匪浅。首先会饮沙龙给我提供了一个接触这些西方经典的很好的机会,其次对于这些阅读内容我的理解程度远比自己一个人读要深,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会饮沙龙的讨论很大程度地启发了我理解文本的方式。

下面来详细解释下为什么会饮沙龙举办地那么成功——

对沙龙成员有较高的选拔性。由于活动主要面向美国本科留学生和准备本科出国的高中生,会饮沙龙的所有活动,从阅读材料到思考问题,再到现场的讨论,都是在全英语环境下进行的。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像《伊利亚特》这样的史诗即使读中文都有些吃力,更何况英语呢。不过,在认真研读之后,倒是越来越对它产生了兴趣。另外,所有想报名参加的同学需要在线申请并写两篇essay,最后录取北京上海各15个成员。申请的时候除了回答“最崇敬的人”“最喜欢的书”“简短地自我介绍”“你最自豪的时刻”这几个简短回答之外,还需要写一篇300单词左右的“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你是怎么看待博雅教育的”文章,和一篇300单词左右分析评价蒙田《致读者》的文章。当然,这些内容也都是需要用英语完成。最后会饮沙龙一共收到了八十多份申请表,录取了北京上海共30人。高质量的主讲人。沙龙中每本书的两个session,都设立了相应的主讲人,他们也都是大一升大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的中国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会饮沙龙是努力为中国学生提供一个哥大人文课Lit Hum的场景,作为主讲人的哥大学生在领导沙龙讨论之前已经在大学里参加过这些书目的讨论。他们早就已经把这几本书翻得滚瓜烂熟,不仅如此,书的所有空白之处写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一些是他们自己读的时候的感想,更多的是他们之前在大学讨论课上做的笔记。他们作为讨论的领导者,却绝不是仅仅一个人谈论书,而是会不断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估计大家参加其中。积极的讨论模式。之前说了主讲人不会自己说太多,而是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在读到《伊利亚特》的时候,我们被提问“阿喀琉斯为什么而战?”、“士兵到底是为国家战斗还是为自己战斗?”、“在短暂荣耀与平静终老两种生活方式中该如何选择?” 等等的问题;读《论经历》的时候,还会有诸如“你们认为怎样的一生才是幸福的一生”的发散问题。这些都是自己独立阅读的时候容易忽略的细节,却在讨论中被拿出来深入思考。无论是谁,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直接说出来,当然,由于之前的选拔,来参加沙龙的人都是积极主动愿意投入其中的,所以绝不会出现羞涩冷场的情况,反而会有大家抢着发言的时候。同时,讨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时还会有分组讨论的环节,几分钟后再每组派代表交流结论。做笔记!这个习惯被主讲人一再提醒,负责人也多次在给我们的通知邮件中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好沙龙记录。有时候主讲人也会给我们看一眼他们在哥大Lit Hum课上做的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一点着实让我钦佩不已。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每次讨论之后,沙龙的负责人会收集整理沙龙的讨论记录,发布在人人主页上,看一眼讨论记录,就等于重新复习了一下整场讨论。科学的阅读方法。会饮沙龙给我们的邮件中一再强调textual evidence(书面证据)的重要性,说我们关于读书的讨论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文字,所有的观点、猜测等等都需要从文中找到确切的语句来支持。科学的阅读方法,会让我们的讨论出的结论(不一定有结论,至少也是各种有理有据的观点)比较靠谱。同时,熟读原文,更能够管中窥豹。例如《伊利亚特》中反复提到Achilleus the swift feet,我们就讨论了为什么荷马总是要强调swift feet,然后就想到阿喀琉斯的“快”还能与他急躁的性格联系起来。
一篇答案被我写得像软文哈哈,我发誓我只是参加者不是组织者哦,但我绝对愿意无偿为会饮沙龙做宣传。今年是第一次举办会饮沙龙,明年暑假应该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也可能在除了京沪之外的城市开展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哦!

会饮沙龙官方网址 Symposium会饮沙龙
会饮沙龙人人主页 人人网 - 注册

最后贴一篇新闻晨报对会饮沙龙的报道

据《新闻晨报》报道,“我们的初衷是将最好的读书体验分享给在国内的同龄人。”这个暑假,来自美国常春藤大学的一批学生将西方博雅教育带到中国,创立了“会饮沙龙”读书讨论会。其主要创办人是两名年轻人——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上海男孩丘深和北京女孩谭秋韵。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7月 14日,“会饮沙龙”读书讨论会分别于上海和北京同时开幕,展示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小型讨论学习方式——博雅教育 (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

热烈讨论荷马史诗

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了“会饮沙龙”在城隍庙附近的一个活动点。这是个7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同学们手里捧着阅读资料围坐一起,学习氛围很轻松。当天共有25名学生到场,其中,讲师共5名,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中有1名美籍华人,其余是就读于复旦大学、上外附中、上海中学的学生。

笑容阳光、个性开朗的丘深既是当天的讲师,也是这个沙龙的创办人之一。他毕业于上海中学,现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会饮”的名字就是他起的,“会饮”引用于柏拉图的《会饮篇》(英译:Symposium),“取名会饮,就是希望交流方式能随意而有启发”。

当天,丘深让同学们阅读的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他介绍了背景知识后,引导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辩论,而他只做引导,频频发问。

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讨论中,丘深就阿喀琉斯退出战争的情节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相继提出“阿喀琉斯为什么而战?”、“士兵到底是为国家战斗还是为自己战斗?”、“在短暂荣耀与平静终老两种生活方式中该如何选择?”

复旦大学大二学生袁侃说道:“在思考和徘徊中,我发现阿喀琉斯对於命运、死亡和神祇的认识在逐步改变。这让我对战争中士兵内心的复杂性有了重新理解,士兵英勇奋战固然可为国效力,但是谁又能说这种斗士的激情不是为了士兵自己内心的满足感而存在的呢?”

即将升入高三的顾同学谈到:“当被问及阿伽门农为何不愿意归还克律塞斯的女儿时,大家很容易联系原文和背景说到当时希腊人看重的‘个人荣耀’。可是随着讨论的深入,‘个人荣耀’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很难得出标准答案。但是,它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来自上海控江中学的陆珑潮说:“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但是由于课业的压力没有时间去认真分析讨论一部作品,很庆幸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这种以书会友的平台也是广大高中生急切需要的。”

意在推广讨论学习法

“身为讲师,我不仅要上过这门文学课,还在活动前提交多轮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材料。用英语讲课是基本条件,还需要对西方文学、哲学经典有所了解。”丘深表示。

在哥大的闲暇时光,丘深就常与同学们进行关于文学、哲学的讨论:爱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公正到底存不存在?每个人的想法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思想的碰撞,让丘深十分受启发,他觉得这样的讨论不仅是同龄人之间的阅读体验、思索过程,更是世界观、人生观的碰撞与交流,是人生探究的过程。

丘深说,在国外,课堂上更多的时间会交给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院中,大一学生都必须上一门叫做“学与人文”的课程,学生们在教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伊利亚特》、《圣经》、《浮士德》和《罪与罚》等西方文学经典。课堂上,每周都会进行两次以学生为主导的激烈讨论,讨论时间为2小时。丘深觉得,这样的讨论方式,在国内高校并不多见。他从而有了创立“会饮沙龙”的念头,想让更多国内的同龄人受到启发。

参与该读书会的同学,60%是上海的高中生,其余都是来自于上海或者北京的大学生。

能够加入“会饮沙龙”全英语的文学、哲学讨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报名者要在我们的官方网站上进行全英文的申请。”“会饮沙龙”的协调负责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大二学生侯欣媛介绍道。

据了解,今年共有80多名同学申请了“会饮沙龙”,而最后一共只录取了30名左右的参与者。

启动资金得到多方支援

几个月前,丘深为了这个沙龙开始着手招兵买马,“不论什么项目,在一定的计划后都需要考虑到资金,而大部分的人便在此时打起了退堂鼓”。但是丘深和谭秋韵并没有放弃,开始在世界各地的“哥大校友会”群中发送邮件,在各方的沟通和联络下,“会饮沙龙”工作团队成立了。志愿者主要是常春藤盟校包括哥大、宾大、康奈尔、斯坦福、西北大学的中国学生。

“设想中,活动需要北京上海两地的场地、课堂讨论资料、活动开幕式、网站维护、零食饮料等名目的费用,算下来要6000多元。为了控制预算,筹备组的成员立刻想到联系哥大校友,最终,北京和上海都各找到了两名校友自愿提供场地,预算也一下减少到2500元左右。”

丘深和谭秋韵也曾经和哥大的文学、哲学教授们进行面谈,搜集建议,教授们认为,这个项目能让哥大的学生自己体验如何带领讨论,从而得到充实的经历,而作为教育者,教授们也很期待“博雅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将会产生反响。一名哥大教育学博士校友更是提出有意基于此沙龙项目做一个教育研究的课题。

另一名创始人谭秋韵描绘了未来蓝图,该读书讨论会已成功地在北京和上海各举办了一次专题讨论会以及四次正式讨论活动。今后的六次读书讨论会以及在北京举行的大型公共讲座也都在筹划之中。谭秋韵表示:“如果第一年做的效果理想,我们会考虑将沙龙的规模扩大。”

网友Justina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说一下自己的经历吧。我自己爱看书,也经常招一群朋友在我家party,后来就想干脆改成读书会吧,反正周围人人都渴求有个地方说话,我们也不可能次次都进行男女勾搭。
有了这个主意之后我先在我的朋友圈里征求了一下意见。大家都很乐意。我得说明一下,我的朋友圈人很杂,惟一共同点就是都认识我,然后被我拉在一起。本圈子有我这样的眼高手低,有专门靠男人活没怎么上过学的问题少女,有学法律的臆想控制狂,有狂恋中国少女的英籍高铁工程师,有跟我一样的无业人士,有做商贸关系的使馆工作人员,有在浙大读政治学的外国留学生;后来我想了想,真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先认识我,是我的朋友,然后被我拉在一起。说这个不是为了炫耀,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挺重要的因素吧:总得在读书之先有点什么纽带,让大家不至于开始后还得先破冰。得有个主持人。人都有惰性,没一个热衷于起哄的这事就干不来。
决定要做之后的几个礼拜我们就在酒吧厮混的时候跟人宣传我们要做读书俱乐部啦!爱文化的人快来吧!其实做读书俱乐部这件事,一般大家听了会觉得第一是个挺蠢的主意,第二你们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但是我和另外一个朋友是本着做大party的热情去宣传,酒吧里各色牛鬼蛇神又多,所以后来居然还是召集了几个人,留了一大堆邮箱地址。
然后就是我擅长的用邮件鼓动人了。读书会地点是无可争议的在我家,我在邮件组里说明了注意事项,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自己把气氛烘托足了,别人才会不由自主的重视。我都写了这些:
一,每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互相推荐。
关于是读一本书还是大家各推荐各的,我们有过讨论,后来我说还是各读各的吧,自己讲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比较有体会,读书会这个东西你没体会的话听起来就很烦了。大家同意。后来证明这样效果很好,人人都满足了虚荣心,参与欲望大大增加。
二,鉴于参加人口有一半是外籍,请大家互相适应,英语为主,外国人听到我们中国人自顾自讨论也别panic,我随后会尽量翻译,总之,请接受现实:这是个双语的俱乐部,也是个成员成色非常不整齐的俱乐部,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我觉得大部分人的生活太单调了,除了跟自己一样的正经人谁也不认识。中国人各阶层之间隔膜的厉害,这样不好玩。
三,椅子地铺随意坐卧,怎么舒服怎么来,茶水饮料自己添。我自己不愿意为了招待人而时时打断谈话。总之,我不希望创造出一个物理的中心,就像每家都有个电视墙——Why???我希望人人各得其所,沉默也不觉得别扭。
四,我个人非常反感以吃为纽带的聚会,所以不提供食物,吃饱了再来。可以带不妨碍别人的零食。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咱国人一旦吃起来,连篇累牍没个完,非常妨碍精神交流。丹纳说希腊人为啥搞出那么多精神成果就是因为每顿只吃一把无花果几颗橄榄一块奶酪,然后使劲喝葡萄酒,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五,欢迎带酒。理由见上。
六,具体方式:
我提出的惟一一个要求是,谁推荐哪本书,喜欢哪一段,就先大声朗诵;朗诵完再说话,尽情说自己喜欢里面的什么,绝对百无禁忌。
我承认朗读这个事情看上去有点傻气,但是我真的觉得朗诵是特别能体现文字之美的。写的不好的东西可经不起读。而一旦一个人开始开口朗读,众人静下来,就是一个超脱现实的舞台,戏剧之美会自己慢慢掌控全场。我见过好几次,大家开始朗读的时候会羞涩,会发笑(其实还是害羞),但是慢慢的,字里行间那种优美开始漫延出来。不管我们手边多少高高低低的酒杯,茶杯,横七竖八躺着的猫,塞满烟头的烟灰缸,——大家都会开始凝神听。
第一次读书会我读的是《我与兰登》中写奥尼尔晚年的那一段,我现在还记得我读完奥尼尔的妻子如何折磨他——因为“那种”相爱——之后,大家安静唏嘘的模样:

“到了这个时候,尤金真的什么人都不见了。一天晚上他不知何故溜了出去。回家路上,天飘起大雪,就在家门口,已经非常虚弱的尤金一个踉跄滑倒在地,摔断了腿。卡罗塔跑出来,站在他身边,嘲笑摔断了腿倒在雪地里的尤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尤金一直住在医院里,直到腿上的骨折痊愈。罗素·克劳斯把他接到纽约,为他安排了一家医院。尤金很害怕卡罗塔找上门来。他说:“别让那个女人接近我。她差点杀了我。”......我们就安排一位男护士在他出院那天的上午十点,接他一起去卡莱尔宾馆。但是,男护士到病房的时候,尤金不见了!卡罗塔发现了他的下落,跑到尤金所在的达可塔斯医院,说服他跟她去波士顿。这就是他说“别让她接近我”的那个女人,但他无法抗拒她。他什么都没对萨克斯·考明斯说,没对罗素·克劳斯说,也没对菲丽丝和我说。他感到羞愧,所以断然离去,一声不吭。”


我非常赞成上面那位齐云讲的(没学会怎么@...):
在我看来,读书会的目的不是聚集一批精英的人,也不是传递多深广的知识,而是一个让大家有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定期的活动,让参与者养成阅读与交流的习惯。让参加读书会,就像喝一杯茶一样的简单,让读书并分享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我也是觉得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太单调了。大家其实不是没有愿望,只是长期习惯了不被当人看。
不同语言和背景真的不怎么妨碍沟通。社交场合很多谈话停留在大家都觉得无聊又无奈的层面上,读书会最好的就是可以借某个伟大人物的嘴,说出我们本来想不到要说的话。
后来因为我开始写剧本,完全无暇他顾,就停了,很遗憾。如果可能我还想做啊!

网友齐云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朋友邀我来答。

在过去的2年多时间里,我们举办的读书会已经超过80期了。最近的一期,将在国庆后举办,豆瓣上有个简介,大家有兴趣可以链接看看,无雨之城第82期读书会《论美国的民主》无雨之城第82期读书会。可能会对我们的形式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衡量一个成功的读书会,也不敢断言说我们的读书会已经成功。所以就谈谈自己的心得吧

1、一个好的读书会能带给我们什么?
知识,当然是的。但是知识点是需要累积的,我们很难仅仅通过一期读书会就能把知识传递很多出去,所以在我看来,一期好的读书会,只要能够传递参与者对于该期主题的态度就很好了。就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发现“原来,别人是那样想的,和自己大不同”。这也是参与读书会与自己读书的最大不同吧。

很多人参加完读书会,会觉得似乎还不如自己回家看书要好得多?这里面既有读书会深度的问题,也可能有其个人不懂得聆听的原因。毕竟,一个人读书,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掌握很多的知识点和逻辑点。但是也很容易被自己固有的知识结构所禁锢。比如我有一点点右派思想的话,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显然是有自己角度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听听更多人的看法,显然有利于自己更全面地去掌握这段历史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所以,我觉得好的读书会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机制,让所有参与者不菲薄自己知识量与表达能力的高地,愿意主动的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极其错误的观点。

过去,我们一般只有看书、听讲座等等单向的学习方式,为何我们还需要读书会呢?读书会与这些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互动,因此:好的读书会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掌握与人交流知识的方式,学会在平等的氛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聆听他人的思想。


2、如何形成一个拥有良好分享氛围的读书会?
关于无雨之城读书会,参与的人最多的评价便是开放、朝气、民主。确实,要做到这一切并非自然而然的。在读书会刚刚开始的时候,最难的便是掌握话题的偏离,以及话语权的分配。因为在我看来,读书会最重要的是要平等,只有实现了平等,才有机会形成公允表达、安静聆听、非冲突讨论的氛围。

举办沙龙的意义 举办 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_举办

为了做到平等,首先我想到的是开放。我比较反对答复这个问题的几个答案,比如要求对嘉宾或参与者进行筛选。我想,如果在读书会前就进行了筛选,势必造成读书会天然的不平等性,一旦交流有了不平等,最后很可能失去公允,导致读书会产生偏薄的方向。在我看来,不左不右的读书会,会更好的形成看待问题的氛围。

嗯,回到平等这个话题。虽然说,人与生俱来是平等的这个观点几乎没人质疑,但是要在活动中,实现众人的话语平等,是很难的,先不说有些人会天生自持过高,善于表达却不擅聆听,就是普通人也往往纠结于自身的菲薄,在遇到自己发言时候,往往容易胆怯。要改变个性是很难的,但是方法并非没有,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我认为要实现平等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开放。一个开放的组织,可以实现各类人群的聚集,于是就有了知识结构与阅历的层次,只要你经常参与其中,就可以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也总能发现自己比别人的强处。开放创造了更多的比较机会,这种比较之下,只要你参与足够多,不会有人永远低人一等,也不可能觉得你处处高人一筹。在不同的主题与氛围下,不同的人会体现出不同的特质与优点,于是人们才有了互相尊重的基础。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这样才有了平等的理由。

在开放的基础上,环境应当设置的尽可能的平等。比如尽可能的采用圆桌形式,而且参与人员尽量围成一个圈,避免层次上的区别,不然外圈的总会天然的比内圈的人减少话语权,从而减少其参与感。

主持人的重点不是表达自己观点,而是传承上下,并尽量避免一个人表达过多,要适时打断,并及时将话语权传递给其他的人。如果读书会参与人数合适的话,可以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无雨之城随着读书会期数的不断累积,便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氛围。争吵的现象在我们的读书会是极少出现的,更多的是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聆听他人的观点。不交锋,带着各自的想法回家各自沉淀。

我有时候挺自豪的,不仅仅是因为读书会能坚持那么多期,更多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几百人参加了我们的读书会,而且大多数人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也许很多人都未必还记得他们当初在无雨之城说过什么,但是他们会记得在这里,他们拥有与众平等的话语权。


在我看来,读书会的目的不是聚集一批精英的人,也不是传递多深广的知识,而是一个让大家有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定期的活动,让参与者养成阅读与交流的习惯。让参加读书会,就像喝一杯茶一样的简单,让读书并分享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这样的一个读书会。我想,这可能是很多组织者都能做到的,也许是要花些精力,但并不会太难,不是么?

网友李阳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可以答一下。

我在人民大学办了两年的读书会,也参与过各种类型的读书会和沙龙十几个,下面讲一讲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是参与者的水平要相对较好且平均,人数不宜超过8人。无论是读书会还是沙龙,侧重点在于基于一个话题的思维的碰撞,那么参与者的水平都不能低(否则会出现看客),也不能差距太大(否则会成为一言堂)。同时高质量有深度的讨论需要各种观点的充分表达,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在追求质量的要求下控制人数是最好的办法,我的经验是8人最多。我们读书会是6人。

其次阅读书目或者话题的选择最好具有鲜明的观点且相对易于阐述,这样容易引发激烈的辩论。一些小说或者科技类书籍虽然很好,但本身却并不具备上述特性,更适合的是自娱自乐。所以总的来说,社会科学更适合作为主攻方向。

同时一定要求参与者做好准备工作。先期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讨论的质量。如果你们之前充分准备了,简单热身就可以直入主题,否则可能在外围兜一个小时都无法深入。这点我的读书会是这么解决的:提前阅读,分章节做presentation,主持人提前提问题供思考,这样至少大家讨论的大方向不会偏。

最后是连续性的问题,如果你不只是玩票,想持续搞下去,最好固定成员,时间和地点。同时非讨论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可以减少沟通成本。

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现在社会太浮躁,希望你可以坚持搞下去。

网友蒙面大侠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我提供自己的操作经历,没有代表性,仅供参考,随意折叠。

1、主题
自己作为举办人,必须确保以下没有问题:a、这个主题我很熟悉 b、我知道这个主题的讨论圈子是哪些人 c、我能找到这个圈子里的名人或者拥有话语发言权的人士

2、规则
加入流程控制式的对话环节,让活动在你的控制之下,比如有个很土鳖但是很好用的观点交锋方式叫辩论。

3、人
你加黑了互相碰撞火花,那么我建议要找些观点相左的朋友,不要只设定1-2个主讲人。
还要找几条鲶鱼。热场需要一些口无遮拦,并且能够活跃气氛,激活群体的人。
另外,除了那些牺牲自己形象让大家开心的人,也可以是圈内公认的女神之类,你懂的,朱光潜、梁宗岱举办的文化沙龙缺不了林徽因。

至于地点时间和费用,这些是为了确保你邀请通知的受众都比较认可并接受,只要你对受众熟悉,应该清楚如何安排。

最后,没有人沉默也没有人喋喋不休大家都在你来我往的交流思想——这种沙龙我没有举办成功过,也没有参加过,我更倾向于认为你太理想化一个读书会。
实际上,吃喝吹水喧闹沉默存在于一个沙龙活动中实在是太正常的一件事,淡定视之。^_^

网友Ebichu De Z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我是来互相学习的。

在今年年初我组织了一个诗社,主要就是读诗,交流理解和感受,现在又有译诗和写诗。在大学里,规模比较小,成员只有13个,活跃的人大概8,9个吧。但是个人觉得在交流上还是很有效率的,而且不时会有有意思的点子。那我就说说一些我组织活动的想法吧。

1.人
同意最高票“对人员有较高的选拔性”。成员有一多半是我自己联系的。无论是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面都是我认同的。当然,也有我拜托其他人帮我拉人进来的。因为信任他们,所以信任他们结交的朋友。同样,我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并不强制性要求参加活动。因此,到后来,有的人就彻底潜水了。我觉得无所谓,这是另一种筛选。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同样的热情并将之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同行不是么?还有,诗社里虽说都是文艺人,但大家都十分有特点。这样才可能有碰撞的火花嘛。都一样的话就变成相互附和了。总的来说是,同样的兴趣和层次,不同的脑仁运转方式。

当然,就诗而言,在鉴赏力方面,不可能大家水平都一样。但是诗,不只是需要被正确解释,更需要被体验。而且这种交流也是在体验上。我相信我们错误理解了许多诗,可是正因为这些不同的小路才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世界。真的很精彩。所以第二点我要说的是,不要强求,要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那个世界。

虽然一开始不是全都互相认识,但现在大家的关系很好。我想这就是小型沙龙或读书会的好处--亲密感。亲密感使得交流更加顺畅。(一开始可能因为大家性格都很好所以读诗也很快乐。)

2.活动内容和形式
这个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以活动内容吸引别人来参加;第二,在固定人员的前提下决定活动内容。
第一个是类似于有一个机构组织活动让会员(有时也有非会员)来参加。我也组织过这种活动,但是效果不佳,就不在此和大家分享了。显然,诗社是属于第二类的。

最初,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每个人选诗,在诗会上读出来,和大家分享感受,大家讨论交流。我们不像一些沙龙会有讲者。我们即是讲者又是听众,提高参与度吧。时间地点都会征求大家意见(这个仅限小规模啦,大规模就要组织者提前定好)。频率是两周一次。一周时间太近,大家毕竟都有自己的事情,况且读诗是需要时间的。一个月太久,一年才有12个月。诗会的主题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idea,可以缩小交流范围。(虽然我个人觉得其实没啥用……)后来,有的同学提议线上和更多的人交流,微信公共平台就出现了。微信群里面也会不时有谈话。比如翻译就不知什么时候就开始了。有的同学会写诗,大家会讨论。总结一下就是,作为组织者有一个大体方向(我的就是以诗为主体让大家有一个分享的平台),但是活动本身可以放手给大家,让内容不断丰富。

寻找大家的相似之处。比如酒。说道诗就离不开酒是吧。诗社里还是有一些喜欢酒的,因此后来就变成每次诗会必有酒。这也不是’强制的,有些人还是不能喝的(吐舌头)。

增加趣味性。我们月初跑去露营了!不要老待在一个地方,会产生倦怠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会更加了解彼此;在陌生的时空中会产生奇妙的东西--回忆,诗情和学会赶牛的技巧?

以上就是能现下想出来的,如果有想法再写上来。

网友牧心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就我近期组织的沙龙,分享一下经验,可以总结为:需求驱动、去中心化。

1、针对的需求

我组织的沙龙针对的是法律圈的朋友,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法律实务经验交流的机会,共同学习进步。

2、主题

沙龙定位于实务交流,所以沙龙的主题也根据法律人的实际需求,由参与者提议。比如近期的高通垄断案、360与腾讯反垄断诉讼等,给一些大型企业、律师的实务操作产生了一些影响,于是我们就针对性地举办了一次反垄断主题沙龙。

近两期将举行的反商业贿赂、ESOP主题沙龙,主题也是根据法律圈的需求反馈确定的。


3、人

我们定位是干货分享聚会。所以就有了几个要求:
(1)干货。针对性的,我们要求参与者都有与话题相关的法律实务经验。
(2)差异。参与者有律师、公司法务、学者、记者等,确保大家可以从不同视角解读同一个问题。
(3)层次。参与者的层次不能差距过大。

根据上面几个要求,我们从报名者中进行筛选,每次沙龙控制在15人左右。

4、形式

我们希望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是分享者,因而没有设定严格的程序、发言次序或发言时间。总体原则是,每次开始之前,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关切点,大家讨论确定其中的几个点依次展开讨论。就目前的经验来看,除了把控大体节奏,主持人基本是多余的,因为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会自发推动讨论的进行。

总结一下,其实最核心的是要切中参加者的需求,从组织者的角度说就是要有明确的定位。

我们的沙龙也还在探索,希望以后可以有更有价值的经验分享。

网友yeva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凤凰网上读书的频道,每期做的读书会都很棒呢。请的作者很棒,然后每次选的书店也是非常的有格调。亲你可以参考一下的哦。

网友wsivoky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务必邀请到一位才貌双全,谈吐优雅,有不俗学识见解的 sexy lady 镇场。话不必多,有眼神就好。其他男士肯定争先恐后发言。

网友Venus Jn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自己在一个小城市里也正在办阅读沙龙,类似聚会一样,不设置主讲嘉宾的,基本形式为围绕主题,参与者每人8分钟自我发挥。目前做了四期,每两周一次。现在活动开始拥有固定的人数(粉丝?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大约10人左右,有时候是自己请来的朋友,多数是在豆瓣或者博客里面报名的人。个人认为,要有合适的主题,同时作为主持人要注意抛砖引玉,尊重参与者,并且遵守一项原则,那就是在读书会里面,每个人都是老师,同时也是学生。要学会聆听。

网友Memebear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沙龙分享会办过十几场,来点实战经验总结:

1、找到一个主题,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针对这个主题说几句的;

2、告诉参与的人,主题是什么,每个人需要在来之前对什么问题有深入思考,列出几个具体问题,只有邮件回复答案才能参与;

3、现场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根据提前准备的问题轮流发言。

4、一个好的主持人,不用说太多,只要大家跑题的时候,谁发言太小声的时候,大家有疑问的时候能够帮助控场,关键是控制时间,长过3小时就走神了。最后再进行一个总结,大家就会觉得颇有收获了。

以上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其实无论什么形式,让参与者提前准备和控场都是最重要的。

网友Aethelbriht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仔细挑人 提高门槛 小众排外

网友Ax Ax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网友沃金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买点好茶好咖啡,然后邀请一个逼格很高的话痨。

网友蒙面大侠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得把能谈的人找到

比如你把平克,道金斯和丹尼特聚在一起,就算没有准备也能他们也能找到能聊上一个小时的话

网友菲理性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最近参与了公司近期为BAT公司举办的几场沙龙,全部是在异地举行,参加人数不等,50-250人之间,其中全程跟进一场用户见面会沙龙,和题主的原题有稍许差异,但可为其他有这方面需求,如要办互联网沙龙,异地沙龙的朋友做参考。

1.主题
不论主办方多么高大上,一定要明确沙龙主题,主题影响到举办时间、地点、流程、吸引受众等因素。主题要明确告知受众沙龙的主要内容,基本明确受益点,是可以和同行交流 or 结识有同样兴趣的朋友 or 听大牛讲东西 or 闲着没事来玩玩,顺便拿些礼品约个炮,等等。

比如说XXXX开发者沙龙,是和同行交流,可以听干货;XXXXX市场分析,对行业前景判断,可以交流观点;XXXXXXXXX用户见面会/同城见面会,和一群有同样兴趣的人玩,应该会有礼品拿;等等。

2.受众
你是想让什么人来参加这场沙龙?开发者 or 同行 or 用户,上班族 or 用户 ?等等。受众决定了沙龙的主要环节,例如开发者沙龙主要是嘉宾和干货、用户沙龙主要是互动环节和礼品;同时受众决定了宣传渠道。

3.时间地点
和受众息息相关,如果是上班族,时间最好是周末(如果非周末,主题一定要很吸引人,才能让对方觉得很值得,可以请假过来),地点靠近市中心 or 该行公司聚居地 or 该城市相关沙龙的主要聚集地,北上广深杭,都有有名气的相关活动聚集地,如3W咖啡,车库咖啡,IC咖啡等等;若是选择酒店,不要太偏,确定停车位是否足够,同时向酒店要足够停车券,为参加沙龙者省停车费。

如果是学生,就尽量避免是四六级考试、期末考等时期,地点也最好选取较多高校聚集附近,大学城 or 高校里面都可以。

可以到现场看场地或者要求场地方发之前举办活动的图片,对场地有大致了解。

4.嘉宾、主持人
主题决定了嘉宾,是要业界大佬 or 教授 or 其他,是要总经理/总监/普通经理(头衔)? 等等。干货分享类需要大牛,才能吸引受众参加,如在线教育、电子商务、自媒体等等,需要业内知名度高人士和相关协会管理层,嘉宾头衔也必须符合沙龙定位,有些必须是总经理以上级别,普通总监类直接say no。

主持人主要是负责介绍活动流程、嘉宾,控制互动环节,根据提前写好串稿控制现场流程和时间,在互动环节,需要主持人活跃气氛,带动大家;小组交流环节,引导大家分组。主持人可以在活动招募以后才确定。

5.设计
在招募之前,只需确定主视觉即可,放在不同招募渠道进行宣传。至于现场的横幅、易拉宝、指引牌、桁架等等,只需将主视觉微调,在活动前2天确定即可。

6.招募
写好招募软文,A简短的沙龙预告 & B详细的沙龙内容,以及手机版报名界面、报名链接转为二维码。A一般在100字左右,附带有报名链接,越短越好,告诉受众沙龙的主题、时间、地点、亮点,吸引受众去查看B,B则是整个沙龙的内容,包括沙龙介绍、具体流程、嘉宾分享内容、签到形式、沙龙地点路线等等。

准备好软文和设计,就开始招募了。根据受众定位,做不同的渠道。除了自有报名后台,还有QQ群,媒体、各种活动网站,贴吧等等。

自有报名后台,如果经常做相关活动,自有的报名后台和会员制最好,活动办多之后就有自己的粉丝群,后期召集力会加强,节省宣传时间与成本。

QQ群(这是个苦力活),加群时验证身份需要灵活,否则很大可能被拒,具体的就不细说了(换位思考,很多群主会认为你会进群后打广告,然后就扼杀你在电脑前的劳动了)。进群后,可以先和群主/管理员沟通,争取他们能被沙龙吸引,帮你宣传,然后在群内一对一发简短的沙龙预告,部分受众会点开链接后询问其他事宜,做好解答工作。不同的群,转化率不同,但是因为 加群——进群一对一发消息——点开链接——浏览详情——点击报名——到现场,环节太多,转化率一般不高,费时又费力。除了发消息,还可利用其他软件,将群内邮箱导出,然后单独发送邮件。

媒体有微信/微博,根据沙龙预算找收费媒体,还要积极争取部分免费自媒体(你需要他的渠道宣传,他需要这些给订阅人带有效信息)和沙龙场地的资源(一般咖啡厅都有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和粉丝群),当然这个转化率也不高,一般订阅数是1000的自媒体,浏览人数一般是200多,从这个渠道转化来的报名可能只有个位数。除此之外,发布时间也很重要。之前借一个有数百万粉丝的微博发消息,第一条是介绍整个系列活动但是没有突出沙龙报名,2小时内转发量有5000条,2小时后再发布沙龙报名时,转发量不超100,而增加报名数不超5个。

活动网站,活动行(目前来说转化率不错)、一起活动网、会鸽、懒汉互联(槽点最多不好用)、6人行、豆瓣、同城活动网、陌陌(发起人竟然无法在手机端查看活动后台)等,知乎上也有很多人推荐了其他网站。还有一些当地的网站,例如当地的58同城等、高校内部活动网站等,这些需要花时间去找。活动网站的优点是他有自己的流量,用户会自己查找相关活动,无需另外去推广。

贴吧,只能作为一个宣传源,不能作为报名源。目前贴吧界面越来越丑,浏览数较少另外对外部链接有限制,可以将报名链接转化为二维码形式。

招募人数差不多时,在活动前1天,给各渠道报名人发确认邮件/短信等,再次提醒他们沙龙时间、地点、签到形式,防止遗忘。

7.物料
在招募过程中同时进行。横幅、易拉宝、指引牌、桁架等的设计,只需根据主视觉做微调;横幅和桁架的尺寸、幕布适合PPT比例4:3 or 16:9、 音响设备、几个麦、是否提供电脑、转接设备等等与需要和场地确定。另外现场是否需要录音、拍照、拍视频、礼品、等等都需要注意。

8.现场
提前到现场布置物料、桌椅、茶歇、播放设备等等。这些完成后,签到时是否需要对方提供名片、是否给对方发放礼品都是提前确认的小问题,准备好即可。

网友刘路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想找到阅读风格多样化,并且还能会在读书过程中有所收获,又愿意分享,会分享,还可以有时间参加线下聚会的人,本来就很少。

所以,这个读书会的规模基本也只能在6-10人之间了。
从07年到现在的读书会,因为会长的离沪,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http://www.aIhUaU.comgroup/181274/

网友吴兴达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大三期间办了7次左右的分享会,经验及水平有限,高质量的比较少,遇到了很多问题,在这写下举办分享会的一些看法,权当抛砖引玉了。
观念 一开始办分享会是分享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想培养大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前两场分享会我是「先入为主」的,或者说我想让大家从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效果非常不好,后来反思总结,既然目标是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那就没有必要让别人根据我的要求来思考问题。后来发现让别人学会「独立思考」本身是一种强求,因此目标就变为「发现更大的世界」(学的知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及见解。我认为办分享会需要贯彻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平等」以及「理性」。
形式对参加分享会同学基本要求是有独立的见解,因此成员大多是大二,基本上都是熟人,相对是「封闭」的,新人一般是通过推荐参加 。这可以保证参加人员的水平,当然「封闭」也有不好的方面,参加次数多会厌倦。相对「封闭」是「开放」,「开放」的话需要注意:必须有核心人员,这些人能生产有价值的内容,让新人有所收获,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如果不能产生有价值的东西,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优秀的人不愿参与,分享会的水平就上不去。无论「封闭」还是「开放」,成员要有基本的水平,但如果出现水平很高的人,扮演话题终结者的角色的话,话语权基本就被他控制,不利于讨论。当然,遇到这样的人,就赶紧收编,让他当主持人。
话题话题的选择很重要,不能太笼统,越清晰、越小越好,当然不能太小众。问题的挖掘具有针对性,但挖掘越深意味专业性越强。 在话题中要寻找并制造交流点,无话可说就会冷场。交流点需要有点发散性,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可以争论、可以针锋相对,有碰撞思想才会活跃起来,才会有内容,才可以挖掘。
主持人要办好一场分享会,主持人要做很多事情。主持人要对话题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要引导大家往某个方向上思考,思路清晰,要控场,避免跑题。分享会可分为几个区间,明白每个区间设置的原因,要达到的效果,对应需要做的事,怎么做,以及如何引导大家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各个区间的转换,不能太突兀,也应有层次之分。 主持人要依靠自己,不能太依赖某个参与者。

网友陈晓峰对[举办]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给出的答复:
我对沙龙也感兴趣已久,无奈认识的人和肚子里面的货不多,担心以上的情况而没有动手。

我考虑的沙龙形式有2类:一类是线上就有所交流的,在一个论坛或社区ID间有过一面之缘的,这样大家都有所交流,事后也能保持持续线上沟通,不会变成一次性茶话会。
第二类是:真人图书馆类型的,每个人来的时候都带着一个标签:比如我是投资人你是物理博士他是旅行家等等,每次带的标签不许重复,这样看到一堆陌生人的时候可以有所选择和偏好的开始,并且有一些最初的话题在里面。
第三类才是最理想最古典最难以达到的:如果主持人够牛逼,所有的客人都是他邀请或者间接邀请来的,客人来的时候他都前去迎接,寒暄之后将其介绍给自己认为合适的小圈子,然后由他们自由交谈或者重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9051/46561438233.html

更多阅读

佩戴红领巾的意义何在? 如何佩戴红领巾

早晨送小一同学去学校,遇到一位同学没戴红领巾,学校门口有导护老师和检查戴没戴红领巾的大队长.这位同学和她的妈妈站在学校门口的不远处,在那焦急的不知道怎么办好,如果就这样进去会被扣班里的分,不进就要迟到了.就在这时,导护老师

声明:《举办沙龙的意义 举办 如何举办一个高质量的沙龙或者读书会?_举办》为网友酷到招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