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
晋商大院中,恐怕没有哪一家大院的名气可与乔家大院相媲美,它是最早修复开放的晋商大院,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让乔家大院挂闻名海内外,甚至一度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很多从没到过山西的人都知道「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发贵,最初只是一个闯荡在外的小伙计,后来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主,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乔氏家族生意在第二代继承者乔致庸的手中达到鼎盛,他把山西票号做到了汇通天下。相传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一起来差不多数千万两之多,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要是在现代,应该是世界首富排行榜上的前几位。清朝光绪年间,乔氏家族也随着大历史的衰亡而走下坡路,抗战时期更是收到了重创。
抗日战争时期,几乎所有的晋商大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乔家大院几乎没有受到破坏,据说是因为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政府在山西杀洋人,而乔致庸就下了七位意大利修女,意大利政府给他颁发老人一面国旗表彰他。后来这面国旗在抗日战争时发挥了作用。
乔家大院兴建的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六十多年,最初兴建于清代,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民国初年,一共历经三次大规模的兴建才有现在的原型。
乔家大院就像是一座封闭的大城堡。它的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总共分为六个大院,再分成二十多个小院落,一共有三百多间房屋,可以让乔致庸每天睡一间不同的屋子一年不带重样的。
曹家大院:三天三夜都逛不完
(图:羊贵铭)
曹家大院,人们更喜欢叫它为三多堂,取义多子、多福、多寿,分别供子孙、主人和长辈居住,曹家后人曹益安曾说过「若是八十年前,曹家大院三天三夜也逛不完。」
(图:羊贵铭)
曹家家族的祖先曹邦彦是个卖砂锅的小贩,曹家的兴盛始于明末闯关东的曹三喜,生意最兴盛时,国内的票号多大六百多家,员工近五万人。
(图:羊贵铭)
草世家族历经三百多年长盛不衰,二十世纪初,国家银行的排挤、战祸、以及子孙吸毒等影像,曹氏家族才走向衰落。
(图:羊贵铭)
曹家珍藏的海内奇珍,曾为太谷首富的曹家富裕曾到达什么程度?民间传说,抗日战争时,日军洗劫曹家,动用了两辆卡车不分昼夜地拉,花费一个半个月才搬完曹家宝贝。
如今曹家大院里的宝贝早已销声匿迹,只剩下极小一部分,大院里有一件从法国飘摇过海的「金火车头钟」,这钟原是慈禧太后珍藏品,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时途经曹家,作为西行筹款的凭证,后来便一直留在曹家。
(图:羊贵铭)
曹家大院的面积建筑4000平方公尺、占地10000平方公尺,房屋287间,其中以“福”、“禄”、“寿”、“禧”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目前幸存下来的仅有“寿”字型宅院,也就是如今的三多堂。
常家大院:中俄贸易世家
(图:中国网)
晋地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从中可以窥视常家的规模之大远胜于乔家。
(图:中国网)
常家的先祖以牧羊为生,到第八代传人常威时开始创业,走上卖布的道路。后来他的儿子常万达捉住了一次机遇才得以兴家。
(图:中国网)
公元1755年,清政府决定把俄罗斯商人赶出北京,中俄贸易被迫迁徙到离北京1500公里外的恰克图进行,常万达看到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讲家族事业改为茶庄,赶到恰克图与俄国人交易。
(图:中国网)
常万达当时甚至在莫斯科都开有自己的分公司,常家从一家普通的卖布商家摇身一变,成为大型跨国集团,人称中俄贸易世家。
(图:中国网)
常氏家族水在民初走向衰落,建国后,常家大院被分配给村民、学校使用,后街北侧的近十个院落由省民政厅购买,被荣军休养所占用,常氏宗祠被晋中棉织厂占用。文革中,破四旧风行一时,常家庄园数以千计的影壁和砖、木、石雕被当作“四旧”破毁。
(图:中国网)
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常家投入巨资营建宅院。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家建有宅院80多座,楼房50余幢,房屋3500余间,占地面积300余亩,规模是乔家大院的十二倍。与其说它是一所民宅,倒不如说是一座城市。
王家大院:靠买豆腐兴建的民宅
山西人有「要想富,做豆腐」之说。王家的经商与大院都始于王实,他做的豆腐是极好的,加之王实童叟无欺,生意越做越大。
到第三代王家已开设豆腐坊、醋坊、油铺、粮杂货铺、典当铺、 钱铺等多家商业铺店,到六世王贤时已成为「本乡富家翁」。明末,王氏家族已成一方富绅,人丁兴旺,亦成为山西第一家族。
王家族人在明末发迹后,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逐步建成王家大院,时间横跨了清朝康、雍、干、嘉四任皇帝。
不同于其他晋商大户,王家人热衷于仕途,由农及商,由商到官,清代中叶发展成为富甲一方、声名显赫、人丁逾千的灵石四大家族之一。
王家大院建筑群当年包括五沟五巷五座堡,建筑面积广达廿五万平方公尺,竟超过面积十五万平方公尺的紫禁城!晋地民谚有云:「王家归来不看院」,用以形容其气势之恢弘,占地之辽阔。
渠家大院:人称“渠半城”
有人曾说「太行吕梁的黄土有多厚,三晋文化的内涵就有多深。」
(图:keefe_sze)
渠家祖先在元末是在太行一带做贩运小本生意,到清朝乾嘉年间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之一。渠家的「长裕川」茶庄,票号「三晋源」汇通天下。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
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他们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座大院,四十多个院落,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
(图:keefe_sze)
目前开放的渠家大院只是渠氏家族院落的一部分,为田喜财主渠源潮的住宅,大约是五千多平方。
(图:keefe_sze)
渠家大院原为清代著名商业金融资本家渠本翘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曾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主体为同治、光绪时期所建。
渠本翘是家族中的长子,父亲渠源桢从小就希望他继承家业,但是渠本翘偏偏不好这口,去考取功名。渠本翘中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派驻日本横滨领事。后来卸任后投入保矿运动,再后来又入京当官。
(图:keefe_sze)
渠本翘入京后,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曾经创造过辉煌商业成就的明清晋商早已离我们远去,而关于晋商大院的描绘,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世纪20年代,孔祥熙和宋蔼龄回山西老家,宋蔼龄坐着一乘由十六个农民抬着的轿子进入孔祥熙的故乡,山西省太谷县时,她惊异的发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最奢侈的生活。宋霭龄的传记中写道:仅在这个院子中的用人、仆役就有70多人。她开始重新审视被称为山西商帮的这些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