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
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小蚂蚁不可小看
讲究团队合作是蚂蚁的成功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蚂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比我们人类更为鲜明。一只蚂蚁在外面遭遇了敌人,其他的蚂蚁立即就会倾巢而出;一只蚂蚁搬不动食物,其他蚂蚁也会一拥而上。聪明的蚂蚁知道,一只蚂蚁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成就一番事业,筑起一个蚁巢。只有大伙儿齐心协力,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克敌制胜,成就事业。
有人说,在草原上,如果看到一群羚羊在奔跑,那是因为狮子来了;如果看到一群狮子在奔跑,那是因为象群发怒了;如果羚羊、狮子、象群都在逃命,那是因为蚂蚁军团来了。
蚂蚁的“身材”那么小,为什么连狮子和象群都会害怕呢?原来,蚂蚁是一种团队精神极强的昆虫。一只小小的蚂蚁不仅能搬动大于它们身体十几倍的东西,还可以与其他蚂蚁齐心协力地完成更为艰巨的任务。
“蚂蚁过火”的故事形象地体现了蚂蚁的齐心协力。有一位老农上山开荒,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杂草和荆棘。砍到一丛荆棘时,老农发现荆条上有一个箩筐大的蚂蚁窝。荆条倒,蚁窝破,无数蚂蚁蜂拥窜出。老农立刻将砍下的杂草和荆棘围成一圈,点燃了火。风吹火旺,蚂蚁四散逃命,但无论逃到哪方,都被火墙挡住。蚂蚁占据的空间在火焰的吞噬下越缩越小,灭顶之灾即将到来。
可是,奇迹发生了。火墙内突然出现一个黑球,先是拳头大,不断有蚂蚁粘上去,渐渐地变得篮球般大,地上的蚂蚁已全部抱成一团,向烈火滚去。在这个过程中外层的蚂蚁被烧得劈啪作声,焦黑一团,但缩小后的蚁球竟越过火墙滚下山去。躲过了全体灰飞烟灭的灾难。当这位老农捧起蚂蚁焦黑的尸体时,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真的无法想像:小小的蚂蚁竟然有如此强烈的团队意和它们生活在一起。比如妇幼皆知的蚜虫、粉蚧、角蝉以及鲜翅目的蝴蝶等。这些昆虫将含糖的分泌物提供给蚂蚁作为食物,作为回报,蚂蚁就充当了这些昆虫的保护伞。有时候,甚至还将对方带回本巢穴充当群体的实际成员。
在蚂蚁居住的地方,差不多任何园地,或者花草丛生的野外的杂草和花朵间,人们均可以同时发现蚂蚁和蚜虫。如果你找到这样一种生物群体观察它几分钟,你将会看见一只工蚁走近一只蚜虫,用它的触角或者前足轻拍对方。蚜虫的反应是从肛门排出一滴甜甜的液体。蚂蚁随即迅速地舔掉这蜜露——昆虫学家委婉地用这个词来称蚜虫的粪便。从一只蚜虫到另一只蚜虫,它用同一种方法向每一只蚜虫乞食,直到它的腹部被积攒下来的成果撑得鼓鼓的,然后,返回巢中,将一些蜜露回吐给巢友分享。
有趣的是,蚂蚁不仅会“舔蜜”,尽情享用这美味食品,还会饲养和放牧蚜虫。秋天到了,蚂蚁会把“小牲畜”——蚜虫,赶到蚁巢的“牲口圈”里。春暖花开,正是放牧的大好时节,蚂蚁便把“奶牛”送到绿树或青草上。搬运蚜虫时,蚂蚁用颚牢牢地叼住这种“小牲畜”。蚜虫也配合得很好,它顺从地收缩起小腿,以免挂在树枝上。
如果蚜虫繁殖得太快,“牧场”里已挤不下,蚂蚁就会把它们搬运到新的“牧场”去。负责放牧的蚂蚁会认真地守卫在那里,保护蚜虫免受瓢虫、壁虱等天敌的侵害,提防其他蚂蚁把蚜虫抢走。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蚜虫”,蚂蚁甚至会为它们修建“房屋”:蚂蚁们在带有蚜虫的植物茎秆上抹上泥土,在茎的上方修建小土屋,在土屋的拱顶下,蚜虫悠闲自在地刺吸着植物的汁液,而蚂蚁就守候在“蚜虫”的出入口。观察大戟、车前、松树、杨树等植物,人们都可以看到蚂蚁为蚜虫修造的“房屋”。
秋天来临的时候,蚂蚁还会收集玉米上的蚜虫卵,藏在地下蚁穴中,使它们在冬天不会被冻死。春天一到,蚂蚁会取出蚜虫卵,送往新栽种的玉米根部。这些卵孵化后,新蚜虫就能从玉米根部吸取汁液,蚂蚁也能享用新鲜的“牛奶”了。就这样,蚂蚁和蚜虫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适应的共生关系: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保护蚜虫,给蚜虫创造良好的取食环境。
例如,在冬天的美洲大陆上,繁殖在玉米根部的蚜虫卵都会由黑毛蚁群体保护在蚁巢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工蚁将新孵出的蛹搬运到近旁食用植物的根部。如果这株植物死了,蚂蚁又会将蚜虫挪到另一株未腐烂的根系旁边去。如果当它们迁移到一个新的巢穴时,它们又会将衔起的蚜虫的卵,小心地、完好地将它们搬运到新巢穴中去。在任何时候,蚂蚁们都会竭尽全力地保护蚜虫不受任何入侵者的伤害。
蚂蚁和蚜虫这种取食共生的现象,就好比我们人类的借力发展。在人类社会中,能够发现和利用别人的智慧为我所用,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总是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能量补充自己,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词叟祝所有的朋友都能幸福一生!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