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知识大全 佛教大全 佛教入门知识大全

第一课、佛教常见名词 ? 第二课、佛教发展简史 ? 第三课、佛教派系与佛法传播 ? 第四课、佛教基本教义 ? 第五课、佛教的价值体系
?

?

佛教:佛教就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 圆满的教育。
佛教是一种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为令一 切众生都能达到佛陀那样至善圆满的境 界。

?

?

佛陀与一切众生之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 关系。在善恶业报规律上是平等的,众 生若能依教修行也可以成为像佛陀那样 的老师。

?

众生:是指众缘所生的生命体,这里 “众缘”是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因有 情识活动,所以也叫做“有情”。因每 一众生的身、语、意行为不同,感召 的果报体也不一样,也就是生命层次 有高低之别。主要概括为十种,叫做 十法界。

?
?

1,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中把生命层次划分为十个等级,称为 十法界。 ? 其中又分为四种圣人与六种凡夫。

四圣 佛 菩萨 缘觉 声闻

六 凡 修 罗 道 畜 生 道 地 狱 道

天 道

人 道

鬼 道

? ?

十法界 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 境界。 二、菩萨法界:自觉、觉他而觉行未圆 满的境界。 三、缘觉法界:修十二因缘观达到解脱 生死之境界。 四、声闻法界: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 解脱生死之境界。

?

?

?

?

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 生于天界,受静妙禅悦之境界。

?

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 中苦乐之境界。 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 在之境界。 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 苦之恶鬼神境界。

?

?

?

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 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 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总之:感受 果报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

?

菩萨 声闻



缘觉 天道


人道
鬼道 修罗道

地狱道

畜生道

尽管生命层次有差别。而且每个层次 的福报、智慧、寿命长短以及生存与 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业力的规律是 平等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生命层次之高低是可以通过各种行为 相互转化的。 ? 不平等的生命现象是由不平等的行 为造成的,如果把我们的现有生命状 态看成是一种结果,那么必然会有跟 这个结果相应的诸多原因。
?

2,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 ? 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 ? 身业、口业、意业。 ?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 ? 善业、恶业、无记业。 ?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 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善恶业的?
?

?

是依着感

官接 触外境生起错 误认知作出种 种善恶夹杂的 行为。佛教中 叫做根尘相对 生妄分别而起 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 六尘,妄分别 指六识。

?

? ?

六根: 根,能生之义。以能对外境产生感知认 识,所以叫做“根”。根有六种: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 认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 认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 认识,故谓鼻根。

?

?

?

?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 生认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 生认识,故谓身根。

?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 生认识,故谓意根。 ? 此六根,又有“六受”、“六入”、“六 处”等名。
?

?

六尘:

?

尘即染污之义。因外境能令感官产生 种种欲望,所以把外在境界叫做尘。 [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 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 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旃檀沉水饮食之 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

?

?

?

? ?

四、味尘:谓种种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令肢体产生冷暖涩滑等感 触的境界。 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 而于心中存留五尘影像,是名法尘。

?

? ?

六识

六根与六种境界相对,产生六种认识叫 做六识。 ? 一、眼识:眼根对色尘生认识叫眼识。 ? 二、耳识:耳根对声尘生认识叫耳识。 ? 三、鼻识:鼻根对香尘生认识叫鼻识。 ? 四、舌识:舌根对味尘生认识叫舌识。 ? 五、身识:身根对触尘生认识叫身识。 ? 六、意识:意根对法尘生认识叫意识。

六根清净: ? 即六种感官与外境相对时,不于境 中生起喜欢或不喜欢之念,就是对种种 外境无动于心,但心中了了分明。这在 佛教中是相当高的境界。 ? 六根不净: ? 即对境生心,为境所转。从这一点 来说,凡夫莫不如此。
?

3,佛教原素论——四大、五蕴: ?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 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 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 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 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 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 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 风大。
?

四大皆空: ? 是指地水火风等四种物性没有永恒 性,没有自主性,是因缘条件和合而存 在。 ? 四大不调: ? 在佛教的一般语境中四大不调是指 身体健康受损,也有称法体违和的。也 就是指色身的生态失衡。
?

五蕴: ? 色、受、想、行、识。
? ?

蕴者

,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 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 受无量生死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 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 蕴。

?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 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 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 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 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 受法尘也) ?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 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 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 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 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
?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 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 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 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 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 故名识蕴。 ? 佛教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四大五蕴 所成,四大为万物之基本属性,五蕴 为万物之分类方式。
?

? ?

4,佛教之世界观——大千世界 合称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界、大千, 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古代印度人以 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 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为 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今之俗语乃袭用佛教“大千世界”一词, 转用于形容人间之纷纭诸相。小千、中 千、大千并提,则称三千大千世界。

三界: ? 欲界、色界、无色界。 ?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 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 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 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 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 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 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

5,佛教的宇宙起源论——缘起 ?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 自诸多条件和合而起, ? 小到个体生命,大到宇宙都是依因 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和合而现起 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

佛教中有四缘之说: ? 因缘:主因,内因。 ? 增上缘:助缘,外缘。
?

所缘缘:所缘指外境,外境为人产生认 识之缘,叫所缘缘。 ? 等无间缘:指心念活动,前念为后念生 起之助缘。 ? 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生。
?

1无明(贪嗔痴等烦恼) ?2 行 (造作诸业) ?3 识 (业识投胎) ?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 六入(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6 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 ?8 爱 (对境生爱

欲) ?9 取 (追求造作) ? 10 有(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 ? 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 ? 12 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

三世两重因果 未来果
生 老 死 现在因 现在果 过去因

受 触 六 识 行 无 有 取 入 名 爱 明 色


六入 名色 识 行




取 有 生

无明

老死

?

7,佛教的典籍——三藏

?

三藏是佛教典籍之统称,按内容划分 为经藏,律藏,论藏。 经是关于修行方法的一类典籍,诠释 “定学”。如《地藏经》、《金刚经》、 《弥陀经》、《法华经》、《华严经》 等,有佛说的,也有佛弟子说而得到 佛陀认可的。

?

律指戒律,是佛教教主与后世祖师规定僧 人遵守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律典中包括两 方面内容,就是戒与律。戒是个人行为准 则,生活中什么应作什么不应作,有一定 的尺度。律是团体共住规约,处理团体事 务之依据。 ? 戒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
? ?

在家人受的戒为五戒、八戒与菩萨戒(六 重二十八轻)、 出家人受的戒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 (十重四十八轻)。

?

新出家的沙弥受持十条戒律叫做沙弥戒, 二十岁后受的大戒二百五十条,叫做比 丘戒,还有十重四十八轻叫做菩萨戒 ?。
?

?

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合称为三坛大 戒。

论就是后代祖师解释佛经或根据佛经中 某一议题进行发挥的书籍。按佛教专业 术语可以分为“释经论”与“宗经论”。 ?如
?

《阿弥陀经白话解》、《金刚经讲义》、 《法华经句解》、《大乘玄论》、 ? 《维摩经玄疏》等。 ? 三藏法师:
? ?

佛教中的经、律、论全部通达称为三藏 法师。

8,佛教的信 仰对像——— 三宝: 佛、法、僧称 为三宝。 佛:就是觉悟 宇宙人生真理 的圣人,如释 迦牟尼佛,阿 弥陀佛等。

?

法:是指释迦佛等圣贤所说与著述的 一切佛教典籍,如《法华经》,《金 刚经》以及种种律典与论典等。

?

僧:就是指传承与弘扬佛法的出家人, 出家人中有贤圣僧与凡夫僧之别。 贤圣僧:就是那些修行有一定成就, 达到“圣位”或“贤位”的境界的人。如 我们近代的弘一法师,太虚大师等。

?

?

凡夫僧:就是修行功夫还不够,还达 不到圣位贤位,还有很多习气毛病的 出家人。

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归依:归投依靠的意思。 ? 归依佛
?

梵语佛陀,华言觉。自觉、觉他,故名 佛也。归者,反还之义。谓反邪师,还 事正师也。依者,凭也。凭佛大觉,得 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佛, 终不更归依其余外道、天神。

?

归依法

?

法即轨则之义。谓佛所说,若教若理, 可为众生修行

佛教入门知识大全 佛教大全 佛教入门知识大全

轨则,故言法也。归者, 反邪法,还修正法也。依者,凭佛所 说教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 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害。

? ?

归依僧:
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出家三乘 之人,其心与佛所说事理之法和合,故 名僧也。归者,反外道邪行之侣,归心 出家三乘正行之伴也;依者,凭信出家 正行之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 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外 道。

?

9,佛教的伦理思想——

佛教伦理思想可分为规范伦理与德性伦 理。 ? ( 1 )规范伦理 ? “五戒”、“十善”、“八关斋 戒”、“十戒”、“具足戒”以及中国 化的丛林清规等;
?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淫”、“不妄语”、“不饮酒”。 ? 不杀生培养仁爱之心, ? 不偷盗培养廉洁之德、 ? 不邪淫培养贞操之念、 ? 不妄语培养诚信之怀、 ? 不饮酒培养理智之风。
? ?

这五条若于世俗社会推广将大大改善社会风 气,任何时空都不会过时。时下人心不古、 道德沦丧等不好现象,其时总不出杀盗淫妄 酒五个字。

?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 舌”、“不恶口”、“不贪”、“不嗔”、 “不痴”。 十善是在五戒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如关于 语言方面的戒条,分出四个,除了“不妄 言”与五戒同,又增加“不绮语”、“不 两舌”、“不恶口” 。如“绮语”,即花 言巧语,会误导别人做出不正确的判断与 决定,“两舌”挑拨是非,加重人际间之 压力;“恶口”伤害别人信心与尊严,也 会恶化人际关系。

?

?

后面的“不贪”、“不嗔”、“不痴”则 属于对自我内心的一种约束, “不贪”是指面对自己喜欢的外境不生贪 着之心,因有贪着心就会有追求,有追求 就可能引起矛盾冲突造种种恶业; “不嗔”指面对不好环境或人事物时,不 生嗔恨之心,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 门开”,必为自己惹麻烦;

?

?

?

“不痴”是指不痴迷于种种境界与外在诱 惑,也就是不被外境迷惑,要时时保持理 智冷静的头脑处理各种事情。

? ?

(2)德性伦理

“平等”、“四无量心”、“六度”、 “四摄”等。 ? 平等:即佛教对一切众生的态度。
?

佛教说众生平等,认为一切生命在因果规 律上都是平等的,不平等的表象只是不同 的行为所致,任何一众生都可以遵循善因 善果的规律改善自身处境,提升生命品质。 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即在本质上肯定了人 的后天行为的价值与意义。

贫富贵贱无种姓,只在寸心得失;四圣六凡 无自性,皆因染净缘起。平等这

一思想是弱 势群体的强心针,也是强势者的冷静剂,在 维系社会伦理、稳定人心、保持人们的理性 态度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 四无量心——拓宽心胸的方式
? ?

四无量心:是指佛教徒要培养的慈悲喜舍四 种心态,是对一切众生作意的所以称为无量, 观修的对象无量,因此心量也无量。 慈无量心:就是给予众生快乐或观想一切众 生离苦得乐;

?

?

悲无量心:即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痛苦或观 想一切众生在受苦而生起无限悲愍心欲施 拯救;

?

喜无量心:即对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心生欢 喜,就是随喜一切众生之善事;
舍无量心:即等视冤亲,能平等对待一切 众生。此四种心就是扩大修学者的胸怀, 把一切众生之苦乐与自己联系起来,忧众 生之忧,喜众生之喜,把自己个体利益与 大众集体利益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一荣 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观。

?

六度: ? 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 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般若。 ? 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 ? 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 ? 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

四摄: ? 布施摄:以财物、方法、鼓励等法布 施他人,以达到摄受众生的作用。
? ?

爱语摄:以慈爱、温和的语言摄受众 生。

?

利行摄:以种种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摄 受众生。

同事摄:以与他们共事的方式摄受众 生。 ? 菩萨以此四事摄化众生。
?

(一)佛教之创立 1,佛教创立前的印度文化背景 佛教创立前,印度是奴隶制社会, 有诸多哲学流派与宗教派系。其中占 主导地位的就是“婆罗门教”,婆罗 门教根据《摩奴法典》将印度民众分 为四个等级,叫做“四姓阶级”。

?

第一阶级是婆罗门, ? 婆罗门族是古印度的宗教徒,是当时的 贵族,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权利,巩固 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把印度社会的民 众分成四个阶级,将自己列在第一。他 们的权威都依靠一卷《摩奴法典》,其 他阶级的种族,要无条件的信奉和接受。
?

第二个阶级是刹帝利, ? 是与婆罗门同样被尊敬着的王族,统治 阶级。 第三阶级是吠舍, ? 这在我国就是所谓农工商的阶级,他们 受婆罗门和刹帝利族所统治,虽有人身自由, 却无受教育的权利。
?

第四阶级是首陀罗, ? 他们是被征服者,婆罗门说他们是初到人间 来受生,是一种最下贱的人。在婆罗门金科 玉律的《摩奴法典》里第八章第二百七十节、 及二百七十二节就有这样的记载:‘初生的 人就是首陀罗,假若他们以骂詈的语言侮辱 再生的人,那就要断他们的舌头;假若他们 举再生人的名或姓

出来侮辱,那就要用烧红 的铁针插进他的口中;假若婆罗门的指示他 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热油灌入他的 耳里或口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首陀罗地 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惨!
?

2,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 ? (1)佛教创立之时间地点 ?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在世界 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创 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 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人”)。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大约与中 国孔子同时。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 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
?

(2)悉达多太子生平 ? 相传他诞生于蓝毗尼花园。悉达多长 大后深感人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 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行并不是达到解 脱之路,于是弃而至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 树下打坐,静思人生真谛,终于在一天晚 上大彻大悟而成道。得道后,他在鹿野苑 初转法轮,弘扬佛教。传教45年后,80岁 时在拘尸那迦圆寂(涅槃)。
?

?

(3)佛教四大圣地

?

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 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 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是举世 闻名的佛祖四大圣迹。

(二)佛教在印度之发展 ?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 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 史,大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 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中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 乘佛教时期。
?

1,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 (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 ? 这一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 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前200年为释迦 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教阶段。释迦牟尼 涅槃后,其弟子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 始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后分裂为 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上 座部佛教;较为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 佛教。
?

?

2,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7世 纪) 这一阶段从大众部演化而成的大乘佛教 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座部佛教被贬称为小乘佛教(“乘” 原为“车辆”之意)。

?

?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 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 终目的在于成佛。该教派弘扬菩萨行” (即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的践行之中)。

?

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 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 教。小乘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 即佛祖释迦牟尼。教义重自我解脱,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小乘”原 为大乘佛教对其贬称,近代学者习惯 上也沿用大乘、小乘称

呼,但已不具 有贬褒之意。

?
? ?

(三)佛教在印度之衰落
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这一阶段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 位。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 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 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 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密宗自称受法身佛 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 教,故名密教。相对而言,其他大乘教派被 称为显宗(显教),即受应身佛释迦牟尼所 说种种经典的传授。

?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 教的侵入,佛教基本上在印度消亡。

(一)派系之形成 ? 1,早期之派系
? ?

佛陀在世时,弟子中即有思想趋向保 守或革新之差异,佛陀圆寂一百年后, 教团开始分化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 派系,前者为保守派,后者为革新派。 随后三四百年中又分出诸多派系。其 中上座部分为十二个派系,大众分为 八个派系。

上座部 六 一 二 三 四 正 五 雪 犊 法 贤 量 有 山 子 上 胄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七 密 林 山 部

十 八 九 十 一 十 化 法 饮 经 二 地 藏 光 量 说 部 部 部 部 转 部

大众部
一 说 部 说 出 世 部 多 闻 部 制 多 山 部 西 山 住 部

鸡 胤 部

说 假 部

北 山 住 部

2,中期之派系 ? (公元1世纪中叶~公元6世纪)
? ?

这一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先后形成 中观派与瑜珈派两大派系。

? ?

(二)佛法对外传播 佛教在印度向外传播主要是三个途径: 一是向南方斯里兰卡,二是向中国汉地, 三是向西藏,一般称为南传佛教,汉传 佛教,藏传佛教。

? ?

1,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全称“南传上座部佛教”,或称 “巴利语系佛教”、简称“南传佛教”,指 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 家的佛教,因由印度向南传入,故名。据 《大史》和《岛史》等记载,释迦牟尼逝世 后二百余年,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举 行佛教第三次结集,并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 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晒陀等比 丘被派往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 座部佛教僧团。

?

南传佛教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树等。 在宗教修持上主张修“戒、定、慧”三 学和“八正道”。特别注重禅定,并保 持原始佛教的某些戒律,如托钵化缘、 过午不食、雨季安居等。南传佛教使用 巴利文佛经,将释迦牟尼的“诞生”、 “成道”和“涅槃”合并在一起纪念, 称为“卫塞节”。

2,汉传佛教 ? (1)佛教初传概况
? ?

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 印度从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 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9751/131313994948.html

更多阅读

家庭养花 家庭实用养花入门知识大全 家庭养花大全

1.养花有什么好处?花卉以它绚丽的风采,把大自然装饰得分外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养花,可以丰富和调剂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乐趣,陶冶性情,增进健康;还能增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养花,可以绿化美化祖国大地,保护和改善,净化空气,使人们能在

新手钓鱼入门基本知识 新手钓鱼入门知识大全

   新手钓鱼入门知识大全   一.首先观察水情:水情,指水质、水色、水流、水花、水草等。  1.水有肥瘦,清浑"水之清则无鱼"水过清,鱼下沉;水浑浊,鱼上浮。如水被污染,那就另当别论。  2.水色受水中生物和鱼的影响,也和水源、

汽车知识入门大全 毛笔字入门知识大全(2)

  第二节 墨  一、墨的种类选择  墨是写毛笔字的黑色颜料,古时候以矿物质氧化锰为墨,叫石墨。汉以后开始用松烟造墨。宋以后开始生产油烟墨。  (一)松烟墨  松烟墨是用松树枝熏出来的烟灰掺以动物骨胶捣制而成。由于骨

汽车知识入门大全 毛笔字入门知识大全(3)

  第三节 纸  一、写毛笔字的纸  书法作品一般都写在宣纸上,因为宣纸最善于表现墨色的枯湿浓淡。但宣纸原料为檀树皮,制作工艺复杂。古人有“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说,故宣纸价格昂贵。初学毛笔字一般用元书纸、毛边纸等价

汽车知识入门大全 毛笔字入门知识大全(4)

  第四节 砚  一、砚的种类  砚台是磨墨、盛墨用的必备工具,最名贵的砚台是端砚和歙砚。  端砚产于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高要县。端砚的特点:“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磨磨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溪砚史》)

声明:《佛教入门知识大全 佛教大全 佛教入门知识大全》为网友改变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