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掐完鱼后,大家放好竿线就吃饭了。返回来时,鄂州一高姓钓手的线组可能因风大,被吹入水中,但他拿起竿后发现中了两尾鱼,他回想起来吃饭前并没有上饵。这一奇怪的现象被站在旁边的侯成胜看在眼里。通过分析他的饵料,发现里面含丸九5#较多(当时国内尚没有含纤维的鱼饵),可能是残留在钩上的一点点纤维饵都能钓到这种高密度的小鱼。按照这一思路,他们以丸九5#饵为主,加少量的腥香添加剂,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饵谈不上拉饵状态,但它能让钩保有残留物。在没有拉饵盘、没有磁铁分钩的情况下,用左手拿着饵料团,把钩按入其中,再带出来即完成拉饵的过程。就是用这种原始的拉饵方法,侯成胜创造了时速160尾的掐鱼纪录,算起来6小时可钓960尾。可当时的亚洲纪录据说6小时600多尾,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以后的日子,国内一些鱼饵厂家逐渐研制出了拉饵,但位饵的速度一直是困扰快速钓鲫的难题。但拉饵的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改进:即把饵料放在饵盘上拉,速度快了一些,但两个钩总是分得不好。直到有一天,他们看到一位钓手的饵料盘背面粘了一块白铁皮,问及作用时,钓手回答说是为了加强饵料盘的强度。其实不然,铁片的背后还可装一块磁铁,只是在关键时候才偷偷地装上去,可见当时钓鱼技术的保密性有多高。在今天看来,各种磁铁拉饵盘启遍地都有是,不值几个钱。这块小小的磁铁分钩技术,在钓快速鱼方面可谓占尽了风流。通过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的练习,邓刚、徐银舟利用拉饵快速钓鱼的技术日趋成型。同时他们发现,在拉饵浮钓快速鱼的子线运用上,与钓底有着不小的差别。首先,钓底在钩距运用上,不宜过大,以免造成长子线过钝或短子线过灵。一般钩距应在钩长的1。5倍,子女线也要求软一些,适当长一些,增加其摆幅,提高中钩率。而浮钓则不同,没有触底及灵钝之说,钩距可以适当放大一些,一般为钩长的2倍。这样增加了两个子线的摆幅间距,以增加中双尾的机会。再者,钓同样大的鱼,浮钓比底钓子线可略为硬一点,粗一号,短一点。这样减少了缠绕的机会,方便操作。这些微小的技术组合,在当时浮钓中的应用可谓领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