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

一个人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不单单是个读书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选择,它关系到人的精神走向。个人如此,民族亦然。
我曾经问过不少年轻人:唐诗里,爱读李白还是爱读杜甫?是李白。——回答是一致的。据说,曾经有人到在校大学生中调查,结果也是一样。
对此,我不惊讶。时代对于文化具有相当的选择性。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物质丰富、国势日强、民气昂扬的时代,恰似李白生活的盛唐。李白的诗里汹涌着的是盛唐精神,所以读李白的诗就颇为对味,青年人从李白诗里寻到的正是豪迈昂扬的精神气质,“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这种气象气势从杜甫诗里是难以找到的。杜甫虽也和李白一样都生活在盛唐,但安史之乱给杜甫留下了更为深重的印痕,再加上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杜甫的诗里总有一种抹不去的苦涩。李白的眼睛总是向上的,而杜甫的眼睛总是向下的。苦难时代的人们多能从杜甫诗里找到共鸣。生活在风雨如晦的宋末的文天祥,一生酷爱杜甫诗,并非出于偶然。
处于昂扬时代的青年人,爱读李白诗,是时代使然。虽然审美趣味不免单调了些,不过精神走向总还是积极的。
但是,另外一些现象就不能不令人忧虑了。
很长一段时间,书店里、书摊上多的是周作人,而不是鲁迅;“钱学”如日中天,而《鲁迅研究》却难以为继。弄文学的人,几乎一律回避政治,回避大事大情大理,而是追求小情小景,求琐细,求惆怅,求朦胧。已故老作家冯牧曾批评说“便是换一块尿布也能写它三千字”,并非无稽之谈。
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文化选择。可是,这种文化选择意味着什么,值得国人深思。
周氏兄弟二人,同处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鲁迅一生始终关注民族命运,积其一生之力重铸国人魂灵,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旧文化的批判者、新文化的发言人,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他的器物文化。于是,在周作人那里,是与非没有了,血与火没有了,有的是清风明月,有的是饮食文化。
周作人玩物,周作人闲适,这两样东西在今天都有市场,今日闲者众,玩风盛!饭后茶余,躺在沙发上,捧一本周作人,摩挲一些小摆设,士大夫之风度俨然矣!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罕与其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在这方面周作人游刃有余,大有用武之地。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能读鲁迅,现在好了,我们可以读到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他们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精神世界。曾经,我们为他们的渊博、闲雅、冲淡而陶然怡然,甚至觉得鲁迅犀利肃杀的文风是不是有些过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被搅动起来的东西开始沉淀下来,我们的阅读又回归于鲁迅。我原以为他那种肃杀犀利的文风是其性格使然,现在才明白那是彼时的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鲁迅正是以他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黑暗,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呐喊。谁让我们走近时代,谁又让我们远离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一个人的精神之源是鲁迅还是周作人,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同影响;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同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选择直接或间接地牵动着个人和民族的精神走向。
近几年,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捧钱钟书。钱氏在他从事的研究领域无疑是大家,是泰斗式的人物,有人甚至誉之为文化昆仑。但说来说去,这都是学问。思想呢?精神呢?我觉得都不能和鲁迅相比。钱氏身上体现的是学术思想、学术精神,而鲁迅不单富有学术思想、学术精神,还能够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魂。这是鲁迅超越其他所有文化伟人的地方。不是鲁迅做不了学问,而是他心里装的是时代和民族,他为时代和民族耗尽了自己。于是,他没有留下长篇作品,没有留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这是鲁迅的缺憾,也是鲁迅的伟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鲁迅之后无鲁迅。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真正站起来,需要钱钟书,更需要鲁迅。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上萎缩、“矮化”了,会在其他方面攀上高峰。
读什么,不读什么,是一种文化选择;写什么,不写什么,更是一种文化选择。
眼下,文学创作上犬儒主义盛行,功利化的城市写作包括小资文学、香艳文学等不断强化和扩大,一些被冠以“作家”的创作者们或身体写作或言情肉麻,极力讨好物化“消费主义”,背离国事、政事、民事,人世间的“大命运”、“大忧患”、“大主题”罕有问津者。文学,在很多地方已经堕落了,成了商品之神的艳装女佣、高薪轿夫、廉价乐队。文学的堕落,源自于作家人格高度的降低,灵魂硬度的软化,文化底蕴的贫困。你能指望一个成天想着讨好金钱、巴结权贵的人会写出具有不屈灵魂的作品来吗?
作家是一个记录人类心灵成长过程的特殊群体,从事的是精神建设,应该对整个社会负责,绝不能把写作仅仅看成纯粹利己的个人行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种意义追寻,都是一次精神引领。追寻什么,就是引领什么。不是引人向上,就是引人向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但是,无论你做了什么,历史都有记录,人民不会忘记。因此,每一个以笔为旗的人,都不能不为历史负责、为自己负责。
读书也好,写作也好,都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都不只是一种“物化”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严格地说,是一种文化选择。凡文化,其核心都是精神。选择了什么样的文化,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精神。在崇高与卑鄙面前,在前进和倒退之间,你的选择,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民族的精神走向。
知识分子理应成为自己民族的“头脑”,理应在文化选择、引领民族精神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今天的“知识分子”大军里有这种“责任”意识的又有多少呢?
世上最经典的8句话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到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4、智能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除了少数极丑和极聪明的姑娘例外)。
6、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7、令孤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8、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只有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9751/515614479984.html

更多阅读

中华文化与鞑靼文化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与鞑靼文化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内有无穷宝藏,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吸取文化给养。中华文化之光,像繁星一样充满天地。如中华文化中的孔子,充满人性和哲理,为万世道德典范;老子,指出天人合一

演讲稿《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美德 传承家风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民族精神熠熠生辉,中华美德世代传承。在华夏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

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润育的构想 长征精神与大学生

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润育的构想摘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文化教化密不可分。因为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陶冶于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之下。所以,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的路向应是:匡正校园精神导向,构建先进的民族价值观念;

声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为网友小女人大大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