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匪的历史 转载 土匪的历史(一)_二十三年弃置身

原文地址:土匪的历史(一)作者:拓片土匪的历史(二)

打劫
2、砸窑
在东北,土匪劫掠钱财的方式是以武力强行攻入豪绅富户家,这种行动,称“砸窑”。攻进去叫“砸响了”,没攻进去叫“没砸响”。
窑有“软窑”、“硬窑”和“响窑”之分。“软窑”是指用柳条子、木板障子夹设的院落,四周没有碉堡炮台,但往往在屋角、马圈、道栅和猪圈里设有“暗枪”,也有设置地枪来自卫的。这样的窑顶多是些小康人家,虽说积攒了些家产,但还不够富,修不起坚固的院墙和炮台,防守能力很弱。“硬窑”是指砖砌起或土打的大院,四周有炮台,安置枪眼,有花大价钱雇来的胆大艺高的炮手专职护院,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这通常是乡村里富得流油的豪门大户。“响窑”又称“红窑”,是指那些常常悬挂小红旗的大院。这类人家大多是些乡镇富户、店商铺号、油坊、烧锅、粉房等作坊,自家修筑比较坚固的高墙大院,四周围墙安设炮台、枪眼,雇佣职业武装人员(炮手、炮勇)自卫。他们既怕土匪来砸窑,又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武装,于是就挂出一面红旗,绑在烟囱上,意思是可以来砸。这是吓唬土匪。对这些响窑,一般小股土匪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弄不好,窑也没砸响,弟兄们的命还要搭进去几条。再者,这类大户常常是地方豪强、士绅,其人或子弟往往与军方或官署有联系或有某种关系,甚至有财力买通了某股巨匪,所以,一般胡匪往往不敢触动响窑。尽管如此,土匪往往还是选择红窑作为攻打的目标,因为这挂红旗的窑,虽然难打,但油水也特别大。土匪经不起这巨大的诱惑,愿意舍本做大买卖;二来遵从“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先把那挂着红旗向绺子示威的窑给砸了,可收到惩一儆百的效果。
为了砸窑,特别是为了砸开“硬窑”和“红窑”,土匪很懂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道理,为此,必须事先派专司侦察情报事情的人——“插千的”去探地枪,这是个艰巨而危险的任务。
1923年春,吉林双阳县双镖绺子准备攻打1个姓胡的大地主家,这个窑插的是红旗。双镖这时当炮头,和插千的装成卖布的货郎子,背着1个大口袋就进了村。他们围着老胡家大院吆喝一阵,老胡家的小姐就把他喊进了屋里。这胡家是东西大厢房,宽敞明亮。那时双镖正年轻,长得高大英俊,这老胡家的小姐叫二霞,长得精灵美貌,从小喜欢舞刀弄枪的,像个小小子。卖布的进了家,她上去挑成色,与双镖眉来眼去,心中爱慕不已。双镖借口喝水,就走到外屋,往西屋的墙角一打量,有4台暗枪和2杆地枪。老胡家掌柜的发现这小伙探头探脑的,就猜出来者不是卖布的。双镖发现对方已有所察觉,况且地枪已探好,赶紧和插千的溜走了,胡家立刻布置了人巡夜。

大家族豪宅往往是大股土匪的砸窑的对象
第二天夜里,他们攻打胡家窑。双镖领着几个人从大板障子跳了过去,然后爬上了墙头。当年,挂红旗的大户人家都是两层院墙,外边那层就是大板障子,里边才是砖土垒的带炮台的墙。他们从大墙上跳过去,已绕过了地枪,谁知1个弟兄忙中出错,脚尖碰在地枪线上,只听“咕咚”一声响,惊动了胡家护院的,当场打死2个,双镖被打伤让人捆了起来,胡家掌柜的提着灯笼走过一看,说:“这不是白天卖布的那小伙吗!”胡家把双镖吊在马棚里,用皮鞭蘸着凉水抽。

旧碉堡
为了砸窑探地枪,大炮头、二炮头有的被打成了残废,有的挺不过苦刑,招出绺子地点,又领着官兵去围捕。双镖算是幸运,后来胡家小姐救了他一命。
探好窑的内部情况,砸窑就开始。砸窑的当天,就由翻垛的(匪帮里的军师、参谋)看好黄道吉日,然后出击,砸窑往往在夜里行动。炮声(土炮)一响,弟兄们在炮手带领下猛攻。有怕死怯阵的,就当场“插”了他(枪毙处死)。如果谁立功,回去就披红授奖。

火车是常被土匪打劫的对象
砸窑是不容易的,每次都扔下一些崽子。如果砸响了(进去了),就花天酒地,残害百姓。让老头和小孩给溜马,女人给他们做饭,要吃啥饭自己点。衣食足,思淫欲。土匪酒足饭饱后,就开始玩女人。有时为了争1个女人,匪徒间往往醋性大发,相互争执不下,甚至撕打。
砸窑之后,他们不会停留太久,以防备官兵围剿。往往吃喝玩乐一通,带上值钱的东西赶紧“划了”(撤走)。
有时碰上硬窑,如里边“枪头子硬”,打不进去,但也要想方设法硬攻。1914年,佳木斯“小白龙”攻城砸窑,在爬犁前竖起草把子,上边浇上水冻冰,造成屏障,人在屏障后面驱赶着马爬犁前进射击。还有的,将豆饼垛在爬犁前面浇水冻冰,作为屏障,边打边叫。1923年,洮安土匪“天照应”攻大安城砸窑。因城墙坚固,天寒地冻,无法攻进,土匪就用牛粪火把墙外的土地烤化,从外边招到城墙里的马圈里,终于将这个窑“砸”了下来。(曹保明:《土匪》,第49~52页)
砸窑一般都是势力不太大的小股土匪的“业务”。那些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匪帮,兵强丁壮的,有着大得惊人的胃口,他们一般去砸“框子”(即集镇)、砸“圈子”(即县城)。三十年代胡匪两次洗劫伊通城就是1个典型的例子。
1931年,土匪第一次攻入伊通县城后,街道的商号店铺,均遭到了抢劫,无一幸免,就连县政府保存的民国年间的行政、清乡、检察等档案和簿据及已经编纂完稿的伊通县志共4000多卷宗,均被付之一炬。1932年,他们再次攻陷伊通县城,这次,他们理直气壮地扯起了一面大红旗,旗上写着“天下第一团,是人都该钱,善要他不给,恶要他得还。”这几句顺口溜倒是典型地反映了一般土匪那种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贪婪心态。这次的抢劫比上次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仅如狼似虎地把各商号店铺的贵重财物洗劫一空,而且街道的普通居民家和县城避难的老百姓,都成了他们抢掠的对象。(刘庆祥、李南浦、王中光:《群匪两祸伊通城》)

城门虽然如此坚固,但仍逃脱不了被土匪洗劫的命运。
抢劫一般家室,称砸黑窑或掏窑。砸黑窑者大多是当地的散匪,知道人家根底,如钱物的数量、存的地点,便临时组织几个无赖,拿一枝枪,甚至没有枪,往往以木棍、刀子、假枪做行凶工具,运用一切暴力手段抢劫财物,见什么抢什么,货币、马匹、衣物,甚至袜子也抢。为防人认出,戴上假面具、口罩、帽撸(只露双眼的帽子),趁黑夜入室作案。巨匪称他们是“捅鸡蛋的”、“胡子的小舅子”。这类胡匪,哨聚成窑,分赃即散,与大绺子无内在联系。另外还有“棒子手”(单人的暗杀)、“地崩子”、“打杠子”、“别两子”(劫路)之类的劫匪,他们的作案手段与砸黑窑者类同,只是称呼不同。

湘西土匪的历史 转载 土匪的历史(一)_二十三年弃置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0051/321223886724.html

更多阅读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图腾、节庆、婚嫁、饮食、教育、禁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一、服 饰苗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工艺独特,其款式 多达130

湘西土匪鸡 湘西土匪鸭

湘西土匪鸡文/徐上峰发表于《中国社会报》湘西是指湖南西部28县,自古多土匪,正史野史多有记载。早在宋代的时候,湘西一代就出现了土匪。到了清朝,湘西的土匪规模日益壮大,发展成有组织的团体。民国期间,湘西土匪发展到了高峰期,他们占地

湘西土匪到底有多少 湘西土匪鸡

湘西土匪到底有多少作者:李康学在许多人看来,湘西土匪似乎多如牛毛,数量很大。根据是,解放军进剿湘西时,剿灭土匪的战绩统计数说法是十万,另有一种版本,说是八万。

湘西土匪鸭 湘西土匪鸭-特点,湘西土匪鸭-原料

湘西土匪鸭属于湘菜,主要原料是鸭肉,口味是辣,工艺是炖,烹饪难度属于中级。因本地鸭露天放养生性顽劣,难以捕捉,故得名“土匪鸭”。具有肉质鲜嫩,油而不腻,五香纯正,绵长劲道等特点。 鸭肉中的脂肪酸熔点低,易于消化。并且,鸭肉中含有较为丰富

湘西土匪肉的做法 湘西土匪鸭的由来和做法

     湘西土匪鸭的由来  湘西从前有一张氏巧妇,烧得一手好菜,在山寨路边开了一家小餐馆,由于地荒人稀,生意只够勉强维持。偏偏养的一群鸭子又不争气,多凶悍霸道,还糟蹋庄稼,就是不好好生蛋,害得张氏天天拿着竹竿又赶又骂

声明:《湘西土匪的历史 转载 土匪的历史(一)_二十三年弃置身》为网友卐混丗魔王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