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唐诗
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
绝顶新秋生夜凉,
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映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唐代诗人,有不纠结于一字一词而独追快意的,而更多的则是咬文嚼字,斟酌再三。
《全唐诗》记,诗人任蕃“为诗重声调,且不厌改。”
他这一“改”,还改出了一段千古佳话。
任蕃游览浙江名胜天台山的中子峰,被这里的青山秀水迷住,在寺庙的粉壁上写了上述四句。
但走到一百里路以外之后,斟酌遣词造句的“改”之神光突显。琢磨着第三句“前峰月映一江水”似有不妥,如果把“一江水”改为“半江水”就好了。于是赶紧就往回跑,不料一看,已经有人将“一”改为“半”了。
前峰月映半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一”与“半”都合乎词语结构常规,但改为“半”,虽则世人普遍分析,认为更准确的反映出杭州江水随潮涨落的客观实际。但老伍认为,“一”为满,“半”为虚,更贴合诗境上的那个“禅味”。
(图:圆霖法师作品)
于是,后来有人在其诗后点评了一句,
任蕃题后无人继,
寂寞空山二百年。
这个断语,与黄鹤楼上的典故一脉相同。传说李白登览黄鹤楼,好事者请大诗人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于是,黄鹤楼和天台上一样也就“寂寞”了。
如今,喜好诗词的中国古代已经远去,那些名山大川,恐怕只能千秋万载的“寂寞”下去了。
半江水、一江水,自然,想到千江水。
宋代大和尚雷庵正受曾留下一偈: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图:木庵性瑫 丙辰(1676年)作 行书“月”镜心)
禅宗大师的偈语,把一个“不立文字”的“禅”,隐藏在字面之中、诗意之外。
关键在于要懂:有和无。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佛性,这是佛家的“有”。所以,“千”并不为多。古德讲,“狗子有佛性”,何况人乎。此佛性与朗朗之月无异,普存大地。
虽有佛性,但被物欲、烦恼所蒙蔽,人往往却又见不到这个“本性”。那么如何“明心见性”?在于一个“无”。你抬头看看,没有“云”的遮蔽,便是青天。
人们不懂此偈之深意,往往只是把它当美文、美句来欣赏,殊不知,禅就与你擦肩而过了。
“每日唐诗”系列
李昌符:十年成底事,羸马倦西东
贾岛:独闻山雨到来时
韩翃: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杜甫:杳杳东山携汉妓
林宽:自古英雄尽解诗
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长卿: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张祜: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令狐楚:不上黄花南北望,岂知春色满神州
编辑/老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