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包子铺可是京城最有名的包子铺了,历史悠久,包子当然是个儿大馅多,鲜美无比。另外,炒肝也是老北京的特色,想吃遍北京小吃,莫忘了这一道。
庆丰包子铺虽然不如“狗不理包子”有名,但是,只要和一些上了小把子岁数的北京人提起“庆丰包子铺”,他们都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两个字——怀旧!这里的包子“真的是很好吃”,“吃过一次你就喜欢上了”。包子种类“很多”,馅料也“很全”,价钱“不贵”,是个“很实惠的充饥的地方”。环境和服务“很一般”。
上海南翔:南翔小笼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始于清同治十年,当时南翔镇有位名黄明贤的糕点店老板。自作大肉馒头在江南名园古漪园一带叫卖,由因味道鲜美生意火暴很快就招致同行效仿,纷纷仿制在南翔各处兜售,黄明贤生意大受影响,于是改弦易帜,将大肉馒头做成微型小笼,这么一改竟萌芽了这一经典小吃问世,于是以名胜古漪园为号,正式定名为古漪园小笼。古漪园小笼皮薄重馅,外皮以精白面粉擀薄,以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瘦肉馅内,以得鸡之鲜美,再以芝麻磨研成粉入馅取芝麻之香,更根据不同节令以竹笋,蟹粉,虾仁等分别入味,形成独具一格味道。?/P>
天津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是名扬四海的天津小吃“三绝”之一,亦称天津包子。这种包子褶花均匀,整齐美观,且皮薄馅香,肥而不腻,以其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博得了广大食客的热情称赞。然而,其包子名称颇为怪奇,对它的来历,令一般人不解。
相传,在清朝光绪末年,当时武清县杨村镇有个少年叫高贵友,乳名“狗子”,自小生性倔强。十四岁开始到天津侯家后刘库蒸食铺当学徒,虽脾气倔强,但聪明好学,很快手艺学成,三年满师后,便与人在南运河侯家后三岔口处摆了一个包子摊,由于高贵友技艺高超,对包子馅心配方尤为讲究,并用半发面制包子皮,做出的包子具有“长相好,有咬劲,满嘴香”特点,因而大受食客欢迎。但狗子个性生就,语言很少,买卖时只要顾客付钱,便可自取包子,其它概不理睬。于是,一些熟客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久之,“狗不理”即成了他的绰号。由于所做包子名声越来越大,生意逐渐兴隆,后来,他把包子摊扩大成一间门面的包子铺,并起名“德聚号”。但人们叫顺了嘴,仍称其包子铺为“狗不理”,“德聚号”新招牌反而渐渐被人们忘却了。
“狗不理”包子的出典和闻名,据说还有一段故事,那是在戊戌变法前后,袁世凯当直隶总督的时侯,有一次,他到北京去见慈禧,曾专程从保定骑马到天津买包子贡献慈禧。慈禧吃后非常满意,继而,便传令天津县为她再送包子。由此,“狗不理”包子成为贡品,名声大震。甚至连一些外国人也慕名而至,生意越做越大。20世纪40年代初,包子铺迁“天祥”商场(今“劝业场”)后,并正式定名为“狗不理”。
开封灌汤包(杭州小笼包)
小笼包子原名灌汤包子,俗称汤包。包子在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市场上已有售卖,是当时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玉楼”的名品,时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北宋南迁传到临安(今杭州)又称“灌浆馒头”为当时著名的市食小吃。20世纪30年代,第一楼名厨师,将大笼蒸制改为小笼蒸制,且连笼上桌,始称“小笼灌汤包子”。
小笼包子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
小笼包子原为大笼蒸制,后经黄继善师傅的改革,成了十五个一屉的小笼包子。并对包子的面和馅,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如原来的面是由三分之一的发面和三分之二的死面,后改为只用死面,不用发面,使皮更薄,且不掉底。活面工艺要求颇严,要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的“三软三硬”的过程,才能达到要求。包子馅原掺有肉皮冻,吃多了腻口,后去掉。又以白糖、味精调馅,去掉了甜酱,馅内只放姜末,不放葱。打馅很下功夫,一直把馅打得扯长丝而不断。小笼包子随吃随蒸,就笼上桌;其形:“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象菊花心,馅似玫瑰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