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离职,敢问路在何方?

  编者的话:前些时间,一位做营销总监的读者朋友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烦恼。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面对离职的选择,同时对离职后的去向却难以取舍。他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一些建议,并且说,自己的经历并不是个别现象。

  职业发展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机会与风险并存,也的确难免举棋不定。联想到每逢年初,都是经理人流动的一个高峰期,我们在本期特意组织了一个相关的真实案例来讨论,希望能给彷徨中的经理人一点启发。
  
  最近,营销总监尚守信的心情很是黯然,好像深海中航行的军舰突然失去了方向。时值7月,正值奋战的旺季,他却一筹莫展。
  面对眼前的困境,尚守信作了几点总结:首先,董事会对自己上半年2亿元的业绩并不认可,认为面对原材料涨价以及企业利润大幅降低的情况,自己作为营销总监有义务压缩营销费用,不该完全按照计划支出,如果按计划执行就应该取得更高的销量回报,而现在只是刚刚完成了营销指标;其次,投资方(也就是董事长)认为自己的战略有误,地面促销费用制定得偏高;再次,中层干部和员工因为今年没有加薪,普遍有意见,把矛头也指向了自己。
  另外还有一些原因,比如面对行业巨头的资本扩张,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就公司的战略自己一直和高层意见不一致――董事会一直不认可尚守信采取的稳健的营销战略,他们希望通过市场再细分的方法充分细化渠道,扩大自建网络,但对市场的投入十分保守,对利润的期望却毫不含糊,为了提高队伍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曾经要把他的薪酬纳入很不客观的考核中去。虽然总经理还在支持他的策略和打法,但似乎也力不从心,一些做法似乎也令董事会颇有微词。
  一系列的困顿让尚守信感到,自己在这个公司的职业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虽然自己的业绩曾经很突出,董事会还认可自己曾经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但“好汉不提当年勇”,比照业界一位位过往的风云人物,自己的遭遇太平常了。面对资本,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能力真的不值一提。想到这些尚守信不禁苦笑。
  进退维谷之际,尚守信总是想到“离开”。对于离开后下一步怎么走,他想到了4个方向,但规划了很久也难以决断:
  第一,继续深造,去读北大的EMBA。虽然20多万元的费用自己合得花,但学成后能否“增值”是个问题,而且自己有很强的自学和领悟能力,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有必要念EMBA吗?
  第二,个人创业。尽管不少成功的企业家都有销售的经历,但从CMO的位置上开始个人创业并取得很大成功的先例并不多。没有几个CMO具有进入产业所必需的资金、人脉及机遇,自己在这些方面更不成熟:资金不多,人脉尚可但自己的信心真是不足。自己一直掌控几亿元的营销盘子,很多促销费和进场费一批就是几十万元甚至更多,但自己的那百十来万元身家哪够去运作市场啊?
  第三,横向跳槽。这是目前CMO流动的主要方式,不过在行业内跳槽会不会对自己的职业声誉有负面影响?况且从行业调查数据看,只有25%左右的CMO是在任上得到升迁的,说明CMO不如意者众而成功者寡。这和资方对职业经理人的期望过高有很大关系,一旦职业经理人找不到速成的办法,自己也就成了“刀俎下的鱼肉”。另外,猎头公司的工作总是缓慢琐碎,面试的繁缛复杂有时也消磨人的斗志,自己在业内一直被人关注,一旦离职后不是默默消失或是能顶着压力找工作,那将使自己非常被动。
  第四,转行做咨询人,加入或创办咨询、培训机构。经理人进入咨询服务行业似乎已成为一种潮流,自己在业内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职业经理人了,尽管没有在跨国公司做过高管,但在媒体上发表的许多文章还是颇有影响的。不知是不是自己定位过高的原因,总觉得不甘心只是加盟咨询公司当一个顾问或咨询师,但自己确实又欠缺独立操盘咨询公司的经验和社会资源。
  沉思之余,尚守信不禁想起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职业经理人的命运有时也难逃此覆辙――为企业南征北战、攻城略地立下汗马功劳,最后仍落个鸟尽弓藏。在资本面前,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显得那么苍白和赢弱。想起自己在公司兢兢业业的付出和任劳任怨的耕耘,尚守信心里不禁有些酸楚。
  思来想去,职业经理人的自尊使尚守信愈发紧张起来,他不能等老板发话或者暗示,必须马上作出选择。但是,上面的4种选择似乎都不妥当,是自己现在境遇比当年好了,抉择起来更困难吗?还是自己过于犹豫了?一时间,尚守信竟不知何去何从。
  
  讨论1 爱拼才会赢
  樊杰英
  
  尚先生这样的案例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非常有代表性。很多职业经理人都面临这种状况――进亦难,退亦难。
  我认为,造成尚先生现在这种心态的根源,是他缺少了激情和斗志。而缺少激情和斗志的原因可以从3个方面讨论: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资方、业绩甚至功劳。确实资本很残酷,它的本质就是追逐最大的利润。资本给了经理人奋斗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经理人建功立业,尽情展示自己;但资本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无任何人情而言,当你无法去为它追逐利润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如果没有领会这点,你就会像尚先生那样失落,带着一个受害者的心态去看待资本和曾经服务的企业。其次,过去尚先生有很多成功的经历,而这些成功的经历使得尚先生害怕失败,也无法去承受失败,曾经的成功反而成为了自己前进的包袱。再次,尚先生应该已接近或步入中年。对于这样的一个年龄,会面临很多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每走一步都有很多考虑,正像文中尚先生的自问――“是自己现在境遇比当年好了,抉择起来更困难吗?还是自己过于犹豫了?”
  对于尚先生的职业发展,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最重要的是摆正心态,树立信心,不怕失败。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定位,我觉得尚先生的4个规划都有可取之处:
  1.继续深造。继续深造对每一个职业经理人都很重要,只有不断地去总结实践,才能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很多人在有了多年工作经验后继续深造,使得他们一直走在管理的前沿。有很多经理人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学习的能力,未能将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不过,脱产学习还是边工作边学习更有成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个人赞成边工作边学习。这样虽然很辛苦,但不会与职场脱节,又能将所学很快运用到实践上。
  2.个人创业。如果个人有信心,而且有激情,愿意承受更大压力,创业也是一种很不错选择。
  3.横向跳槽。如果尚先生立志要做一个职业经理人,而且喜欢自己的行业,那么这个时候横向跳槽就是必要的。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充

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离职,敢问路在何方?

分考察将要进入的公司,看准机会在新的公司大展手脚,这将是一个最完美的选择。但这一切基于尚先生的信心、对市场的了解以及对将要进入的公司的充分考察,再加上猎头公司的帮助。
  4.转行做咨询人。在国内咨询市场还不规范的今天,我不建议贸然进入。国外的咨询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经验,他们大都曾是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管同时兼著名学府的教授。如果仅靠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取得的一些影响,就去充当顾问,我个人觉得还不够。如果尚先生立志成为一名好的顾问师,我建议他从现在开始要做很多功课,比如说修一个MBA课程,多研究不同公司的发展情况等。
  摆正心态,树立信心,不怕失败,路就在脚下……
  
  讨论2 双赢才是最优
  李锦魁
  
  企业里经常发生这种类似的问题――当营销总监与企业经营、企业董事会产生矛盾时,很多CMO都会产生离开的想法。案例中,尚守信就面临他的艰难选择。对于他的4个规划,我认为这些未必是最佳选择,我的建议是选择“第五个方案”。
  在此案例中,存在两大突出矛盾:矛盾之一,CMO与企业经营困境之间的矛盾。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诸多经营问题,很容易转嫁到营销上来。企业决策人一旦遇到这些经营问题,通常都选择开源节流的方式,由此提出压缩费用、提高产品销量等要求,这些指标自然又要从营销部开始执行。如此一来,CMO在年初规划的结果难以实现,很难达到董事会要求,于是导致董事会的不满。
  矛盾之二,员工因不能加薪而指责CMO。员工在公司经营困难时期要求加薪,自然得不到满足,但CMO依旧会分派工作指标给员工尤其是一线的销售人员,这就使他们的情绪受到很大影响,从而抱怨CMO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将矛头也指向CMO。
  这些“是非”,可以说很多CMO都遇到过。那么,一旦遇到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被“扫地出门”或者要“含恨走人”呢?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关键就看CMO怎么做了。我认为,尚守信接下来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来化解矛盾:
  首先,做好沟通工作。不仅要做好“向下沟通”的工作,向上汇报、沟通的工作也要做到位。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CMO应该告诉员工真实情况,让他们知道公司的困难,解释清楚不能加薪的原因。相信做好了“向下沟通”,员工了解了公司困境之后,也不会将诸多不满归咎到CMO身上。同时,CMO上报董事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详细分析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导致目前的困难局面,当董事会了解清楚相关状况后,也不至于将所有矛盾集中到CMO一个人身上。
  其次,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CMO向董事会报告所遇到的问题之后,他应该与董事会一起讨论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一起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化解面临的难题,双方互相信任,一起努力走出困境,实现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局面。
  如果董事会与CMO之间互不信任,双方最后选择分开,可以说是一个“双输”的局面。企业要重新寻找一个人来替代CMO的位置,但能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他是否熟悉产品、企业、队伍、行业等相关情况?不论如何优秀的人才,总是需要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了解新的环境,无形中便浪费了很多有利资源与机会,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而CMO离开之后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企业,了解更多更新的行业信息,让别人认可自己的价值等,这些也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分开”的做法其实是不明智的选择。
  CMO完全可以走“第五条路”:CMO应直接与董事会对话,与之澄清利害关系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双方的合作,只是合作方式需要灵活调整,CMO可退居“二线”担当企业的内部顾问,这样做对于企业与CMO双方才是最佳的选择。CMO熟悉这个企业,能够准确找出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他的留下也挽留了其他的员工,避免了人才大量流失;对CMO自身来说,能够为将来转做咨询起到过渡作用,使自己心态转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能够累积资源为以后的转行奠定一定基础。如此一来,双方利益实现了最大化,充分实现了“双赢”。
  拿我的亲身经历作个例证:离开美的集团后我选择做咨询,可以说做的还是美的这个企业的“外部咨询”。为什么我在离开之后还能够与之合作呢?很简单,我了解这个行业,熟悉这个企业,知道它存在哪些问题,而且以一个“外部人”的身份会更容易察觉一些问题,企业也乐意让我来帮助解决问题,于是双方能够继续愉快合作。
  现实当中,有不少企业中的营销管理者在做到一定阶段后,会把转行做咨询当作自己的一条出路。但实际上,做企业和做咨询之间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两码事,在企业中做得好并不意味着咨询就能做得好。我以前写过一篇名为《别把自己当人看》的文章,说的便是角色转变之后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当然,如果尚守信转行做咨询人,不是说做不了,只是他还要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其一是心态转变问题:在企业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创新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何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而做咨询则考虑如何拉到更多客户,如何服务好客户;以前是别人找你做业务,现在你是出去拉业务;以前是别人说服你,现在是自己去说服别人。面对这样的转变,心理上肯定会存在落差。
  其二是丰富知识结构问题。以前只是了解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相关信息,转做咨询后接触的是各行各业、各种不同类别的产品,还要去想办法解决更多、更复杂的矛盾、问题,这就需要迅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做出更好的方案提供给客户。
  其三是队伍建设问题。要重新创建一支新的队伍,能不能组织好?队伍的凝聚力强不强?如何让这支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得到提升?可想而知,“带好队伍”不是那么简单、轻松的事。
  其四是获得认可问题。你的身价与别人的认可是等价交换。毕竟,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有出色的成绩,有资本去说服别人你很“值钱”,否则,谁会去买你的账?
  其五是社会关系网问题。做咨询行业,自然需要很强的社会关系网,手边也必须备有很多企业资源,这样才能够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利用广阔的人脉资源解决一些问题。不然,咨询这个职业迟早会“抛弃”你。在自信心备受打击之后还要重新振作起来,面对以后更加艰难的选择,的确是如履薄冰,所以还是要慎之又慎,再决定自己要走的路,这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尚守信从CMO的职位转变到企业内部顾问的角色,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原有的东西累积、承接下来,为今后成为一个出色咨询人打好基础,不仅避免了与企业分离的结局,双方都挽回了某些损

失,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实现了企业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相信这才是“两全其美”的最佳选择方案。
  
  附:别把自己当人看
  好多朋友都问我一个问题――从甲方转到乙方,而且做得不错,有什么感受?说实在的,自己在企业干营销十几年,从一名最普通职员干到总经理,现在又自己创业,一切都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推着往前走。回头一看,好像真有人安排似的。
  我以前在企业负责市场企划部门,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如何创新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何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等,而现在是如何拉到更多客户,如何服务好客户,思考的肯定有差别。以前是别人找你拉业务,现在你是出去拉业务;以前是别人说服你,现在是你去说服别人,心理肯定存在落差。可既然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必须要去面对。
  人活着,也就是一个过程,想通了就明白了,更何况做生意。
  1.弹簧压到最低,然后才能弹得最高。一个快40岁的男人,烦心的事多着呢。家里、单位、人际关系、业务、公司发展,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刚刚创业的小公司,烦心的事更多,面临着这种角色转变真的有点不容易。以前是看着领导的脸色,现在看客户的脸色,不都是一样吗?把自己心态调整一下,别把自己当人看。骂你,听着;给脸色,看着。忍一忍,业务也就多了起来。
  2.站在别人角度想,大家一样“都不是人”。我开办策划机构,比很多人有优势,自己在企业干了那么长时间,而且做了很多角色,也做了很多市场,我可以同销售总监谈如何搞定客户,如何提高销量;和市场总监谈如何提升品牌,如何销售管理;同总经理可以谈企业发展战略等,肯定不会冷场。
  角色换了,是不是?就从别人角度看看问题,别人活着也不容易。业绩不好,老板着急;市场不好,市场总监着急;销售不好,销售总监骂人。骂谁呢?想来想去,只有骂你了。听着,就当别人在你耳边唱了一首你最不爱听又走调的歌。别人骂出来舒服了,付款也就爽快了。换位思考,大家“都不是人”。
  3.全世界那么多人,和你接触的能有几个?不把你当人看的比例很小。最近又流行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啊!”我想,讲的不就是我嘛。真的,你以为你是谁?小布什?小布什不也是人吗?小布什不也是很烦心的吗?鸟多的地方粪多,人多的地方事多。现在干的活、面对的人比以前多,事情自然比以前多。不过想想,全世界那么多人,你需要对付的也就那么几个。再说,不把你当人看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比例很小的,何必去计较呢?人家还是你的客户,糟践你几句,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有人说,我用阿Q精神在做业务。但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自己先当“孙子”,但想想看,“孙子”也有长大的时候。先别把自己当人看,但随着公司不断扩大,也许还真有人把你当人看呢。
  (专题文章编号:10120)
  (编辑:袁航market@vip.Sin&.com)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0451/62270718160.html

更多阅读

《敢问路在何方》为何选中刀郎 敢问路在何方刀郎

不知道怎么办(歌曲名)敢问路在何方作者:蒋华勤(江苏)“不知道怎么办”,把一个手足无措,胸无点墨,没有主意的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条谜最精彩之处是“道”字的别解,出人意料的把乍看不起眼的“道”,处理成“道路”的道;其次是“怎么办”和“敢

英文版敢问路在何方 英文版感恩的心

英文版《敢问路在何方》oh my God!我绝对是被雷到了!嘟超爱听西游记的主题曲的,动不动就要叫我上网找给他听。我找玩就闪人了,却听到嘟在书房大喊:“妈妈,是英文的西游记,我听不懂!”我诧异的很,跑进去,刚好听到深情的男音在唱:“come..come..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梦在远方 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告诉我们,人

敢问路在何方 第5节:导语 美利坚,敢问路在何方?

系列专题:《大赌局:华尔街崩塌深度解密》  [导语]  美利坚,敢问路在何方?  10年前,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突然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了投资者的心理恐慌。  这种恐慌并非空穴来风,连远在美国的投资者也扛不住了

声明:《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离职,敢问路在何方?》为网友薄暮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