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概念的火热延伸到医疗领域,带来了远程医疗的迅速发展。在10月31日—11月1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远程医疗峰会”上,与会嘉宾表示,远程医疗在今年以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医患双方对于远程医疗观念的更新,远程医疗将迎来更加快速和深入的发展。
“第二届中国国际远程医疗峰会”现场
据了解,此次“第二届中国国际远程医疗峰会”是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美国远程医疗协会(ATA)、天津市远程医疗协会(TTA)共同主办。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曹秀荣、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威、天津市远程医疗协会会长冯雪、美国远程医疗协相关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演讲。
远程医疗助力医疗资源下沉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距大,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偏远贫困看病难,难以接近优质医疗资源。曹秀荣表示,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均衡分布是当前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以及医保政策的改革,都是为了配合解决医疗资源合理分配问题。“当下医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远程医疗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出路。”曹秀荣说。
天津市远程医疗协会会长冯雪在会议现场发言
美国远程医疗协会是全球远程医疗领域最大的NGO组织,其首席执行官乔纳森·林科斯表示,远程医疗为患者提供了最大的便捷性,让患者能更快的同医生接触,减少了时间、经济成本,扩大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国家也为远程医疗提出了政策性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基层和边远地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国家层面上确立了远程医疗在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上的地位和作用。
冯雪表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的需求大增,“我国医疗环境与国家政策高度相关,有了政策的支持,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都将促进远程医疗的迅速发展。”
基础设施、医患理念滞后成发展瓶颈
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以及人们对远程医疗理念的保守,是目前限制远程医疗推广普及的瓶颈。
虽然计算机、互联网、医疗设备等方面的进步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在很多偏远地区,医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整体的信息流平台没有被打通,存在相对的信息孤岛,医院之间没有联通,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远程医疗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依赖技术的进步,然后才是制度的革新,因为有了技术突破才能为制度革新提供依据和路径。偏远地区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是要靠政府去牵头做好带头作用,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冯雪表示。
医生、患者、管理部门和机构对于远程医疗的认识也需要更新。“目前很多患者对于实物经济的价值感比较强,比如吃药、打针、手术,认为这是在接受医治,对于医生的问诊、健康咨询这样‘看不见’的专业服务价值还不认可,认为不值得花钱;从医生的角度看,由于‘人命关天’的想法,诊治相对比较保守,对新事物的尝试比较谨慎。因此,医患双方对于远程医疗的认识以及应用动力不足,为其推进带来了障碍。”冯雪表示,远程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在慢病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像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无法根治,只能是控制、注意日常管理,此时互联网的手段和工具就非常有效,医患应该认识到这种便捷性。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更多医生、患者、管理部门都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拥抱互联网医疗,更多地去应用远程医疗。”冯雪说。
延伸阅读:移动医疗健康投资联盟第6次主题沙龙研究报告称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市场“极具潜力”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送审稿)征求意见7项应用各不同 人工智能正在挖掘多种医疗需求重大医疗纠纷12小时内须报告2015京台社区医疗卫生大讲堂在京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