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1 13:07:20| 分类: 个人成长(引用的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快乐汉《[转载]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追问》暑假期间,我应邀参加了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教育家成长工程”后备人选的成长规划展示活动,听完了八位老师的汇报后,我现场做了如下点评。
感谢北海双语的老师为我整理录音。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追问
李振村
关于教师的发展,我想一起跟大家做这样六个追问,提出六个问题。
追问一:我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究竟在哪里?我的优势和专长究竟在哪里?
这个世界上,所有成为“家”的人物,不管是在哪个领域,他无一例外都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因此,各位老师,你一定要追问一下,你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在究竟哪里?
今天听这八位老师的汇报,有的老师能看出一些特色,但是有些却不能。我感觉很多老师自己心里也不清楚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我们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我们说几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我们身边的韩兴娥,在全国小语界已经有很大的名气,为什么?因为她就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她十几年如一日做了一件事,就是改变语文课程结构,拓展阅读面,进行海量阅读,她成功了。另一个例子也是我们身边的,淄博的常丽华,她十几年如一日开展童书阅读,围绕这个主题,每年一个项目,每年一个侧重点,每年结集一本书。例如,有一年她做的项目是“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她把一年24节气和与24节气相关的诗词都集中起来,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时候,跟孩子们一起学习跟这个节气相关的诗词,这样让孩子们伴随着大自然的节律学习诗文,非常有创意,非常有特色。第二年再选个角度,但童书阅读的总目标是不变的。我们编辑部朱文君,她上课很好,演讲也好,文笔也好,她调到我们编辑部后,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上了一节文言课,我感觉很有特色,就建议她:你以后你别的课就不要研究了,就研究这个小古文的教学,研究小古文的课程建设。几年以后,你就是全国小古文教学领域独一无二的专家。她就是这样做的,现在6年过去了,她的小古文教学、小古文课程、小古文的教法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非常完整的系列,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来报名参加这个项目。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可以成就伟大。
我想各位老师今天的会议结束以后,应该照自己的发言,反思一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我们的个性和特色,一定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禀赋和特色的小的切入口,展开研究,你才能走得久远,走得深入,因为事物总是越具体越深入。
追问二:我如何从教学的个性和特色出发,寻找到专业发展的宽广路径?
譬如一位老师讲到“统合语文”,这个概念很好,但是“统合语文”具体是在做什么,“统合语文”的个性和特色是什么,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不是光有一个概念就可以的。就像我们讲的大课程意识一样,我们讲每一节课,都是给孩子开一个窗口,让他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对接文化、科学的大世界。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寻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然后拓展延伸开去,寻找自己发展的宽广路径。
追问三,:教育写作究竟对我的成功有哪些帮助?
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提到校长让大家写书,如果大家把写书看做校长安排的一个任务,那是很烦的,每天教学这么忙,还要写书,多烦人啊!如此一来,写作就不是你情感的需要,不是你表达的需要,是一种额外附加的任务,那你怎么能写得好?
所以我们现在要追问:教育写作究竟对我的成功有哪些帮助?我坦率的说,到现在大多数老师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写作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很多老师还认为是一种负担,还没有感受到教育写作的快乐,没有感受到通过协作带来的思维品质的提升。
高校长调到北京玉泉小学以后开了一个博客,我经常拜读,我就在想:高校长进入北京,的的确确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这个成长阶段非常生动鲜明地体现在他的博客中:他结合北京玉泉学校的情况,结合他的阅读和思考,每天一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有个小案例,每个小案例有个小感悟,一针见血,一剑封喉,创意无限。高校长不是对空冥想,不是愁眉不展,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不是有人逼着他写,是他自己有了真切的强烈的要对北京玉泉学校老师和孩子说的话,有些话不便于在大会上讲,怎么办?他就用博客来说。这种写作,发自他情感深处的需要,是他思考的结果,可以有效地推动他不断刷新对教育的认识。
李希贵校长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也跟他的善于写作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他的教育专业写作,就没有他的今天。李老师到现在都保持着这个习惯,他的口袋里总是放着小硬卡片,这是我从十几年前认识他就是这样的,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喝酒,大家都谈得兴高采烈,有的人只关注酒,有的人只关注菜,他关注的是大家随意交谈中零星闪光的智慧语言,如果他感觉谁讲的话有启发,他立马掏出硬卡片,悄悄记下来,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干什么呢,记录我们的不法言行?后来,他说你们说醉话也有很多闪光语言,我要记下来。回到家以后,他的书房里,各种卡片分门别类,逐一整理,从中吸纳智慧。他每做一个阶段都要写一本书,他绝对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也不是为了约稿而写,他必须有了思考,有了丰富的实践,如此一来,教育写作对他就是一个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对他的成长促进作用太大了。
事实上,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有很多无穷尽的故事,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就有故事。你不写,就成为过眼烟云,流失了,多可惜啊!你不写,干几十年和干几年是没有区别的。如果写下来,就成了你成长道路上的一块块砖头,无数块的砖头叠加起来,就把你推向一个高峰。
当然这个教育写作一定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带着强烈的功利心去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李希贵老师在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他经常拒绝很多出版社和报刊的约稿,他认为不成熟的东西绝对不会往外拿。
当然我还要对今天在座的所有老师说,教育家工程人选不仅仅是这8个人,它的大门是对所有老师打开着的,每一位老师只要你有自己的专业个性和特色,只要体验到了专业发展的乐趣,只要你有追求和想法,你都随时可以进来的。每个生命都是奇迹,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我建议各位老师建个博客,把它当成是你们教育专业写作的平台,把每周每天发生在你课堂里,发生在你学生身上的,你的观察,你的思考,随时随地写下来,如此一来就有学生、家长关注你,他们的关注和跟帖,就给你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和压力,推动着你往前走。
追问四:专业阅读对我的成长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可以这样问:这一年,究竟有哪本书对我有很强烈的震撼?我感觉有些老师可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忙忙碌碌,十分辛苦,无暇读书。
其实,时间是有弹性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无论多忙,大概也忙不过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他原先在潍坊市做教育局长,一个近千万人口的大地级市,千头万绪,那种繁忙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依然看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他的下属问他究竟什么时间看书?他举例说,我出差从潍坊到青岛,在路上,一本书可以看个四分之一,到了机场安检等一个小时又看了四分之一,到了出差地,从机场到旅馆又看了四分之一……一本书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看完。
有一年我请窦桂梅去新疆讲课,她是晚上的飞机,我跟教育局长在机场等,飞机到了,很多人下来,有的在低头赶路,有的左顾右盼,只有一个人一边走一边专注地看书,这个人就是窦桂梅。我说你怎么走路还看书。她说在飞机上没看完,爱不释手,就边走边看了。这就是窦桂梅和我们的差异,这也是她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所以说每个人要想拓开视野,就必须坚持一个月读上一本书,读两本更好。当然,读书不一定要读那种枯燥的,不愿意读的可以放一边,找喜欢读的就是,也不必一定都要读专业的书,其他方面的书都可以读,读书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你只要在不断阅读,就意味着在不断吸纳,如果你一年读10本书,五年50本书,然后你一开口,就跟别人不一样;听讲座,你一听就觉得怎么这么浅。其实读书,不一定要做笔记,要摘抄名人名言,只要你在读,只要你坚持读,你就不知不觉地在吸纳,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发育都是不知不觉的。我们编辑部有个小朱,年轻人,很渴望进步,我建议她,你只要能够坚持三年读100本书,你就有了跟任何教育专家对话的资格。当然,这也是对我的自勉,因为目前我也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和大家一样要努力,再努力。
追问五:我是不是真的找到了专业偶像,从他的身上究竟吸取和借鉴了哪些元素?
我感觉人是应当有偶像的。任何人在他的专业发展道路上都应该有专业偶像,从他身上接受启迪,接受影响。李希贵,现在是很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有偶像,例如他在高密四中当校长时的偶像,就是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高校长偶像就是他的老师李希贵。李虹霞的偶像肯定是她的师傅于永正。
但是,对于偶像不能仅仅崇拜,要研究他、琢磨他,要吃透他。你的师父是于永正,你对他究竟有多少研究,你现在能不能讲出几个十几个师傅的教学案例?能不能立马说出他的教学艺术和特色?只有热爱和崇拜不行,还要研究偶像的言行,研究偶像的教学实践,才能进步得快。
追问六:我是否真的有自信,是否真的想把自己打造成教育家?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是我自己的梦想在推动着我在做这一切,还是被校长逼着在做?我感觉有一些老师可能是被校长逼着在做,而不是发自内心有这样的梦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自发主动的成长才能持久,才能走得久远。
高校长刚做校长的时候,我跟他交谈,在一个很嘈杂的小酒店,他请我喝酒,我觉得他很有想法,很有激情,我说你一定沿着教育家这条路走,一定要打造最有特色的学校。可是第二天,我到他的学校一看,心里凉了半截,整个校园破破烂烂,尘土飞扬。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高校长终于成了公认的教育专家。高校长达到今天的高度,有外力推动,但最主要还是他自己的梦想在驱动他,是他自己想做事,有想法。现在,高校长也年过半百了,衣食无忧,也有了知名度,但依然每天坚持读书,写作,思考,为什么?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鼓舞着他,吸引着他,让他不由自主地往前走。
一个人有没有想法,太重要了!于永正,贾志敏,窦桂梅,王崧州,薛法根,管建刚……多少名师,都是在梦想的驱动下走向远方。于老师七十岁了,依然在读书、写作,在全国各地奔走讲课,为什么?因为心中有梦想在,有追求在。
所以各位老师一定要认真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是校长逼着你前进,还是你自己的梦想在推动着你。如果真的是校长在逼着你,我觉得你就抓紧时间退出来。但是如果自己有想法,不甘于庸庸碌碌的这样度过一生,就要从今天开始,从六个追问开始,从反思今天的发言开始,从2011年的规划开始,开始卓越教师的成长之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