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峰
本人自幼身体孱弱,正值青壮之年,却罹患“多发性神经炎”,四处求医,针砭汤药施用无数,却丝毫不见起色,后来竟发展到饮食吞咽亦感噎阻费力的地步。就在我彷徨无助极度失落之际,我在一期武术杂志上看到了张方先生的文章,为其见地之高深折服。经过多方打听,写信向先生求助,希望通过内在的调理战胜病魔。也许是福缘所定吧,蒙张方先生垂怜不弃,收下了我这个几近费用的人为入门弟子,教我学习“内家拳道”,授以太极桩和太极十八式,籍以助我恢复健康。恩师张方毕业于辽大中文系,现在供职于某文艺部门。他14岁即开始修习内家拳,拜刘常春和刘敬儒等名师高人为师,习拳30余载,尽得心意、太极、八卦真髓,于内功、拳势、器械皆有彻悟,汇通理法结合习拳经验自创了“内家拳道”。“内家拳道”融太极、心意、八卦为一体,讲究的是养生、健身、技击、修心并重。师傅初见我时,看到我弱不禁风,一副病歪歪的样子,要我主要学习太极门的太极桩法和太极十八式,以达到培元固本,祛邪通脉的目的。先生授艺与他人不同,不重套路的演练,最着眼于内劲的培养和运用,甚至直言“无内劲者非内家拳”,因此特别强调站桩以培养先天之气而生内劲,进而以拳架为导引的手段,让学者逐步去体会内劲由静态运用于动态的过程,最终达到内外相台,无相无形的拳术境界。师傅教我们的拳架姿式极少,太极拳一共才18个动作,但内涵是极为深刻的。当他初次为我们演示“太极十八式”时,曾经说“太极拳式式皆有含意,连开始的起式也有技击作用”。其时一位同学的师兄不明白这话的道理,想要体会一下,当师傅起式行拳时,他上前以双手用力握住先生的双腕,下盘以大马步拿桩,欲令师傅难以动作,当时只听先生说了声“你可拿好了”,话音甫落,这位师兄一百多斤的身体腾空而起,被师傅抖得斜翻着向外“飞”了出去,但在他“飞”的刹那,我看见师傅在他腰部接了一下,所以当他落地时竟没摔倒,其时其境令人看得目瞪口呆。过后师傅说:“这种现象即是内劲的合理选用,若没有修炼出内劲,最多是设法解脱被制的双手,那只是普通的格斗术,是没有这种‘飞’人的效果的。”这种神奇的内劲从何而来?就是靠长期修习桩法培养出来的。这门桩法到底有哪些特点呢?主要表现在:1、就下肢而言,在脚上讲究的姿势要求脚第二趾向前,这样做的结果是双脚掌微微内扣,足心涌泉穴自然含空,若是依照这个要领去做,下盘摆成高马步后,一股拧劲力自然由脚至踝,达膝,过胯,最后汇聚在命门穴处,当然不要忘记命门后顶和背柱正直相配合,习者会自觉下肢联成一个整体,裆自然变圆。下肢各部都达到要领后,会使下肢的劲力聚于命门和丹田,让下肢稳固。桩姿摆成后,摸一摸自己命门穴处的生理弯曲(即腰弯),如果该处变得平浅,基本上就算做对了,倘若不是这样,要及时调整,不然日久天长“气”会滞于胸部而不是落于丹田,会有“气滞”的弊病,有悖拳理;2、上肢双臂抬起与膻中穴平齐,双手食指挑领,两劳宫穴相对应,手成瓦楞掌形,劳宫还要与下丹田斜照,沉肩坠肘的同时,双肘要有一点横拉之力。挑起的食指与双眉梢相照,耳后根子领劲,下颌内收,自然头顶会上顶。上肢各项动作到位以后,就会使上半身的气有下坠于丹田的趋势,配合一紧一松的呼吸,日久功进,随着膈肌的鼓荡,会把“真气”汇于丹田,进而遍布周身,直至四末(即手脚)。这里我说的一松一紧的呼吸,在恩师张方说的是“自然呼吸”,但绝不是我们平常所想的普通呼吸,它是靠日久锻炼形成的一种深、匀的呼吸方式,炼之得法,能感觉到膈肌一松一紧的运动,同时体内的“真气”会来回鼓荡涌动,“真气”生成后又会出现“内劲”,击拳出腿周身一家,会成整劲。但初练的时候是不好掌握的,呼吸浮躁,心乱如麻,因此讲究的是初学者以3分钟为限,待心平气定后以3的倍数顺延,即6分钟、9分钟逐渐延长。师傅对练功行拳特别要求养练结合,要下苦功夫,但不能妄练,站桩一站几个小时,练拳练得精疲力竭是他最反对的,“循序渐进”为练功的准则。我曾对站桩的食指挑起不理解,询问师傅后,先生解释:“食指一领,习拳自可领劲,内劲灌注,实作亦能取人。”为了让弟子有点体会,他曾让身体较好的弟子感受过,以食指按住受试者的胸部,让对方运力抗住,刚吐一点内劲,受试者即感痛彻心肺,气息不顺,并且心里有恐惧感(不是因为害怕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心脏被敲打后的惊悸合震荡)。再回头说到桩法,当练功对路了,站桩时口中会出现一种非常稠厚又特别滑利甘爽的唾液,要把它徐徐咽下,丹田的气感会增强,这就是真正的“金精玉液”,虽然目前的科学还不能对这种东西给予一个合理的说法,但它又确实是每位功家所重视的,对身体的益处妙不可言。
合理地练习站桩一年以后,我原有的疾病被治愈,饮食香甜畅快,再也没有阻隔感,而且又重新生龙活虎地活跃再车间的岗位上,整个人像脱胎换骨一样。身体上也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细微变化:当站桩得“气”后,“气”自丹田、部门逐渐沿背部向上爬行,到了肩胛时,曾疼痛难忍,难受得双手冷汗直冒,7天后突然“嘣”的一声,由肩胛冲到了双肩,后来慢慢行到了双手,在整个“气”行的过程中,自己还听到了类似于再耳边捻发的“咝咝”声;“气”通过的地方,又有一种灌注了水银似的感觉,发沉而且浑重,尤其以背部合双臂较著,做一些行拳动作时,能感觉到这“水银”把背部和双臂连成了一个整体。在外观可以看到背部变得浑圆和厚实,双臂和双手发圆,変厚,皮肤变得比以往细腻而柔韧,肩部的锁骨上窝处的凹陷被充起,让普通人用指往里扣难以扣动。当我把这现象告知恩师张方时,他在表示祝贺之余告曰:“气行肩胛时若‘气’力不足,经脉不畅,气冲滞脉就会胀痛,一旦气足脉畅,自然是‘通则不痛’了;‘气’行时发出的响声是练功初期的表现,那是‘气’走皮下的原因,古称之为‘裂帛之音’,是打通经络的好事;所谓‘水银’的感觉,就是内气产生的‘内劲’,习练有素者周身上下都有这种活泛的内劲,用于技击威力无穷。至于皮肤的变化,那是‘生气足生泽’的好现象。”
在从师习武前,我一直认为太极拳不过是病人和老人慢慢比划,活动肢体的一种健身“舞”,和拳学没有多大关系,而今通过自己练功的经历看来,真正掌握了内家拳学真意的高手所展示的太极功夫,是集养生、健身、抗御为一体的,是“耄耋以御众”“豪杰所向无敌”的神妙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