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初雪,当37岁的刘歌令开动三轮车在村口碾下第一道车痕,这里的村民就开始了一天的生活。72岁的林秀梅清除从简易棚屋厨房的漏缝中吹进来的积雪,准备早饭;60岁的郭秀开始在卫生所的菜地里走动,查看蔬菜的伤冻情况;38岁的刘恒国开始起床烧水,为病床上并发症越来越严重的妻子林同英擦脸……
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劳作、生活、欢喜、忧伤,就像他们所在的村庄一样。村前的麦田和菜地盖着薄薄的积雪,最前排的校舍、村委会都是两层装着大玻璃窗的米黄色小楼,一间间掩盖着积雪的青砖瓦房,这里和北方的普通村庄并无二致。
但是,在这个村庄,你怎么走都绕不过田野里那些积雪的坟茔,就像刘歌令、林秀梅、郭秀,怎么活都绕不过“艾滋病人”这个字眼,这里是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在20多年前,因大规模卖血的交叉感染,文楼村成为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称为“艾滋病第一村”。
要找艾滋病感染者,找瓦房就行
![怎样走出失恋的阴影 走出艾滋阴影的村庄](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105/5106060506512767551060.jpg)
刘歌令从家里出发的时候,87岁的爷爷已经做好了一碗鸡蛋汤端给他,“喝了,补一补。”
这是一个残存的家庭,因为那场灾难。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快速致富”的大环境影响下,在“救死扶伤,献血光荣”的号召下,偏远贫困的中原地区农村,成了便宜血浆的理想采集地,采血者大部分为卫生部门所开血站。但同时,不卫生采血为艾滋病病毒的蔓延制造了条件。
当时,在河南农村流行一个口号,“胳膊一伸,露出青筋,一伸一拳,五十大元”。
文楼村位于上蔡县城东南三公里处,人均耕地一亩左右,村里的老人说,文楼村传统的营生是种菜,但卖不了多少钱,种十年菜盖不到三间瓦房。
据第一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郭秀回忆,“文楼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人卖血了。到1995年,几乎家家都有人卖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