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六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六

陈友冰

南朝乐府·吴声歌

子夜歌(之十一)
高山种芙蓉,复径黄檗坞。
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

国学《子夜歌》语言上的特点有二:一是明白清丽,二是自然率真,这在当时早就被公认的。如,当时的《大子夜歌》中就这样称赞《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其一);“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其二)。

国学但是,语言上的明白清丽,并不排斥情感上的婉转含蓄;抒情方式的自然率真,也绝不意味着表达方式上的肤浅和粗直。相反地,《子夜歌》中有的诗篇对人生道路、生活规律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含蕴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这首《子夜歌》(之十一)就是如此。它透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一个爱情上也是生活中的真理:爱中有苦也有甜,苦尽才会甘来。要想获得对方的爱,就不能怕挫折,怕委屈,就要准备历尽苦辛。这样得来的爱,才牢靠,也才会倍加珍惜!

国学这首诗是通过芙蓉、黄檗等日常生活中的比喻,来阐发上述真理的。芙蓉,荷花的别称。荷花本开在水中,现在却种到了高山之上——“高山种芙蓉”。诗人用芙蓉来谐音“夫容”,用以比喻女方的情人,用“高山种芙蓉”来比喻人事乖忤,好事多磨。登高山采芙蓉,这已是勉为其难了,何况还要经过长着黄檗的山坞。黄檗,落叶乔木,高三、四丈,树心味苦,所谓“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子夜四时歌》)黄檗坞在此用来比喻爱情道路上的艰难困苦。这种痛苦也许来自周围的压力,也许是对方有意设置的考验。总之,如果在黄檗坞前停滞不前,就不可能获得爱情的甜蜜之果。诗人在此用“复经”来强调爱情道路上周折困苦之多,“黄檗坞”不过是其中一个代表罢了。

国学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以比喻来叙述自己的爱情经历,那么后两句则是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其中的“莲”又是一个巧妙的谐音和双关:它既是高山种芙蓉的结果,又与“怜”字谐音,暗示要得到对方的怜爱,必须经过“流离辛苦”的考验。“流离”是辗转奔波,“婴”是“加上”之意。也就是说,不只是辗转奔波,还要加上周折辛苦。其中的哲理内涵,已不只是爱情格言,也是人们对生活应有的态度。试想一下:那一项事业的成功,哪一座人生高峰的登攀,不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不需要“流离婴辛苦”?有个别到一般,由实到虚,善于从个人经历和爱情生活中提取出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而且将这种哲理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之三十三)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国学悬想和虚拟,这是中国古典民歌的传统手法。《诗经·卷耳》就是透过一位挖野菜妇女的悬想,来表现她对远方从军丈夫的思念:她想象自己的爱人一会儿行进在大道上,一会儿又在翻越上岗;想象他的马疲乏了,人也病了,不停地在长吁短叹。以至悬想得入了神,把挖野菜这事都忘了。这首《子夜歌》也是通过一位女子的悬想,来表现她对情人的思念:在皎洁的月夜,她因思念情人而辗转难眠。就在这时,她仿佛听到情人在呼喊自己,于是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思念情人到了这种忘情失态的地步,当然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执著,也反映了她此时的寂寞。诗人为了表现女主人公这种执著的情感和寂寞的愁绪,采用了实中有虚、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

国学“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是实写她的愁绪。这位女子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为何难眠?据女主人自己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夜太长——“夜长不得眠”,二是月亮太亮——“明月何灼灼”。从表面三个看,这也不失为理由:夜长当然容易醒,月亮光太强往往难以入眠,周邦彦词中说:“月皎惊乌栖不定”。鸟且如此,何况人呢!所以这位女主人埋怨夜长、埋怨月亮,使她无法入睡,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太亮。但实际上,使她难以入眠的真正原因既不是夜长,也不是月明,而是那难以忍耐的寂寞和那牵肠挂肚的相思。因为“欢愉嫌时短,寂寞恨夜长”,正因为孤独寂寞才会觉得长夜漫漫,没有尽头。吴歌《读曲歌》中有这么一首诗:“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欢愉情浓之际居然希望黑夜连着黑夜,天永远不会亮。可见夜的长与短是随着人的情绪不同而不同的。至于恨月亮太明也是如此。苏轼的《水调歌头》曾道破其中的奥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怨月亮太圆,恨月光太亮,归根到底都还是在于人的别离和相思。苏轼的伤别是出于兄弟间的情谊,这首《子夜歌》的伤别是由于是出于男女间的相思。事不同而理同。透过她的怨夜长、恨月明,把她由于孤清独处所产生的幽怨和企盼情人不至的焦灼,含蓄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可称为实中有虚。

国学大概由于思恋太深的缘故吧!女主人公在久久的企盼和悬想中产生了幻觉:突然听到情人呼唤自己的声音。于是,周围的一切顿时明亮起来,寂寞和幽怨顷刻消失,怀着惊喜也怀着感动,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这真是传神之笔!它的高妙就在于并不重墨浓彩去刻画女主人公肝肠寸断的相思之苦,却调转笔锋去写她此间出现的幻觉,幻觉中与情人的虚空问答,此间还带着惊喜和欢悦。这种避实而就虚的写法,更能衬托出女方的痴情和愁苦。因为如不是企盼得花了眼,悬想得出了神,思念到了极点,是不会出现这种幻听的。更何况,随着她的一声回应,听到的只是空漠的反响。她会猛然醒悟,这只是自己的“虚应”,这只是自己的“想闻”。于是,一切又回到冰冷的现实中去。于是,夜会显得更加漫长,月亮会觉得更加刺眼,时辰也会变得更加难捱。这不由得是我们想起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划着的火柴,使她看到了短暂的光明,出现了她久久企盼的幻象:背上插着刀叉的烤鹅,香喷喷的奶酪,慈祥的老祖母……..但短暂的光明之后,她又陷入更加冷酷的黑暗之中,这使她更加难以忍耐,于是,她一根接一根划着火柴,直至握着满把划过的火柴冻死在圣诞之夜。这种悬想虚拟产生的巨大反差和对比,产生了巨大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我想,在这点上,中外艺术家是共通的!

国学最后,还想提一下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那也是表现对情人执着思念的千古名篇。其中有两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也是运用了悬想虚拟之法。诗人悬想自己的情人因为相思离别,一夜之间满头白发;情人也会惦念自己彻夜难眠,立在窗前细声吟哦。这可以和这首《子夜歌》对举:《子夜歌》是悬想虚拟男方对己的呼喊;《无题》则是男方悬想女方对己的惦念和愁容。从这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一些杰出的诗人是如何对民歌学习借鉴的,也能感到从《诗经》开始的这种悬想虚拟之法是如何的源远流长!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子夜歌(之三十五)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怜不分明。

国学少男少女在恋爱过程中,由互相欣悦到海誓山盟,这中间往往要经过一个情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男子的矜持和少女的羞涩,往往使这个阶段变得异常纷纭复杂。反复的试探,多次的阻拒和试探,有意设置的云山雾障,常常使陷入其中的情侣感到异常的困惑和痛苦,成为整个恋爱阶段最磨人的一环。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夜探潇湘馆,《西厢记》中张生的待月西厢下和盈盈的突然毁约,对此都有出色的描绘。但在民歌中,尤其是在只有五言四句形式短小的南朝乐府中,也表现同样的过程,而且把此中的人物心理处理的如此细腻逼真,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这首《子夜歌》(三十五)在这方面堪称杰作!

国学这是一位女性在猜测和思索男方对爱情的态度。她本人是主动的、坚决的,情感上也是充满了欣喜。“欢”在此指男方,把男方称作“欢”,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自明;“的的”即“昀昀”,清楚明白之意。“我念欢的的”,是她对爱情的表白。她不畏人言,也不囿于传统的封建礼教。作为一位女性,作出如此大胆主动的表白是异常泼辣又勇敢的。这种女性性格的塑造,对后来的民歌影响很大,如明代冯梦龙收集的民歌《山歌·劈破玉》中有这么两首:

国学结识私情弗要慌,捉着子奸情奴自去当。
国学拚得到官双膝馒头跪,咬钉嚼铁我偷郎!——山歌·偷

国学乞娘打子好心焦,写封情书寄在我郎标。
国学有舍徒流,迁配、碎剐、凌迟,
国学天大罪名阿奴自去认,叫郎千万再来遭!——吴歌·甘认

国学这些山歌中女性的泼辣、主动和敢于担当,为了与情郎结合,甚至不怕官府酷刑,从中我们都能看到《子夜歌》中这位女性的影子!

国学虽然女方对爱情如此积极主动、大胆明朗,但男方却在犹豫、延宕,含糊不清——“子行由豫情”。“子”指男方,“行”即行将、仍在。有的选本将“行”解释为“行为”,不确。“由豫”即“犹豫”这并非女方的多疑或误解,而是男方的行为让她得出这个客观印象。至于男方什么样的行为使女方得出如此印象,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和背景又是什么?诗中没有说,也无须说——这毕竟是首只有二十个字的小诗啊!清代学者施补华在谈到绝句这种艺术形式时,曾深感它天地的狭小:“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岘佣说诗》)。要想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表现出深广的社会内容,就必须含蓄凝练,“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岘佣说诗》)。在这首五言诗中,诗人在前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男女双方在爱情态度上的差异,暗暗交代了使女方产生困惑和疑虑的原因,显得很含蓄;又让女方通过直接表白来突显这种差异,这样就省去了大量笔墨,又显得很凝练。不仅如此,这种“语短意长,而声不促“的绝句艺术,还表现在下面女主人困惑心理的处理方式上:

国学南朝乐府之前,要表现情人间的困惑或猜疑,往往是透过人物的行为和内心的表白来完成的。如《诗经·静女》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薆而不见,搔首踟蹰”,就是通过约会时女方的躲躲藏藏,男方的挠头来有意表达他的困惑和茫然;汉乐府《有所思》则通过女方时而撕毁信物,时而缅怀往事,来表现女主人公情感上的把握不定。南朝乐府中的这首《子夜歌》则不同于上述的表达方式,它是通过比喻和双关这个渠道,让自己的疑虑暗暗地潜流出来。女主人公说自己此时心中的疑虑和把握不定,就像是雾中看芙蓉花,隐隐约约,模糊不清。这是个很精巧的比喻。之所以说它精巧,因为它符合受理生活实际:雾中看花,自然模糊不清。水边的雾气更浓,见莲自然更加朦朦胧胧。之所以说它精巧,更在于它准确地模拟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心境:如上所述,女主人公对这场恋爱的态度是主动的,情感是热烈的,这表明她深深地爱着对方。现在她觉察到对方还在犹豫,由此而生困惑和猜疑,这只能说明她对男方满怀感情,对两人的结合也还没有失望,更谈不上绝望。因此,她既不像《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那样决绝,也不像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弃妇那样哀怨。她此时的心情就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似幻似真:要说毫无希望,她眼前毕竟有个可触可摸的实体;要说充满希望,它又忽隐忽现,模糊不清。所以说这个比喻是相当精当的。同时,这两句也是个巧妙地谐音双关:“芙蓉”谐“夫容”;“莲”谐“怜”。这种双关使女主人公上述心理在情感上更更丰满,因为“隐芙蓉”不仅是指情人的面容不清,也兼指他的内心难以捉摸,不知他作何打算,是否还真心爱着自己?“见怜”也不仅暗示对方的怜爱,还兼表达自己内心的悲苦。因为莲心是苦的,女主人公正是借莲子的生物特征来作情感上的自喻。明代伊世贞的《琅嬛记》曾引述过一个汉代故事:“汉有女子舒襟,为人聪慧,事事有意。与元群通,尝寄群以莲子,曰:‘吾怜子也’。群曰:‘何以不去心?’使婢答曰:‘正欲汝知心内苦’”。因此,通过上述的双关暗示,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女性在爱情上不但大胆、主动,而且多愁善感,聪慧含蓄。这种深长的意味,也许就是施补华说追求的那种“语短意长,而声不促”的绝句意境吧!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六

雾露隐芙蓉,见怜不分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1051/67763019573.html

更多阅读

洪亮吉母蒋氏家训 父母眼中的家风家训

35.洪亮吉母蒋氏家训蒋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武进)人,清初学者洪亮吉之母。蒋氏出生于书香世家,五岁就能背诵《毛诗》、《尔雅》等古代文学方面的必读书,稍长熟读汉魏六朝乐府、古词,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其夫病逝后,年轻守寡,精心督教

风人诗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风人诗(谐音诗与谐音双关诗)风人诗,又叫子夜体、吴歌格,实际就是谐音双关诗。古代民歌的一种体裁。 清 翟灏 《通俗编?识馀》:“ 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 唐人谓之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亦省称“ 风人 ”。风人体

宋词入门 一 曲子词与长短句 宋词词牌入门视频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

江南四大书院 江南六记之“书院沐薰”

      江南历来是人文鼎盛、物产丰沛之地,读书人众多。自古以来先贤便有授书育人的情结,更有“成教化,助人伦”的襟怀,因此,江南也是中国历史上书院最多的地方。  书院体系始自唐代,于宋为兴,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个人以为传统意

声明:《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六》为网友懂得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