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为何多次勾芡?
在书上看到制作“麻婆豆腐”需要二次勾芡,甚至是三次勾芡,多次勾芡的目的是什么?
做麻婆豆腐一般要分两次勾芡,甚至是三次勾芡,这样芡汁才能很均匀地裹在豆腐上,不会脱落。麻婆豆腐第二次和第三次勾芡也叫做补芡,通过补芡可以使芡汁更均匀地粘附在豆腐的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效果。由于豆腐含水量非常大,一次勾芡往往掌握不好菜肴的浓稠度,而且勾芡太浓容易糊锅、脱芡,勾芡太稀容易使菜品看起来水淋淋的,影响菜品感官。下面重点介绍三点:
首先,第一次勾芡是给麻婆豆腐勾奶汤芡。奶汤芡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称薄芡。第一次勾芡有六至八成,剩余部分分一次或二次勾完。多次勾芡是为了更准确地掌握芡汁的浓稠度。
其次,一定要掌握好奶汤芡的稀稠度。如果芡汁太浓,很容易造成糊底,而且豆腐易脱芡;芡汁太稀,菜肴挂不住芡,也就不能起到收汁亮油的效果,烹调出的麻婆豆腐也显得没有光泽,口感也不好。
最后,在菜肴八九成熟时进行第一次勾芡,芡汁均匀地淋入锅内后转成小火,用炒菜铲轻推豆腐,使芡汁均匀受热,观察麻婆豆腐勾芡后的色泽和芡汁的浓稠度,再决定进行二次补芡的量。
勾芡时,一定要边淋入芡汁边用手勺轻轻推动豆腐,切不可采用边淋芡边晃锅的手法,否则芡汁与豆腐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我补充三点:第一,煸炒底料的油一定要少,因为豆瓣酱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油分,经过炒制后油量会增多,妨碍豆腐挂芡。一般,炒制一份豆腐需要底油大概50克。第二,豆腐一定要汆透水,如果汆不透,豆腐内部是冷的,成菜后易出水,导致芡。第三,豆腐选择的不同,勾芡的厚薄也会有所偏差。北豆腐的含水量比较低,烹调时不易出水,所以勾正常芡即可。如果选择日本豆腐或自制的鸡蛋豆腐,它们的水分含量比较多,加热后易出水,芡汁一定要比北豆腐略厚一点。
小贴士:将豆腐放入沸水中,待豆腐飘起来,就证明汆透了。
麻婆豆腐要求紧汁抱芡,无多余汤汁,芡汁薄厚均匀而不流。勾芡是此菜技术操作的关键。勾芡不匀,造成滚芡,容易出现粉芡疙瘩的现象。在豆腐入味后,应将锅端回旺火,这样粉芡下锅后能迅速糊化、变浓、变粘,以裹住豆腐。具体方法是:首先应将粉芡调好浓度(400克的豆腐以20克湿淀粉为佳),然后一手淋芡汁,一手推动原料,使芡汁呈一条白线,均匀淋入。同时还应观察锅内的汤汁是否合适,若汤汁过多,芡汁浓黏,少则菜肴干巴巴的不光亮,视汤汁稍多,勾芡正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勾芡时一般要勾2-3次,因为豆腐非常细嫩,内部含水分较多,当第一次勾芡后,淀粉糊化,给人一种外观上的浓稠感,但稍停片刻,锅内又出现汤汁,这种现象称豆腐吐水。这是因为第一次勾芡后,豆腐表面已被糊化的芡粉包裹,外部浓度增大,对内产生压力,使豆腐内部的部分水分往外渗透。所以必须二次勾芡或三次勾芡,将豆腐重新吐出的汁水均匀地粘裹在豆腐的表面。这样才能使成菜达到紧汁抱芡、光亮美观、味感浓厚的效果。如果不经过2-3次勾芡,成菜就会出现菜、汁分离的现象。
“麻婆豆腐”的制作要领已经说明白了,其实对于大多数豆腐菜,如“蟹黄豆腐”、“红烧豆腐”也都应该注意勾芡的方法。现在总结一下“麻婆豆腐”勾芡的关键点:一是豆腐一定要汆透水;二是炒制时油一定要少,因为豆瓣酱本身含有油分;三是勾芡时要分两到三次,而且每次勾芡都要用小火,且边勾芡边用手勺轻轻推动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