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大顺闯王李自成将军高举义旗,揭竿而起,解民于倒悬。历经无数战阵,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坐上金銮殿,可惜功败垂成,称帝不到两个月就被满清赶出北京,一撤再撤,几无立足之地,最后兵败身亡,徒留千古遗憾。很多人认为,李自成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就匆匆北伐,导致一经小挫,就兵(www.aIhUaU.Com)败如山倒,是其最大的失策。其实不然,兵法云“兵贵神速”,在条件基本成熟的形势下,不迅速北伐,而采取平推渐进式的方法攻城略地,妄想以此逐步建立扩大根据地,这就犯了吴三桂、洪秀全的战略错误。这两人正是在兵锋正盛时,狐疑不决,错失良机,不以主力迅即北伐,而将大军滞留于长江南岸对峙拉锯,给满清以喘息之机,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集全国的物力人力与之拼消耗,最后攻守易势,生生将吴三桂洪秀全给耗死。可以断定,若李自成也如此,一心只顾经营关中,不思立即北伐,其结局将与吴洪别无二致。因为这正中明廷下怀,明朝廷面对威胁,其内部将空前团结,势必调整策略,起用能人,并从江南一带调派大批粮饷兵将,待一切准备就绪将立刻开展进剿。以全国之力对付关中一隅之地,李自成纵有天大的能力,关中经营得再好,也难免归于失败。
李自成北伐本身并无战略错误,错的是在长期的征战中,未能招揽到像萧何李善长式的经世之才,其实他在北伐的同时,完全可以留下部分军队和一套文武班子继续经营WWw.aIhUaU.COM关中和中原,当然这个错误在后面还是可以弥补的。李自成错就错在攻占北京后没有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应对措施,以致引起连锁反应。设使他施行以下七策,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未必不可能。
一、整肃军纪,约法三章,严禁扰民,以王者之师的姿态开进京城,对扰民者杀无赦,务使民心大悦,安然如堵。
二、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官僚体系,轻徭薄赋,延揽人才,对明遗臣能用则用,为将来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三、安抚镇守宁远山海关的明将领,对其加官进爵不吝厚赏,尤其对主将吴三桂,要厚待其家眷,必要时派军护送其家眷至山海关与吴相见。人谁无情,李自成若如此恢廓大度,推诚相待,吴三桂没有不归顺之理。
四、速派用兵持重的李过将军率大军奔赴密云承德一线布防,阻止后金绕道赤峰威胁京畿。使其在关外动掸不得。
五、遣大将刘宗敏领偏师经略中原山东。李自成之所以当了皇帝仍然威信不足,主要是刘宗敏骄悍难制所致,此时将其调离京城,出外征战,正是一举两得,刘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六、待关外局势缓和,中原底定,李自成建立了绝对的帝王权威后,再将刘宗敏调回京,明升暗降,委以虚职。另派得力且绝对信任的大将率军南渡长江荡平江南。最后就剩入川收拾张献忠了。
七、俟天下一统,再无后顾之忧,便举倾国之力与后金进行决战,一如北宋故事。(北宋伐辽主要是赵二世能力不足,所以失败,但其先南后北的战略绝对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