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省情 云南省省情 云南省情(完整版)_云南省省情


云 南 省 情 一、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一) 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云南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及面临的形势、 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 1、云南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大环境 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世界经济 一体化,二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云南如何面对这一国际大环境?如何 在加强国内与其他省区的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快云南经济国际化的步 伐,使对外开放从简单的引入国外资金

和国外技术,转为跨出国门, 按国际资源情况和国际市场需要,来组织和开展有利于云南经济发展 的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席卷整个世界, 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国际贸易额将稳定、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市场趋于形成。二是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量增大和速度加快。三是跨国公司壮大导 致全球生产一体化。四是国际性经济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五是信息 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周期。 (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趋势正在迅速发展 (3)当前世界经济处于第四轮经济长波的探底阶段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必须资遵守为期 50—60 年的长周期波动理论。世界经济第四个也是最近的经济长波的 上升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5 年),上升 28 年,1973 年发 生石油危机后开始走向衰退。随后,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一直在 4%左右
1

徘徊,估计大约 2010 前后,世界经济有望完全走出低谷,开始新一轮 即第五轮经济长波。 (4)全球经济发展处于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周期 (5)中国经济在新一轮经济长波时间融入世界发展主流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是一个半工业化的经济体。 要在新一轮经济长波中时期(2005 年—2065 年)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 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 列,就是既要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信息化,不仅要大力发展传统工 业经济,更要着力发展新经济。中国经济优势还在于它的巨大的没有 开放的传统资源市场,我们作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现代企业制 度改造传统的企业组织,用资本杠杆整合传统资源,将制度化优势、 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传统资源结合起来,然后与国际资本市场、与跨国 公司结合起来,借助加入 WTO 之机,使中国经济走向国际经济大舞台。 2、从中国的沿海或者北京(上海)看云南经济的发展 过去,人们在谈云南对外开放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时,多数占在云 南自身优势和发展的视角上。为了全面了解云南的以外开放,我们改 变了一下视角: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南作为社会经济相对 发达的地区,在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的优势明显。云南的地理位置 特殊,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有 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云南在西部十二个省(区)中,经济发展 水平排在前列,目前开展的滇泸、滇粤合作和省院、省校合作的重点, 是以科技和管理人才流动为主,其目的主要是改善云南的人才结构, 今后,要开展企业间的合作,主要让以上发达省区的有实力的集团公
2

司到云南建厂投资, 主要是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云南来开发。 此外,我省确定的“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连接南亚东南亚 国际大通道”三大战略目标,开展的生物资源创新工程的实施,沿海 一带绿色食品加工业的 40—60%左右的原料均来自于云南。 云南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桥头堡”和“前沿阵 地”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云南将成为首选的物资集散 地或出口转内销的加工基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就会纷纷流入云南, 从而促进云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3、从东盟代表——泰国(曼谷)看云南经济的发展 (1)如何尽快开通湄公河黄金水道,将到泰国旅游的 20%的游客 吸引到云南来旅游,将会极大地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 (2)泰国在 旅游、贸易、工业加工等方面的市场潜力巨大,并且可以与云南的经 济开发形成互补。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为泰国的工业发展服务。 目前,云南人民政府与泰国政府联合开发的“景洪电站”项目已经启 动。 (3)云南农业产品开发与泰国的开发互补性特别大。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看云南经济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 区。经济规模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成为世界第三大自由贸 易区。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导优势” , 是中国走向东盟的“桥头堡。 (1)云南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云南地 处东亚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与东盟的越南、老挝、缅甸 3 国接壤,是中国连接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上通道。在长达 4061 公里
3

的边界线上,有国家一类口岸 11 个、二类口岸 9 个。 (2)云南现有良 好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民用机场有 10 个,中、老、缅、泰四 国“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和昆明——万象的国际公路运输已 正式开通。 (3)云南已形成面向东盟国家广大地区,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云南现有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起步阶段人员往来、物资运输的要求;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现有 的装机容量以及正在建设的项目可以保障按照协议向泰国、老挝、缅 甸等一次性能源较为缺乏的东盟国家和广东等中国沿海地区供电;云 南省内的昆明等中心城市可提供高质量的设施、食住行条件及休闲观 光等配套服务; 云南有条件为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与 投资贸易便利化相关的货币结算、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同时,云 南与东盟国家在农业、矿业、旅游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合作正在加快, 并已取得成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为云南形成多个经济增长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促使经济布局重心向沿边口岸转移,能在云南 形成多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经济布局重心转移将形成云南省“一个龙 头”“三个拳头”的对外开放格局。即:以昆明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已 、 经形成,这是云南经济增长的“龙头” ,尽快瞄准越南市场,形成以河 口等城市为主的“拳头” ;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形成以思 茅、景洪、勐腊为主的“拳头” ;以德宏、保山为主,形成进入缅甸、 印度洋和南亚的“拳头” 。 中国,对于云南来说,正在渐渐凸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云 南经济发展可依靠一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大经济圈。东盟国家是云南的
4

第一大贸易伙伴。 5、云南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竞争的对策 (1)解放思想,加强经济合作 云南省经济发展不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不好、基础差、 底子薄、对外开放起步晚,新的经济增长点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 等等,但主要还是产业结构趋同化日渐严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经济合作,破除地区封锁和行政限制的樊 篱,促进区域开放、区域交换和区域分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 组织地区间商品、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我省的跨国公司 针对云南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区位优势,并且现有的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相邻国家(越南、缅甸、老挝),云南应不失时 机地实施外向开放策略。有计划有目的把一些资本和技术投到经济水 平相对落后的邻国。将具有实力和优势的集团公司尽快打入东盟,在 东盟范围发展跨国公司。 (3)搞好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是云南对外开放搞活的关键 2、省第八次党代会及近三年来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 (1)省第八次党代会 中共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于 2006 年 11 月 12—16 日召开, 在开幕 式上, 听取了白恩培同志代表中共云南省第七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 《立 足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云南而奋斗》 的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分五个大部分总结了省七次 党代会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
5

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第一部分: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省七次党 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全面完成。总结了六条经验,分析了新时期的有 利因素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部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向着 富民强省的目标奋进。这部分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明 确提出建设富裕云南、文明云南、开放云南、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 《报告》讲了几个明显增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改善 势头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势头明显增强,统筹兼顾的力度逐步增强,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力度逐步加强。对省情的 认识, 《报告》明确提出:总体上看云南目前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欠发达省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第三部分: 挖掘潜能、 发挥优势, 推动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这部分集中讲了经济发展问题,强调 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第四部分: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部分主要体现了中共中央十六 届六中全会精神,从解决好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社会事业的发展、 民族关系、和谐文化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管理等方面部署了和谐社 会建设的工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贯彻落实六中 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五部分:从严治党、全面推进, 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强调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2)云南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 2009 年 10 月 20 日至 21 日,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七次全委会在昆 明举行。全委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胡锦涛
6

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云南 省党的建设,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更加自觉地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 全委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白恩培受省委常委会委托作 工作报告,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主持开幕大会,省委副书记李纪 恒就《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 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作说明。 全委会对常委会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审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 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七次 全体会议公报》 。 全委会认为,今年以来,省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 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首要 政治任务,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坚定信心保增长、坚持不懈 保民生、坚定不移保稳定,始终把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上水平 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中带全局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 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在战胜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 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委会指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云 南省的重要政治任务。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 一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领会加强和改进新
7

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抓紧解决云南省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 问题,确保全省各级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带领全省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委会强调,抓好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为指导,保证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必须坚持以发展 为第一要务,保证各项事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以稳 定为第一责任,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根本宗旨,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坚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 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保证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先 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必须坚持以反腐倡廉为重大政治任务,保证全 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 全委会强调,要完成全年的预定目标,任务还十分繁重,必须以 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高效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 全力以赴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开展好 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 长,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进一步巩固工业企稳回升势头, 认真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高度重视和扎实做好民族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白恩培在全委会结束时讲话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 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的要求 上来。一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党的 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各地各部门要努力 探索云南省党的建设工作的新途径、新做法,务求取得实效;二要统
8

筹兼顾、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紧紧围绕促进科 学发展、维护边疆安宁、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目标,突出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 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 建设等重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加强薄弱环节,不断增 强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要加强领导、狠抓 落实。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建的领导,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模 范带头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把贯彻落实这次全委会精神同做好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紧密结合,同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紧密结 合,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3)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 2009 年 12 月 19 日至 20 日,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体会议在 昆明召开。全委会强调,做好明年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 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增投 资、扩消费,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快发展、上水平, 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求 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 推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委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省委书记白恩培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省委
9

副书记、省长秦光荣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精神,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提出要求。省委副书记李纪 恒主持大会开幕式。 全委会认为,今年,面对极为复杂和严峻的经济形势,省委常委 会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 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保增长、坚持不懈保民生、 坚定不移保稳定,全省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 进,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 民生工作力度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安定和谐 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 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全委会认真总结了一年来战胜危机、共克时艰的宝贵经验,深入 分析了当前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安排部署明年任 务。全委会强调,做好明年工作,必须处理好 5 个重大关系:一是处 理好扩大经济总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系;二是处理 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五是处理好改革发 展稳定的关系。重点要扎实抓好 6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促进固 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着力扩大内需;二是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着 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着 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四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加发展 的活力和动力;五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六
10

是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 领导核心。 白恩培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做好明年的工作,决心要大,办法要 多,措施要实,要坚定信心,努力完成明年各项目标任务。要科学谋 划,加强调查研究,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各种规划的衔接, 提高社会参与度,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目前正值岁末年初,各 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党委政府要科学筹划、合理安排,切实把 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确保顺利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明 年开好局。要认真解决好灾区人民群众的吃、穿、住和过冬取暖问题, 抓好商品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工作,防止重特 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甲型 H1N1 流感防控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丰 富群众文化生活,妥善安排好元旦、春节期间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 让全省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秦光荣在部署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工作时强调,要保持政策和 工作的连续性,着力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扩内需 与调结构的关系,着力抓好 10 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扩大内需,继 续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二、着力调整结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三、抓好运行调节,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四、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五、强化农业基础,推动农业农村经济 全面发展;六、加强资金保障,提高财政金融工作水平;七、加强薄 弱环节,加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八、促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
11

的活力和动力;九、突出重点工作,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十、大力推进城镇化、努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 议公报》 。 (4)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 2010 年 7 月 25 至 26 日,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体会议在昆明 举行。全委会提出,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发展 机遇,信心更坚定、行动更坚决、措施更有力,创造性地用好机遇, 不失时机地赢得发展先机,再续云南发展新篇章。 全委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省委书记白恩培代表省委常委会作题为《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 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 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的工作 报告。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讲话。省委副书 记李纪恒主持闭幕大会。 全委会对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省 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 全委会认真总结了 10 年来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取 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结合桥头堡建 设和“十二五”规划编制,讨论了云南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战略性问题。 白恩培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 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必须 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当前和今后
12

一个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 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 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维护边境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动云南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 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白恩培要求,要以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 则退的危机感,锲而不舍地抓好 8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定不移地加 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 服务业。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 的工作力度。要不断促进就业增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 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是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 进城镇化进程。要认真做好城镇规划,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进 一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加强城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 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 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 策体系。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 区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要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健全区域协 调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五是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突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 建设,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六是
13

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 保证和舆论支持。要大力发展科技,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七是坚定不移地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继续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继续深化财税、投 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八是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 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要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 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 白恩培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责任在各级领导。必须以改革创 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 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 才培养,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 秦光荣在总结讲话中围绕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 期的重点工作,提出 4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再接再厉,狠抓落实, 确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在上半年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的基础 上,下半年要高度重视做好抗大旱、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工作, 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进一步抓好工业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狠 抓流通业发展,想方设法增加投资,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 要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全力推进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积 极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尽早出台指导意见和专项发 展规划,切实加强项目和政策衔接,充分发挥桥头堡建设对云南省加
14

快发展的动力作用,进一步打造开放合作平台,积极推进“走出去” 战略。三是要科学谋划,系统设计,精心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要 科学确立发展思路,合理设计发展目标,高度重视工业化和城镇化这 一发展抓手,调整优化空间布局,认真规划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推动 政策创新。四是要吃透精神,把握内涵,在提高认识、理清思路、谋 划措施、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5)省第八届十次全会精神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全力开创云南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白恩培 2010 年 12 月 24 日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回顾总结“十一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 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十二五”全 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及明年工作,审议《中共云南 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草案), 》 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 断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出色完成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 项目标任务
15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带来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 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 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组织调动全社会 力量积极投入抗旱救灾,取得了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认真抓好转方 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各项工作,工业、农业、服务业健康发 展,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 机遇,积极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战略规划,认真抓好“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充分 展示云南新形象;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社会 事业,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不 断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认真组织开展创先 争优活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 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以来,我们在总结继承“十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继续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 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 方位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旅游、电力、矿产等支 柱产业,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 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奠
16

定了坚实基础。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从 “十五” 末的 3462 亿元增加到 “十 一五”末 7000 亿元左右,实现翻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312 亿元增加到 860 亿元,增长 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9266 元增加到 15800 元,增长 4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2042 元增加到 3750 元,增长 53%。 五年来的生动实践,使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云南发生 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城市到广大农村,从内地到边境一线,从经 济到社会各个领域,焕发出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增投资、强后劲,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坚持 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抢抓机遇,举全省之力建成 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的基础条 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1.8 万亿 元,是“十五”的 3.2 倍。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 打通瓶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铁路运营和在建项目总里程 接近 5000 公里,机场总数达到 12 个,航线辐射国内外 98 个城市,高 速公路通车里程 2630 公里,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率较“十五”末提高 了一倍,水运港航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 水路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力 度加大,大型灌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蓄 水库容五年新增 12 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 38%左右。 “滇中 引水” 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能源建设全面加强, 电力装机容量达到 3700 万千瓦,主干电网覆盖全省, “西电东送”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力 度加大,中缅油气管线工程顺利启动。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
17

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达 35%。广 大农村的水、电、路、房等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 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坚持不懈地调结构、创特色、增效益,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 强。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坚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 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 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 2005 年的 19:42:39 调整为 2010 年的 16.2: 43.3:40.5,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不断壮 大、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幅增加“三农” 投入, 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 中低产田和中低产林改造、 “兴地睦边” 和木本油料产业培育等一批重大工程,粮食生产连年增产,总产量迈 上 1600 万吨新台阶,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烟草农 业和新烟区建设不断推进,茶叶、甘蔗、橡胶、花卉、咖啡产量持续 增长,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 一步巩固。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 展技术创新, 启动工业发展 “双万亿工程” 重点项目建设 、 “双百工程” 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烟草、生物、电力 和矿产等支柱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烟草利税突破 860 亿元,非烟工 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65%。工业经济总量连 续突破 1000 亿元和 2000 亿元大关,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力 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 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消费对
18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坚持不懈地办实事、解民忧、谋民利,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 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全力以赴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对就 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加强农民 工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达到 110 万人和 790 万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超过 2000 万,符合低保条件 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 老金、优抚对象待遇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事业、 老龄事业、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整村整乡推进 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210 万。解决近 1000 万农村人口安 全饮水问题。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危旧房 改造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推进, 一大批困难群众喜迁新居。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城 乡免费义务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山区农村中小学集中办学, “普九”目 标如期实现,职业教育在校生实现翻番,呈贡高校新校区建设全面推 进,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建设,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 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缓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 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等专项整 治活动,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不断健全。全力开展抗灾减灾 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不懈地重文化、抓发展、促繁荣,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明显。
19

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 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紧密结合实际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夯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 基础。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 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反响强烈的先进典型,公民文明素 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新兴媒 体的管理,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积极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 对外宣传格局。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手抓经营性文化 产业发展,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子。文化体制改 革不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把 繁荣文化事业作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力改善文化设施, 精心组织实施广播电视 “村村通” 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等文化惠民工程, 、 在全国率先对农民实行文化惠农补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 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坚持 创新” 、推动“三结合” ,着力打造四大文化品牌,重点培育十大主导 产业,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力 度加大,优秀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发展。2010 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 加值 420 亿元,成为全国 6 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5% 的省份之一。 坚持不懈地强扶持、促团结、共进步,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分类 指导、因族举措,采取对口支援、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扶持等措施,千 方百计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步伐。 25 个边境县和 3 个藏区县先后 在
20

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近 300 亿元,着力推进 6 大工程和 30 件惠民实事。在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实施解“五难”惠民工程,对人 口较少民族和特困群体进行特殊扶持,下大力气解决深度贫困群体温 饱问题,认真落实促进藏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民族地区发展条件不断 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干部 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台 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实行民族团结 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多年来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 事件,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不断增强。 坚持不懈地抓建设、促保护、重节约,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 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 护行动、九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等工程,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综合 治理效果开始显现。实施“长治”“珠治”等水土保持工程,五年累 、 计完成 120 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大力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森林 覆盖率超过 5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节能 减排工作,淘汰了一大批小炼铁、小焦炭、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工业 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 耗完成规划目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明显下降。 坚持不懈地破难题、添活力、拓空间,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始终把完 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破除影响
21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国企改革成效明显,成功引进了一批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和 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 显。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0% 左右。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农垦、华侨农(林)场改革稳 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改革继续深 化,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和旅游业 综合改革等试点有序开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开放云南建设取得新成 效,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迈出 新步伐,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建 设步伐加快,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云南 企业在国外投资居西部省区前列。 坚持不懈地维稳定、建和谐、聚人心,安定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 积极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进 一步形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 不断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 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科 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动员全社会力 量深入开展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艾滋病疫情快
22

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度重视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保持了宗教领域的稳定有序。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云 南”创建活动,全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突出矛盾,民族团结、 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坚持不懈地抓根本、重创新、强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 设全面加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 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全省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认真组 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把学习实践活动所形成的 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贯彻落实到基层。深入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五个一批”工程等活动,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 强。在领导干部中,积极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 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 施“边疆党建长廊” ,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书 记。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匡正用人风气,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 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 等四项制度,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 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省厅级干部和县 级党政主要领导中开展“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 动,对新提拔的省管干部集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培训,强化对权力运 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 得新成效。 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干部选拔
23

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和有关制度规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 人标准,注重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实绩、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和群众 公认程度,去年 10 月以来共选拔任用厅级领导干部 112 人。积极稳妥 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开展了省、州 (市) 、县三级联合公开选拔厅、处、科级领导干部工作,在全省县以 上党政机关全面推行内设机构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坚持和完善从 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通过做好公开选拔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 记担任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从农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等工 作,探索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继续推进年轻干部培养 选拔工作,认真做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及厅级后备干部担任新农村建 设工作总队长和从省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县市区党政正职工 作。加强干部监督和管理工作,大力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 督制度”的学习贯彻,扎实推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示 、 范单位”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继续加 强对“一把手” 、县委书记等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违反 干部人事纪律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人用 人公信度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 时期,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优势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时期,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和 领导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这些成绩,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 全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我们不断深化省情认
24

识、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五年来,我们经受的考验前所未有,面临 的挑战前所未有,遭遇的困难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 贵。一是始终坚持把中央方针政策与云南实际结合起来,探索符合云 南特点的发展路子。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又好 又快发展。二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相协调,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促进。只有 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才 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 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事关边疆民 族地区发展稳定大局的各项工作。只有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始 终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 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 谐稳定。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真心实意为民 谋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各 族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五是始终坚持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一丝不苟推动工 作落实。只有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 下在抓落实上,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出实招、办实事、 解难题,才能形成心齐气顺抓落实、团结干事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六 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不断发挥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25

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这些 经验,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必须坚持好、运用好。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 “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面临的 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国内通货膨胀 压力上升,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沉着应对。全省发展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全省经济 总量不大,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 弱;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 务非常艰巨;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广大偏远民族山区和农村贫 困面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扶贫开发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的资源环境 约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压力增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仍然较多,一些重大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维 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还不相适应。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善于在困难中找出路,在挑战中寻突破, 在化解各种重大困难和矛盾中不断开创全省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 新局面。 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我们面临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 护、能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边疆民族贫困
26

地区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桥头堡建设的大力推进,为我省对外开 放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国内外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深刻 调整,为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提供了 重大契机;我省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巨大的内 需潜力将为全省持续较快发展提供日益增强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 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 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增强,各族群众 盼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促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为加快发展提供了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动力。 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没有出路,发展慢了同样 没有出路。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知难而进, 坚持把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与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充分抓 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密结合,坚持把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 能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紧密结合,坚持把推动经济发展与促 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紧密结合,坚持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 决策部署与发挥我省各地各方面积极性紧密结合,坚持把加快发展与 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大胆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必须进 一步在解放思想上比胆识,在攻坚克难上比干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上比力度,在科学发展上比成效,努力形成全省上下争先恐后谋发 展、全力以赴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
27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 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 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 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 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合理较快增长;经 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 经济比重和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实现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同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 耗持续降低。 三、牢牢把握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动科学发展 再上新台阶 推动“十二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解决关系全局和长远的若干重 大问题。 第一,坚持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云南压倒一切 的中心任务,始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作为集 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十二
28

五”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科学发展作为加快发展 的本质要求,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持续较快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较快提升。坚持 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加快发展的基础不松劲,进一步加强水利、交 通、能源、通信等建设,尽快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基础设施总体较为薄 弱的状况,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抓住特色经济这个加快发展的关 键不放松,立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沿边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 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不断把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化为强大的 经济实力。坚持抓住调整结构这个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不动摇,继续围 绕增收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巩固提升烟草、电力、矿产等传统 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高端装备 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 现代旅游、现代传输和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 系,努力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坚持抓住大项目 带动这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松懈,继续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在优化 发展环境、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意义重大的项 目,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 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切 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 策的变化,找准着力点,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质量,继续保持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发挥投资和
29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协调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科学发展水平 的重要尺度。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必然要求,是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以统 筹促协调,以协调促发展,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 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夯实农业 农村发展基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始终把“三农”工作 作为重中之重,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涉 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城乡一 体化发展格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切实保护农民 土地权益,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无论是 承包地换户口,还是宅基地置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考虑 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决不能 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坚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各 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 和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 势、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协 调发展机制,推动优势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 合理流动,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区域间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创新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解决边远、民族地区深度贫
30

困群众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妥善解决好新老移民的 生产生活。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 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健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 展的保障机制,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创新是加快发展的 重要途径。只有敢于和善于创新,才能闯出科学发展的广阔空间。要 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提高创新能力,打破封闭保守,扫除陈规陋习, 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进一步创 新工作方式方法,既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又要统筹解决好 各方面的矛盾,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 方面积极性,始终从广大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践 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坚持把完善体 制机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既立足当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着眼长远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推进各领域 的改革,积极探索开展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改革试点,努力在重要领 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 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 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云南,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 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攻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毫不动摇地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创新之 本,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开发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 新,大胆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省情实际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
31

入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开放的程度决定了 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海 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坚 持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放开放活政策,扩大开放领域,加快开放步 伐,把桥头堡建设的工作落实到位,力争每年有新进展,几年发生大 变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在继续优化硬件环境的同时,下 更大的功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 建设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国际大通道 建设,不断加强口岸建设。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利用扩大 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培育能力,积 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进一步提 高利用外资能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紧密结合 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引导外来资金、先进技术、 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快向重点产业和发展薄弱环节集聚。坚持与 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落实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 交政策,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推动“滇 企出国”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 宽发展空间。 第五,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一步突 出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文化事业与文
32

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充分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 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使各族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扣云南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 统一的优秀作品,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加快云南发展而不懈努 力。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 径,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改善文化 民生,提升公民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力培育 文明风尚。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 手,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 为发展优势,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把文化产 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坚持文化“走出去”与桥头堡建设有机结 合,充分利用云南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文缘相融、商缘 相通的优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的良好环 境。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中不断增强先进文化引领发展的功能。 第六,坚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 环境和自然禀赋,是云南最大的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越是快 速发展,越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省、环境优先
33

的观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 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实现较高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相协调。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 ,切实抓好重点生态功 能区保护和以“森林云南”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森林碳汇能 力,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健全重大 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紧密结 合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加 强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 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 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大力倡导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良好生态人 人受益的理念,集全社会之力加快推动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七,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 面。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各族群 众的共同心愿。坚持依法治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坚持 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支持工会、共青团、 妇联等人民团体依法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政 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努力探索和正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人 民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提高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 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建
34

设,完善基层管理网络,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 评估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 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 继续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 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宁。 第八,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无小事,民 生系民心。必须坚持富民强省、富民优先,在经济发展、财力增强的 基础上,切实加大民生投入,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促进充 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 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认真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坚决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加大 社会保障投入,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加快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 点,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切实保障各族群众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高度重视食 品安全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符合省情的保障性 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顺利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在党。必须坚持以改革 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为
35

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一,紧紧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切实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武装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权力观、事业观。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认 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重要判断和要求上来。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不断增强综 合素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把解决认识问题 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提高理论素养、知识素养同提高领导水 平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善于结合云南实际创造性地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新的 成效。 第二,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干部工作水平。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进一 步建立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德才兼 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建立健全科学的提名制度, 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 方式,着力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坚持和完善从 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注重从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着力培 养造就一支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 干部教育培训,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健全完善体 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
36

运用。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健全干部日常管理机制。继续抓好培养选 拔使用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和非党干部工作,加大干部交流 和轮岗力度,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格 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用人违规违纪行 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第三,紧紧围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抓住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这个关键,加强探索创新,切实把基层党 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认真落 实党委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紧密结合 我省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多的实际,以边境地区、城市社区为重点, 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设置党组织,消除党员空白村,加快在新经济 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覆盖 面。加快完善城乡基层党建统筹机制、党内互帮互助机制、绩效考核 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发展党内民 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继续深入实施 “云岭先锋”和“边疆党建长廊”工程,深入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 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创先 争优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促进和谐的功能。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 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素质。继续加大投入,加强阵地建设, 不断改善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件。 第四,紧紧围绕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 作的能力。必须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各族群
37

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顺应各族 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扎实,把党的群众路 线贯彻好。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做到想问题、作决策都从群众利 益出发,充分考虑和照顾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坚决不干违背 群众意愿的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深入研究和把握做好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 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疏导、协商等办法,着力在 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制度,特别要善于把基 层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做好 群众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的认识,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 协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都要高度重视和积极主动开展群 众工作,进一步形成做好群众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五,紧紧围绕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 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良 好作风。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神圣 职责,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教育党员干部坚决摒弃虚、懒、软、 散等不良作风,坚持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切实 转变文风,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推 动工作上。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务虚名,不搞花 架子,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抓住重 点难点问题,扑下身子认真解决,以模范的行动影响和带领群众,努 力把加快发展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38

第六,紧紧围绕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 设。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严 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确保反腐倡廉建 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继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解 决腐败问题。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切实加强对权力运 行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各类腐败 案件,加大查办违纪违法大案要案的力度。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 纪律,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纪律的外 在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自制力,把严守纪律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 方面,自觉规范从政为官、做人处事行为,干干净净做人、勤勤恳恳 做事,努力营造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干事创业环境,不 断巩固和扩大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全 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 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关 系,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抓好节能 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已成历史;展望未来,云南 的美好明天等待我们去创造。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 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 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实现
39

“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6)省第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抢抓机遇 奋力拼搏 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在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白恩培 (二○一一年 六月二十七日)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 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 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各 项任务;审议通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 议(草案),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更加坚定自觉地深 》 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 90 周年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 下面,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 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 目标,牢牢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 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紧密结合起来,在物价上涨较快、通胀 预期增加,宏观调控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和带领 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上半年农业形 势较好,工业快速增长,投资增速回升,消费逐步扩大,财政收支良 好,信贷增势平稳,通胀有效控制,节能成效明显,为实现“十二五” 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坚决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
40

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在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 夫。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 业,启动实施“兴地睦边”计划,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 造。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和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夏粮喜获丰收, 大春粮食作物面积较去年同期继续增加,特色优势产业和畜牧、渔业 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稳步回升,确保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坚持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技术改造,狠抓节能减排,加快推进重点企业转 方式、调结构。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央企入滇”战略,加快推 进工业重点项目“212 工程”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认真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工作,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坚持扩大内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继续呈现 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 “流通活 省”迈出新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我们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 结构并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一批有效促进结构调 整、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和落实。滇中引水 前期工作、40 件骨干水源、40 万件“五小水利” 、病险水库加固除险、 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前期筹建 工作进展顺利。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在建项目全面推进,新建项 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能源建设继续加强,送变电网络设施不断完善,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及炼化项目协调有序进行。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 施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昆明轨道交通 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高
41

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 点工程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们继续加快推进开放云南建设,特别是 随着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的顺利推进,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大湄 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正 式启动,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成功举办了第十九届昆交会,促进 了对外经贸洽谈、商品展览、招商引资和经济合作。 我们继续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国 企、财税、金融、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 环节的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华侨农(林) 场及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扩权强县、 旅游业等综合改革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 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得到有效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继续把财政支出更多 地向民生倾斜。继续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力度,深入推进 “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出台了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 等政策措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 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继续推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长期教 育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巩固“两基”国检成果、认真抓好整改工作,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中 小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明显,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 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以公共文化服
42

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规划建设了一批重大标 志性文化项目,文艺精品战略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实施,文艺创 作持续繁荣,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 推进,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医疗卫生和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 村危旧房改造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快捷、有力、有序 地组织开展了盈江、昭通等地区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兴边富 民工程继续深入实施,160 万深度贫困群体扶贫攻坚力度加大,集中 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整 村推进、整乡推进试点等扶贫措施更加有力。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我们坚持不懈地维稳定、建和 谐、聚人心,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推进依法治省。积极探 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理与做好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推广孟连县创新群众工作 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区域监管和综合治理力度 加大,严肃查处食品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扎实做好防灾 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力维护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启动第 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不断健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我们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以纪念建党 90 周年为契机,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党的知识、党的历
43

史,广泛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系列 、 、 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把深入 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创先争优的具体举措,组 织开展了“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主题实践活动, 迅速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新高潮,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先 进、赶先进、创先进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形成。已经圆满完成的县、乡 两级党委换届工作,组织严密、工作到位、风清气正,做到了党委满 意、组织放心、群众认可,为州市党委换届积累了宝贵经验。继续加 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和制约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扎扎实实推动桥头堡建设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 是中央着眼于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 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云南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机遇来之不易, 千载难逢。 《意见》下发后,省委、省政府及时作了动员部署,各族群 众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当前,桥头堡建设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我 们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全局意识、开放合作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 做到一切工作往前赶,一股劲头搞建设,尽最大努力把政策的潜力挖 掘出来,把干部群众的智慧聚集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形成强大合力,一步一步推进,一项一项落实。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立足云南、服务全国,建设民 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作为总目标。 《意见》提出要把云 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
44

地区实施“走出去”的先行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 基地、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我国民族团 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 5 个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 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这是很高的 要求,也是最核心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要立 足云南,服务全国,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己。首先要立足云南,把我 省改革开放繁荣发展团结稳定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努力做到睦邻友 好、边境安宁、通道通畅、生态安全、服务平台齐全。这既是桥头堡 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要积极主 动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协作,努力为各省区市走向东南 亚、南亚、西亚做好服务。尤其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 强与西部各省区市的联手发展,构建整体开放优势。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一切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让 4600 万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是桥头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 桥头堡建设的目标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达到城乡居 民收入充裕、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有力、生态环境良好、各种关 系和谐,让各族群众从桥头堡建设中受益得实惠。要实现这些目标, 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多方面创造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各族群 众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 度,确保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满足各族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
45

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切实把生态环境作为宝贵财富,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 行动” ,保住青山绿水,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努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 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稳妥解决涉及群众的利益矛盾问题,高度 重视食品安全,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使各族群众更有安 全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 群众增收和财政增长作为核心任务。富民强省,产业是基础。特色优 势产业是桥头堡建设的龙头和核心。必须牢固树立富民强省、富民为 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富民与强省、财政增长与群众增收的关系,把发 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渠道,研究 利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使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真正让群众在特 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让各级财政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 不断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考 虑产业发展实际、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等因素,选准产业发展方向, 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 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加 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对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 加大投入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对市场前景 广阔、拥有核心技术、产品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企业,在财税、 金融、土地、价格和生态补偿以及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真正使桥头
46

堡建设的过程成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成为群众增收、 财政增长的过程。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 任化、责任落实具体化作为根本方法。桥头堡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 系统工程,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狠抓落实的责任机 制,积极谋划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快形成 全面启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格局。必须坚持重点工作项目 化,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经贸交流合作和社会事 业建设大项目,依托项目落实工作、解决问题。必须坚持项目建设责 任化,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建设具体实施的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细 化目标任务,落实项目责任,完善督查机制,真正用项目建设的实际 成效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抓落实的能力。必须坚持责任落实 具体化,把属于各自职能范围内的重点任务纳入本地本部门工作的总 体格局,认真研究制定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把每一项任务细化 量化,变成可操作、可考核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头,依靠严 格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动工作落实。 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坚持把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 实、扎实推进作为重要要求。要充分利用《意见》为我们创造的体制 政策和环境条件,解放思想,乘势而上,不等不靠,大胆实践,努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要加强政策研究,善于用政策推动 各项工作,用政策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用好用足政策。要 清醒地认识到,桥头堡建设既是当前需要迫切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 又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始终以求真
47

务实、锐意改革、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抓好每一项任务的落实,既 要有百米冲刺的速度,更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防止和克服不切实际 的急于求成和坐等扶持的依赖思想。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 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力戒心浮气躁,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 章,真正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利当前、管长远、惠民生的实事上,确保 桥头堡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省第九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 作 根据中央的部署,今年第四季度我省将召开第九次党代会,这是 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 做好省第九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开好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重大意义。省委是全省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领导职责,在党的组 织机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好这次党代会,做好省委换届工作, 对于进一步团结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 “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不断开创我省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自觉把思想统一 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政治 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省第九次党代 会顺利召开。 二要精心组织起草好党代会报告。形成一个好报告,是开好党代 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事求是地
48

总结成绩,清醒客观地判断形势,科学全面地谋划未来,形成一个鼓 舞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好报告。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紧紧 围绕影响和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 入一线,多方面了解情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 题,提炼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出未来五年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使 党代会报告真正成为指导我省今后五年工作的行动纲领。要充分发扬 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使报告起草的过程成为学习中央精神、研究省 情实际、明确发展思路的过程,成为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的过程,切实把干部、党员、群众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到抢抓机遇、干 事创业上来,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认真做好党代会代表选举工作。选好党代表,是开好党代会 的重要基础。党代表的产生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央的要求,周密安排, 认真组织,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充分听 取广大党员群众、基层党组织的意见,还要听取纪检机关和有关部门 的意见。要严格审核代表资格,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注重推选那些 体现党员先进性要求、有较强的议事能力和联系党员群众能力、带头 创先争优的党员。要根据新时期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适当增加基层 一线的代表名额,注意推荐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先进模范 人物担任代表;女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年轻党员的代表要占一定比 例,增强代表的广泛性。 四、继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 满完成
49

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国内外环境仍 然极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控制物价的形势依然严峻, 投融资难度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抑通胀的任务 仍然十分艰巨,绝不能掉以轻心。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 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切实把心思 和精力用在推动工作、狠抓落实上来,卓有成效地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第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正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新特点,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促进经济增 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继续巩固经济发 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 、 切实从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采取 各项措施综合应对国际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体水 平基本稳定,切实抓好稳定物价和保障市场供应责任制的落实。继续 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带动社会投资,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参与云南投 资开发,撬动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领域,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全面加强农田水利 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大春作物中耕管理,搞好防灾减灾和 病虫害防控,加强农资供应和保障,确保大春丰收。千方百计巩固好 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强煤电油等要素保障,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 工作。继续推进一批旅游、文化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发 展质量。 第二,认真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坚持从各族群众
50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下更大的力气做好保障和 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要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等 为重点的创业就业工作。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今年建设 60 万套城乡保障性住房。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 新农保试点范围,确保两项试点年内覆盖面都达到 60%。抓紧研究制 定我省贯彻落实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专项扶 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效举措,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采取 更加有效的措施,安排好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三,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改革发展的大 局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各级党委政府要切 实肩负起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做 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切实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 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大社会管理力度。进一步 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群众工作 能力和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维护食品安全严打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 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生 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加强对煤矿、交通、电力、 化工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毫不松懈地做好其他领域的 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 第四,努力完成好州市党委换届工作。州市党委换届即将启动, 这是一项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各州市委一定要 高度重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换届工作的要求上来,精
51

心组织、周密安排。要严格执行换届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巩固领导 班子配备改革成果,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要坚持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原则,坚持注重品行、 重视基层、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进一步选好干部、配强 班子。要组织好选举,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确保省委人事安排意图顺利实现。要严肃换届纪律,坚持教育在先、 警示在先、预防在先,确保换届风清气正。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引导干部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始终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 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切实做 到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第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继续把向杨善洲同 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 争优秀、示范引领作表率。切实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基层党 建一项经常性工作,着力在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骨干队伍、健全 工作制度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巩固和发展学习型党组织建 设成果,着力加强理论武装、改进学风文风。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努力营造干干净净的 干事创业环境。 圆满完成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全省各级领 导干部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省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要紧密 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辱使命,锐 意进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 90 周年和省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52

(7)省第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 2011 年 11 月 23 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于今 年 11 月 25 日至 29 日在昆明召开。 云南省委委员 70 人、候补委员 6 人出席了会议,云南省纪委委员 列席会议。 省云南委常委会主持全委会。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作重要讲话。 云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作省第九次党代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 告。 全委会通过分组讨论、云南省委常委听取分组讨论情况汇报的形 式, 审议了八届云南省委向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 云南省纪委向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决定将 两个文件提请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审查;会议听取了关 于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通报了关 于第九届云南省委、云南省纪委人事安排的情况。会议通过了中共云 南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秦光荣在讲话中说,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下,云南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紧紧围绕“两 强一堡”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从实际出发探 索具有云南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 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大家的心
53

血和汗水,他代表省委,向本届云南省委委员、候补委员表示衷心的 感谢。 秦光荣指出,目前正值年终岁末,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把各项工 作抓实抓细,确保省委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当前要重点抓 好几项工作。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抓紧制定 我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二是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判断和 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不动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 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抓好生活消费品价格稳定、抗旱救灾确保人畜饮 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时刻把群 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最急需解决的事情安排好、落实好。 秦光荣强调,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即将召开,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我 们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定要确 保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顺利召开。要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把会议开成一个民主、团结、求实、 奋进的大会。 秦光荣说,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经过 5 年的努力工作, 已经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始终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扎 实工作,为云南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
54

3、云南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的阶段性特征 初级阶段低层次: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中共云南省委 对此组织了专门调研。调研从云南“五低四高”的特点出发,得出云 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的初步结论。所谓“五低” ,指的是 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物质技术基础低、劳动者科学 文化素质低,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所谓“四高” ,指的是自然半自然 经济比重高、文盲半文盲率高、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高。第一,经济 欠发达,财政薄弱,严重制约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云南虽然是一个资 源大省,但同时却也是一个贫困大省、经济小省。时至今日,云南仍 有 440 万贫困人口、 个国家级贫困县、 73 506 个扶贫攻坚乡, 云南 128 个县(市、区)中,103 个是财政补贴县。第二,我省大部分地区, 教育落后,广大群众素质偏低,文盲率高,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难 度大。第三,不平衡是云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4、绿色经济强省 在西部省区中,云南这块被称为彩云之南的土地上,资源富集、 气候多样、生态良好,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 、 、 国”和“旅游奇境”等美誉,处处体现着大自然对云南的偏爱。 西部大开发春风乍起,云南人喜上眉梢。云南省省长李嘉廷近日接受 本报记者采访,阐述了该省设定的战略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绿色经济强省。 李省长对“绿色经济强省”构想的产生进行了深入分析。云南国 土面积虽仅占全国的 4%,但分布着占全国种数近 60%的生物物种资 源,开发潜力巨大;云南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富集区,人均资源占有量
55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 清洁能源异常丰富, 水能资源理论储量 1. 04 亿千瓦;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多姿多彩,赏心悦 目。立足优势资源、形成特色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李省长说,绿色经济强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物资源保护 和永续利用在今天已显得至为紧迫。云南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同时 也是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源头或上游,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不仅关系到云南的未来,也影响到兄弟省区 和毗邻国家。 绿色经济强省适应了当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天然产品、绿色产 品是 21 世纪人们最为信赖、最为稳定的需求,市场潜力可观,因此云 南将着力开发健康、无污染的生态产品,顺应世界消费的潮流与时尚。 李省长认为,这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市场基础。 去年 11 月, 云南省邀请了国内 39 位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共商 “绿 色行动计划” ,凝聚着智慧和理想的《云南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纲要》获 得了专家们的好评。李嘉廷省长向与会人士披露了《纲要》的关键内 容:绿色经济强省的定义是,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具有比较 优势的绿色资源,以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重点,发展绿色生 产,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强 省的建设目标是,经过 10 至 20 年的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发展条件 最优、自然环境最好、生活环境最佳的省份之一;以绿色产业为经济 支柱,生态环境承载力增强,定量目标包括,2010 年绿色、无污染产 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 70%,资源消耗成本占 GDP 比重下降到 50%以内。
56

绿色经济强省的设想由八大工程构成: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 现代林业建设工程、绿色旅游精品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治 理与保护工程、生态恢复与改善工程、保健型烟草创新工程和矿业治 理达标工程。绿色产业群支撑体系和人才、科技、资金、政策支撑体 系“五足鼎立” ,促进绿色理想变为现实。 “中华生物谷”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凡的创举。中华 生物谷是云南实施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设在 云南的国际性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产业辐射源,是高密度、 大规模、专业化进行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的集中区域。 关于“中华生物谷”的基本构想是,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多渠道 投资上百亿元,建成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特色的“现代生物高 科技产业园区”和以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治理为 特色的“生物生态区” 。生物高科技产业园区拟建在昆明市靠北地区, 重点建设“二区、一廊、七园”和一批基地。 “二区”即昆明国家高新 技术开发区、昆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廊”是指在昆的高等院校 和科研机构分布密集而形成的天然的“生物高科技走廊”“七园”是 ; 指按照生物谷发展的七大产业建立的专业园———中医和天然药产 业、保健营养食品产业、新世纪安全型与保健型烟草产业、生物化工 与香料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生物产业和花卉产业七个园区。 “一批基地”指在辐射区域建立多个原料或产品初加工基地。生物生 态区规划在滇西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区和滇南西双版纳州。这个 具有云南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预示着 光辉的明天,其目标是在 2015 年生物总产值达到 1500 亿元。
57

李嘉廷省长坚信,沿着既定的绿色之路前进,彩云下的绿色云南将会 生机勃勃。 云南省提出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构建平安和谐云南 云南省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云 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继续加快推进绿色 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 伐,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 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 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力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平安和谐云南活动,不 断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考虑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云南省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0 年, 到 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 1.2 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翻 1.1 番。财政收入 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收支保持平衡。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支柱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加 强,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国内外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5:43:42。五年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000 亿元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
58

降到 1.6 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12% 以上。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能源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 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绝 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低收入人口收入持续增长;总人口控制在 4600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6.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6%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以上,城乡居民生 活质量普遍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提高。 城乡统筹的就业体制初步建立, 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100 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 35%左右。基尼系数控制在 0.46 以内。贫困人口减少 250 万人。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53%。环境污染 治理投资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5%,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在主体功 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多极多轴和城市群为主要构架的空间 开发战略布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 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文 教科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 28.5%,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 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8 年。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59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行政管理体制、 财政和投资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取得明显 成效。 5、民族文化强省 (1)分析说明云南民族渊源和民族分布特点。 答: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 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云 南由于复杂的地形地势的缘故,赋予了云南有着复杂的民族渊源。 民族的渊源主要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源流和南方农耕民族的源流。北 方游牧民族的源流:在滇西北横断山脉去,考古工作者曾在维西县的 戈登村腊普河东岸发现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德钦县的纳古、永芝等 地发现过青铜时代的石棺墓文化。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从甘肃、青海 一带经川西、藏东到云南西北的广阔地域,是古老的氐羌族群发源繁 衍的地区。由于氐羌族群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其后历两千年的演变, 支系四分五裂,分布遍及全省,云南不少现代民族均以其为源。南方 农耕民族的源流:自滇西北往南、往东,地势大幅度降低,自然景观 由险峻趋于平缓开阔。滨湖临江的盆地增多,在纵横交错的河流两岸, 不时出现成片的台地。这些盆地和台地气候温暖,资源富饶,既便于 渔猎采集,又利于农业的产生。滇中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 远远多于滇西北地区。 云南现代民族的语言体系大致分为 3 类, 即汉藏语系的藏缅遇阻、 壮侗语族以及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南 北民族交叉的十字路口,然而其地理环境却不利于各民族的大融合。
60

使得云南各民族难以成为一体,从而也使得云南的民族流传了下来。 在云南这个地方民族的源流也很复杂,可以从下表看出: 民族 源流 现代 民族 云 南 语系 最 早 语族 记载 彝族 白族 哈 尼 秦 族 傈 僳 土 族 汉 汉藏 语系 藏缅 语族 百 濮 百 土 越 著 民 族 布 朗 族 佤族 秦汉 南亚语 系孟高 棉语族 傣族 壮族 布 依 族 水族 秦汉 汉藏语 系壮侗 语族 民族 源流 现代 民族 云 南 语系 最 早 语族 记载

著 氐 景 颇 民 羌 族 族 阿 昌 族 拉 祜 族 纳 西 族 苦 聪 族 藏族 唐

德 昂 族 克 木 人 汉 汉族 秦汉 汉藏语 系 外 苗 来 瑶
61

苗族 瑶族



汉藏语 系

普 米 元 族 独 龙 族 怒族 基 诺 族 明

民 回 族 蒙 古 满

回族



汉藏语 系

蒙 古 族 满族 清

阿尔泰 语系通 古斯语 族

在新石器时代,居住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南北民族的分布,奠定了云 南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现代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水平分布,是在几 千年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各种因素作用的民族迁徙流动以及外来民 族不断迁入的结果。云南民族的分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各民 族大杂居小聚居 ude 水平分布,其二是全省范围和各局部地区多民族 的垂直分布。 民族的水平分布 A、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带的民族分布: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 怒江三江并流地带,属青藏高原向南延伸而形成的横断山纵谷区。从 气候炎热的河谷到寒冷的高山草甸和针叶林带之间,分布着纳西、藏、 怒、独龙、傈僳、普米等民族。 B、滇中高原及滇东南岩溶丘原的民族分布:从滇西大理、哀牢山 至滇东的昆明、曲靖之间,为海拔 2000m 左右,起伏平缓的红色丘状 高原面,与之绵延相连的是滇东南石灰岩岩溶丘原地区,在这一带的 民族有:汉、彝、回、白、壮、苗、瑶、布依、水、满、蒙古等。 C、滇西南和滇南低山宽谷地区的民族分布:从滇西北的高大山系
62

在往南伸展,逐渐降低为中山宽谷的帚状山原,至西南边境一线,更 变成海拔 1000m 以下的盆地。在此居住的民族有:傣、景颇、佤、拉 祜、布朗、阿昌、德昂、哈尼、基诺等民族。 民族的垂直分布 云南地势高差较大,大致呈 3 级阶梯状倾斜。从滇西北一级阶地 至滇南、滇东南三级阶地,直线距离不过数百公里,然而海拔差异却 高达数千米。云南由于地势不同阶梯的存在,使得该地的自然景观有 了明显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地势赋予了云南拥有立体的气候。从宏观 角度看,全省民族的垂直分布犹如一座塔,藏族分布最高,傣族、壮 族分布在最低,其他的民族分布在中间。如下:

藏族

……

…… 纳西、怒族 ……

民族山 民族山

63

傣族、景颇族、壮族……

分布在地势较为地平的坝子、河谷临水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族、 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布依族、水族等。这些民族以水稻为主业, 同时这些地区也是最容易形成聚落,也是城镇演化发展的地方。分布 在亚热带、温带中山地区,海拔 2000~2500m 左右,生活在该地的民族 有一从事水稻种植的哈尼族;也有从事旱作农业的苗、瑶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还有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现已被归入拉祜族的苦聪 人。在海拔 3000~4000m 左右的温带、寒带高山草甸和森林区,居住着 以山地种植业为主并兼营畜牧业和林业的藏族。 (2)云南民族文化为何具有多样性? 答:云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 条件。云南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了 它的特色。云南拥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势,加之该地拥有丰富的民族 渊源,二者的结合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具有了多样性。在民族的形成 发展过程中,以及云南地理环境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对各民族的交流 起了阻碍的作用。地理环境及高山等的阻隔,使得各民族的沟通交往 甚少。云南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北及滇西南,滇中属高原湖盆 地区,因而有利于发挥优势、社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最终也成了云南 的首府,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滇西北、滇西、滇南等地 边境呈弧形山地,由于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而成 为一个封闭性地带,不少地方成为历代开发的“死角” 。而在这些封闭 的地方却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位后来的发展。 云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归于一个原因即:云南拥有复杂的地
64

形地势及丰富的民族渊源。 (3)结合专业知识,谈谈如何搞好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答:云南的强省建设主要有二:一是“绿色经济强省” ;二是“民族文 化大省” 。而这两个强省的源来也归结于云南所拥有的优势,在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云南也有属于它自身的优势。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省 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实际 所确定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 必然要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纲领在云南的具体实 践。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宗旨是:牢固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标准、科学文化素质、社会管理 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与泰国相隔不远。 云南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发展对外的贸易。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主 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少数民族在全国中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云南是中 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 51 个,少数 民族人口占全国人数人口的 13.3%;其次云南是中国特有民族最多的 省份,有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 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 15 各民族为云南所特有;第三云南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区,有: 壮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 拉祜族、怒族、阿昌族、独龙族、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以及常委 确认为单一民族的克木人都跨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而居。
65

云南共有 52 个民族,由此可见云南在发展“民族文化大省”具有 它的优势。归纳为以下:一、云南有丰富的民族资本。民族种类丰富, 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它所拥有的民族资源就是它建立及 发展民族文化大省的第一桶金,也是最基本的。二、在拥有这些丰富 的民族资源时,我们要确定的是这些民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是 否还保留有本民族的特色。这也是发展“民族文化大省”的又一筹码, 云南因有复杂多样的地形,使得云南的经济交往等不顺利,也使该区 的经济远远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但这样的情况下也演绎了丰富多 彩的民族特色,交通的不便反而使他们保留了各民族的传统,也有人 曾说: “越落后的地区,风景最美,人最纯朴” 。是的,云南的各名族 都留有本民族的特色,为云南发展“民族文化大省”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三、在拥有以上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人力物力进行调整,如何 使之发挥出它的优势,让资源禀赋转变为经济效益,从而更为有效地 的促进云南今后的发展。此时需要的是政策的支持,少数民族由于对 外界的了解、接触甚少,如果未能很好的引导其发展,那将会使一个 民族更快的走向消亡。在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中不免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1.民族地区的人民不明白你的意图,可能会 阻碍到你计划的进行,此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沟通交流就是你的第一 项任务。2.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的最求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少 数民族地区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撞击,使得该民 族无法在社会的潮流中生存。3.云南在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借助外来的 力量,在云南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这样的几点问题,如:资 金短缺、人才短缺、市场消息不准确、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等。此时
66

云南应学会如何招商引资、招揽人才等来促进云南在发展中的不足。 那么云南在拥有了发展“民族文化大省”的条件及解决了发展过程中 的障碍后,当这一发展战略走上正轨之后我们又应该在发展“民族文 化大省”的途中注意那些方面呢??是的,当有了资源也解决了发展 的障碍时,在发展的途中如何掌控好度量将会是这一策略能否能以长 存,是否能够能到更好的发展将会是至关重要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推动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更加相互渗透,只有 文化素质高的人才能从容应对市场风险,只有文化含量高的商品才能 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快文化的建 设和发展。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国的 共性,发展有多样性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云南的个性。带有地方性特点 和多样性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要把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有 机结合起来。 既要始终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 又要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化的优势,突出自身特色。 ——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继承、保护我省各民族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不断创新,使云南民族文化成为既保持传统特 色又富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使之成为推
67

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交流借鉴与防止渗透的关系。 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要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同时, 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坚决抵制腐朽文化,防 范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建立起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与文化艺 术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文化事业建设要坚持把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文化产业在坚持社 会效益的同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群体;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市场提供适 销对路、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 率和经济效益。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手抓精晶,一手抓 普及,既高扬主旋律,又提倡多样化,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 产品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 要。 ——促进繁荣与规范管理的关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 大力提供健康、多样的文化产品,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的同时,要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执法力度,
68

加强普法工作,建立健全文化建设法制环境和管理机构,加强和规范 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保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社会力量的关系。 要大力兴办公益型文 化事业,扶持文化精晶生产,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深化国有 文化企业改革,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人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产业, “党 走 委重视、政府引导、多方投入、企业运作”的产业发展道路。 以上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的关系。那么作为云南本地区而言又 该如何呢?如: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组织 好民族文化资源调查, 掌握并评估各民族文化资源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及时抢救保护毁损严重、濒临消失、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等;繁 荣文艺创作,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大 力开展和扶持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办好重大文化盛事 活动和民族传统节庆;建设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发 展文化产业,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规划和建设特色文化区 等 。作为云南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发展民族文化大省不仅要结合 现有的优势资源,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处理好各 种关系才能够让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得到很好且长远的发展。 (4)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努力做好 工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提高我省的 生产力水平,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 技术基础。要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打牢农 业基础,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搞活
69

国有企业,增强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这样,民族文化建设也就具有 一个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获得最基本的条件。 坚持科教兴滇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轨道上,是云南这样的后进省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然选择。要做到 这一点,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广大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素质结构提高了, 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也就有了人力基础。 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规 划,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内通盘加以考虑和组织实施, 由省级有关单位牵头和组织,加强对民族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认真分析我省文化发展的现状,找准民族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 出我省的特点和优势。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全方位的文化发展,还要 特别注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特点的保持和发扬。 从我省的财力出发,同时在海外云南人和一些国际基金中寻求支持, 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基金。 6、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 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具有控制力、发展力和影响 力 3 方面的特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 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 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 地缘优势,在中国向西南开放中先行一步,成为我国从陆路沟通东南 亚、南亚,直达印度洋的通道;成为交通、电力、通信的门户枢纽;
70

成为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我国面向印度 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成为对外人文 交流的重要窗口。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云南将借助桥头堡战略打造滇中城 市经济圈、八个沿边经济区和四条经济走廊。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以昆 明为核心,统领玉溪、曲靖、楚雄。八个沿边经济区将建成为加快口 岸经济港、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跨境合作区、三头在外 的产业聚集区、无障碍跨境旅游区、民族保护及生态保护试验区。四 条经济走廊包括云南-河内、云南—曼谷、云南-皎漂、云南-印度加尔 各答等。 把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和国家在新 时期推进我国陆上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了 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的作用,给云南 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前,云南对外开放的政策体 系还不够完善,开放领域还不够宽、开放层次比较低、开放效益不高、 对外开放带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离桥头堡应有的地位 和作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省内看,一是对周边国家情况研究不深,对合作对象的合作意 愿把握不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 二是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边境地区开放度不高、人流 物流不畅;同时,缺乏对跨国公司在滇设立总部和办事机构的具体政 策支持,难以形成对外开放的集聚效应;四是云南在对东南亚、南亚 开放方面具有特殊性,如果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口岸通关等 政策一刀切,很难开展大规模的贸易与合作开发。因此,我们必须针
71

对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尽快争取国家支持,完善对外开放政策, 为发挥桥头堡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是要深入研究,创造性 地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内已有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要克服目前存在的 重争取、轻落实的不良倾向;二是完善现有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新的 合作机制。创造条件推动建立昆明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与南亚国家特 别是环孟加拉湾国家的合作机制;三是强化对“走出去”的领导,鼓 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充分利用我驻外机构、华人华侨团体等各种资源; 四是扩大对外交往和宣传,突出桥头堡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省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抓紧推进以 下重点工作:一是在配合国家发改委起草好国家指导桥头堡建设专门 文件和做好桥头堡建设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汇报衔接,力争 桥头堡建设纳入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并从多种渠道进入国家部委的专项规划;二是在国家指导性文件出台 后,加紧研究出台我省的实施意见;三是多方争取国家对桥头堡建设 中的通道、产业、平台、窗口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四是争取国家在 跨境合作区建设、通关便利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 , 积累经验,争取国家把对周边国家的援助项目更多地交由云南实施。 7、农业产业化 正当农民欢庆丰收、迎接新春的时候,省委一号文件《中共云南 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 见》出台了。5 个部分 31 条, “增加投入,税收优惠、土地优惠、能 源优惠……”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为三迤大地播撒 下丰收的希望。
72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农 产 品 14.26-0.15-1.04%

一号文件锁定

“三农” 、聚焦“农业产业化”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把“三农” 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坚定决心, 也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 正当农 民欢庆丰收、迎接新春的时候,省委一号文件《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 出台了。 5 个部分 31 条, “增加投入,税收优惠、土地优惠、能源优惠……” 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为三迤大地播撒下丰收的希 望。 一号文件锁定“三农” 、聚焦“农业产业化” ,充分体现了省委、 省政府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坚定决心,也表明推进农业产 业化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 发展产业化 目标指向哪里?集中发展畜牧、果蔬、茶叶、薯类、生物药、蔗 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 12 类特色优势产 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 1800 万吨,经济作 物达到 4500 万亩,经济林木达到 6000 万亩;50%以上的农产品产地通 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0%以上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无公 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达 到 3000 个以上。 全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 售收入 2000 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80%以上,农产品加工 产值突破 1800 亿元,提供财税收入 150 亿元以上。农民从农业产业化 经营中获得收益超过 1600 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70%以上。 推进产业化,重点向何处发力?
73

强化基础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治、流通设施等为重点 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夯实基地围绕 12 类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基地布局,提高产业发展集中 度,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原料基 地。 做强龙头以“扶优、扶强、扶特、扶大”为原则,完善财政、税 收、土地等扶持政策,通过培育、引进、整合等多种形式,将龙头企 业打造成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拓展市场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辐射国内外的现代 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流通网络。 打造品牌引导企业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扩大 生产规模,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技创新加快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 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 力,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领域取得新成果的科技型龙 头企业,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分散经营的农 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等 系列化服务;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 组织形式。 扶持产业化,有哪些利好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 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 2 亿元,各州(市)、县(市、区)也要调整支出结
74

构,不断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建立投入长效机制,国有土地出 让纯收入扣除规定的开支项目后,收入的 30%和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 重点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贴息、奖励、参股等多 种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 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 “十二 五”期间,确定省内几家金融机构每年设立 200 亿元以上规模的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银行给予利息优惠,省财政给予适当贴息, 重点用于农副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和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基 地建设等。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钱随物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 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农特产品收购资金信贷管理模式,对烟、茶、 橡胶、核桃等大宗农特产品实施积极的收购政策。金融部门要创新农 村金融产品,发展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季节性收购贷款,实行灵活 的贷款期限;发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 产权、股权抵(质)押贷款。加快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筹建步伐,鼓励 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针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商业性保险产品;争取设立 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健全风险补 偿机制,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鼓励 涉农龙头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体债等企业 债券。 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机耕、 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 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农业产业化和农 业龙头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
75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拖拉机,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 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符合相关规定的, 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符合税收规定“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条件 的,享受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符 合规定范围的初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批发和零售种子、种苗、化 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鼓励税务部门开展“分税制”试点,对 龙头企业集中加工农产品收取的税收,按比例返还原料生产地。 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加快建立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绿 色审批通道; 对符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基地建设项目优先审批, 对以农业优势特色资源为原料的加工项目和出口项目优先核准。农业 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贫困农户带动面广、增收 效果好的,给予扶贫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当年新增投资农业产业 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 2000 万元以上的,由省农业厅按 3%—5%的比 例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龙头企业年度直接出口额达到 1000 万美元以上 的,由省农业厅按出口额的 1%予以奖励(人民币);对投资超过 1 亿元 以上的龙头企业,各地要采取“一企一策” ,量身定制扶持办法,实行 个性化发展、差别化扶持政策。 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用地,用于农产品加工、 仓储和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的,其用地指标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农业 龙头企业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 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农业产业 化项目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优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农业龙头企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使
76

用建设用地,按建设用地管理。 实行能源优惠政策。实行优惠电价政策,对种植养殖业龙头企业, 执行农业生产用电;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优惠 电价;优先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用油、用煤 的需求。 提升产业化,有几个支撑点? 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 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开 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增加农业产业化领域的科技经费投入,建 立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攻克一批重大农业关键技术。对企业获 得发明专利或者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且单项销售收入达到 500 万 元以上的,由省科技厅给予奖励。遴选认定一批技术型农业龙头企业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供人才保障。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培养、引进农业科技和管 理人才并获得云南省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或云南省技术创 新人才称号的,给予奖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 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实用人才。加大现 代远程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的整合和扶持力度,完善 农村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力争用 3 年的时间,完成我省优势特色农产 品的标准体系建设。放宽有信誉度的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准入,支持农 业产业化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加强市场动态监测,支持市场信息服务 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77

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信用体 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放行速度,促进农产品出口,提升通关便利化水 平。 鼓励创建品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协会、农民 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 标;支持涉及农产品出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出口或潜在出口 国家、地区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 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争创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中国驰名商标。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 标志证明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由 省农业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新闻背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 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 化经营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优势生物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产 、 业政策,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在农业 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 益探索,为培育壮大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也要看到,我省农业产 业化基地规模小而且分散,基地建设和加工龙头企业不配套;龙头企 业少小散弱,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机制不够灵活;产业扶持资 金总量小、使用分散,扶持政策不完善,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仍然严重制约着我省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采
78

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 性的大事。 集中发展畜牧、果蔬、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 油料、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 12 类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十 二五” 末, 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 1800 万吨, 经济作物达到 4500 万亩, 经济林木达到 6000 万亩;50%以上的农产品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 地认定,80%以上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 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达到 3000 个以上。全 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售收入 2000 亿元 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 1800 亿 元,提供财税收入 150 亿元以上。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 超过 1600 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70%以上。 8、新型工业化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 要》的通知 (云政发[2004]8 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人民 团体,省属大中型企业,中央驻滇各单位: 现将《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 00 四年二月二日 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79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21 世纪头 20 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 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郑重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党中央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 大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化是人类 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我国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世纪我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上下要抢抓新 世纪头 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 我国加入 WTO、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 移的历史性机遇,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目 标和历史任务,牢固树立工业强省的意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 动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科学合理地布局 全省重点产业,推进重点产业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全省工业经济增 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工业在促进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 康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特编制 2003 年至 2020 年《云南省新型工业化 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云南工业发展概况和环境 (一)基本现状 我省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
80

展,形成了涵盖 39 个行业大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全省工业增加 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13%上升到 2002 年的 35%, 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由 1952 年的 69 元提高到 2002 年的 5178 元。 目前,主要工业行业是烟草、电力、冶金、化工、机电、食品、建材、 医药、造纸及纸制品和印刷等。2002 年,这些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工业增加值的 88%。 卷烟产量 610 万箱, 居全国第 1 位; 食糖产量 145 万吨,居全国第 2 位;10 种有色金属产量 89 万吨,水电发电量 263 亿千瓦时,居全国第 3 位。工业是我省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源泉, 地方财政收入的 70%来自工业,出口商品总额的 75%以上来自工业 品。 (二)工业化水平 从工业化的主要指标来看: 2002 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624 美元, 经济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 为 21.1:42.8:36.1,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三次 产业就业结构为 73.6:9.0:17.4,城市化水平为 26%,只处在工 业化的准备期。总体上,我省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三)发展环境 新世纪,云南工业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 峻的困难和挑战。 1.机遇和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体制和机 制。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五个统
81

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五个坚持”的原则深化经 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进一步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 过去由政府计划主导的工业化向市场主导转变,使企业成为经济活动 的主体,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注入强大动力。 丰富的水能、矿产和生物资源为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我省水能资源位居全国第三,92%以上的可开发水电资源集 中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并且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资源 的有效开发将把电力产业建成我省又一重要支柱产业。我省磷矿、有 色金属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磷矿矿床埋藏较浅, 矿石品质好,易采易选,磷矿石年产量居全国第一;有色金属矿具有 资源丰富、矿种齐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等特点和优势,在国内外矿 产资源中占重要位置;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 质好,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 8 位,随着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 发,矿产业将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我省是全国生物资源种类最 多的省份,也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生物资源 富集、气候独特、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是发展培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 产业和实现“绿色经济强省”目标的重要基础。 五十多年的工业建设为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省工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工业生产稳 定增长,2002 年工业增加值达 778 亿元,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 来越显著。支柱产业培育取得成果,初步形成了年销售收入在 50 亿元 以上的烟草、能源、冶金、有色、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82

和一批产销量名列全国前茅的特色产品;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为代 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培养造就了一批懂经营、 会管理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和掌握一定 知识、技能的职工队伍,为重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省重点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将吸 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水能、矿产和生物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带动一大批 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工业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 和市场空间。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我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 快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 2010 年建 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使云南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门 户,为我省工商企业充分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 际分工,将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磷化工、钢材、医药、机电等产 品更多地推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提 供了新的机遇。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新一轮规模空前的全球 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高潮正在兴起,这对我省顺势而 谋、乘势而上,大规模吸引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承接产业转移,调 整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加工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和特色经济,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 业体系的战略转移和升级,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增 效和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十分难得的重要历史机遇。
83

2.困难和挑战 工业经济增长乏力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999 年到 2002 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均达 10%以上,但我省 只达到 8%,增幅处于全国末位。由于工业经济增长乏力,使我省在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严峻的形势,全国在现有 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而我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 两番,人均 GDP 仍与全国有差距。因此,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促使 全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才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 会。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形 成。我省工业基本上是在自然资源利用、初级原材料加工和国家投入 基础之上形成的传统产业体系,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 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2002 年,全省 16 个地州市中昆明、 玉溪、曲靖、红河、大理、楚雄和昭通 7 个地州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的 90%,其他地区仅占 10%。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中,烟草工 业占 55%,金属矿、非金属矿产业占 19%,能源产业占 11%,作为 国民经济装备工业的机械制造业只占 4%。全省工业技术装备总体落 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 2.6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 9.26%,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达 70.31%,还有 17.61%设备为国 内落后水平,亟待淘汰、更新。全省工业产品中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 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更少。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品总量的 17—18%,而我省仅占 7%左右。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成长。
84

工业化、国际化意识不强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基础 薄弱的地方不敢抓工业、不善抓工业、不愿以工立业。有一定工业基 础的地方,国际化意识不强,产业化协作水平低,不善于抓住扩大对 外开放的机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 全省关键共性技术的国际协作项目屈指可数,产业内的相互协作也很 有限。 “瓶颈”问题制约着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内部来看,能源供 应短缺、矿产资源接替不足、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制约冶金和化 工等重工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的瓶颈;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成为信 息化发展和工业技术进步的瓶颈。从外部来看,我省还未成为国内外 工业资本、生产要素和技术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云南以北和以东的陕 西、四川、重庆和广西等省市区,以南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利用 外资和工业投资的数量明显比我省多,投入不足制约着重点产业的快 速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我省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随 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省内市场 日益成为国际国内市场的组成部分,企业必须面对国内外同类企业销 售和服务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及运输成本低的电子 信息、卷烟、食品、机械、轻型建材、医药等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因此,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 能使云南工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8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 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新世纪头 20 年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实 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统筹,实施信息化带动、城市化 推动、扩大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努力构建投融资、技术创新、 服务保障和园区基地四大支撑体系,做强做大烟草及配套、能源、医 药、冶金、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等 10 个重点产业,重点建设 30 个工业园区,突出抓好 30 户大企业、大集 团,实现云南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发展目标: 预计 2005 年全省全部工业销售收入 2400 亿元,年均增长 10.1%,2007 年 3158 亿元,年均增长 14.7%,2010 年 4500 亿元,年均增长 12.1%,2020 年预计 1.4 万亿元,年均增 长 12.0%,其中 10 大重点产业 2005 年工业销售收入 1880 亿元,年 均增长 11.2%,2007 年 2457 亿元,年均增长 14.3%,2010 年 3420 亿元,年均增长 12.3%,2020 年 1.07 万亿元,年均增长 12.1%。 预计 2005 年全省工业增加值 1035 亿元,年均增长 10.0%,2007 年 1298 亿元,年均增长 12.0%,2010 年 1790 亿元,年均增长 11.0%, 2020 年 4320 亿元, 年均增长 10. 0%, 其中重点产业 2005 年达到 910 亿元,年均增长 10.2%,2007 年 1141 亿元,年均增长 12.0%,2010 年 1590 亿元, 年均增长 11. 2%, 2020 年 3900 亿元, 年均增长 10.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的比重 2005
86

年 36.0%,2007 年 38.7%,2010 年 44.8%,2020 年 54.0%, 其中 10 个重点产业 2005 年 31. 7%, 2007 年 34. 1%, 2010 年 39. 8%, 2020 年 48.8%;2010 年和 2020 年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保持在 144,与 现在基本持平,处于全国上等水平,烟草工业对效益指数的影响明显 下降,非烟工业上升;2010 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 8.6 万元以 上,2020 年达到 12.5 万元以上;新兴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 重 2010 年达到 40%,2020 年达到 60%;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 加值的比重 2010 年达到 18%,2020 年达到 3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2010 年达到 1.5%,2020 年达到 2.5%;新 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010 年达到 15%, 2020 年达到 25%以上;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010 年达到 55%,2020 年达到 60%;2020 年前企业专利申报受理年增长率不低于 5%。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每万元 CDP 能源消耗, 2010 年达到 1. 45 吨标准煤/万元,2020 年 1.25 吨标准煤/万元(注:2002 年 1.62 吨标准煤/万元);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 家允许的范围内;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2010 年 50%以上,2020 年 70%以上。 城镇化发展目标:全省城镇化率 2010 年达到 36%以上,2020 年 达到 50%以上。2020 年前完成现代新昆明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建成四 个新城区;建成曲靖、玉溪、大理、个开蒙等区域中心城市;将楚雄、 保山、丽江、香格里拉、六库、芒市、景洪、临沧、思茅、文山、昭 通等建成中等城市,搞好县城、中心乡镇和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建设 30 个重点工业园区。
87

人力资源利用目标:2010 年工业从业人员达到 208 万人,其中工 程技术人员达到 18 万人;2020 年工业从业人员达到 345 万人,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达到 50 万人。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 2010 年比 2002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2020 年提高 7 个百分点。企业经 营管理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 2010 年达到 60%以上,2020 年达到 80%以上。 工业投入目标:以 2002 年工业投资总量为基数,从 2003 年起至 2020 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 15%左右。 (三)重点产业布局 根据我省现有工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 优化生产力布局,将 10 大重点产业布局在以下区域。 一是布局在全省产业集聚与辐射面较大的昆明、玉溪、曲靖、红 河(个旧、开远、蒙自)、大理、楚雄等中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二 是布局在以交通干线和拟建中的国际大通道为基本走向的泛亚铁路经 济带、昆河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带、昆瑞经济走廊、昆曲工业走廊; 三是布局在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区位优势突出、工业基础较好、交通 便捷、环境容量大的地区。 通过调整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 促使工业加工企业向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沿线集中,通过 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工业加工中心。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不同层次的 区域产业群和产业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构 筑云南工业发展的新格局,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88

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实 施“巩固、壮大、提升、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即巩固提高烟草及 配套产业,发展壮大能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 业,构筑新型的工业产业体系;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烟草及 配套、能源、医药、冶金、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 加工、造纸十大重点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推动全省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 我省烟草产业在全国烟草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省国 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2 年两烟产销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烟草及配 套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475.8 亿元,工业增加值 365.7 亿元,占全省 工业增加值的 46.1%。 发展目标:保持“两烟”产销量全国第一的发展趋势,预计 2005 年烟草及配套产业销售收入 543 亿元,年均增长 4.5%,2007 年 604 亿元,年均增长 5.5%,2010 年 700 亿元,年均增长 4.9%,2020 年 800 亿元,年均增长 2.9%;2005 年工业增加值 411 亿元,年均增 长 4.0%,2007 年 451 亿元,年均增长 4.8%,2010 年 480 亿元, 年均增长 3.4%,2020 年 530 亿元,年均增长 2.1%。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云南的原料、品牌和技术装备优势,加强省 际、国际间的联合并购和重组。扩大烟叶和卷烟出口,引进和开发国 际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的营销体系。 发展重点:实施“名牌战略”和“大品牌战略” ,做精做强名优品 牌,使名优产品产量达到总产量的 75%以上。加大低危害卷烟的研发
89

力度,提高低危害卷烟在整个卷烟产品中的比重,发展造纸法烟草薄 片技术。抓好 7 大烟厂,建好 9 大原料基地,重点抓好昆明、曲靖、 玉溪、红河、楚雄、大理、昭通、保山、文山 9 大原料基地的建设。 发展与烟草配套的包装装潢印刷业,水松纸、烟用丝束、烟用香精香 料及 BOPP 膜等烟用辅料及包装材料。 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 推动省际、 国际间的联合生产经营,增强行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行 业的经济效益,将云南建成国家重要的烟草产业基地。 (二)发展壮大能源产业 电力 我省水能资源可开发容量约 9570 万千瓦。2002 年全省发电总装 机容量为 925 万千瓦,其中水电 624 万千瓦、火电 301 万千瓦;发电 量 427 亿千瓦时, 其中外送 32 亿千瓦时; 实现销售收入 120. 亿元, 1 工业增加值 71.4 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到 2010 年装机容量达到 2775 万千瓦,其中水电 1574 万千瓦、火电 1201 万千瓦。省内全社会用电量达到 800 亿千瓦 时, “云电送粤”规模争取达到 780 万千瓦。2020 年装机容量力争达 到 7000 万千瓦。进一步完善省内 500 千伏主网结构,形成适应“云电 外送”需要的主干网架。 “十一五”期间 220 千伏网架延伸到每个地州市,110 千伏网架 延伸到每个县市,实现全省联网。预计 2005 年电力产业销售收入 187 亿元,年均增长 15.8%,2007 年 250 亿元,年均增长 15.8%,2010 年 350 亿元, 年均增长 14. 3%, 2020 年 1300 亿元, 年均增长 14. 1%; 2005 年工业增加值 110 亿元,年均增长 15.5%,2007 年 150 亿元,
90

年均增长 16.0%,2010 年 270 亿元,年均增长 18.0%,2020 年 900 亿元,年均增长 15.1%。把电力工业建成我省国民经济又一重要支 柱产业。 发展方向:全面贯彻开发能源和节约能源并举的方针,实现电源 和电网建设的协调发展,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建设水火电大型项目, 优化水火电结构,同步建设电网。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发展重点:2010 年前建成小湾、景洪、金安桥等大型水电工程以 及李仙江、牛栏江、南盘江、苏帕河、硕多岗河等梯级电站,建设滇 东电厂、开远电厂、宣威七期、小龙潭三期、曲靖三期、昆明新厂、 镇雄电厂、巡检司电厂(扩建)等一批火电项目。在现已初步形成 500 千伏“日”字型主网架基础上,形成包括 500 千伏宝峰、罗平、七甸、 曲靖、厂口、草铺、昆西北七个节点的“日”字形双环网,并建成 500 千伏昆西北变电站、红河变电站、思茅变电站、玉溪变电站、昭通变 电站、曲靖换流站。主网架满足“十一五”期间省内电力负荷增长及 2009 年起“云电送粤” 780 万千瓦的需要,保证“云电外送” 。 2020 年前建成糯扎渡、溪洛渡、向家坝、观音岩、虎跳峡、白鹤 滩、乌东德、六库等大型水电站。全省的电网结构满足云电外送 4000 万千瓦左右的需要,使我省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 煤炭 煤炭是我省的主要能源之一。 全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 240 多亿吨。 2002 年全省生产原煤 3139 万吨,洗精煤 246.25 万吨。实现销售收 入 30.6 亿元,工业增加值 14.7 亿元。
91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煤炭业销售收入 48 亿元,年均增长 16.1%,2007 年 66 亿元,年均增长 16.6%,2010 年 150 亿元,年 均增长 22.0%,2020 年 250 亿元,年均增长 12.4%;2005 年工业 增加值 24 亿元, 年均增长 17. 7%, 2007 年 30 亿元, 年均增长 15. 4%, 2010 年 50 亿元, 年均增长 16. 5%, 2020 年 70 亿元, 年均增长 9. 1%。 发展方向:以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推进企业技 术进步,实现煤炭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行业整合,提高产 业集中度,形成滇东和滇东北地区为主、滇西为辅的煤炭生产格局; 加大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合理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矿山开发和煤 产品深加工;推动煤炭工业向高效、安全、洁净、优质的方向发展, 满足我省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确保云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重点:重点开发先锋、小龙潭、恩洪、老厂、昭通等矿区, 形成先锋褐煤、小龙潭褐煤、恩洪主焦煤、昭通镇雄无烟煤、富源老 厂无烟煤 5 大煤炭生产基地,加快曲靖市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 我省工业提供能源和原料保障。加快结构调整,在满足能源用煤的同 时,推进煤资源向关联产业的延伸和转化,延伸煤、焦、油、化工产 品、矿电结合产品的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积极发展洁 净煤技术,推广使用水煤浆产品,有效提高煤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水平。加大重点煤矿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 件。继续治理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坚决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 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冶金产业(有色金属、钢铁)
92

云南金属矿藏和有色金属工业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2002 年全 省 10 种有色金属产量 89. 万吨, 6 居全国第 3 位, 其中铜 20. 万吨、 9 铝 16.4 万吨、铅 17.2 万吨、锌 28.2 万吨、锡 6 万吨。全省钢产 量 274. 万吨, 7 其中成品钢材 210. 万吨。 3 冶金产业销售收入 229. 6 亿元,工业增加值 67.5 亿元。 云南具有多种金属矿藏,共、伴生组份更为多样。锌、锡、铅、 银、铜、钛、镍、铟族等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矿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 位。新近发现东川金矿、迪庆羊拉铜矿、普朗铜矿、昭通鲁甸沿河铜 矿、思茅大坪掌铜、金、银共生的多金属矿、腾冲县明光乡铜、铅、 锌多金属矿等一批大型有色金属矿,为云南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提供 了后续资源。大红山、鲁奎山等大型铁矿正在加快开发。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冶金产业销售收入 302 亿元,年均增长 9.6%,2007 年 450 亿元,年均增长 22.1%,2010 年 480 亿元,年 均增长 9.7%,2020 年 1500 亿元,年均增长 10.6%;2005 年工业 增加值 95 亿元, 年均增长 12. 0%, 2007 年 144 亿元, 年均增长 23. 1%, 2010 年 160 亿元, 年均增长 11. 4%, 2020 年 430 亿元, 年均增长 10. 8%。 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着力提升产品结构。 有色金属工业要把提质增效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新材料研发力度,提 高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钢铁工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加品 种,提高质量。 发展重点:以促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为重点,加快 铝、铜、锡、铅锌、镍等 10 种有色金属的发展。进一步采用高新技术 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有色金属工业,走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与自
93

主研发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金、银、锗、铟、铋、铂、钯稀贵金 属深加工产品及砷的系列产品,加快元江镍资源的开发,引进二氧化 钛生产技术,发展钛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发挥电力优势, 创新矿电结合机制,以滇南的锡铝、滇东的铅锌、滇中的铜铝、滇西 的铜锌铝为重点,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加快钢 铁工业发展,在稳定发展普通建筑钢材的同时,重点调整产品结构, 采用先进技术开发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片 等高端产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大找矿和勘探力度,扩大后备资 源,加强与省外及周边国家资源开发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化工产业 云南化工已形成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和化肥生产 的产业格局。已探明的磷矿资源保有储量 29.3 亿吨,占全国保有储 量的 22.2%,磷矿石年产量占全国的 1/3,居全国第 1 位。高浓度 磷复肥、黄磷、磷酸产量居全国第 1 位,硫酸居全国第 3 位。2002 年 全省磷肥装置能力 990 万吨,其中高浓度磷复肥达 262 万吨。工业销 售收入 109.2 亿元,工业增加值 26.1 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化工产业销售收入 157 亿元,年均增长 13.6%,2007 年 208 亿元,年均增长 14.2%,2010 年 300 亿元, 年均增长 13.7%,2020 年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3.2%;2005 年工 业增加值 40 亿元, 年均增长 15. 3%, 2007 年 49 亿元, 年均增长 13. 4%, 2010 年 70 亿元, 年均增长 13. 1%, 2020 年 190 亿元, 年均增长 11. 7%。 发展方向:调整化工产业结构,发挥磷矿、煤炭、煤层气、盐、 石灰岩、电和生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磷化工、煤化工,积极拓展盐
94

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推进“矿肥结合”“矿化结合”“磷电 、 、 结合” ,提高云南化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重点:以磷矿资源为基础,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重点发展 高浓度磷复肥和专用肥,把云南建成我国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实力的 磷复肥基地。依托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海口和安宁两个片区建设 国家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 形成 320 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的生产能力。 配套建设大型煤制氨供氨项目。 2010 年全省高浓度磷复肥产量达到 到 500 万吨。 发展以能源转化型为主的煤化工产业,以曲靖、昭通、红河、昆 明等地为重点,依托大企业 (集团)建设煤化工基地,发展大型煤制合 成氨、焦化、甲醇、二甲醚等煤深加工产品。在曲靖新建 200 万吨焦 碳生产能力的大型焦化及下游产品加工装置;在曲靖、开远建设车用 和民用燃料的甲醇/二甲醚生产装置; 建设 2—3 个百万吨级的大型煤 化工厂,形成年产 150 万吨煤液化油及其他系列化工产品的能力,形 成煤——焦化、煤——气化、炭与燃料化工、合成材料、甲醇制烯烃 五大煤化工产业链。 机械制造业 云南省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机械工业中有一 定技术基础、产品特色、市场占有率的行业。2002 年全省机械工业销 售收入 98.76 亿元,工业增加值 24.88 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机械制造业销售收入 150 亿元,年均增长 14.8%,2007 年 194 亿元,年均增长 14.5%,2010 年 280 亿元, 年均增长 13.9%,2020 年 900 亿元,年均增长 12.0%;2005 年工
95

业增加值 39 亿元, 年均增长 15. 0%, 2007 年 49 亿元, 年均增长 14. 5%, 2010 年 80 亿元, 年均增长 15. 7%, 2020 年 280 亿元, 年均增长 14. 3%。 发展方向:从传统的机械工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全方 位推进机械工业的集群化和信息化。加强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 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整体 水平。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以轻重型货车、客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为主 的汽车工业及车用柴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品;与烟草、制药、 电力、冶金、有色、化工、交通、建材、制糖、环保产业发展配套的 系列相关设备;发展物流自动化设备、金融电子设备、现代农业机械 设备、电缆、输变电设备、水电设备、精密数控机床和光学仪器;建 设昆明北郊机械工业小区、昆明杨林、昆明呈贡现代装备工业基地, 曲靖汽车城,大理农业机械工业等基地,初步形成云南现代装备制造 工业的产业格局。 农特产品加工业 云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糖、茶、胶、果蔬及畜禽肉奶加工工业具 有明显优势。2002 年全省农特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 60.9 亿元,工业 增加值 17.9 亿元。其中:制糖业占国内 2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位 居第二。2002/2003 年榨季产糖 190 万吨,实现工业销售收入 37.47 亿元,工业增加值 8.81 亿元。制茶业茶园面积已达到 277 万亩,产 茶 8.36 万吨,农业产值 10 亿元,工业增加值 6752 万元。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农特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 125 亿元,年均 增长 27.1%,2007 年 200 亿元,年均增长 26.8%,2010 年 400 亿
96

元,年均增长 26.5%,2020 年 1450 亿元,年均增长 19.2%;2005 年工业增加值 39 亿元,年均增长 28.5%,2007 年 63 亿元,年均增 长 28.6%,2010 年 120 亿元,年均增长 26.8%,2020 年 390 亿元, 年均增长 18.6%。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稳步发展糖,努力提高茶 叶质量,扩大橡胶、果蔬、畜禽肉奶制品加工能力,加快发展绿色保 健食品、天然药物、造纸与纺织原料、香料、花卉、绿色园艺等农业 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重点:努力探索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 发展新模式。到 2010 年全省甘蔗面积稳定在 350 万亩左右,良种覆盖 率达 90%以上,平均农业单产 5.75 吨,甘蔗含糖份达 14.5%;全 省茶园面积保持在 270 万亩左右,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 50 万亩、 有机茶园 7 万亩;保持橡胶、水果、蔬菜面积的稳定发展,为农特产 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糖业通过行 业整合和制糖企业技改,发展多样化、系列化产品,包括精制速溶糖、 微晶糖、幼晶糖、酶转化低聚寡糖、甘露醇、绵白糖、木糖醇等产品, 加强蔗渣、废渣等副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出糖率和优质食糖 产品率;茶叶通过行业整合,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 提高质量,做大名优品牌,扩大绿色茶、有机茶的产量,形成袋泡茶、 速溶茶、香味茶、泡沫茶、药茶、新型茶饮料等多种产品系列,提升 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培育云南著名茶叶品牌;天然橡胶以产品 深加工为重点,开发新的橡胶制品;发展缫丝产业,建成优质蚕茧生 产基地 100 万亩;扩大麻品种植,发展麻纺织、麻木合成板及麻油等
97

麻产品的深加工;水果以热带、亚热带品种为主,发展保健饮品和保 鲜水果;蔬菜选择环境条件好的地区布点,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推行 分选及保鲜包装;畜禽肉奶制品,以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 形成一批名牌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把云南 建成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 建材产业 我省建材产业包括水泥、玻璃、陶瓷、石材、涂料、砖、瓦等非 金属材料制造业及加工业。2002 年全省建材工业销售收入 69.08 亿 元, 工业增加值 27. 亿元。 41 全省主要建材产品产量为: 水泥 1841. 04 万吨,平板玻璃 311.7 万重量箱,大理石板材 165.7 万平方米。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建材产业销售收入 113 亿元,年均增长 12.2%,2007 年 142 亿元,年均增长 12.2%,2010 年 200 亿元, 年均增长 12.1%,2020 年 550 亿元,年均增长 11.0%;2005 年工 业增加值 39 亿元, 年均增长 12. 5%, 2007 年 49 亿元, 年均增长 12. 5%, 2010 年 80 亿元, 年均增长 14. 3%, 2020 年 200 亿元, 年均增长 11. 6%。 发展方向:改造提升水泥、玻璃、砖、瓦等传统建材,发展新型 墙体材料、非金属及深加工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建材行业的整体水平。 发展重点:在全省水泥行业中推广国际先进新型干法生产技术与 装备。通过行业整合,扩大水泥企业(集团)年生产规模,2020 年形成 生产能力 1000 万吨以上企业 1 户、500—1000 万吨 1 户,前 5 户企业 的生产集中度提高到 70%。提高浮法玻璃产品质量、加工技术与装备 水平,加快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开发微晶玻璃。发展各种轻质、高
98

强、多功能墙材,包括石膏(蔗渣)刨花板、煤矸石砖、非承重型的陶 粒、加气混凝土、石膏、水泥刨花板、蜂窝纸板墙体材料等,利用工 业废渣生产的空心砖、陶粒砌块、石膏刨花板等产品,发展绿色、多 元、高档的各种新型系列装饰材料,使其向功能化、高档化和无公害 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石材产品,开发硅藻土、硅灰石、高岭 土、石膏、碳酸钙(方解石)等矿种,加快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产业化 进程。发展玻璃钢制品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造纸产业 云南拥有丰富的林木及竹资源,造纸工业历史悠久,具备林(竹) 浆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2002 年完成机制纸及纸板 22.86 万吨, 纸浆 13.74 万吨,工业销售收入 20.70 亿元,工业增加值 8.2 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造纸业销售收入 30 亿元,年均增长 13.0%,2007 年 38 亿元,年均增长 13.0%,2010 年 60 亿元,年 均增长 14.2%,2020 年 300 亿元,年均增长 16.0%; 2005 年工业 增加值 12 亿元, 年均增长 12. 0%, 2007 年 14 亿元, 年均增长 12. 0%, 2010 年 30 亿元, 年均增长 17. 6%, 2020 年 60 亿元, 年均增长 11. 7%。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云南的林、竹、麻、蔗渣等资源优势,发展 造纸工业,走林纸一体化的路子。加快速生丰产林原料基地建设,实 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重点:发展高档文化、包装和生活用纸。以思茅、文山、德 宏等地州为重点,建设思茅 120 万吨纸浆、50 万吨纸,文山 30 万吨 纸浆、15 万吨纸,德宏 10 万吨竹浆及 30 万亩竹林基地等林浆纸产业 化项目,形成以木浆纤维为主、麻纤维和其他纤维为辅、总制浆能力
99

250 万吨和 100 万吨纸的云南造纸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档涂布白卡 纸、白板纸、涂布纸板、高强度瓦楞原纸及高强度牛皮纸箱板;加快 发展高透气卷烟纸、滤嘴棒纸、高平滑度铝箔衬纸、凹印水松纸;开 发低定量涂布纸、胶印新闻纸、高档生活和现代化办公用纸。 (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2002 年全省信息产业总收入 107.6 亿元,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 85.6 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工业销售收入 22 亿元, 信息产业增加值 43.8 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 157 亿元,年均增长 13.5%,2007 年 202 亿元,年均增长 13.5%,2010 年 300 亿元, 年均增长 13.6%,2020 年 1250 亿元,年均增长 14.5%;2005 年工 业增加值 69 亿元, 年均增长 16. 2%, 2007 年 92 亿元, 年均增长 16. 0%, 2010 年 150 亿元, 年均增长 16. 6%, 2020 年 400 亿元, 年均增长 13. 0%。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拓展以电信网络 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强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我 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发展重点:加强金融专用电子信息设备、太阳能光伏器件、红外 微光元器件、敏感元件、电子浆料和电子级高纯材料等产品的研发。 促进移动通讯设备、军工电子产品和数码电子产品等的研发和生产。 加快发展软件业,开发一批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国家登记的 软件产品。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不断促进 “三网”的融合。大力发展信息咨询和网络服务业,积极开拓国内外, 特别是东南亚信息市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基础管
100

理,逐步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营运电子化。 加快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为主的医药产业。云南是我国天然药物资 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 176 户,其中有 50 户通 过了 GMP 认证。有 3600 个品种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其中 87 种中药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已形成以中成药和植物药为主,包 括化学药、现代生物制药在内的多门类药品生产体系。2002 年化学原 料药、中成药产品销售收入 36.19 亿元,工业增加值 16.99 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 2005 年医药产业销售

云南省省情 云南省省情 云南省情(完整版)_云南省省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1251/883110731204.html

更多阅读

云南 “桥头堡”上谋跨越 云南省桥头堡战略

从边陲走向“前沿” 以支点撬动发展云南 “桥头堡”上谋跨越本报记者 张 帆 徐元锋 胡洪江《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5日 01 版)云南地处边陲,跨越的支点何在?来自“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要求,来自今年出台的《国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地图 云南红河州开远市

云南省个旧市地图云南省蒙自市地图云南省屏边县地图云南省建水县地图云南省石屏县地图云南省弥勒县地图云南省泸西县地图云南省元阳县地图云南省红河县地图云南省金平县地图云南省绿春县地图云南省河口县地图云南省开远市概况

云南保山市农行行长杨怀尧其亿万资产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云南保山市农行行长杨怀尧其亿万资产云南保山市农行行长杨怀尧其亿万资产云南保山市农行行长杨怀尧其亿万资产农业银行云南省保山市分行现任行长杨怀尧,男,曾用名杨怀跃,1963年生,现年49岁,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人。历任农行昌宁县支行

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 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系列专题:普洱茶加盟  在普洱茶风潮日渐兴盛的今天,云南省各级政府也不失时机的顺势而为,把普洱茶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普洱茶博览会上,茶叶企业的老板们脸上堆积的愁容宛如这深秋的天气萧瑟,与本

声明:《云南省省情 云南省省情 云南省情(完整版)_云南省省情》为网友逆袭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