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实际上是吴淞江流经上海市区内的河段,民间一般认可的范围是:起于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
(图:这两张上世纪2、30年代的明信片,最能反映苏州河的变迁)
她的英文写法“Soochow Creek”沿用至今——上海开埠后,来沪外国人曾溯河往上,发现可以乘船直抵苏州府城,于是就有了这个英文标准译名。
流经上海市区的苏州河,一路弯弯曲曲,大大小小湾不下几十处,但是,上海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普陀区境内的这十八湾,区政府给这些湾分别取了名字,有些沿用了历史,有些贴近了现实。无论如何,它们都印证了上海近、现代的社会变迁。
长寿湾
从东面开始数,普陀段第一湾,就是长寿湾,得名于湾上横跨的长寿路桥。
M50创意园与天安半岛是长寿湾中比较典型的建筑。M50创意园是由上海春明粗纺厂转型而成,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莫干山路50号,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
天安半岛位于上海面粉厂旧址,面粉厂的前身是由阜丰和福新两大面粉厂系组成。1900年,徽商孙多森、孙多鑫兄弟集资白银13万两,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华商机制面粉厂——阜丰面粉厂。
1966年改名为上海面粉厂,现遗存有老厂房、办公楼和小包装面粉仓库等,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欧洲巴洛克风格装饰,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潘家湾
潘家湾之名始于19世纪初,当时河湾附近村落里主要集聚了潘、张、陈、谭四姓的村民,其中潘姓最多,又因为恰好处于河湾处,所以,当地人将此称为“潘家湾”。
潘家湾内的“三德里”,是沪西地区第一个中共领导的工会组织——五卅运动期间上海市总工会第四办事处,即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所在地,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立三、邓中夏。在他们的领导下,“反对日本资本家打人、无故开除工人”的大罢工,取得了最终胜利,并将上海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风潮,席卷到全中国。
因湾上横跨的昌化路桥而得名。
昌化湾附近,如今是上海著名的住宅区,高密度的“中远两湾城”;而在过去,这里同样高密度,曾是“三湾一弄”,即朱家湾、潘家湾、谭子湾、药水弄的所在地之一。
19世纪末,当外国资本和民主工业在苏州河两岸兴起的同时,也吸引了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破产农民逃荒来此谋生,他们在工厂附近搭棚栖身,逐年扩展“三湾一弄”,形成了上海滩著名的棚户区。
和“定海桥”、“虹镇老街”一样,这里的“官方语言”是江北话;从这里出来的人“民风彪悍”,过去上海滩常有““不要和滚地龙里厢的人打相打”的说法——一声招呼,棚户区就能冲出几十条汉子来!
清初就有潭子湾村落,因虬江向东在此与苏州河湾汇合,形成潭子状,故称潭子湾。
(图:80年代末,依旧是大片棚户区的谭子湾)
如今的上海纺织博物馆,是潭子湾附近的一大亮点。博物馆所在地,原来是“申新纺织九厂”(前身为始建于1878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厂址。
上海啤酒厂旧址区域,就位于此湾附近,“啤酒厂湾”也由此得名。
湾南边的梦清园占地8.6公顷,风光旖旎、绿色成荫,是苏州河畔最大的公共绿地和活水公园。
如今的“梦清馆”,就是原来上海啤酒厂的罐装车间,建造于1933到34年,出自匈牙利著名设计师邬达克的手笔,也是他在上海设计的两个大型工业建筑之一。
上海啤酒厂的前身,为1912年德国人创办的顺和啤酒厂,即联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上海第一家啤酒厂,生产“友啤”(“UB”)牌啤酒,厂址在戈登路,今天的江宁路1420号。
1919年挪威人汉巽将其收购,称斯堪脱维亚啤酒厂,但仍沿用“友啤”商标,并发展成远东最大的啤酒工厂。
上海是各大啤酒商争抢的码头,反观上海自己的啤酒品牌却是一路没落。
因早期定居湾边上的居民以朱姓为多,所以称之为“朱家湾”,是“三湾一弄”组成部分。
朱家湾附近有上海造币博物馆与玉佛寺。
上海造币博物馆原址上海铸币厂,是中国著名的三大造币厂之一,三十年代时曾日产银币40万枚,是当时中国规模第一,远东第一流的造币厂。
十九世纪中期,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名叫小沙渡,现在的西康路,过去因此地得名“小沙渡路”,故此湾也就被称为“小沙渡湾”。
该渡口沟通南北、人们来往此地频繁,在渡口附近曾经矗立着号称“远东第一”的印染厂——上海第一印染厂,解放后,该厂亦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这里还有建国后的第一座清真寺——沪西清真寺。原名药水弄回教堂,又称小沙渡回教堂,俗称老寺。原址在西康路1501弄(药水弄)80支弄,1992年4月,正式迁至常德路1328弄3号。
同时,小沙渡湾还是中国革命火种最早燃烧的城市地区之一,聚集在这里的工人,在“五四”运动中最早登上历史舞台,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曾经赞赏上海小沙渡和北京长辛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起点。
小花园湾是苏州河普陀段上的第八湾,它位于光复西路附近,在镇坪路的西面、东新路的背面。湾角北侧是普陀公园,这里的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小花园”,此湾也因此而得名。
在小花园湾的湾里、湾外充满了许多令苏州河永远铭记的往事:南岸曾有我国第一家由外商开设的化工厂,江苏药水厂——“药水弄”之名,便来源于此。药水厂的旧址,宜昌路550 号,目前仅剩二层砖木结构的办公洋房一幢,是区保护性建筑。
小花园湾还诞生了我国第一家罐头食品厂,泰丰罐头厂。
1906年,南洋华侨王拨如在药水弄里,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罐头食品厂——泰丰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双喜”牌罐头类食品,曾三次参加世博会,三次获得优等奖、特等大奖和甲等大奖——只可惜,有关泰丰罐头厂的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里更是崛起了一个振兴名族丝织业的著名企业——美亚丝绸厂。尤其是美亚四厂生产的“美亚”丝绸,在1926年美国世纪博览会上荣获最高奖项——甲等大奖,也奠定了美亚丝绸厂在上海民族工业史上的地位。
位于叶家宅桥两侧,这里是上海纱厂最为集中地地区,湾内有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宝成桥,因而被称为宝成湾。又因为这里曾经纱厂云集,也被称为“沙厂湾”。
至上世纪20年代,宝成湾区域形成规模庞大的纺织企业群,这里是我国纺织工业的摇篮和高密度聚集区,占到全国纺织业的20%,是上海最重要的纺织工业集中区;解放后,上棉一厂、六厂、七厂等企业,又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纺织集群。
谈家渡湾位于武宁路桥两侧。
十九世纪末,这一带已有村落,逐渐形成近一公里长的街坊,临江有数家酒楼茶坊,一派江南村集特色。二十世纪初,这一带工人渐多,工人聚居。据《法华乡志》记载:“谈家渡,在小梁山坡,机厂林立。”其时,有一谈姓村民,在此河湾设渡。湾以渡得名,故称之为谈家渡湾。
此湾又因苏州河南侧,曾有上海灯泡厂而得名“灯泡厂湾”,这里曾是上海第一家生产民用照明灯泡的企业,研制成功国产第一根钨丝。
万柳湾这样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湾名,引人遐想。“万柳湾”位于曹杨路桥西侧,湾名源于此地的“小万柳堂”。
小万柳堂始建于19世纪末,旧址位于今苏州河南岸、中山公园东北、万航渡路西侧,是无锡书画家廉泉与妻子桐城书法家吴芝瑛的别墅。
吴芝瑛(1867—1934年)堪称是近代上海的“奇女子”,别号“万柳夫人”。她是“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的吴汝纶的侄女,出身名门,自幼习文,能诗善书,所写一手俊雅的瘦金书,曾深得清朝慈禧太后赞赏,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同时,吴芝瑛又积极为民请愿、反对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还积极资助秋瑾东渡日本求学,资助孙中山革命。
学堂湾也称为盘湾里,位于中山公园、万航渡路北面。
这里有曾经被誉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1952年6月,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等九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又合并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华东政法学院。
这里还有新中国创立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九果园湾九果园湾位于中山路桥的两侧。
源远流长的苏州河婀娜多姿,美不胜收,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到此流连忘返,更有人在河畔建园林,居家与此,终日享受苏州河的美景。清末,吴文涛就在苏州河畔建私家花园,名为“九果园”,九果园湾也因此而得名。
中国近代第一所昆曲教育学校——南伶学校的遗址,就在九果树湾的北面。此湾上还有一座苏州河上“磨难”最多的桥——中山桥。
中山桥,准确地称呼应为“中山路三号桥”,1930年兴建后不久,便开始了其毁了再建,建了又拆的历程:1937年“八一三”时,被日本飞机炸毁;46年重建完工后开放通行;49年解放前夕,又受到国民党部队的狂轰烂炸,东桥三座桥孔以及西桥四座桥孔直接遭摧毁;同年6月,大桥再次被修复通车;1985年,大桥封闭整修;1994年,又拆除重建。
河湾旁是上海火柴厂的旧址,所以称为“火柴厂湾”。
上海火柴厂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程度第一的火柴厂,改革开放以前,上海火柴厂又是全国同行业中最著名的火柴生产企业之一。
因苏州河上第一条,连接普陀与长宁两区的六车道桥“古北路桥”而得名。
古北湾的北面,有着中国化学工业辉煌的历史沉淀:1923年,中国化学家吴蕴初在此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味精厂——上海天厨味精厂,一举打破日商的垄断地位,生产的“佛手”牌味精,在世博会上梅开二度。
现在这一区域是长风生态商务区,是普陀区规划中最大规模的生态主题总部商务园区。此外,区政府还将利用老工业区的遗址,规划建设占地240亩、融历史底蕴与现代时尚元素为一体的工业遗址公园。
最后三湾苏州河十八湾的最后三个湾分别是:木渎港湾,该河湾处有木渎港与苏州河汇合,木渎港是沪上历史悠久的河道,原上海称为“沪渎”一词,出处于此,故称木渎港湾。
真北湾,该河道处有原老真北路,故称真北湾;现在更多地称其为“北新泾湾”,或“新泾湾”,因该河湾地处居民集聚地北新泾,公众知晓度大。